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48100000005

第5章 治学(4)

译文

我在八岁登上皇位,那时,我就懂得努力学习。当时教我识字读书学习的是姓张、姓林的二位内侍,他们都是明代读书很多的人。他们教我学习主要是以经典书籍为主要内容,至于诗词文赋,就列在经典著作的后面了。我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更加笃志于学习。每天未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天晚了政务之事告一段落,稍有闲暇,又与人探寻、切蹉学问。后来,因为我学习劳累过度,竟然咳出来的痰中带着血丝,即便如此,我的学习也从没有放松或间断过。我在少年时代就是这样好学苦读,而且还特别喜欢书法。当时有位名叫沈荃的翰林,他学的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书法字体,曾教过我书法。张、林二位内侍,当年曾与明代擅长书法的人有交往,也经常来指点我。我的书法之所以和一般学书法者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此。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在美国的家庭中,许多家长问放学后孩子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今天在课堂上向老师提了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如果孩子有不理解的地方却不提出疑问的话,就会受到家长的批评。这种重视培养孩子“好学多问”的教育方法,无疑有很大借鉴价值。

对孩子“好学多问”的学习精神,家长应予鼓励。如果家长对某些问题一时也弄不清楚,最好和孩子一起研究,并准备一些百科词典和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有不明白之处好随时查阅,以支持孩子的新见解、新尝试。这样,孩子在质疑、求知、探索过程中所养成的自学能力、勤奋和富于创造的个性,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与“好学多问”这种治学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就是“遍求名师了”。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自己说过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他的确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跟什么名教授做过学问,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人。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子贡在这里描述孔子学习的状况。

圣人无常师。我们这些平庸之人还有什么不可以随处拜人为师呢?由此想到,那些到处炫耀师门,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学名牌系科毕业的人,说来真是浅薄。圣人没有师门,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也照样成了圣人吗?考证历史,许多真正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还真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真的像圣人一样“无常师”呢!

-个人要想有所作为,主要是靠自己勤学奋斗。但是,选择好良师益友,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所以,无论过去和现在,那些善教子女者,都很重视为子女选择良师益友。

宋代司勋史部即朱松,就是从劝学、择师、选友几个方面入手,把儿子朱熹培养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的。

朱松,字乔年,曾进士及第,学识渊博,官至司勋史部郎,为官刚正不阿。朱松任官入闽后,经常活动于闽北这一文化中心地带之间,且交游广泛,师从豫章,与李侗为学友,临死前托孤刘子羽军,又托学于其好友刘勉之、刘子羽军、胡宪。朱熹本人行父礼,师从李侗,学术思想有了更大的跃进。

朱熹五岁时,父亲就送他去上学读书,并为儿子作了一篇劝学诗。他在诗中说:如今爸爸送你去读书,你要读书明理,打好基础。家里没有什么厚实的产业,好在还有几筐残书,你要晚睡早起,发奋攻读。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了。你要发奋团强,激流勇进,切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父亲的勉励下,朱熹废寝忘食,奋读勤学,进步很快,他对哲学、理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随着朱熹年龄的增长,亲朋往来日益增多,朱松经常教导儿子要学会区分益友和损友,要近君子,远小人,要多结交那些敦厚忠实,能改己过的益友,少和那些谄谀轻簿,傲慢亵狎的损友来往。朱熹遵父之教,首先自己做到志趣高远,克己从善。因此,和他来往之人,大都是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朱熹从这些朋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为他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朱熹渐渐有了名气,父亲担心他产生自满情绪,固步自封,因而,又千方百计地为他寻找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一次,朱松病危,他把儿子朱熹叫到病床前说:你的学问有所长进,这很好。但要知道你懂得知识还很少,比起籍溪胡原仲,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还差得很远;这三个人学识渊博,是我一生最敬佩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我死了以后,你要真心实意地去拜这三位先生为师。这样,你的学问还可再提高一步。

在父亲的正确教育下,朱熹被后人认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孔、孟以来传统儒家思想,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以及张载、邵雍的学说,建立起了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史上罕有其伦。它规模庞大,论证细密,条理清晰,代表了当时民族思维的最高水平。从宋末开始,朱熹思想影响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长达数百年之久,直至辛亥革命。十三世纪,朱熹学说先后传入朝鲜和日本,一度成为两国的统治思想。稍后,朱熹思想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代,朱熹学说传入欧美。这样,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学说。

