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一个“舟自横”,多么逍遥神仙的境界!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富有诗意!这个地方叫滁州西涧,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那里还有黄鹂。
偶然来到了滁州,这个在京沪铁路线上的小城市,有几次路过,但都没有驻足停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因为一篇文章而出了名的山,在中国并不很多,滁州琅琊是其中之一。倘若没有欧阳修,没有《醉翁亭记》,像滁州琅琊这样海拔不高,山势不显,又不靠特别有名的城市的山,真的会被人忘记。但是,偏巧欧阳修这个文曲星做了他的太守,益且那时的太守,不必像现在官员那样整日忙碌,倒可以抽出空来纵情山水,对酒当歌。
我是黄昏时候来到滁州,看看,一座热闹却并不繁华的小城,也并无什么好玩,便顺着一条大道向城外走去。越走道路越窄,人家也越来越稀,看看就进了山的样子。想来就是琅琊吧。“林壑优美”,暂时倒还看它不出,毕竟还远了一点。山并不高大,在夕阳映照下,点缀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望之,无法描述,只好许它一个“蔚然而深秀”。想来,欧阳修那天与我此时所见应该大体相同。
琅琊毕竟因文章而得名,显得文气氤氲。慕名而来的,也难免读了几本书,知道一个翼然的亭子,一个饱读诗书的太守,和一座以文章出名的小山。
但凡这样的人,对这样的山水,多少总会抱着一点惺惺相惜的态度。但此时此地,琅琊的冷清,幽静得连蚊子叫唤都听得明白,与其热烈绚烂的色彩很不般配,叫人感到压力。
山脚富丽着几间仿古的房子,因为没有人流连,空空的,冷冷的,渐渐落下去的太阳已经照不到它的里面,《醉翁亭记》的全文自然也看不清了。
但凭着好记性,还记得前面的几句。当然最重要的一句也没有忘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琅琊倒是依旧,但西涧却无法觅到了。黄鹂更不知道飞往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