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在公元624年降临人世间的。时值大唐草创时期,国内大的割据势力刚刚平定不久,政治上还不十分安定。
在武则天出生的第二年,即公元625年,有人诬告扬州大都督李孝恭谋反。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在建唐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柘反唐,命李孝恭为行军元帅,率名将李靖、李勣等共同镇压。在平定辅公柘后,他威名远扬,于是便任命为扬州大都督。这时,北自淮河,南至五岭以南,包括长江下游之地,尽在李孝恭掌握之中。他“欲以威重夸远俗,乃筑第石头城,陈庐徼自卫”。
由于李孝恭位高权重,他的这些做法引起一些朝臣的忧虑,于是便有人诬告他谋反。唐高祖闻报后,为防万一,于是命其堂弟襄邑王李神符检校扬州大都督,而以工部尚书武士彟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于是襁褓之中的武则天也随同其父母远离京城长安,来到了扬州。
扬州位于长江之滨,是南北大运河的中枢,交通十分便利,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镇。而且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繁荣,向来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是当时国内最富庶的地区;风光旖旎,为人们所向往,因此隋末炀帝在危机四伏之时,不顾群臣的反对,仍“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最终死于扬州。
武士彟虽名为大都督府长史,是大都督的副长官,实际上却掌管扬州大都督府军政大事。按唐制:大都督由亲王兼任,一般是遥领而不亲临,大都督之政都由长史代理。所以襄邑王李神符名为检校扬州大都督,有其名而无其实,而府内的所有政务,都由长史武士彟来处理。
李孝恭本无谋反之意,调回京城后调查而查无实证,唐高祖只好将其无罪释放,改任宗正卿。这样,在扬州也就不存在什么谋反之事,武士彟到扬州后也就没有必要究治其党羽了。但是,扬州自隋末以来,屡遭兵燹,破坏比较严重。公元619年,李子通农民义军曾攻入扬州。不久,杜伏威的大将辅公柘击败李子通,从而占据了扬州。后来杜伏威降唐,调入京城任职。公元623年,辅公柘又举兵反唐,为李孝恭所镇压。历经数年的兵荒马乱,残破不堪的扬州急需医治其战争创伤。武士彟到了扬州后,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他“抚之以诚恕,经之以权略”,并“降北海之渠,未逾期月,尽南山之盗,讵假旬时”。同时,他还着手对地方区划做了一番调整。扬州都督府原有六个县,武士彟精简机构,淘汰冗员,将六个县合并为三个县。为了便于“开辟田畴”,又有组织地进行了移民。经过他的一番惨淡经营后,扬州又出现了往日的气象,“商旅安行,家桑野次;化被三吴之俗,威行百越之境”。扬州很快恢复了昔日繁华富庶的风貌。
武士彟在扬州任职期间,在长安的皇宫里正在酝酿着一场喋血事变。唐高祖四个皇子,三子玄霸早夭,在世的还有三个皇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制度,长子建成被确立为皇太子。但秦王大有夺嫡之势。
高祖皇子们的纷争,武士彟早有所知。作为尚书令、秦王李世民的下属,他也预感到高祖立长子建成为太子是一个错误。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这对李渊嫡妻窦氏的几个儿子来说恰如其分。但比较起来,又有长有短。太子李建成酷肖乃父,有世袭子弟浪荡不羁的作风,阴谋多于阳谋,犹豫萎缩多于勇猛果敢。齐王元吉是一员虎将,但粗鲁无谋。秦王世民则勇谋兼备,稳重果敢。在战场之上,他身先士卒,不避石矢。对待下属深仁厚泽,善于恩威兼施,英才贤士,济济一堂。自高祖太原起兵以来,亏他独当一面,身经百战,高祖才有天下,功劳卓著。也正因为如此,太子建成对他心存猜疑。他知道秦王决不会甘居其下,做一个安享清福的藩王,而且秦王周围的那帮猛将谋士也都不是无能之辈。为此,太子乃与其弟齐王结盟,许以“太弟”之诺,增加自己的势力,一面谋之于高祖身边的宠姬,让她们在枕边进秦王的谗言。秦王世民既被太子忌恨,又时常被高祖指责,心不能安。他知道,如果向太子称臣终不逃一死,藩王做不成,还要祸及妻妾子女,只有态度强硬这一途。况且他英才盖世,岂能低头!
