人常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面子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更应该注重面子问题。
单位搞活动,大家去饭店吃饭,大领导当着所有人的面夸奖了小刘,但却没有对小领导的成绩予以肯定,小刘也没在大领导的面前谈及小领导的功劳。小领导很是生气,认为丢了面子。因此在大领导走后当着所有人面指着小刘说:“你以为你是谁啊,你等着,明天我叫你上不了班。”平时小刘规规矩矩地干活,并没有得罪他,看来小刘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面子。古代的项羽兵败后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了。因为面子代表着尊严与荣耀,有面子才能被别人看得起,才能表明他的优越感。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同僚中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一个人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因此觉得被同仁看笑话,很没“面子”,他是有可能为此和这个人拼命的。所以,在社会上行走,我们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不当,会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困扰。
汤姆?韦恩原先在电气部门的时候,是个一级天才,但后来调到计算部门当主管后,却被发现用非所长,不能胜任,但公司当局不愿伤他自尊,毕竟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何况他还十分敏感。于是,上级给了他新头衔:奇异公司咨询工程师。工作性质仍与原来一样,而让别人去主管计算部门。
此事汤姆很高兴,奇异公司当局也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把这位易怒的明星遣调成功,而没有引起什么风暴,因为他们为他保留了面子。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有些人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吓、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或下属,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别人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人人都有自尊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别人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所以,一般人际交往中千万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总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做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面子,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小王和小李原来是很好的同事和朋友,可后来却关系紧张,大有“割袍断义”之势。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们之间肯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否则形影相随的两个人绝不至于搞成这个样子。可事实上远没有那么严重,他们只是为了一只纽扣而已,一只最多价值几分钱的纽扣。
小李买了一套非常满意的高档西服,刚穿不到一周就丢了一只关键部位的纽扣,惋惜之余偶然发现整日挂在洗手阀上的那件不知是哪位清洁工的工作服上的纽扣,与自己丢失的纽扣简直如出一辙。遂乘人不备悄悄地扯下了一粒,打算缝到自己的衣服上滥竽充数,并得意地将此“妙计”告诉了小王。不料未出数日,多数同事都知道了小李的这个笑料——小王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这件事跟小李开玩笑,弄得当时在场的人都笑作一团,而小李也终因太没面子而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大揭小王的许多很令其丢面子的“底牌”,于是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懂得为他人保留面子。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尊敬别人,给别人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了余地。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你伤过谁的面子,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但很多人却总爱扫别人的兴,出言不逊,或做法过激,当面令他人面子挂不住,以致大家撕破脸皮,互不相让,翻脸成仇。但是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要好得多,因此,做人还是要懂得多想想他人的感受,不要把事情做绝,给他人面子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别因争辩而伤了和气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别人认同的时候,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事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上的差异,很容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辩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争辩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求真理的过程。通过争辩,可以使正确的一方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使错误的一方改变认识,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事情。但事实的情况却是,在争辩的过程中,双方都想推翻对方的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基于这种心理,大家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使争辩成为了一种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此,想通过争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一般很难实现。
有一次小张参加朋友的婚礼时,席间有一位年轻人在说明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但他为了夸耀自己的博学,还念出了这首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不过,这位年轻人却搞错了,他所念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而他却误以为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可能因为这首诗蕴含的感情深厚,害得他误会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
也怪小张年轻气盛,又认为中国文学是他的特长。为了夸耀这点,他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纠正那人的错误;可是不说还好,这样一说,那人反倒更加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就在小张和那位年轻人争论不休时,恰巧小张看见他的大学老师坐在邻桌,小张的这位老师是专攻唐代文学的博士,于是小张和那年轻人去见他的老师,并请他当裁判。两个人把各自的论点说完,老师却只是静静地听着。然后在盖着桌布的桌下,用脚轻踢了小张一下,态度庄重地对小张说道:“你错了,那位先生说的才对。”
当天晚上小张回到家里越想越气,这时,小张的老师打来了电话,并对他说:“你今天说的那首诗是李白的《长干行》,一点儿也没错。”
这时小张纳闷了,老师接着说:“你说的一切都对,但我们都是客人,何必在那种场合给人难堪?他并未征求你的意见,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错根本与你无关,你与他争辩只能是伤了和气。”
在和别人谈话时,辩论是非曲直,争得面红耳赤,当然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那到底是不得已的事。并且,如果双方红了脸,就难免说一些动气的话,这样做,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并且会使双方的感情、关系僵化甚至破裂。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和为贵,只有和才能万事兴旺。如果把好话当做恶话说,即使不导致事业失败,至少也是不会说话。假如听你说话的是你的顶头上司,或是关系到你的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人物,那么,跟他说话时就一定要讲究技巧。该说的话不能不说,根本利益不能牺牲,原则不可抛弃,但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这就要对对方顺着摸,承认对方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这样,对方就会对你的印象好,从而也会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或者要求。
这种以屈为伸、绵里藏针的口才比直来直去、当面锣对面鼓地否定他人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高的修养与智慧的。
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是个非常热心的教育专家。有一天,她到附近的图书馆去,想借一些有关幼儿教育的书籍。她问图书馆的管理员:“一人一个礼拜能否借20册书?”
图书馆管理员告诉她:“一个人一次只能借走3册,这是无法通融的。因为要借书的人并不只你一个人。”
这个幼儿园老师听了这些话后,很激动地说:“我知道,那么,以后我每周都带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让他们每人都借一本。”
原来很顽固的图书馆管理员,听了她的话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取消了原来的规定。
幼儿园老师采取绵里藏针的说话方法,避免了与图书管理员的争辩,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也维持住了双方之间的和气。
有些人的脾气非常暴躁,动不动就大声指责甚至骂人,这样做,势必会让对方心里厌烦,因此,用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背离自己的目标。在说服别人时,一定要以此为戒,但是如果一味地忍让,顺着对方,又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抓住切入点和突破口,既不得罪对方,又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很多争辩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我们战胜了对方,对方已经无话可说,但在心里肯定不舒服。如果我们不想伤害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和气。
那么就尽量不要争辩。可以换一种委婉的、巧妙的说法,使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