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选八)[1]
其二
文格渐卑庸福近[2],不知庸福究何如[3]?常州庄四能怜我[4],劝我狂删乙丙书[5]。(庄君卿珊语也。)
[1]己卯,系嘉庆二十四年(1819),是年春作者进京首次参加会试,未中,写了一组十四首的七言绝句。作者标为“杂诗”,即知诗涉及的面杂而广。写参加会试、拜谒前辈、交友、访旧址、谈论学术等。徂(cú殂):到,及。有:又。
[2]“文格”句:文章的品格日渐卑下,能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便可换来庸福——庸俗的福禄,即升官发财。文格,文章的品格、格调,其高下,与作者本人的品格、思想有密切关系。即为文之目的,是为了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呢?还是为了阿谀奉承、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作为谋取名利的手段?
[3]“不知”句:不知道这种庸福怎么样?是好,还是坏?是幸福,还是灾祸?作者虽用选择问问,实则鄙视这种庸福。
[4]常州庄四:指庄绶甲。龚诗中另有《怀沈五锡东、庄四绶甲》诗可证。庄绶甲(1774~1828),字卿珊,江苏武进入,是著名今文经学家庄存与的孙子。诸生,考取州吏目。“克承家学,尝取祖庭遗著次第校刻”,斐然有著述之志。著有《尚书考异》、《释书名》和《周官礼郑氏注笺》等。武进县,清代属常州府治,故称“常州庄四”。庄四,因庄排行第四,故云。唐人以称呼对方的排行为尊敬,后代衍此习惯。龚诗文中另有《哭郑八丈》、《送刘三》、“诗人萧县顾十五”(《萧县顾椒坪工诗……》)、“虹生十四兄亲家年大人侍右”(《与吴虹生书之十二》),均其例证。按庄绶甲嘉庆二十三年(1818)曾应聘在杭州龚自珍家设馆授徒。怜:爱。
[5]乙丙书:作者在嘉庆二十年(乙亥)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两年中写的一组政论文章,统称《乙丙之际著议》,也称《乙丙之际塾议》,现存凡十一篇。龚自珍在这组杂文里,通过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司法、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论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抨击了封建官僚的昏庸腐朽,宣传了他变法革新的主张,深刻犀利,所向披靡,是一组具有强烈战斗性的文章。他的好友庄绶甲害怕龚自珍会为此遭到封建统治阶级顽固派的迫害,建议他将文中锋芒毕露之处删掉。但龚自珍谢绝了朋友的好意,并未因此删改自己这组可能遭来祸害的文章,这充分表现了龚自珍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其五[1]
庞眉名与段公齐[2],一脉东原高第题[3]。回首外家书帙散[4],大儒门祚古难跻[5]。(谒高邮王先[6],座主伯申侍郎之父也[7],八旬健在,夙与外王父段先生著述齐名[8]。)
[1]戴震是清代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和文字音韵学家,他的两位高足是王念孙和段玉裁,两人在文字、训诂学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龚自珍自幼年便从外祖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从这首诗里,我们可窥见他的学术渊源。
[2]庞眉:老人黑白间夹的眉毛,代指老人,此指王念孙(1744~1832),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著有《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是年王氏已76岁。段公:指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著有《说文解字注》、《经韵楼集》等。李斗《扬州画舫录》:“段玉裁……受业于戴东原,与御史王念孙齐名。”
[3]“一脉”句:王、段二人均是戴震的高足。东原,即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皖派经学的奠基者,著名的音韵学家和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戴氏曾参加编修《四库全书》,于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研究,尤擅文字音韵学,长于考证,著有《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水经注》等。高第,此同“高弟”,高足弟子意。按《说文》“第”本作“弟”。
[4]“回首”句:回想起外祖父段玉裁家里的书籍散失。书帙(zhi蛭),书籍。帙,包书的套子。按:段玉裁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其子孙没有能继承他的学业。诗中含有龚自珍的惋惜和悲伤之情。
[5]大儒门祚:此指高邮王氏。王氏自王安国始,专以经学课子孙,其子念孙、孙引之、曾孙寿昌等均攻经学,其学术成就,以念孙、引之为最。龚自珍对此颇为称羡。道光十九年(1839)南归途中,他曾拜访嘉兴知府王寿昌,并有诗云:“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蛲。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门祚,犹言家世。跻:登,可引申为攀。
[6]谒(ye夜):拜见。王先生:即王念孙。
[7]座主:明清时代考中的举人、进士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也称座师。伯申侍郎:指王引之,他曾是龚自珍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浙江乡试中举时的座主,龚写此诗时,王引之官工部侍郎。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清代著名训诂学家,官累至工部尚书,所著《经传释词》、《经义述闻》最有名。
[8]夙:早先,过去。外王父:外祖父。
其六[1]
昨日相逢刘礼部[2],高言大句快无加[3]。从君烧尽虫鱼学[4],甘作东京卖饼家[5]。(就刘申受问《公羊》家言。)
[1]嘉庆二十四年(1819),龚自珍在北京从当时的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公羊春秋》,即东汉何休(129~182)的《公羊解诂》,这是汉代今文经学仅存的一部书籍。经今、古文学之争始于西汉末年,相传秦始皇焚书,典籍散佚,西汉所设的五经博士凭口授,用汉隶文字记录成经书,因汉隶为当时的文字,故称“今文经”;汉武帝时,相传在孔子宅壁中发现了用古籀文写成的《古文尚书》、《逸礼》等经书,因古籀文为汉以前的文字,故称“古文经”。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它们对经书的文字音读、字句含义、篇章、书籍,都各有不同的见解,但这两派的区别,其实主要并不在于版本和写书文字的不同,而是反映了当时学术界两种不同的学术思想。简言之,古文经学派研究经学主要侧重于分析文义,研究章句,为解经而解经,与训诂之学相近;而今文经学派则主要是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就思想而论,前者较保守,后者较活泼。乾嘉时代,考据学是中丽天日、盛极一时的,它的出现是清王朝在文化方面实行箝制政策、大兴文字狱的消极产物。当时一部分“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知识分子,形式主义地承袭了顾炎武的考据学而把它引向歪曲的道路,发展成为脱离现实、埋头于故纸堆的烦琐学派——乾嘉汉学(应当说明,乾嘉学派在学术史上的贡献是很大的)。鸦片战争前夕,国内外矛盾日益加深,社会现实斗争发展的要求,促使部分头脑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开始不满于乾嘉汉学,于是产生了中国学术史上晚清的今文经学派,刘逢禄就是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龚自珍从之学习《公羊春秋》,这对龚氏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从刘氏学习《公羊春秋》,主要是接受了公羊学说中“三世”、“三统”这一进化的历史观,并没有以自己的主要精力去阐发今文经学的所谓“微言大义”。在清代那个儒学定于一尊的时代,龚自珍只是以今文经学作外衣或论战手段,通过谈经论史以“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宣传变革,开创了近代的“经世致用”之学。龚自珍少年就跟他的外祖父段玉裁学习许慎的《说文解字》,受过传统的汉学教育,于文字训诂之学造诣颇深。但这首诗写龚自珍师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并表示与乾嘉汉学决裂,使自己的学术研究面向现实、朝着“经世致用”的方向前进。开创了以批判封建专制、宣传改良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晚清新的经今文学派。这一学派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发扬广大,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改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