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是墨子治国的基本纲领。战国初期,政权仍为贵族封建主垄断。广大下层士人要求参与政事的呼声日高。对此墨子提出了“使能以治之”的任人唯贤原则,指出用人应当“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进而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用人主张。这种打破阶级的划分,而给予有才德的人重新估价的观念,在战国中期虽不足为奇,但在战国初期,墨子提出这种主张,则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远见卓识。
四赏罚分明鞭策员工
赏——能够激励众人,罚——能够儆百。赏不可以不公平,罚不可以不一样。赏赐恰当,士则会舍生忘死地效力;刑罚严明,士则会有所畏惧而不敢为所欲为。
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语出《墨子?尚贤上》
《墨子?尚贤上》中有: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国家所拥有的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大人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如何使贤良之士增多。
那么,使贤士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
墨子说:“譬如想要增多一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能够增多了。”
墨子的言下之义,即要使国家的良士增多,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
“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毫无疑问,这是“赏”,而与“赏”相对的就是“罚”,于是墨子接着说:“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即不义之人不使他富裕,不义之人不令他显贵,不义之人不使他亲宠,不义之人不使他接近,如此赏罚分明,自然贤良之士增多,不义之人减少。
墨子的话很有道理,企业的管理者也必须善于运用赏罚的策略。
如果员工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而做领导的却视若无睹,有功不赏,或抑功吝赏,或奖赏错位,势必会使真正有功的下属失望,从而在业务上不再奋发努力,并影响到全局的工作。因此,对下属的表现一定要明确无误的予以奖励。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恐怕要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了。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军师吴起向君王魏武侯建议:当武侯于祖庙设宴款待国家的有功之臣时,席位应该按功绩的大小分列成前、中、后三排。建立了上等功绩的功臣当坐于前排,享受最上等的菜肴和最好的餐具;功绩稍次的臣子坐于中排,餐具和菜肴相对差些;而没有功绩的人就坐在最后面,菜肴和餐具当然是最次的了。同时,在宴席之后,还要在庙门之外对有功之人的家属,再按其功绩大小进行赏赐与奖励。这样,不仅有功者受到了与其功绩相称的恩宠,而无功者亦于无形中受到鞭策,使之以此自勉,以图日后立功。
吴起的建议与墨子如出一辙,虽然做法在现代并不完全适用,但其精神,无论在行政管理,还是商业战场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管理者对下属的功绩,一定不能忽视。当然,对下属的功劳大有大的奖励方法,小有小的鼓励方式,要因人而异、因功绩而异。但一定要遵循一个前提,就是赏罚分明。如果不分大小,不管有无贡献,人人有份,吃“大锅饭”,则久而久之,有能力者会感到不公平而变得消极起来,没有能力者也觉得反正有自己一份而依然故我。
因此,对于有功的一定要奖励,对于混饭吃的一定要处罚。两相比较,就能更好地鼓励先进者,鞭策后进者,于个人、于集体都大有好处。
智者慧语
许多企业缺乏系统的奖罚制度,在奖罚这一问题上,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实际的操作中,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制度化。这往往就是奖罚不当或奖与罚只讲一面的重要原因。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子墨子言曰:“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尚贤上第八》
今译
墨子说:“国家所拥有的贤良之士多,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大;贤良之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绩就小。所以大人的急务,将在于如何使贤良之士增多。”
那么,使贤士增多的方法是什么呢?墨子说:“譬如想要增多一个国家的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必须使他们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这之后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就能够增多了。况且又有贤良之士,德行笃厚,言谈雄辩,道术宏博,他们实在是国家的珍宝和社稷的良佐呀!也一定要使他们富裕,令他们显贵,尊敬他们,称誉他们,这之后国家的良士也就能够增多了。”所以古时圣王治理国家时,说道:“不义之人不使他富裕,不义之人不令他显贵,不义之人不使他亲宠,不义之人不使他接近。”
五不拘一格选人才
任人唯亲,职务上只能升不能降,往往滋生腐败;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以貌取人,没有丝毫科学根据,会伤了许多人才的心;凭个人的好恶选才,将使大批的人才流失,使投机取巧者大行其道。
子墨子言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语出《墨子?尚贤上》
《墨子?尚贤上》中有: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意思是说,古时的圣王治理国家,任贤崇德。即使是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经商的人,只要有能力就选拔他。
可见,墨子主张不拘一格选人才。
墨子在论贤及选贤时还强调要做到三点,即“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这些对于当今人事管理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勿要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即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