希贤希圣,孰能阻挡

康熙教子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一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希贤希圣,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树立勤奋学习的志向。”圣人一生中所说最多的那句话,就是“立志于学习”。而且,真正能够做到学习了,但时时不感到满足,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也惟有如此,才可以称得上圣人。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普通人在其它方面没有任何的优势,为什么要甘心于自暴自弃而不好好学习呢?假如有志于学习,拥有达到圣贤境界的愿望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了呢?所以说,立志于学习是作为圣人的第一要义。

成功教子黄金法则

历史上的名人学者都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荀子指出:“无高远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专心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孟子说:“志者气之帅也。”苏轼写道:“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朱熹说:“百学需先立志。”明朝王守仁指出:“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书,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做了简要而又独特的评论,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渊博的家学,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疑有着良好的启蒙意义。司马迁幼年时起即在父亲指导下诵读古文,其父的治学精神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

在司马迁十岁时,就随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后来拜董仲舒、孔安为师学习《春秋》和古文《尚书》,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游历天下,开始了他的另一种生活。

司马迁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去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西湖;到淮阴,寻求韩信的故事;去丰沛,访问刘邦、萧何起义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了当年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当年的楚地,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孟尝君封邑的薛地;去过孔孟的家乡邹鲁。

除此之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同时也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回到长安后,武帝对这个学识渊博的年轻人十分重视,命他为郎中,让他带着皇帝的诏书出使巴蜀,到达今天云南一带大西南地区。

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增长了他的见识,使他广泛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

这一番游历,司马迁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以后著书立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以职任太史公而不能从行,忧郁而亡。

临终前他含着泪难过地对儿子说:“我死以后,你就是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的遗愿。如今汉室兴盛,国家一统,上有明主贤君,下有忠臣义士。我身为太史,而未能把如此兴盛的景象记载下来,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没有完成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子承父业做了太史令,这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藏书处石室金柜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史料。

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份与中大夫孙卿、壶遂及历官邓平、落下闳、天文学家唐都等二十余人,改革历法。

经这批专家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终于在这年五月造成新历,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秦历以十月为一岁之始),一月的日数为二十九点五三天,一岁一年的日数是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这种历法的计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历法史上进行的大改革。

此后,他遵照父亲遗志着手准备编写《太史公记》(《史记》)。

正在此时,汉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大将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无法扭转败局的情况下投降了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武帝大怒。朝廷上下,对李陵的指责如倾盆大雨般铺天盖地而来。

惟独司马迁默不作声。武帝问他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书生气十足的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兵微将寡,却能对抗于数十倍的匈奴人马,最终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匈奴,实属无奈。臣以为只要一有机会,他还是会回汉朝效力的。”

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顿时火上浇油,认为他是在袒护李陵,而有意贬低正在攻打匈奴而又吃了败仗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李夫人之兄长),于是命令把司马迁定为死罪。汉武帝时代,被判有死罪的人出钱五十万就可以免掉死刑。

可家境并不富裕的司马迁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的钱,没有钱,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接受宫刑。

这样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他想自杀了之,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古圣先贤来鼓励自己,终于还是决定重新活下来。

尤其是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呐喊,成了中华民族不灭的精神誓言。

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身心备受摧残、忍辱负重的司马迁终于在征和元年出狱。他决心在残烛之年,集中全部的力量,来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

武帝还是很爱惜司马迁的才能,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在父亲引导之下的司马迁日夜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睥睨古今,凌厉百代”的鸿篇巨著——《史记》。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理想,爱因斯坦指出:“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远大的理想是把祖国的需要和个人取得成就的愿望统一起来,这对治学就能产生健康而又持久的动力。正像高尔基所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

同类推荐
  •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生肖文化:鼠咬天开

    本书研讨了生肖鼠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先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海派文学的三个途径;再从文学主题、文化人格、小说叙事三个方面研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最后,海派文学的现代性被纳入研究视野,传统文化参与了海派文学现代性的建构。海派文学是一种确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之上的现代都市文学。与同类海派文学研究著作相比,本著作的特点是:著作首次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对海派文学做了系统研究,探究海派文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得出了几个新的结论。
  • 人民大澡堂

    人民大澡堂

    本书是凤凰卫视主持人尉迟琳嘉的脱口秀节目台词记录。在节目中,他精挑细选古今中外的社会民生、政经花絮、文化动态、娱乐八卦等各类资讯,以一种弦外有音、话外有意的讽刺调侃风格,绘声绘色地奉献给大家一道回味无穷的资讯盛宴。
  •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人间瑶池:黄龙(文化之美)

