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70200000002

第2章 秀似谷中花媚日,清如潭底月圆时(1) ——道教的渊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

道教是“道”与“术”的结合体。“道”是什么?就是道教围绕着“道”这一范畴铺衍推扩开的有别于经验描述的理论的解释。这是道教的首创吗?当然不是。道家思想才是其真正的渊源。一谈道家,不少人就以为是老子、庄子的代称。这不符合历史的实际,也把老子、庄子之后那些禀循老庄思想而又对老庄思想进行发展的历史阶段一笔勾销了。实际上,道家除了老庄之外,还有稷下道家、黄老道家、魏晋玄学三个发展阶段,此后才融人道教中去,与道教相表里。就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而言,先秦时期,导引、吐纳等等炼气功夫已经很盛行,这在《老子》、《庄子》等道家作品中均有反映。由此可明了,道家的道的倡明实有赖于术作为经验背景和思想启迪的源泉。这就给此后方术、方技攀附在社会上时兴的道家思想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也为后世道教纳入方术、方技并借助道家思想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只不过道家是重道轻术的,而道教则先是重术轻道,接着是以道统术,进而是以术得道的。

《老子》

老子其人其书

一提起《老子》,话可就多了。《老子》的作者是谁?是老子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写成的?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吗?老子真的从函谷关出走西方到印度而教了佛教的老祖宗——释迦牟尼这么一个伟大的弟子吗?为这一大堆疑问,一千多年来,人们绞尽脑汁,作了种种研究,无奈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历史无情,所有那些真正实在的史迹早已被历史的长河吞没了,后人所作的种种考证研究,都缺乏让人心服口服的证据。为了节省篇幅,这里不打算也来一番考证,只是简要地叙述代表性的观点和作者自己认可的观点。

《老子》又名《道德经》,书名是后人给加的。关于《老子》成书时间的争论,学术界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它的作者是老聃,老聃与孔子同时而稍年长,《老子》一书表达了老聃的思想。胡适、马叙伦、张煦、唐兰、郭沫若、高亨等人持此说。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老子》书是战国时代的书。梁启超、冯友兰、罗根泽、范文澜、侯外庐等人持此说。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际。

顾撷刚等人持此说。

第二、第三种观点都是从对第一种传统观点的怀疑而来的,并无客观的充分证据。相比之下,第一种观点有更充足、更客观的证据。目前第一种观点得到了学术界多数人的肯定。我们也赞同这种观点。《老子》书盛行于世是在孔子之后约两百年。见之于流行的时间,显然不能就等同于著作的时间。由于古代文化传承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传播速度很慢。而且,从《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超脱世外、不求显达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传播者们也并未刻意去张扬。《老子》成书于此前是勿需怀疑的。这我们可以列举一些证据,并作一点分析。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不害是韩昭候时人,“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同上)“黄老”之“老”指的就是老子。“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史记·孟子苟卿列传》)宋钘,《汉书·艺文志》有《宋子》十八篇,“其言黄老意”,而尹文又与宋钘同游稷下,同为道家人物。上述稷下学宫的学者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所以《老子》的成书当不晚于稷下学宫创立的时间。稷下学宫的创立不晚于公元前357年,所以《老子》的成书时间也不会晚于这一时间。实际上,老子的成书时间还应比这更早。因为古代交通阻隔,抄书困难,书籍传播很慢,一部书要被人们视为经典而加以学习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稷下学宫创立时,慎到约38岁(他约生于公元前395年),以他18岁能够学习《老子》来说,《老子》的成书当不晚于公元前377年。这样,成书于战国中晚期之说就不能成立。出土的郭店竹简中有三种版本的《老子》,这充分证明《老子》的成书不晚于战国中期。从出土的战国中期以前的《黄老帛书》来看,它与稷下道家的作品《管子》同时并引用了不少《国语.越语》中范蠡的思想,而范蠡的思想很明显是受了《老子》的直接影响并作了顺应时代特点的改造。范蠡是春秋末年的人。那么,《老子》的成书至少当在春秋末年。

