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雨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卡耐基告诉世人,从现实的、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人性,还必须运用阶级的观点进行历史的分析。社会关系、是纷纭复杂、多种多样的,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阶级关系、种属关系、民族关系诸如此类。那么所有这些关系是否处于同一层次上呢?不是的。在许许多多的关系中,根本的是经济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方式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并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所以,卡耐基说:“人们所处的关系就是同自己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既然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那么,它最终地也在根本上对人的本质、人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的或根本对立的阶级利益。所以,这时生产关系主要地表现为阶级关系。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也都打上了阶级的深深烙印。由此则必然导致人性、人的本质主要地要由阶级性决定。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阶级社会里,作为剥削阶级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经济上都是生产资料的主宰者,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都是统治者、压迫者,在思想文化上都是垄断者。他们为了本阶级的私利,残酷地剥削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所以,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已成为他们的共同本性。而与他们相对立的奴隶阶级、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则普遍具有勤劳、勇敢,富有反抗性和革命性的本质特征。的确,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关系是千头万绪的,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层和不同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各有其特殊的本性。然而,不管什么样的人性,都必定是打上了阶级的深深烙印,并受阶级性的制约,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再所难免的。卡耐基指出,在阶级社会里,人总是阶级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必然是具体的带有阶级性的人性、人的本质。
人性、人的本质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历史性。卡耐基认为,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伴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人类本身也在发展变化。显然,人性、人的本质也随之演绎扩延。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个人只能依靠集体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人们之间形成了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从而。原始的集体意识便成为原始人共同的本性。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分化对立。社会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因而人、人的本质就具有了阶级性。只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资料特别富裕,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阶级对立和三大差别彻底消灭。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唯有如此,才可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人的本性。
总之,社会关系纷纭复杂,它不仅具有现实的客观性一面,而且具有历史的和阶级的特征。从而,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便生出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等社会关键性问题。作为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然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补充和完善。
我们不会消沉或失败,我们要坚持到最后。
——[英]丘吉尔卡耐基说,世界一切事物都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人性同样也是这样。人性、人的本质也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特殊的统一。
卡耐基说,人的共性和个性,也就是人性的抽象和具体。共性,是指人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个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环境,以及不同国家、民族、阶级、阶层、集团中的人性。但最主要的是人的阶级性。在人们错综复杂的个性中,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具体人性,指的就是不同的时代、阶级、社会中的人的本性。但无超阶级的人性,则是那种脱离阶级性而独立存在的抽象人性。倘若撇开人的阶级性而大谈所谓的人性,那么,这是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的惯用方法,也是历史剥削阶级人性理论的基本特征,所以,是必须加以批判的。这里,卡耐基指出,人的共同性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方针,通过对各种实存的具体的特殊的人性进行科学抽象后的一种认识。也就是说。一切具体的人性都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唯有这样,人才跃出了动物界而成为人,人性超越了兽性。也唯有这样,人类在思维、伦理、美感等方面才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在感情、欲望、要求等方面有着某些共同的地方;在运用语言交际。从事体力、脑力劳动等方面有某种特有的共性。所以,也使得处于阶级对立中的人能相互交往,组成一个能够共同生活的社会空间。历史流传下来的不同阶级的文化,有可能为现代的人们所理解,一些文艺作品能为我们接受,甚至如痴如醉。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才不至产生断裂,而是在继承中得以不断发展。显然,卡耐基说,人的共同性,作为对具体人性的科学概括,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所以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
