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装懂,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表面懂不叫懂,内心悟才叫悟。做事要踏踏实实。才华不是空想就能得到,也不是吹嘘就能增加,而需要勤勤恳恳、日积月累,否则必然不堪一击,终会露出破绽。
美丽的大日山,鸟兽常见,却人迹罕至。在大日山的深处有一个石窟,石窟内有位尼姑叫玄机,她在这里禅定多年,禅功可谓高深。
有一天她忽然想到:“法性本空寂,无来也无去,我这样厌恶喧闹,躲在清静之地,难道就能悟道吗?”她不能再这样度日了,于是打点行装,前往金雪峰禅师之处一试禅功。
雪峰禅师一见玄机,也没正眼瞧她,眯着眼问:“从哪里来啊?”
玄机不假思索:“从大日山来。”
“日出没有?”雪峰又问道,意思是说玄机悟性了没有。
“要是出来了,就把你给融化掉啦。”玄机心里暗笑,你能用我修行的地名来难我,我也可以用你的名号来回敬你。
玄机的回答令雪峰有些意想不到,他这才仔细打量了她一眼:“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玄机仍不紧不慢地答道。
“玄机?就是黑色的织机呀。”雪峰终于抓住了反驳的机会,“你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反应灵敏,积极回应:“寸丝不挂!”说完她便转身而去。原来这雪峰禅师也不过如此,我还是回大日山自己悟道去吧!
玄机刚走了几步,雪峰在后面喊道:“你袈裟角拖到地上啦。”
玄机应声回过头来,雪峰拍手道:“好一个‘寸丝不挂’!”既然已经“寸丝不挂”了,怎么还关心袈裟是否拖在地上呢?玄机最后还是输给了雪峰禅师。
愤怒之时,一定不能丧失了内心的理智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愤怒的时候,但是,请记住,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时,一定不要丧失理智,更不能将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泄到无辜的人或物上,那样只会让你看上去性格狂躁,只会让你失去朋友和他人对你的信任,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时时刻刻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的人生将会永远充满快乐宁静。
一个叫林才的禅宗大师正在打坐,这时来了一个人,他猛地推开门,又砰的关上门。
他的心情不好,他一定在生气,所以就踢掉鞋子走了进来。
林才说:“等一下,不要进来,先去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
那人说:“你说些什么呀?我听说你们这些禅宗的人都是疯子,看来这话不假,我原以为那些话是谣言。你的话太荒唐了!我干吗要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这真叫人难堪……那双鞋子是我自己的!”
林才又说:“你出去!永远不要回来,你既然能对鞋子发火,为什么不能请它们宽恕你呢?你发火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对鞋子发火是多么的愚蠢。如果你能同愤怒相联系为什么不能同爱相联系呢?关系就是关系,愤怒是一种关系。当你满怀怒火地关上门时,你便与门发生了关系,你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不道德的,那扇门并没有对你干什么事。你先出去,否则就不要进来。”
林才的话像一道闪电,撕开了那人内心的阴翳,那人开悟了。
他明白了其中的逻辑,它是那么清楚——如果你能够发火那么为什么不能去爱呢?
于是他退了出去。
也许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他抚摸着那扇门,泪水夺眶而出,他抑制不住涌出的眼泪。当他向自己的鞋子鞠躬时,他的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转身走到林才的面前,林才立刻伸开双臂拥抱了他。
要保持灵魂洁净,就要勤于打扫心灵的庭院
大地山河究竟有多少落叶先不必去管它,现实生活有多少烦恼也不必太在意,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心里的妄想烦恼,去掉一个是一个。一叶一烦恼,一叶一杂念,只有勤于捡拾,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不被世俗的杂念与烦恼覆盖。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后,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之间,周利椠陀伽就聪明开悟了。
鼎州禅师领悟这一点可比这位笨弟子容易多了!
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一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落在地面上,还落在我们心上啊!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落叶落在地上,也是落在人的心里,每捡拾一片落叶,心中的落叶也就会少一片,人的心灵也就会多一片洁净。这也算是自我修行的一大心法了。
正如行善之人,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很多,一辈子也帮不过来,可他们总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做些事情,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能得到宽慰。
只要当下安心,你就是禅者,你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
只有放开世俗的牵绊,才能获得彻底的放松
生活当中总有许多繁文缛节,将我们的行为人为地束缚起来。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活得自由自在,就是因为这些俗成的礼仪让我们放不开手脚,所以才会活得疲累。
春色正浓,沩山禅师在方丈室静坐完一支香,侍者敲门道:“禀告师父,五台山的师叔公来了。”
沩山一听五台隐峰法师驾临,深知这位禅师向来直心直行,藐视世间礼法规约,不敢怠慢,忙起身披搭袈裟,吩咐僧众穿戴整齐,出门迎接。
一切仪式准备就绪,沩山在侍者陪伴下到达法堂,只见隐峰师叔的行李正摊放在上座位置上,包袱完全打开了,东西散放的到处都是。整个法堂庄严肃穆,唯有隐峰的行李衣钵杂乱无比。沩山略有些尴尬,向前施礼。
一句“师叔近来安好”还未出口,只见隐峰直起身来,当众解开衣衫,舒展手脚,自自在在地躺了下来,眉开眼笑,一句话也未说。
他全身舒舒坦坦地躺在那儿,似乎瞧不见大家,手脚已完全散开,没有一点紧张,没有一丝压力,仿佛月光下的睡莲,又仿佛捉摸不定的浮云。
天地一片宁静安详,时间也似乎已经停止……
好一会儿,沩山终于发现了自己浑身都是束缚和执著,于是默默走开,退回了方丈室,继续静坐禅思。
隐峰哈哈大笑,收拾行李向僧众摆摆手,也潇潇洒洒地走了。
一个时辰已经过去了,沩山开门问侍者:“师叔还在吗?”