有的学者认为,联系《老子》中对“尚贤”、“强”力、“巧”、“利”的批判态度来看,如果这些词句不是后人渗入的话,则《老子》的成书当在墨子成名之后,假定墨子40岁成名(墨子生于公元前468年),则《老子》成书的时间当在公元前428年之后。这大体上可视为《老子》成书的上限。学术界多数人肯定老子比孔子年长约20~30岁。以25岁计算,则老子生于公元前576年,到墨子成名时,他148岁。按照《左传正义》“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的说法,联系老子以“修道而养寿”著称的情况来看,老子活着口述而让人写书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这里是假设《老子》听了孔子、墨子的思想后才写自己的书,这个假设的证据并不很充分。因为“仁义”、“尚贤”等思想是在老子之前几百年的周代就已经使用了。晋文公就倡导“明贤良”,孔子也说过“举贤才”。“尚贤”思想可谓其来久远。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证据证明老子的思想在孔子、墨子时代已经有比较大的影响。墨子曾经说过:“故老子日:‘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太平御览·兵部》五十三引)这说明不是老子看了或听了墨子的言论才写书,而是墨子已经听到老子的言论或者看过《老子》的书了。与孔子同时的叔向说过:“老聃有言日:‘天下之至柔,弛聘天下之至坚。’又日:‘人之生也柔脆,其死也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说苑》卷十)魏武候稍晚于墨子,其卒年上距孔子之卒年为108年,他说:“故老子日:‘圣人无积,尽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战国策·魏策一》)齐宣王时的颜触,约与孟子同时,说:“老子日:‘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称孤寡不毂,是其贱之本与非?”’(《战国策·齐策一》)与孔子同时或稍晚者已看到了《老子》并引用了其中的话,说明《老子》的成书必然是战国初年之前,有可能是春秋晚期。对此,有一些学者断言,“战国之前无私家著作”,《老子》是私家著作,因而《老子》不会成书于战国前。这样的推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战国前的私家著作很多,如春秋末年邓析的《竹刑》、伍员的《伍子胥》等。总之,我们认为,《老子》足以代表春秋时期老聃的思想,其成书时间应该是战国(前481年开始)初年以前。

论定《老子》的成书时间,就不能不联系着对它的作者的认定。关于《老子》这部书的作者,前人提及的有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太公任、詹何、伯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等等。对此,《史记》已清楚地断言,《老子》的作者是老子,即老聃,又名李耳,楚国苦县人。但由于《史记》同时记录了别的不同观点,遂引起后人的种种怀疑和推论。

首先来看老莱子。《史记》在叙述了老子之后明确说,“老莱子亦楚人,”“著书十五篇”,分明是把老莱子和老子视为两个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卫遽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这里明确把他和老莱子分开,没有当作一个人。

关于太史儋,他与秦献公见面的时间是公元前374年,即孔子卒后105年。这说明他与孔子年龄相差过大,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孔子不可能向他请教问题。太史儋与老子不是同一个人。太公任在先秦典籍中仅见于《庄子·山木》,《史记·老子列传》也未提及,把他牵强附会地与老子视为同一个人,是不足以信人的。

詹何也不是《老子》的作者,因为《韩非子·解老》以他为例子来解释《老子》的原文,认为他的道术“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这就说明了他不可能是《老子》的作者。

出现把伯阳当作老子,是因为汲古阁、涵芬楼本《史记》的《老庄申韩列传》均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耽。”这样,老子又称为李伯阳。《史记集解》说:“韦昭日:伯阳甫,周大夫也。唐固日:周柱下史老子也。”但《后汉书·醒帝纪》注引、《文选》李善注引《史记》均无“伯阳”、“谥日”的字词。此外,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当染》说:“伯阳盖老子也。舜时师之。”按照这一说法,老子就活了近两千多岁。所以,学者们认为把周之史官伯阳甫误作老子,有可能是神仙家妄加。

把老子当作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是道教产生之后的事。这种说法只是道教信徒诱人信其说教的手段。

这样,把上述诸人排除后,就很清楚,《老子》书的作者是老聃,老聃也就是老子。顺便说一下,一般人认为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观点,也有人表示怀疑,怀疑的根据是《庄子》书是寓言,不可尽信。但是,《庄子》虽然说过“寓言十九”,也说过“重言十七”。《庄子》书中讲到老子与孔子发生联系的地方有八次之多,涉及问道、问礼、问仁义等多方面。

