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03900000002

第2章 梁惠王章句上(1)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③。

万乘之国④,弑其君者⑤,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⑥,不夺不餍⑦。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⑧。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惠是他死(前334年)后的谥号。公元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也被称为梁。

②叟(sǒu):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梁惠王时已63岁,故惠王称孟子为叟。

③交征:据朱熹《集注》云:“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④万乘(shènɡ)之国:古时一车四马叫乘,万乘之国是指能出兵车一万的国家。其下千乘、百乘以此类推。按古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有万乘,诸侯享有千乘、百乘不等。

⑤弑(shì):古代臣杀君、子女杀父母叫弑。

⑥苟为:如果真是。

⑦夺:篡夺。餍(yàn):满足。

⑧后:据朱熹《集注》云,“不急也。”意思为不照顾。

[译文]

孟子参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是有什么高见将使我国获利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讲利呢?只要有仁义也就够了。大王说,‘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说,‘怎样使我家获利?’百姓们说,‘怎样使我自身获利?’在上位的人和在下位的人互相求使自己获利,那么,国家可就危险了。”

能出兵车一万的国家里,谋杀他们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一千的大夫;能出兵车一千的国家,谋杀他们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一百的大夫。由此看来,万中拥有千,千中拥有百,不能说不多了。如果真是轻义而重利,不篡夺国君的地位是不会满足的。相反,重仁德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重义理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大王您也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延伸阅读]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大家一开口都是说“利”。

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孟子大力提倡的亦是君子不言利。

撰写《史记》的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更是明确指出忘利是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啊!

不过,朱熹说得实在是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得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当今社会而言,言利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正所谓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于言利,我们应该既说利也说义。用孔圣人的话总结就是“见得思义”。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③:‘经始灵台④,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⑤,庶民子来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王在灵沼,於牣鱼跃⑩。’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11):‘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①沼(zhǎo):水池。

②鸿雁、麋鹿:朱熹《集注》云:“鸿,雁之大者;麋,鹿之大者。”

③《诗》云:此处十二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灵台》中的第一、二章。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歌。

④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西北、鄠县以东。相传为周文王时所造,由于百姓的协力操作,很快落成,如有神灵相助,所以叫灵台。

⑤勿亟:是说文王不加督促。

⑥子来:是说百姓就如同子女来为父母出力一样。

⑦麀(yōu):雌鹿。攸伏:是说母鹿安于它原来所在的地方,没有被惊动。

⑧濯濯(zhuó):肥大而毛有光泽的样子。

⑨鹤鹤:形容洁白的样子。

⑩牣(rèn):充满。

(11)《汤誓》:《尚书》里的篇名。是伊尹辅佐商汤王讨伐夏桀王时的誓师词。

(12)时:是,这个。害:读hé,《尚书》原文作“曷”,何时。丧:灭亡。据《尚书大传》说,夏桀暴虐无道,大臣劝谏,他居然无耻地说:“上天有太阳,如同我拥有天下,太阳会灭亡吗?太阳毁灭了,我才会灭亡呢。”于是老百姓就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要是它会毁灭,那我们即使跟它一块灭亡也在所不惜。”比喻民众对夏桀的暴虐怨恨到了极点。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水池边上,望着那些飞雁、驯鹿,问孟子道:“贤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些东西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德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不贤德的人,尽管拥有这些东西也无法享受。《诗经》里面说:‘开始筹建灵台时,忙于测量和经营,百姓齐来建造它,没有几天便竣工。文王劝说不要急,百姓建台更积极。文王偶来游灵囿,母鹿安卧自悠然,母鹿长得肥又美,瑞鹤洁白羽毛丰。文王来到灵沼旁,满池鱼儿蹦得欢!’文王用百姓的劳力建台开沼,百姓却欢欢喜喜,称他的台为灵台,称他的沼为灵沼,为他能享受到有禽兽鱼鳖而感到高兴。古时的贤德者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够感到快乐。《尚书》里的《汤誓》说:‘这太阳何时陨落?我们和你一起灭亡!’民众诅咒暴君夏桀,情愿与他一起灭亡,那桀即使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说他能独自感到快乐么?”

[延伸阅读]

与民同乐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他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并主张仁慈的政治领导人要与民同乐。相反,残暴专制独裁者穷奢极欲,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结果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纵观历史,夏桀王自然没有好下场,后世的殷纣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宫、隋炀帝修迷楼、宋徽宗筑艮岳、慈禧太后建颐和园等,也一样没有好的结局。他们大兴土木,原本都是为了享受快乐,但由于贪婪残暴,不顾人民死活,结果是民怨鼎沸,自然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也没有一个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和快乐。这些都足以表明,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和事实根据。

实际上,各级领导人都需要与民同乐。比如说,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他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了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然而,欲壑难填,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最后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从根本上来说,乐的本质是一个精神问题,而非一个物质问题。尽管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然而它毕竟不是决定因素。快乐与否,其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就会如孟子举出的夏桀的例子那样,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生活中,每个人都愿意与人分享快乐,并且也只有与人分享时,你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①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③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④,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⑤,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⑦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⑧,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⑩。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11),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1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寡人:古代王侯自我的谦称。

②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叠用,意在加重语气,表示恳挚的感情。

③河内:魏地,相当于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

④填然:鼓声咚咚直响的样子。鼓:击鼓,名词作动词用。

⑤曳(yè)兵:拖着兵器。走:跑。

⑥数(cù):密。罟(ɡǔ):网。洿(wū):低洼的地方。

⑦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

⑧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牲畜。

⑨庠序:古代的乡学,商朝叫序,周朝叫庠。谨:认真办好。《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⑩颁(bān)白:同“斑白”,花白头发的老人。

