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56100000005

第5章 中学历史校本研修的历史与现实思考(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意识,如何把学校研究与国家、地方课程要求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越来越成为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研究内容。为什么要从狭窄的专业范畴跳出来进行课程的校本研修?如何以全新的观点方法来分析教育教学工作?这都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门古老而年轻的课程——历史,更应该成为这个思考的先锋。

一、中学历史校本研修的历史思考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面看起来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实质上也反应了一个如何把握学习内容与精神的问题,可以说校本研修的滥觞就在于此。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纷争不已,各种思想层出不穷,面对社会的变革、动荡,很多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各流派争芳斗艳,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却能不断地发展与整合,虽经磨难却没有灰飞烟灭,原因何在?从学术发展史来看,思与学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得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孟子到荀子,从董仲舒到程朱直到陆王,无不关注着思与学的关系。

从历史观来看,以强大的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中国小农经济,以延绵不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中国政治发展史,都被裹挟在儒家思想发展的洪流中。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有着儒家思想内部,或者说其教授方式的转变,因而可以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校本研修发展史。唐代时期兴起到宋时繁荣的书院教学,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书院教学是校本研修的一个重要转型,而之后的明朝时期的东林书院更将这种研修方式达到了极致,有明一代无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自东林党人产生之后,都打上了东林党人的烙印,可以肯定的是书院色彩的教学,都充分利用了当时所有儒家等经典著作,而以时代的要求作为出发点,培养既可以应试而登科举之门,又可以在登科举之门之后,能以所学之识,成功名之实,经世经用,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士人之志,从而影响明代的教育与历史,这种以书院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今天我们看来也是十分有效的。

体现在今天我们可以说这些校本研修的方式,也体现了培养人、成就人的目标,体现了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在现在看来,正因为这些历史阶段中,将历史的育人功能发挥得很好,也就造就一个蓬勃的社会群体。

从世界文化与思想的源与流来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施与受的关系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代希腊罗马时代,诘辩与思考成为了教学的主要方式,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促成了人类精神觉醒,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不像智者学派那样靠传授知识收取学费。他喜欢在大街上、市场里或朋友家的客厅里,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讨论各类问题,针砭时弊,批判雅典政治领袖。从这个角度来看,苏格拉底的教学,已经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教学,而不是经院式的传统的知识教学,从而成就了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从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工业革命等事件的出现,西方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但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学校的自主权又有了极大的发展,因而学校在开发课程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开发的校本教材与课程门类繁多,从而也为资本主义走向全球化创造了条件、培养了人才。

思想的发展史,也是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好的教育制度与教学方式,可以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与社会需要的各方面人才,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也使传统型的社会开始注目于西方的包括校本教育在内的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可以看出端倪。清朝末年开始了“史界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用史学本身意识进行革命性的史学革命,颠覆了传统意义的史学,尤其是在清末,为在列强面前塑造“开明”与“开放”的形象,以求免除慈禧政府被推翻的命运,1902年,清廷启动了教育领域的近代化改革。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由梁启超的《新史学》为开端,历史教育改革走在教育近代化改革的最前端,掀起了一场“史界革命”——在这场历史教育近代化改革的过程中,最值得后世深思的是官方与民间呈现出了巨大的认识分歧。官方规定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宣扬“本朝列圣德政”,但是民间的史学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官方与民间呈现出了巨大的认识分歧,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民间史学的发展,也为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所以,在世界的潮流下,以史学的本身意识进行思考与反思,培养了一大批认识社会、国家、民族的人才,这也就成为了历史学的本身的意义。

从民间史学的发展来看,这种以史学家个人的思考,自然地汇集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统治阶层的目的在于“禁锢”,民间的史学却是“发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社会的发展的动力,很多的时候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因此,清时的史界革命给了后世的政策制订者一种全新的启迪,那就是当各种思想在社会中形成一股股潮流的时候,人们会不断选择,从而以个体的方式进行思考,不断朝着那些即将成为社会主流思想靠近。从清朝的思想变化就可以看出——清廷官方的历史教育宗旨以“忠孝”为本,自然毫无变“传统中国”为“民族主义新中国”的迹象,梁启超等民间知识分子所发起的“史界革命”,不仅仅是要用“民族主义”摧毁传统中国的“立国之本”,而且还要直接摧毁满清政权。

1903年,湖南留日同乡会所办的《游学译编》直截了当地说道:“民族建国者,以种族为立国之根据地;以种族为立国之根据地者,则但与本民族相提携,而不能与异民族相提携,与本民族相固着,而不能与异民族相固着。”

这个所谓的“异民族”在当年的语境里,即是当政的“满洲”。梁启超晚年虽然倡导“大民族主义”,反对排满,但在1903年前后,也同样认为打造“民族主义新中国”与“排满革命”是一件一致的事情——“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决不能立国。……而所以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呜呼!今之执我主权、施行法律,以代表我国者,非黄帝之子孙也;奏章诏谕所称为列祖列宗、讴歌而颂扬之者,非吾民之祖先,与历史无关系也。既非同族,则何从而爱之?……是中国所以终亡也夫!”