这些记载中老子与孔子对话的具体内容当然不可尽信,但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事实还是不能否认的。此外,《礼记-曾子问》也有四节叙述了孔子引老聃的话,内容是礼,其中一条记载说孔子“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老聃直呼孔子之名“丘”,说明两人之间是师生关系。《吕氏春秋·当染》也明确说“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的《五帝》、《执辔》则涉及到孔子向老子问道的内容。《孔子家语》被认为是伪书,但伪书往往是就作者、成书年代而言,并非都是内容上的伪造。《孔子家语》是王肃所编的儒家传习的“古杂记”,攻击《孔子家语》最烈的崔述也说它“未有一篇无所本者”。再则,《论语》中的诸多言论,与老子思想有相通相同之处。如此看来,要否定孔子曾向老子问学的事实是不那么容易的。

形而上的玄道

《老子》就那么五千个字,为什么古往今来阐释它的书汗牛充栋?这首先是因为它对形而上的“玄”、“道”的阐释。如果说它蕴奥无穷、魅力无限,这就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道”在《老子》书中出现了六十九次,频率很高,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道”的本义是道路,即《说文》说的“所行道也”,《尔雅·释名》所说的“一达谓之道”。后来引申出了规律、规范的意味。春秋时期,人们已用它表示自然天象的运行规律,以及社会人类的行动准则,如“天道”、“人道”等。但老子的“道”,既来源于道路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又作了更高层次的抽象。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把“道”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那么,《老子》书中“道”的涵义是什么呢?他说:“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博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老子·十四章》,以下只注章数)在《老子》的“道”的内涵中,一方面提到“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第二十一章》),说明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确确实实是存在于一般的物中的。

但是,这种存在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存在,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没有特定的形象,是一种恍惚不定,幽深细微,不可测度,不可捉摸的东西,而其中好像又有某种细微的实物存在。它还能“复归于无物”。

这种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名词来指称它,也难以言说,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言说的道,不是常道;可以用名词来指称的名,不是常名。这就蕴涵了对道的遮与诠的两个方面。非常道是遮,常道则需要诠。而且,人们只能通过对常道的诠尽可能多地去破除对非常道的遮,使得非常道尽可能多地向人们开显出来。

这里,就“常道”作一些诠释。首先来看道的角色,也就是它发挥什么功能。

首先,道是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它们会不会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从人的思维和经验来说,肯定这一点是理所当然的。那源头是什么呢?这个源头既然是万物的共同源头,当然就不可能是它们中的某一个,只能是不同于人可见到的万事万物的东西。如果说人所见到的是“有”的话,那么,这个万事万物的共同源头就只能是“无”。老子正是这样理解的。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无”,结合“有无相生”(《第二章》)来看,显然并非虚无,因为绝对的、纯粹的虚无是不可能产生万物的。作为本源,它只能是无形、无声、无嗅的存在物,不具有万物所具有的任一特性,却能产生万物特性的东西,是潜在的大全。这样,它只能是道。老子明确把道视为万物的本源。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共分为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四部分内容。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自主与和谐: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研究

    针对研究者对菜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的种种不同理解,本书试图以个体的整体关系问题为主线对它进行系统探讨。除引言和结语外,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的角度考察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的动机、出发点和目的,试图揭示菜布尼茨研究形而上学的思相实质和真实意图。第二章集中探讨菜而尼茨怎样使个体成为真正的实体并说明个体何以成为独立自方的实体。第三章着重阐述菜布尼茨怎样说明独立自主的个体之间的有序共存和协调变化的普遍和谐问题。第四章讨论菜布尼茨关于个人自由和社会正义的思想,第五章分析菜布尼茨的上帝论。第六章主要研究菜布尼茨的两大逻辑原则及其与他的两大形而上学原理的关系。
  • 旷野呼告

    旷野呼告

    俄罗斯思想家列夫·舍斯托夫毕生规避理性,倡导神明启示,远离思辨,崇尚信仰。在本书中,作者尤其以独特的感悟理论向人们阐释了西方思想界与文化界巨擘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神明启示下所显露出来的思维的魅力。同时,作者更深刻地向人性的深处拷问理性,在思想旷野发出在他认为没有回音的无声的呼告。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热门推荐
  • 纯禽总裁:情迷吸血鬼