这时唐朝虽已建立八年,但秦王仍还没有从马背上下来过安乐的日子。武德八年,突厥颉利可汗入寇,秦王奉命与李靖等几路出击抗敌。突厥兵一闻秦王、李靖之名,非常害怕,于是结盟而退。秦王再立大功,威名更著。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更是嫉妒,数次欲害世民。高祖昏睬不明,反倒斥责世民。武德九年六月初,恰闻突厥再犯,太子为掌兵权,荐齐王将兵北伐,并密谋在为齐工饯行时袭杀秦王。秦王的妻弟长孙无忌及手下大将尉迟恭等力劝秦王早定大计,先发制人。秦王心中踌躇。
一日,元吉请调尉迟恭为先锋,以翦除秦王羽翼。高祖同意了。尉迟恭与长孙无忌立即告诉世民,并催促道:“大王倘不早决,祸在目前了。”世民对这样的行动还是下不了决心,说道:“手足之情,何忍下手?”
这时,有人前来告密,说太子他们已准备动手,袭击秦王。李世民这时才最后下定决心,并与房玄龄、杜如晦定下密计。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世民与尉迟敬德早早遣兵调将,守住早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太子建成、元吉对此毫无所知,把卫兵留在玄武门外,径直入朝,既见秦王持箭以待。已是逃避不及,建成被李世民射杀,元吉亦为尉迟恭杀死。之后,尉迟敬德等人将兵击败东宫和齐王府卫队,杀死建成、元吉诸子。
至此,高祖无可奈何,被迫降下手敕,令诸军受秦王处分。旋立秦王为太子,下诏凡军国事务悉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自称倦于政事,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他,史称唐太宗。这一年武则天还不到两岁,还懵懂不知,懂事后才听父亲谈起过这一事变。
唐太宗即位后不久,即把外任的高祖旧臣召回朝廷,大概是怕他们对自己发动政变的举动会不赞成,在外地会成为致乱的祸患。都督李孝恭,长史武士彟均在被召之列。回长安后,武士彟的职名无考。大抵因为武士彟并无怨言,而且对新皇帝很是拥戴,贞观二年,武士彟即被外放到蜀中任利州都督,署理数州军事及本州政事。
此前的贞观元年正月,利州都督李寿不满太宗的政变行动,伺机谋反,被太宗捕杀。十二月,上任还不满一年的都督李孝常在长安朝觐时,同监门将军长孙安业私下发泄对新皇的不满,甚至“互说符命,谋以宿卫兵作乱”,妄图取太宗而代之。事发被诛杀。太宗初掌朝纲,即有宗族兄弟谋反。这使他对这些人不能信任。于是,就提升似乎很拥护他的这位忠厚人武士彟为利州都督。
唐初,都督之职是大员身份,许多名将如李靖、李孝恭、王君廓及高祖的诸子侄等都担任这种职务,干系重大。在唐初地方机构中,道为第一级,全国共分为十道,道辖诸州,设行台进行管理,后即撤行台,派黜陟使或观风俗使分巡各道。但道只是依山河形势划分,并非行政区域,巡行使之官不是常任之官,而是派朝中大臣临时充任。州为第二级,州设刺史,而在重要的州则设都督一职,辖数州之军事及本州政事,地位比刺史高,又是常任之官,因此实为地方大员。
武士彟在利州任职四年,颇有政绩。武则天也在四川度过了她的四至七岁的童年。关于这段孩童时代的情况,史书、笔记中有过一些记载,但大多是后人根据官场和民间传说谣言编录的,其中包含对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女皇帝在别人想象中应该会有的童年生活的揣度。在深信符命、巫术的中国古代,出了这么一位女皇帝,人们自然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这种既定命运必定通过某些征兆向人们预示出来。
据某些记录,武则天生于利州。利州有山名黑龙山,有水名黑龙潭,传说杨氏在梦中与黑龙相交而生下武则天,这一传说在武则天当皇帝以后就已产生,李商隐也听说了此事,写下了“感孕金轮所”的诗歌题注,后来南宋人冯倓在《登乌龙山》诗中也有“黑龙之精钟女武,祸胎于周易唐王”的句子。在利州皇泽寺的各代寺碑上也有此说。据此今人有的认为武则天生于利州,有人认为武则天在皇泽寺出家为尼。其实,古时候的种种谬传,其真意是说明武则天童年的特异而已。武则天在利州生活达四年之久,其母亲杨氏又信佛,武则天必定常随母亲到古寺拜佛游玩,因此有关传说与记载也就不是完全的捕风捉影了,按古人的思维模式,这样很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