“史界革命”、“排满革命”与“民族主义新中国”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三位一体”,其直接结果,是催生出了一大批的中国古代“民族英雄”。于是,晚清官方宣扬“本朝列圣德政”的历史教育被彻底淹没在了民间“史界革命”的大潮中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救亡路径,也悄然地拐向了“民族主义”。

总体而言,从历史来看每一代人的发展,都是个人思想修养的过程、启发的过程,当社会不断地发展时候,历史研究与历史学习的群体的发展,就使历史教育成为了引领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中学历史校本研修的现实思考

历史需要反思,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历史学习者也都会反思一些问题,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这样做?简而言之,如果回到校本研修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的设置,通过校本研修这种反思能不能真正成为学校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

在现实的思考中,不妨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什么是校本研修?简而言之,就是依据教师(校长)发展的共性目标,结合个人成长计划,伴随工作的过程,围绕学校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捕捉、研究与解决,使教师(校长)获得专业发展。

但在现实中,我们面对着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些无所适从。

第一、概念问题。校本研修、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三者有其相同的地方即“在学校中(以本学校教师为主力,结合日常工作进行),基于解决本校的问题,为了促进本校的发展。”但是三者之间的简单而明了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校本教研主要是指向“事”,即带有事务性的工作内容,如备课、听课、评课、晒课等,在学校里平常所见的一些群体性的教研活动。校本培训则是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上,共性明显,可以是上级教研培训的延伸与发展,着力于教师群体性认识的提高,很少涉及到专业的发展与进步。而校本研修主要是指向“人”,即教师与学生,突出师生个性,因修而研,以研促修。校本研修在发展中的特征是鲜明的,是融学习、工作、研究与培训于一体的,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并根据教师的不同专业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与安排。同时,它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相结合,与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尤其是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

第二、目的问题。促进人迈向成长的自然脚步是校本研修的根本目的。如果不断地总结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之下,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一个——即教师内驱力不强,职业倦怠严重。可喜的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无论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还是教师本人来看,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尤其是教育行政机构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提高教师的内驱力的培训与培养,但是我们发现其结果是令人沮丧的。

因而存在一个问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相对稳定的,专业素养是容易改变的吗?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阵地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从课堂教学中才可以打拼出来,别的培训形式有用吗?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单靠学校的力量,教师的素养会有很大的变化吗?校本教修是不是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干扰?

在各种模式的研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学校各项目标之间缺乏整合,相互脱节;校本研修没有进入学校的核心教学领域;研训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理论认识层面居多,探讨操作层面很少。

体现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体系的终结环节,那就是高考、中考等一系列的硬性的指标,最终被沦落为“雷大雨小风刮过”的境地。基础教育的管理者与实施者、承受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博弈,基础教育的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对于各个科目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历史科目的素质教育功能被最大的弱化,而其他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所有的素质教育的课程目标都被淡化为一个个数字,一个个分数,在高考与中考的指挥棒的作用之下,所有的成长功能都被淡化与压缩了。

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在课堂中成为了一对矛盾,这种矛盾的压力在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渴求与学生应付考试能力之间矛盾如何调和。用平常的教育话语来说,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成长、学得轻松,最后又可以得一个高分。这样的语境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了实现学生所有目标的前提条件,当教育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的条件之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可怜地成为了教师个人的自发行为,这种自发来自于上级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僵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一种被迫的行为,因而效果是不明显的,这也就会出现上述中的教师内驱力不强,职业倦怠严重。

历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的)课程性质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中没有提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不妨进行如此思考——每一个历史教师都是从学生而来的,如果薪火传承,那就更能够从一个长效的机制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了。

第三、缘起问题。校本研修的概念与目的都清楚的条件下,如何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校本研修,其中的这些缘起的问题也必须廓清。