    纯禽总裁:情迷吸血鬼

    她,是一个平凡的小职员,却因一场相恋而被卷入深渊谜团。他,是商场叱咤风云的总裁,更是身份高贵的吸血鬼公爵,却因种种原因不能保护自己的最爱,只能将她推离。再次相遇,两人还能否回忆甜蜜时光,回到从前?
  • 梦中的女孩

    梦中的女孩

    一片柔软的草坪,一片雨中的星星,一个温暖的树洞,一个男孩的幻想。一场奇幻的旅行,一段刻骨的温柔,一段执着的感情,一个梦中的女孩。
  • 梨花落了残

    梨花落了残

    回顾往事,我林若儿与你白宇算是错过了,可是等到来世,我与你定要在一起。
  • 萌妻在此:高冷神君看过来

    萌妻在此:高冷神君看过来

    她不过是搬了一次家,竟然就搬到神仙隔壁,只是这个神仙竟然是个‘哑巴’。不要紧,他不能说话,她来说。他不能谈情,她来谈。他不会花他那满屋子的小钱钱,她来花。(对手指)终于,某人不再忍受她的蹬鼻子上脸,一把将她强势压在身下,他要向她表明,不能用说的,那就用做的,要不这他这神仙的威严往哪搁。
  • 道魔途

    道魔途

    正道,魔道,唯心而已新人新做,求收藏推荐
  • 霸道皇后不讲理

    霸道皇后不讲理

    现代女汉子穿成古代女汉子要家世?有!要钱财?有!要美貌?有!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等一下,全天下最高贵的人怎么被您反压了啊我的皇后娘娘?!
  • 魔笛MAGI之世界之王

    魔笛MAGI之世界之王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名为‘迷宫’的地方,只要攻略了迷宫并且得到里面‘魔神’的认可就能成为‘王之候补’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传说,是关于创世魔法师‘MAGI’的传说,被MAGI看中的人将会成为‘王’但这个世界本应是只存在着三个MAGI,但却不知什么原因这个时代既然出现了五个MAGI,而其中的一个MAGI跟其他四个MAGI都不同,她所指引并辅助的不是让那个人成为‘一国之王’而是成为整个世界的‘世界之王’凡是谁得到了这个‘第五MAGI’就等于得到了整个世界……而第五‘MAGI’玛蒂沙现在便是辛德利亚的神官,再旅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然而在一次机缘下跟迷之少年阿拉丁相遇今后他们将会踏上怎样的旅程?
  • 庶女绝色,鬼帝大人求放过

    庶女绝色,鬼帝大人求放过

    她本杀手,一朝重生,沦为异世最卑贱的帝家庶女,貌奇丑死血脉,人人欺凌羞辱。当怯弱草包脱胎换骨变成夺命狠辣的蛇蝎妖女,惊才绝艳,歃血而归,一杀成名。她睚眦必报,世人欺一倍,她还之千倍!天地不仁,她驭神兽,叱咤风云踏破九霄!逆天路漫,招惹上数只牛皮糖妖孽,帝扶摇只好假装软萌可欺智商低,求放过!谁知竟惹得妖孽鬼帝不惜千里自带江山为嫁,高冷太子爷大声嚷嚷也要和亲,不甘落后的绝色城主将数座城池拱手相送,直言她为城主夫人!最后,某女实在装不下去了,“老子只想在异世混个风生水起,你们几个哪凉快滚哪去!”一群妖孽屁颠屁颠追着她齐声高喊,“娘子身边最凉快!求打包求收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奶昔女孩的日记

    奶昔女孩的日记

    她的名字叫沈奈惜,因此叫奶昔女孩,本人却是个不怎么可爱倔强又冷淡的女生。因第一眼的注意,第几眼的心动,她喜欢上了一个同样寡言冷淡的他。两个性子同样冷淡的人要怎样走在一起呢?
  • 再见那时光

    再见那时光

    当回忆被击碎,化作锋利的碎片,我们逃避着,想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是,那已是幻想。风冷冷的吹着,好像是在嘲笑我们的天真,嘲笑我们的懦弱,但是,我绝对不会回头,绝不。即使伤痕累累,泪流满面,我也不会后悔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