“已经走了。”
“走前说过什么话吗?”
“没有呀,师叔什么也没说。”
沩山禅师眼光一凝:“莫道没有说话,那声音像雷声一样惊人!”
后来,隐峰坐在五台山金刚窟前准备圆寂,他对僧众说:“各方禅师圆寂时,有坐着的,有躺着的,这我都见过,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
其中一位弟子回答:“也有。”
隐峰说:“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呢?”
僧众异口同声地回答:“没见过。”
于是,隐峰就倒立而逝。
能做到心境澄明,才不会心生烦恼
怎样才能不让负面的谣言四处乱飞?就是像不把鹅毛枕头的封套拆去一般,将自己想要诉说牢骚的嘴巴封紧。
在遥远国度的一个喧闹的城市里,住着一位具备非凡智慧的禅师。人们喜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城市,群集在禅师的禅堂外,仔细聆听禅师的教诲。住在禅师同一条街上的不远处有一位学者。他空有满腹的经纶,却苦于一直怀才不遇。
看着禅师门前车水马龙的盛况,学者心里很不是滋味。最终学者失去了自己应有的修养及风度,开始利用许多恶毒的批评,来攻击这位深受众人景仰的大师。
学者那恶意攻击的举动不久就传到了禅师的耳中,但禅师却一笑置之,并不在意。
许多天以后,学者突然大彻大悟,深深觉得自己的行为卑劣,于是,他来到禅师的面前负荆请罪。学者向禅师表示,他愿意尽所有的力量,将曾经做过的有关污辱禅师名誉的一切行径,用最快的速度加以澄清。
禅师听了学者的话,伸手取过身旁的一个鹅毛靠枕,正色说道:“别的事你也不用做,我只要求你把这个鹅毛枕头拿到大街上,将它外面的封套撕开,让里面的鹅毛随风四处飞。然后,我要你把所有的鹅毛,一片都不能遗漏地,全都给我捡回来。”
学者想了想,讪讪地笑道:“这个……这个……我怎么可能办得到?鹅毛那么轻,一阵风吹来,就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禅师微笑着说:“对啊,谣言一旦传出去,岂不就像这鹅毛四处飞散一般,又怎能将那些谣言收得回来呢?所以,我们不如就让这些事情随风飘散吧。”
学者聆听了禅师轻松的话语后,方才明了禅师的智慧深不可测,从此心悦诚服地跟随禅师学习禅道。
忘却所有烦恼,才能超越自己
烦恼是人生旅途上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只是被烦恼纠缠,到头来就会一事无成,落的虚度一生。要达成自己的理想与梦想,必须忘却烦恼,不被生活琐事羁绊着自己的脚步。
沩山禅师正在小憩,仰山禅师慌慌张张地闯进禅室。沩山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
仰山禅师说道:“我是您的弟子,老师为什么不看我一下呢?”
沩山禅师只是动了一下,但没有转身。仰山禅师准备往外走去,却被叫了回来。
沩山禅师说道:“刚才我做了一个梦。”
仰山禅师不作声,静静地听着。
沩山禅师又说道:“你替我圆圆看。”
于是,仰山禅师打了一盆水来,沩山禅师默不作声地洗了脸。一会儿,香严禅师也进来了,沩山禅师又对香严禅师说道:“我刚才做了一个梦,仰山慧寂禅师帮我圆梦,慧寂真是一个有心人。”
香严禅师道:“我在外面,不知道这里的事情。”
沩山禅师却不放过他,说:“你也替我圆圆看。”
香严禅师没有说话,立即到外面替沩山禅师端了一碗茶来。沩山禅师很高兴地说道:“你们两个人智能多么高!你们的智能和不可思议的作为,超过了舍利佛。”
香严禅师和仰山禅师不约而同地问道:“老师!禅也要分胜负吗?”
沩山禅师哈哈大笑:“不错!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不久之后,仰山禅师收到老师沩山禅师送来的一面镜子,仰山拿着镜子问门下的弟子道:“沩山禅师送来一面镜子,你们说说看,到底是沩山禅师的镜子,还是我仰山的镜子?如果是仰山的镜子,为什么又是沩山禅师送来的?若说是沩山禅师的镜子,为什么又在我仰山手里?答得对,便把镜子留下来,答不出,便把它打破。”
仰山禅师连说了三遍,没有一个人答话。于是,仰山便把镜子打破,离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