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沐浴心灵,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清洁工每天把街道上的垃圾带走,街道便显得宽敞、干净。假如你也每天清除一下内心的垃圾,那么你的心灵便会变得愉悦快乐了。一个人若能经常性地为自己蒙尘的心灵沐浴,并以感恩的心情去工作,他的心地就会亮丽如初、圣洁高尚。
有一天,小和尚在禅房门口看到老法师正端坐在阳光下大汗淋漓、泪流满面。
小和尚就非常惊讶和不解地走上前去,低声问道:“师父,您怎么了?”
“没怎么,我正洗浴呢。”老法师心平气和地说。
小和尚就更困惑了,转了几个圈之后,又凑过去问法师:“师父,没看到您洗浴呀?”
老法师静静地说:“我是在洗浴自己的心灵,你当然看不到了。”
小和尚就更好奇了,他想探个究竟,学点见识,就再问道:“怎么为自己的心灵洗浴呢?师父能否开导开导弟子?”
老法师微笑着说:“点燃一颗感恩戴德之心,在自己的心底煮沸半腔开水,再加入仁义、孝悌,甚至反思、忏悔等几味名贵心结,便可以为心灵洗浴了。”
小和尚点点头,若有所悟。
为身体洗澡,使人清爽;为心灵洗澡,同样会令人心旷神怡。
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看不开,放不下,一味地固执而造成的。痛苦就犹如人心灵中的垃圾,它是一种无形的烦恼,由怨、恨、恼、烦等组成。
只要心态平和,就不会遇事慌乱
世事变幻,祸福无常,当你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能否处变不惊,从容应付呢?这就要看你的心态如何了,如果心态平和,就算风云变幻,也胜似闲庭信步。
云居禅师每天晚上都要去荒岛上的洞穴坐禅。
有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地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几个一起到云居禅师那儿去,他们向禅师问道:“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得道高僧往往总是处变不惊的,因为在禅者看来,世事总是无常而又有常的,而且由于没有世俗心,禅者总是明察秋毫,不被所惑。
能认清生活的本质,就是生活的智者
智者有时候像愚者,但是智者永远不会是愚者。智者看起来和愚者一样生活,但是智者站得更高一些,有着和愚者不一样的眼光,他们能够拨开生活的迷雾,站在生活之上、生活之外,更清楚地认识生活。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里有一段名言:在我们修炼禅宗之前,山脉是山脉,河流是河流;在修炼禅宗之时,山脉不再是山脉,河流不再是河流;修完禅宗之后,山脉仍然是山脉,河流仍然是河流。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宗大师。
大师解释道:“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当中截然不同。起先,我们看到山脉就是山脉,最后看到山脉也是山脉。但在这当中,山脉不再是山脉,河流不再是河流,为什么呢?”
弟子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味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啊。”
弟子自以为明白了老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哎,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
“说得对,”导师答道,“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心态平和,人生才能获得轻松自如
蜘蛛结网捕食本是自然现象,谋生和杀生本是自然法则,也是大自然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基础。因此,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要以平常之心来对待。心态平和了,世界也就平和了。
某年夏天,寺院里墙角处的两棵树木之间出现一张大大的蛛网,很快就有蚊子、苍蝇等飞行物被牢牢地粘在上面。一只腿长腹圆的黑色的大蜘蛛,爬来爬去,享受着现成的美餐。
当有一只美丽的蜻蜓也被粘上时,有个小和尚终于看不下去了,他想赶走这只不断杀生的黑蜘蛛,但他在动手之前又拿不定主意了,就去请教老方丈。他向方丈汇报了黑蜘蛛的作为和他本人的想法后,方丈夸奖他说:“你是一个眼明心细的好后生,不过,驱赶蜘蛛这件事,我得亲自观察,等想好以后再说。”
3天后,又有一只非常漂亮的蝴蝶粘在蛛网上,身体被黑蜘蛛吃掉了,只剩下两片艳丽的翅膀在蛛网上随风飘动。小和尚又去找老方丈。方丈夸奖他说:“你是一个有悲悯情怀的好后生,不过,关于蜘蛛的事情,我还没有想好,过段时间再说吧。”
30天后,不断扩张的蛛网居然粘住一只娇小的蜂鸟,无力挣脱、筋疲力尽之后,也成了黑蜘蛛的美味大餐。小和尚又跑去找老方丈,老方丈夸奖他说:“你是一个不轻易放弃自己立场的好后生,不过,关于蜘蛛的事情,我还没有参悟透彻,以后再说吧。”
转眼10年过去了,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到夏天就重新“开业”的黑蜘蛛,还在寺院墙角处的两棵树之间继续“谋生”和“杀生”,而且早已繁衍出一代接一代的蛛氏家族。这年的夏末,老方丈即将圆寂时,叫来刚从佛学院进修归来的当年的那个小和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关于黑蜘蛛的事情,我还是没有参透,你就接着参悟吧。”已作为方丈继承人的小和尚,心领神会而又不失委婉地说:“您老放心吧,我今生今世参不透,还有后来人呢……”听到这里,老方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能说不代表能干,运用智慧才是能力的表现
