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建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出生于公元573年,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虽然世代勤劳,其收入也只能勉强度日。到了他父亲的时候,见他生得聪敏机警,便挤出一些钱来供他读书,希望他能光宗耀祖。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习礼仪,也喜读兵法,还喜欢舞枪弄棒。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不仅知书达理、文武双全,而且有侠义心肠,好济人之困,四周乡里对他没有不敬重的,推他为里长。
公元611年,他被召从军,东征高丽,被选为二百人长(即军中队长)。不久,他因协助起义军,家中人惨遭杀害,自己无路可走,便投到起义军高士达手下任司兵、军司马。高士达战死后,他收集败军,在平原立足。由于他智勇双全,常打胜仗,又善待属下,队伍很快发展到十余万人。公元617年,他于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后因擒杀宇文化及有功,归隋。公元621年,李世民攻洛阳,他兵败被俘,后被杀死。
窦建德小的时候,以“卖牛济困”的事迹深受时人称赞,其名声也越来越大。
那是窦建德刚刚八岁的时候,他在田中帮助父亲耕地。耕完地后,父亲先扛着犁耙回家去了,他牵着牛,准备放牧一会儿再走。就在这个时候,发现在附近一个村口,有个中年男子蹲在地上嚎啕大哭,不少围观的人都掉下了同情的泪水。他急忙走了过去,分开人群,挤进去一问,方才得知:原来那中年男子母亲早丧,和父亲相依为命。现在他的父亲又因病无钱医治而死。父亲死后,他家徒四壁,没钱安葬,借又借不来,只有哭天嚎地。
窦建德听了,对那中年男子也很同情。他想,要是在前几年,自己完全可以设法从家中要出些钱来,帮助那中年男子安葬父亲。可是近一两年来,家乡非涝即旱,庄稼歉收,自己家中如今也是日益艰难,连自己念书的学费也交不出了,只好辍学在家,白天帮助父亲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自学。在这种情况下,再想挤出钱来帮助别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又实在不忍心看着那人父亲的尸体暴露野外,想来想去,他将心一横,对那中年男子说:“我说大哥,不要难过了,我这里有头耕牛,你牵去卖了,换回些钱安葬令尊吧!”
窦建德说着,把牛缰绳塞到那人手中,擦了一把眼泪,扭头就走。
那中年男子急忙起身追上窦建德说:“小恩公,使不得!使不得!你的心意我领了,可这牛我不能要。否则,你回家是无法向父母交待的!”
“请大哥放心吧,我父亲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待我对他说清楚,他会理解的。”窦建德说完,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窦建德回到家中,父亲见没牵回牛来,便行询问。窦建德本想实话实说,可他又想:“从前我常给家庭困难的同学几个钱,父亲从没有责备过。可现在把家中唯一的耕牛送给了别人,父亲能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再去把牛向人家要回来,可就不好了。”
窦建德想到这里,便对父亲说:“我正牵牛回家,路过一片水草,很是茂盛,便让它吃点草再牵回来,不想我一把没有抓住,被它挣脱跑了,我追也没追上,请父亲处罚吧!”
父亲一听大怒,从屋中取出一把戒尺,抓住窦建德便狠狠地打了起来,直打得他两手都流出了血,仍不肯罢休。母亲见此,跪在地上哭着为儿子求情,父亲理也不理。
就在此时,那中年男子牵着牛走了进来,跪在地上说:“请大叔不要再打了,建德兄弟完全是一片好心,可我仍不放心,这不,我把牛给送回来了!”
父亲看到这种情况,不由得大吃一惊,急问窦建德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等窦建德开口,那中年男子就将事情前后说了一遍。父亲听了,心情十分激动,急忙抓住儿子流血的手说:“好孩子。你为什么不早说呢?是父亲鲁莽了!”
然后,父亲又对那中年男子说:“幸亏你早些来到,否则我还要打他呢!我儿子做的对,就让他和你一起去把牛卖掉,去安葬令尊吧!”
从此,父亲的名字也随着窦建德的名字被传开。据史载,窦建德的父亲后来被害时,四周乡里为其送葬的达一千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