    黄龙自然保护区,因黄龙沟内有一条蜿蜒的形似黄龙的钙华体隆起而得名,历来被誉为“人间瑶池”与“人间天堂”。彩池、雪山、峡谷和森林谓之黄龙“四绝”。黄龙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蜚声中外,藏族、羌族和回族的民族风情也令人心驰神往。看罢此书,赞叹的不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 家具里的中国

    家具里的中国

    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家具里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半年之后,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整理编撰成书,以飨读者。取景广泛,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家具中的精湛的技艺与文化。文字凝练、插图精致、设计精良、包装精美,兼具阅读、馈赠与收藏价值。
热门推荐
  • 豪门女人的情人

    豪门女人的情人

    出门没有看黄历,撞见帅哥不说,天上还掉下一枚大钻戒。是真的钻戒吧,看上去好多克拉的样子。以为自己是要交好运了呢,没想到卷入一场惹不起的风波。某女:“帅哥,我真的换不起,你这么有钱不如就算了吧!”某男:“算了是不可能的,还不起没关系,做我的情人吧。”
  • 灵侠域

    灵侠域

    落日落叶月连天;三生三世永相恋;千千阙歌与君念;凌云壮志共诺言;小情小爱小爱恋;霜寒烈焰不可变!
  • 窈窕将军

    窈窕将军

    三年前,面对你的怀疑与背叛,我选择了刳腹产子,与你割裂。三年后,我穿越归来,武功尽失,容颜憔悴,相逢未必曾相识。山河可以重整,感情如何收拾?天下无战只是我的一个梦想……谁与我一道,手挽着手,一起面对征程上的雨雪风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科幻神符

    科幻神符

    当整个世界的符修都在忙着感悟法理的时候,唐毅已经利用前世的科学知识,开发出了矢量控制、核能反应、量子操控等天赋。当龙象镇狱对上矢量控制时,作为力之王者的战神败退了;当金乌孕日对上核能反应时,号称光辉之王的日神失色了;当因果转业对上量子控制时,端坐灵山之上的佛陀沉默了!面对诸天强者的臣服,唐毅只是淡淡地说道:“这些天赋,只是你们看见的冰山一角而已!”
  • 以月为名陪你看尽满天心

    以月为名陪你看尽满天心

    在大陆上流传着关于星座使者的传说,一位使者代表着一个星座,他们可以任意使用星座的力量,所以有好有恶,有人赞叹有人憎恨。一位出身名门因皇帝的弱小和朝廷的腐败而家破人亡的少女在悲痛憎恨之下,踏上了寻找使者的旅途。在她寻找使者的旅程中,她渐渐变得坚强起来……
  • 凰临九天

    凰临九天

    一夜血屠,名门摇摇欲坠;一场阴谋,他与她相逢波谲云诡。江山局,她处变不惊,游走斡旋修罗血场;他风姿落拓,素扇轻摇,偏是她绊脚顽石。六国乱,她运筹帷幄,力挽狂澜横枪立马;他朱衣银甲,眉宇如故,却已成生死宿敌。倾杯酒,惑君心,阴谋中相伴而行,真相里拔剑相向。情结情劫,何为归宿?
  • 反逆袭:重生女配不逆袭

    反逆袭:重生女配不逆袭

    她,是仙界妒忌心最强的女仙。有着强大的后台,自己却没有本事。他,是魔界千万年来最是强大的魔君。有着众多人、仙、魔、妖喜欢的他,却独独喜欢她。问:天下间,有谁配得上他?他说:“唯她一人。”
  • 忆然长欢亦成殇

    忆然长欢亦成殇

    这部小说是两个相同人物在两个不同世界之间的邂逅,用两条截然不同的线索贯穿小说,但命运的丝线还是把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织造出两个不同的结局,当回忆起前尘往事,才发现彼此曾经都错过了许多。
  • 我从末世归来

    我从末世归来

    五年前,他穿越到了未来末世。那是一个末世的尽头,人类文明在苦苦挣扎无数年后,终于即将走向毁灭的深渊。而江帆便是在这种时刻,在即将被异兽洪流吞没的刹那,又重新回归了他原来的世界。本想着,在经历过那种混乱无度,残破而绝望的环境后,终于可以重新过上正常人的平静生活。却不料,他原来的世界,居然也迎来了末世的开端……
  • 唯那年花落殇

    唯那年花落殇

    大户人家的小姐,不可违背的父母联姻之命,当哥哥李彦问她,婚嫁之人是否为心中良人,她问哥哥何为良人,若只是条件相符,那他应是最好的良人,若是有无书中所写心动之迹,那不便不是,可我的心从未动过,不知哥哥所说的良人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