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成自然”在生活中大量存在,我们对“习惯成自然”应该怎样认识呢?怎样用它来增进健康呢?
“习惯成自然”是把“两刃剑”,好的习惯成了自然,可为你带来健、寿、智、乐、美、德;坏习惯成了自然,日积月累,便成了健康的杀手。还必须认识到:坚持好的生活习惯是个自觉的过程,需要理智;养成坏习惯是个自发的过程,一不留神,便会“自然”养成,一念之差便可成为坏习惯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说,好习惯就等于健康,如果你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不懈怠地坚持养成有利于健康的各种好习惯,那么,健康就必然属于你,可惜,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坏习惯中“浪费健康”“消磨生命”而不自知。在改正坏习惯上还自觉不自觉地在找借口而拖延改正。错误习惯既铸成,又没有决心改正,总会找到借口的。结果,这种欺骗自已的借口,到头来还是自己的健康受亏。故需人们加强自我体察,增加科学、医学知识,自觉防范。为了加深这一印象,这里略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别洗脏了手:饭前便后洗手已成为共识,目前性病传染猖獗,又特别强调便前洗手(性病可通过手传至泌尿、生殖系统),对洗手的重要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也已是常识,且简单易行,但却多数人做不到,别看这洗手是件“小事”,其中也有学问,说句不客气的话,你不见得能把你的手洗干净。许多人习惯在盆里洗手,尽管擦上肥皂,认真反复地搓擦,手上的污垢可尽入盆中,盆中水变成了污水了,手从水中出来时总不免带出些这样的污水。更有甚者,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手,这样就集全家人手上的污垢于一盆。如此洗手,反而把手洗脏了,有时比不洗还糟。所以,提倡流水洗手。但流水洗手就没问题了么?试看流水洗手的过程:先用脏手打开水龙头的开关,此时开关已被脏手污染了,手洗净后再去关龙头时,洗净的手又会被脏龙头再次污染,但此时你却错误地认为手已洗净了。特别是公共场所的龙头开关,经过众人之手,集众人之脏是传播疾病的重要媒介。对于这一点,不少人已有了认识,意识到了龙头开关是脏的,手洗净后便干脆不关龙头了,这虽然避免了手被再次污染,但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不啻是犯罪,于道德也不合。正确的方法是:在抹上肥皂搓手之际,顺便用手上的肥皂泡沬搓洗一下龙头开关,再捧上些水把它冲净,待洗净双手后再用手关龙头,就不会被再次污染了(医生都是这样做的)。且慢,还有一道工序也要注意:手洗净后,有人是怎样擦干手的呢?他们顺便在衣襟、裤管、围裙、工作服上擦几下,或随便抓一块布、一张纸擦擦,总之只要把手上的水擦干了就行。岂不知,这样一来,洗净了的手又染上了新垢。那么,用专用的擦手巾该可以了吧?但若专用擦手巾不经常清洗,上面仍会有细菌滋生,同样会污染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最好的办法是让手在空气中自然晾干(手术医生都是用这个办法)。或用电热吹风机吹干。你看,这区区洗手小事,里而包含了多少习惯啊。你也可能觉得有点麻烦吧,若一开始就将这些正确的行为养成习惯,你便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而且见别人不这样做,反而觉得别人不讲卫生了。
2.用毛巾也有习惯问题:你每天洗脸用的毛巾,用完后是怎样放置的?有人将湿毛巾挂在室内,有人把它搭在脸盆边上。我们知道,多数病菌,特别是霉菌。都喜欢在潮湿的环境里生长繁殖。上述那些放置湿毛巾的地方正符合这个条件。在此环境中,病菌繁殖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个病菌经过24小时即能繁殖2800亿个。带有大量病菌的毛巾,等你下次再用时,便会感染你的手和脸,这不是很危险吗?正确的做法是:洗完脸后把毛巾晒在阳台的绳子上,让太阳把它晒干。许多病菌在阳光下,2小时即可被杀死。这样做,目前可能不符合许多人的习惯,但它却是一个正确的习惯。坚持下去,便会习惯成自然,那时,若不晒反而感到不习惯了。
3.举一隅而三隅反: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我们每遇一种行为、一个动作,都要考虑一下,它是否正确、科学,对的便坚持做下去,把它养成习惯,错的则要改正。例如菜板生、熟要分开,更重要的是用后不要让它一直呆在厨房里“终年不见天日”,它也要晒。也许你会说,已用抹布擦干过了,这也不对。抹布是个大污染源,你平时是怎样用和放抹布的?是否用完后随便一扔完事?再用时拿起便用?殊不知,在不用的时间里,抹布上的病菌在大量繁殖,据检查:一块普通抹布,其上竟有葡萄球菌500万个,大肠杆菌200万个。用这样的抹布去擦任何东西,都会被污染,还不如不擦。但我们多数人却偏偏有这个坏习惯,餐具、物件水洗得干净,但都要用抹布去擦,菜板、锅、铲、盆、碗、水果……都莫不如此。当你抵抗力强时,这样做似乎也没有什么不良后果(其实在微观上对健康已造成了损害);当你抵抗力弱时,就要因此而生病了。但你却不知其原因之所在。还有,纸币经过万人之手,是最脏的。你用过它后洗手了没行?还有,每个人还有一个“卫生死角”,就是衣兜,手绢、票子、硬币、钥匙……都往里塞,简直是个杂货铺,“进口”的、不“进口”的,干净的和不干净的,全混在一起,你也有这个坏习惯么?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多的,你要用你的科学知识来思考一番,并与习惯挂上钩,你就会明白。在习惯中可获得和增进健康,在习惯中也可损害和失去健康,你要注意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就要一点一滴地从小处做起,向习惯要健康、长寿!