(一)教师的发展。从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过程来看,职后阶段是发展关键期。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中学历史教师的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要实现专业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而自主发展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同类推荐
  •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中小学班会、队会的主题设计与组织(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班会”是指班级管理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指标,组织所有同学举行班集体活动。老师要参与指导,把握方向,关心学生需要及发展过程。按照活动设计、活动准备、开展活动和总结工作的顺序,有步骤地进行该主题活动。内容要广,可分为德育活动、智育活动、体育活动、美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活动。在具体活动中,目标不可单一,要有综合性,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活动要多样性:讨论式、报告式、竞赛式、表演式、游戏式、参观式和课题式等,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要组合在一起,要有创造性和趣味性。总的来说,好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集体人员的素养,也能促进集体发展。
  •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奥林匹克的传播学研究

    伴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奥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有关奥运与媒介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个关注方向。作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外学者交流和研讨的盛会,2006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堡传播学院联合召开了“2006传播论坛——体育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的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中国研究者共聚一堂,就广泛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奥运传播研究提供了多元的观点与研究的路径。
  •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201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六十年来,南航培养了12万余名校友,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开拓者及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共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各个时期从南航毕业到校外工作或曾经在南航工作过的校友访谈录100篇 (共两辑)。篇目按受访校友的入校先后顺序排列,同级校友以姓氏笔画为序。从这些讲述校友成长足迹和创业风采的朴实文字中,读者能够分享南航校友们的人生经验,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读出一部鲜活的南航“校史”,找寻一脉相承的南航“基因”,感悟生生不息的南航“精神”。
  •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度研究

    本书对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融合的重大意义、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与职业融合、农民工的收入与消费、农民工的城市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概论

    公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公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公民学是对公民生活的总结、提炼和概括,是对公民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理想表述和美好设想,起着传承思想、开启民智的重要作用。
热门推荐
  • 绮云传奇

    绮云传奇

    一个百代诅咒,一本洪荒秘籍。经历百般磨难,终究所谓何求?敬请观赏,云风的传奇历程。
  • 留间

    留间

    再怎么逃避也没有用的,人的命运在一出生时就注定了。——-——-——-——-——-——-——-——-——-——这是一本对孤独心灵进行抚慰的书。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他平凡而又一波三折的故事。何念第一次遇见张千锁时是冬天,第一次遇上夏荟芯时是夏天。或许张千锁与夏荟芯的出现就是上帝对他的磨练,一边是最铁的基友,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人。【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 公子玉

    公子玉

    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屈原、昭雎力阻,楚怀王还是听信公子子兰的话去了秦国。一到秦国后,秦昭王就将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威胁楚怀王割让巫和黔中的郡县。楚怀王不应许秦照王。
  • 新刃灵

    新刃灵

    高考落榜的白泉想要去当兵,阴差阳错的被一支神秘队伍选上,他平庸的一生就此改变。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因为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战士。
  • 都市最强雇佣兵

    都市最强雇佣兵

    三年前,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佣兵之王死神镰刀,三年后,他回归都市,依然霸气凌天。这个世界太危险,既然选择要做强者,他必须要保持自己的狼性。而事实上,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是一匹吃肉的狼,他无所不能,所向披靡。
  • 宠爱成婚:我的蜜运甜妻

    宠爱成婚:我的蜜运甜妻

    家庭巨变让十八岁的林初夏被迫成长,现实告诉她,爱情是不能当饭吃的!初恋男友父母高高在上的甩给她一张支票,还来不及让她作出反应,紧接而来的车祸,让林初夏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甚至,必须用她的人身自由灵魂肉体去赔罪。二十四岁的林初夏,当着唐奕宸的面柔情似水,转过头去龇牙咧嘴,没有人知道她内心深处的最真实想法。此时此刻,她最想做的事是,直接拿一张支票砸在这个老男人的头上!
  • 旦

    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几年。以一个中学生及他的家庭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生活,以及在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存观念。
  • 孤芳给谁赏

    孤芳给谁赏

    我只是想用我的视角,去表达我所看到的一切
  • TFBOYS之繁花似雨微微凉

    TFBOYS之繁花似雨微微凉

    『那最美阑珊处,繁花也能宛如潇潇轻雨,散发着不尽的微色冰凉。』我可以用一天的时间爱上你,却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忘记你。转角处之爱,落尽花香。给你倾城的温柔,恋我半世的流离。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宁愿再也不要遇见你。一座城,六个人,这复杂的情感,落英缤纷,最最深爱的你......
  • New Poems

    New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