知识并不就是智慧,许多人知道很多事情,但却是更大的愚蠢者。只有知道怎样去运用知识,才是有智慧的人。
有一个年轻人自诩才智过人,一向为此深感洋洋自得。这个年轻人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某地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禅师,便不惜长途跋涉,来到禅师的住处,虽口中称道,是想要谦虚地向禅师讨教,请求禅师传授智慧,但实则是想要展露自己非凡的才华,妄想挑战禅师的盛名与权威。
充满智慧的禅师,当然胸中明了年轻人的来意,当下亦不予说破,只是淡淡地笑着并出了一道简单的题目,请年轻人回答。
禅师所出的题目是,有两个小孩一起相约打扫烟囱,工作结束之后,甲小孩的脸上被烟囱的煤灰弄得奇脏无比乙小孩的脸上,则是干净如常,连一点儿煤烟都没有。禅师问年轻人,这两个小孩当中,哪一个会去洗脸?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便回答:“当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脸上那么脏,心想,自己的脸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样脏,所以乙小孩一定会马上洗脸!”
禅师缓缓地摇头,微笑道:“不对。”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又辩白道:“难道会是甲小孩?他从乙小孩的眼瞳当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脸上很脏,所以……”
禅师还是摇头,沉着地说:“还是不对。”
年轻人满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击垮,他讷讷地问道:“那么,敢问大师,是他们俩人一起去洗脸吗?”
禅师依然摇着头,说道:“这也不是答案,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小孩一起去打扫烟囱时,不可能只有一个人脸上弄脏,两个小孩的脸上应该都有煤烟。题目本身就出错了,其中大有问题。从你的回答当中,可以看到你对问题未能做通盘了解,更能够清楚地看到,你对许多事物欠缺深谋远虑。”
年轻人愣在当场,沉思了许久,终于又抬起头来,羞愧地对禅师道:“我知道自己的肤浅之处了,尚请大师教诲。”
只要肯开动脑筋,方法总比问题多
几乎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遇到一些难关,当困难来临时,没有必要心烦意乱,要保持自己的思维冷静,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有一位商人想做很多事情,但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向一名得道高僧请教。
高僧得知他的困惑后,就拿出一个钵盂,让商人往里面填石头。
填满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回答说:“不能装了。”
高僧让他往钵盂里装沙子,结果,商人又装进了好多沙子。
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回答说:“这回不能再装了。”
高僧让他再向钵盂里倒水,自然又装进了很多水。
商人顿悟!他从此以后,在经商的路上得到不断发展。
一天,商人又来找到高僧,说:“我已经证实了自己的价值,我想在后半生,写点什么。可是,我总是坐下来很久,思考很久,也不能下笔。怎么办?”
高僧又拿出那个钵盂,先让商人往里面装石头。
装完后,高僧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回答说:“能。”于是商人又往钵盂里装了很多沙子。
装完后,高僧又问商人:“还能再装吗?”商人回答:“还能。”商人又往钵盂里装水,自然又装进了很多水。
这时,高僧问商人:“是否还能装?”商人皱皱眉头,思考良久,说:“不能了。”
这时,高僧人拿起钵盂,将钵盂里的石头、沙子、水全都倒掉,又问商人:“是否还能装?”
商人又一次顿悟。
商人经过两次的请教,受益匪浅,事业更是蒸蒸日上。
不能抵制诱惑,就会迷失自我
心灵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最难。如果你的心被各种诱惑缠得太紧,你就会失去自性。只有排除诱惑,才能明心见性,实现自我。
一次,洞山禅师问云居禅师:“你爱色吗?”
云居正在用竹箩筛豌豆,听到洞山这样问,吓了一跳,筐里的豆子也洒了出来,滚到洞山的脚下。洞山笑着弯下腰,把豌豆一粒一粒地拣了起来。
云居禅师耳边依然回想着洞山禅师刚才说的话,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回答。
“色”包含的范围太大了!女色、颜色、脸色……
你穿衣服挑颜色吗?你吃佳肴喝美酒看重菜色、酒色吗?你选宅第房舍注意墙色吗?你会按照别人的脸色行事吗?你恋慕妖媚艳丽的女色吗?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说:“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他惋惜地说:“你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好了吗?等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是否能够从容面对呢?”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说,“我早就想到你要这样问了!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