(11)王(wànɡ):拥有天下称王称帝,名词作动词用。

(12)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河内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时,我也是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君主办理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爱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住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供养活人、安葬死者,不至感到有什么不遗憾。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宅的田地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的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用再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鱼,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是决不可能的。”

“现在,猪狗吃着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了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是能够不归罪于荒年凶岁,普天下的老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

[延伸阅读]

孟子认为梁惠王的治国之道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没有从根本问题上着力。梁惠王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使更多的百姓归顺他,孟子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来做比喻,因势利导的讲述了“王道”的政治、经济措施。孟子认为,要想称王,首先一定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而做到这一点的起码条件是民众能够安居乐业,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孟子在此所规划的施政措施,概括起来共有两条:第一,使百姓富庶;第二,要对他们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这两点其实是对孔子“富之”(先使民众富庶)、“教之”(然后要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观点的继承和发扬。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①。”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③,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④。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⑤?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⑥!’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安心,乐意。承:接受。

②梃(tǐnɡ):木棍棒。刃:刀剑。

③庖(páo):厨房。厩(jiù):马棚。

④率:率领,驱赶。朱熹《集注》云:“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

⑤恶(wū)在:何在。

⑥仲尼:孔子,字仲尼。俑:古代用于殉葬的偶人。后:后裔。

[译文]

梁惠王说:“我愿高兴地接受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杀人,用木棍和刀剑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剑和政治手段杀害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同类推荐
  •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现代中国平民化人格话语

    人格概念是一个多义词。在有的语境里,人人都有人格。连刑事罪犯也有人格,有其人格的尊严。这个人格概念当然不是从道德品质的意义上界定的。而在别的语境里,只有那些品德高尚、事业显赫的英雄人物才是有人格的。中国人讲人格常常与道德品格相联,赋予人格一词浓厚的道德与伦理色彩。
  •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本书所讲“易经”,包括“经“和“传”,行文时或注明“经”,或注明“传”,或注明为后来学者论述,或总称“易经”或“易学”。全书收录了略说易经与辩证法、易经的对立统一律、易经的质量互变律、易学循环论的再认识——否定之否定律等近40篇文章。
  •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

    《孟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儒家经典。《孟子》原文七篇并无上下之分,亦无章次之别。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怀着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自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仁义,宣传德治,同情民苦,抨击暴政,志在匡世救民,兼济天下,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孟子》一书的总体特色是感情充沛,气势奔放。他激荡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又言辞犀利,呈现出凌铄一切之势。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热门推荐
  • 无生散人

    无生散人

    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仙路无涯,人世无生,鬼道不死。他想成仙,只为弑仙!——————————————————————————————————————————新书求推荐收藏!
  • 创世神遗

    创世神遗

    “小子,你想要成为神吗?”“想。”可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苏悉地羯罗经请问品

    苏悉地羯罗经请问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掐指一算,你命中缺我

    掐指一算,你命中缺我

    上一秒方清颜还是娱乐圈背景强大的花瓶女演员,下一秒就回到了19年前,成为了跟自己有着相同名字的另一个人。还要重新参加选秀节目出道,方清颜表示很淡定。竟然在选秀节目见到了未来的影帝……年轻的时候。嗯……方清颜表示一定要多向他学习,多多观察他。林天奕:她为什么一直盯着我看。两人在一起很多年后,有多人爆料:“方清颜比赛的时候就喜欢林天奕了”“只要有林天奕在的地方,方清颜就眼神不离”方清颜:我真的只是在观察他……ps:这是一部娱乐圈背景的甜宠文。暂时设定女主难入戏的女演员,性格脱线。男主天才型男演员,有自闭症。
  • 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

    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

    二十几年前,一个维吾尔族青年怀着对孔子的敬仰来到山东曲阜学习,如今他已双鬓斑白。本书是他一生重要经历的回顾。作者将维吾尔族的风俗、饮食、文化特色融入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中,饱含作者对本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深情热爱,也从中看到了几十年来维汉两民族之间不断交融的历史与民族情谊。
  • 霸道臭小你被我吃定了

    霸道臭小你被我吃定了

    每个善良的人身边都会有一个天使,或者精灵。你看见了吗?不,应该说,你善良了吗?每一个精灵都会在你身边守护着你,有一天你就会发现,精灵无所不在。这不是幻想,是事实。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如果你看见了那个属于你的精灵,他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你想的是什么,金钱?健康?爱情?没问题,他都会实现你。跟着兮儿走吧,看看,沫沫的精灵,会带给她什么吧。
  • 十七岁的我

    十七岁的我

    十七岁那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相遇......
  • 我爱太深,终成劫

    我爱太深,终成劫

    很多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了一座城。因为一个人,离开了一座城。当我坐上一个陌生的旅途车。我在想,我是为什么离开。也许卑微,也许不舍。你渗透了时间。时间渗透了我的生活。杨凌轩对我说,如果一开始我爱上你,便是一场幸福,现在已变惘然一梦。秦东篱对我说,爱,一场,我终抵不过你心中,执着,余生,你不爱我,我能参与,便足已!终究,我爱太深,终成劫………很多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了一座城,因为一个人,离开了一座城。
  • 囚活

    囚活

    活着有那么难吗?石空不知,他只想活下去。心为源,骨为兵,灵是神,欲为强者,需开心窍,炼其肤,锻其骨,凝聚灵。想要活下去,那就变强吧,打破囚,活下去,不再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