四、性格是一切习惯的总和
透过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我们可以发现习惯往往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美国著名演讲家罗宾·西格尔说,性格是人的一切习惯的总和。如果一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好习惯,人们就认为他有良好的性格。如果一个人有很多坏习惯,人们就说他性格不好。
透过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我们可以发现习惯往往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点,也可以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观察。
有收藏习惯的人多追求生活的高层次享受,他们不但要求温饱、稳定、家庭和睦,事业成功,而且要有丰富充实的休闲生活,以及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消除疲劳,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一般来说,收藏是根据个人爱好将某一类物品精心组织、收集并妥善保管、储藏,以自娱或是供他人观察、研究等的一种很有益处的文化娱乐活动。爱好收藏的人希望通过对某一类感兴趣物品的收集、保藏、鉴赏研究、玩味、展示等方式,丰富休闲文化生活,得到美的体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加强感情交流,广交朋友。
习惯读书、写作能使人精确,所以一个人很少写东西,那么他就必须有很好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与人谈话,那么他必须非常狡猾,才可以不懂装懂。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哲学能使入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可见,有读书习惯的人,通过书的熏陶,比其他人充实、聪慧、灵秀、精细、深沉、庄重和善辩。
在现实生活中,嗜烟如命者多意志薄弱,或古道热肠;视烟如敌者多嫉恶如仇,或偏激执拗。吸而能戒者多意志坚定或冷静世故;吸而不多者多宽容随和或圆滑机巧。吸烟者多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为人处世大度豪爽。当然也有可能马虎、放荡;而不吸烟者则多性格内向,怯于交际,他们在为人处世时多严谨、沉稳,但也有可能是拘谨、吝啬。
另外,通过烟我们还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客客气气地递烟,说明彼此之间还很生分,或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互抢着递烟说明双方地位平等,或视为平等,且都愿意发展友好关系。随随便便递烟,不计较是否“礼尚往来”,说明双方关系较深,已达到了“无论怎样也没有关系”的程度了。伸手到对方口袋里自己取烟,取出来以后又分发给别人,这种关系就更是亲密无间了,简直不分彼此。
对于寻常人来说,喝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渴,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喝茶的习惯则不是喝而是品,在其中能够咂摸出许多的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来。曾有一首《七碗茶》诗,诗中这样写道:“上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可谓将茶品得淋漓尽致。有品茶习惯的人,其性情境界并不是一般人能够及得上的。
可见,透过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习惯,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揣摸,便能找到许许多多内在的规律。
五、正视“印刻效应”
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能力,看他能够为公司做多少贡献,而不是在一两次接触之后,就给人家“盖棺定论”。
有很多人都习惯感性地一次就把对一个人的评价想好,很长时间都不能改变。还有的时候,我们评价另外一个人,仅仅凭借的是其是否对应自己的个人口味,因对方的脾气性格、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或因某些习惯与自己合拍就全面肯定他。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母亲的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要成就非凡的事业,必须先具备非凡的眼光,那些成功企业家的故事一再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看一个人要看他的能力,看他能够为公司做多少贡献,而不是在一两次接触之后,就给人家“盖棺定论”,这样常常会把英雄当成了狗熊,失去了提高自己或者招纳贤士的机会。
众所周知的刘邦与韩信的故事就印证了这个道理。韩信不被项羽看好,转投刘邦,而刘邦也并没拿他当回事,只给了一个小小的“中尉排长”。在这个位置上,韩信的本领根本无从施展,多亏萧何月下追韩信,这才有了汉朝数百年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