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让我们来看看松下幸之助是怎样识人的:大正十二年,也就是关东大地震那年年末的一天,松下先生走进工厂的锻冶车间,看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个子师傅正在开着车床,便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我是H工厂的,借用一下车床。”他回答。这人留着长发,看上去不像是锻冶车间的工人,乍一看倒像是搞美术的学生。H工厂是松下的委托加工厂,按约定有紧急的修理业务或用车床时可以随时使用松下的锻冶车间。这个年轻人来大阪求职,最近刚进H工厂。观察了一会儿他干活的样子,松下觉得他手脚麻利,动作在行,有熟练的技术。几天后,松下见到H工厂的老板时问到了这个青年人。“那人不行,不满太多,对厂里的事情净是意见!”听到这话,松下觉得很有意思,马上就把那个青年要来并聘用了他。这个22岁的青年就是后来的松下副社长中尾哲二郎。
一代魔术大师胡汀尼有一手绝活,他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开无论多么复杂的锁,从未失手。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目标:要在60分钟之内,从任何锁中挣脱出来,条件是让他穿着特制的衣服进去,并且不能有人在旁边观看。有一个英国小镇的居民,决定向胡汀尼挑战,有意给他难堪。他们特别打制了一个坚固的铁牢,配上一把看上去非常复杂的锁,请胡汀尼来看看能否从这里出去。
胡汀尼接受了这个挑战。他穿上特制的衣服,走进铁牢中,牢门哐啷一声关了起来,大家遵守规则转过身去不看他工作。胡汀尼从衣服中取出自己特制的工具,开始工作。
30分钟过去了,胡汀尼用耳朵紧贴着锁,专注地工作着;45分钟、一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头上开始冒汗。最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胡汀尼始终听不到期待中的锁簧弹开的声音。他筋疲力尽地将身体靠在门上坐下来,结果牢门却顺势而开,原来,牢门根本没有上锁,那把看似很厉害的锁只是个样子。小镇居民成功地捉弄了这位逃生专家,门没有上锁,自然也就无法开锁,但胡汀尼心中的门却上了锁。
小镇的居民故弄玄虚,捉弄了这位大师。大师的失败在于先入为主的习惯告诉他:只要是锁,就一定是锁上的。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抛弃成见,不要让第一个想法占据你的脑子。要知道:错觉首先来到,真相就难容身。
六、扫出心中的清静之地
在追名逐利唯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歌: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平淡对人心清静的重要。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10岁时被点心、20岁被恋人、30岁被快乐、40岁被野心、50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有位老总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有人问他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话语刚落,包里的手机就响了。他掏出手机听了不大一会儿,脸色骤变,匆匆向别人告辞说:“有人把我告了,我得马上到工商局去一趟。”其实,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老总虽然有权有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自由。因为别人告他,除了诬陷之外,八成与自己随心所欲有关。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里却失去了自由。
在追名逐利唯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上帝不会忘记你,会教你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即使上帝忘了你,也不要紧,最起码你还会落个淡然适然,不急不躁,不至于让心猿意马把你搅得心神不安。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心,那么他在行走时,就会因这些重负而寸步难行。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单身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单身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如果物欲太盛,那么他的心就永远难以平静,也就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曾在孩提时,有一个人的故事深深震撼我的心灵,那就是海伦·凯勒。“我要把别人的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里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海伦·凯勒,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吉利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又一家慈善机构。能创造这一奇迹的,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超越自我,驾驭自我的能力。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成功的光环往往笼罩在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们身上。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焕发最顽强、最富生命力的内在力量。你要相信,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习惯,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好比是那黎明前的黑暗,太阳总会升起。
七、开展素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习惯好与坏是成功与失败的同义词。因此,“成功计划”就是“习惯养成计划”。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记得还是很多年前的时候,素质教育开始被人提出来,当时出现得最多的让人担忧的现象是“高分低能”,有的学生成绩一流,却在一些小小的日常生活问题上显得极其低能,比如不会系鞋带什么的;后来,开始有一些高分学生做出骇人的暴力事件来,他们是留学国外的高材生,也有要保送的优秀高中生,于是我们又越来越多地看到身边一些事,年青人和老人抢座位,排队的时候加塞,考试的时候旁若无人地偷看……
这些现象让教育学家们惊呼,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有家长一直在依靠学校来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其实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庭责任也很重大。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品德、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提高孩子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家长又怎样对幼年子女实施素质教育呢?把所有的话综合一下,提炼一下,简单地说出来,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但它又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做好的。一方面要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才是促进孩子素质提高的出发点,要看到孩子的整体素质,而不是只盯着他能认识多少汉字、数数可以数到一千、可以背两百首唐诗等等,这仅是一方面,聪慧的智力之外还要加上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和各种能力才能让他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好习惯导致成功,坏习惯导致失败,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规律和特点。3岁至12岁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能否抓住这9年的关键时期,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成了决定孩子命运的重大问题。也可以说,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习惯好与坏是成功与失败的同义词。因此,“成功计划”就是“习惯养成计划”。
说到好习惯,也许有不少家长会首先想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有一些讲卫生、讲礼貌的习惯,但仅知道这些,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有着好习惯的人还有很大的距离。不清楚哪些好习惯能帮助孩子成人,不清楚这么多的好习惯究竟怎么样去培养,也许这会是很多家长的遗憾。
我们应该明白,好习惯的养成是素质教育一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只有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热情、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也只有有着这样健康人格的人,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