在现实中,人的共同性,是以具体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也就是说,共性离不开个性,共同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的人性乃是人的根本属性的具体体现。而人的共同性正是通过人的特殊性而存在并表现出来的。诚然,卡耐基说,爱情是一种与自然属性有关系的人性存在,无产阶级讲爱情,资产阶级也讲爱情,这是共同性。但是,由于阶级立场不同,经济地位不同,两者爱情的内容,则截然相反。他说例如《经楼梦》中贾府上的焦大是不会爱林妹妹的。焦大为何不会爱林妹妹?归根结底爱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它要受到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阶级等级的级别而缚束。可见,爱情作为共性通过具体的阶级表现出来,其内容和形式就有根本的不同。又假使说,饮食,它是人类普遍的自然的要求,可是在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显然,剥削者,不会将余粮剩肉,拿来弥补被剥削者的温饱生存;而作为被剥削者,为了谋生与繁衍,必须穷则思变,打破现状,同剥削者针锋相对,必须改善生存环境。显然,这就使作为人的共性的饮食欲求,通过具体的阶级性而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人的自然属性如此,社会性方面也不例外。概括地讲,共同的、普遍的人性总是要通过具体的人的个性才能表现出来。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之间具有共同性,但这种共同性只能是对具体的特殊性的正确总结,决没有也不可能有超越阶级性、脱离阶级性而独立存在的“共性”。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曾极力主张本阶级人性,并把本阶级人性说成是唯一的人性,是一切社会一切人的不变人性。资产阶级人性论也是如此。对此,资产阶级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关系,把买者和卖者的这种经济上的资产阶级身份理解为个人的不变的社会形式,这简直太荒唐可笑。而资产阶级宣扬这种抽象人性理论,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作辩护,以证明其合理性。所以,当无产阶级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提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时,他们便惶惶无主,责备无产阶级要消灭人性。显然,那种撇开人的阶级性的抽象人性论是一切剥削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立场,并体现了一定的阶级特性。
我有两个忠实的助手。一个是我的耐心,另一个就是我的双手。
——[法]蒙田大海涛涛,历史滚滚。中国已进入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中国已经消灭,社会成员,主要由社会主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所组成。既然现实的人性都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性也同样如此。建国初期,中国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当时所说的“人民大众”主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三者彼此之间尽管存在着差别,有各自的基本阶级性,但是,他们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又都处于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地位,有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和根本一致的利益。因而,人民大众的人性,也就是人民性成为他们的共同人性。建国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地位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面临的任务,也从民族的解放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其成员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因此他们的共同人性,即人民性则更为充实。并且,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最高类型的新社会。它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关系;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等各种意识形态的庞大体系。在这些社会关系的影响下,进而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家庭、职业关系诸如此类。这一切新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构成了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共同本质。这种社会主义新型的人的共同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它反映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当然与原来社会有着截然分明的本质属性,如经济上的平等互助、按劳分配,政治上的主人翁精神,思想道德上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等诸如此类。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斗争尚未从根本上最终消失,时而可能滋生蔓延,所以,我们还不能说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都具有了内容形式上的、完全的共同人性,同时也不可能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一人的本质特征。即便在劳动人民内部,在对待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着思想行为上的特殊性。所以,进一步使得人的本质也呈现出层次性。有的大公无私,表现出社会先进分子应有的本质,而有的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却是公私兼顾甚至自私。现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还具有复杂性的一面。要使社会主义全体成员都具有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共同人性,只有到阶级完全消灭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根本好转。
卡耐基认为,人性、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历史角度看,人性、人的本质是一个诞生和充实的过程。所谓人性、人的本质的生成和丰富,其实质是人在何时以及在多大在程度上成为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直接生产者和直接占有者。因此,影响和制约人性、人的本质的诞生和充实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即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现实性,亦即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
要看日出必须守到拂晓。
——[英]司各特人具有既作为自己活动的主体,同时又作为活动的客体的双重属性,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是主体,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任何事物,也以主体的姿态面对自己。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这里,人作为主体有多种多样的规定性,其中最根本的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的实践创造能力。它是人作为主体的最重要表现。所以,当我们谈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断丰富人性、人的本质的,换句话讲就是要充分发挥和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实践创造能力。为此,卡耐基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生命的自然物,这不仅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限制的存在物。显然人的主体性,就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要受到外在的和人自身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这些因素阻碍程度,主要看人对现状的依赖度与把握度。
人在自我丰富与完善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自我对象化又成了客体。主体的人既是意识的客体,又是实践的客体。人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不仅人是客体,换句话讲,当人们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进程时,他们是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并且人又是一个主体性的客体,他处处以主体的姿态出现,按照自己的需要不断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使自身的本性日益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