任人唯亲,实际上是一种“小农意识”。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任人唯亲的管理者形成了这种错误的意识,他就会在心理上排斥外来的力量、排斥那些出类拔萃的人才,用而不举,罚而不赏,终使优秀的人才丧失斗志,跳槽他处也极为正常。人才流失实为可惜,而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会不断老化,再加上一些不具备领导能力的亲人加入,管理不善,职务上只能升不能降,腐败滋生,就更是雪上加霜,使企业走向衰亡。
因此,管理者必须从观念上、行动上,彻底摆脱任人唯亲思想的影响,任人唯贤,做到不偏不倚,企业才会越发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2)勿以出身取才
“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虽好,但培育不出苍松翠柏。出身低微的人里未必就没有大才大德的人。以出身定终身,是选才的大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的说法。其实,除了一些生长在富贵人家的人之外,有真才实学者,在他们未被发现或未成名之前,往往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甚至处于食不裹腹的贫困境地。
因此,贫困或低微不能说明人是否有才能。以出身来识人,有才也会被看成是无才。魏惠王就是那种凭出身看人识人的人,所以就看不起公孙鞅,有大才也不知用,将他“输送”到秦国,最终自食其果。
(3)勿以相貌取才
诗人泰戈尔说:“你可以从外表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
不能根据外表来评价人的品德,不能看相貌来估量人的能力,如不看本领只看长相,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就不可能建功立业,恐怕早已胎死腹中。例如张飞即是。以貌取人,没有丝毫根据,只会埋没人才。
主张不以貌取人,不以貌识人,不仅是因为以貌取人和以貌识人有百害而无一益,而且人的长相如何,跟他有无真才实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人相貌堂堂,腹中却空空如也;有人长得丑陋,却满腹经纶。就用人之道而言,相貌堂堂而又满腹才略者当然再好不过,然而,相貌丑陋才华横溢者也与大局无碍。
如何选才是一门学问,除墨子强调的三点之外,以下几点也是管理者必须注意的:
(4)勿以个人好恶选才
以个人好恶为标准选择人才,实际上是私心在作怪。合乎自己心意者就是人才,不合者就是庸才。武则天的夏官尚书武三思就说过:“凡与我为善者,即为善人;与我为恶者,即为恶人。”
一个管理者,是否坚持公道正派,是关系到人才命运的大问题。事实上,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的情况很多。有人喜欢听奉承话,把喜欢吹牛拍马者当成人才;有人热心于搞派系,对臭味相投的人备加青睐;有人看重个人恩怨,对自己有恩惠的,则想方设法加以提拔,即使有斑斑劣迹也给他涂脂抹粉。以上情况的存在,一方面使某些德才平庸、投机取巧的人,甚至有严重问题的人得到重用;另一方面又必然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埋没,甚至遭受不该有的打击。
彻底丢弃以个人好恶选才的观念,不拘一格选出真正的有才能的人,是一个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5)勿以年龄选才
年轻,未必不堪重任。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岁,但能充分发挥才智,贡献杰出。郭嘉27岁就被曹操拜为祭酒,追随曹操11年,屡立奇功。周瑜33岁挂帅,任人选才无不精通。
这些史实,都说明一个道理:只要有才智,年纪轻轻委以重任是完全可以的。
反观现在有些管理者选拔人才缩手缩脚,不敢起用年轻人,总认为还稚嫩,缺乏经验和阅历,挑不起大梁,总是说:“再考察考察吧!”一搁就是几年。殊不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是等不起的,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争夺。
(6)勿以资历选才
古人云:“资格为用人之害。”资格这把软刀子,不知扼杀了古往今来多少有用之才。任人只看资历,只看过去的业绩,依仗特权论资排辈,在我国古代几乎代代相传。时至今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在选择人才时,也不自觉地戴上了“有色眼镜”,以资历来评选人才,使企业的有识之士不被提拔、任用,这不能不说是这些企业管理者在选才的观念上还带有封建士大夫的色彩。
一个企业,用人唯资,就会僵化和凝固,就会失去朝气勃勃的生命力,从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智者慧语
“井底之蛙”选不出人才。选才不能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错误。不拘一格选人才,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做到的。
墨子尚贤
子墨子言曰:“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即使是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经商的人,只要有能力就选拔他。
墨子生处春秋战国之际,政权仍为贵族封建主垄断。墨子看到当时那些统治者,把政权交给一个家族,世代相传,不管其有能还是无能,这是何等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所以墨子提出“尚贤”的主张,呼吁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生活中,他也常与一些有才能的人来往,不管其是农夫或是商人。
链接解读
原文精华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尚贤上第八》
今译
古时的圣王治理国家,任贤崇德。即使是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经商的人,只要有能力就选拔他。
原文精华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尚贤中第九》
今译
古时的圣王特别尊崇贤人而任用有能力的人。不偏私父兄,不偏袒富贵之人,不宠爱美色。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尚贤上》
墨子是学术界中起来反对旧社会政治,顺应新时势的第一人。他激烈地抨击了为政的王公大人以“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作为用人的条件,使社会陷于“饿不得食、寒不得衣、乱不得治”的混乱局面。他主张兼爱,视人人平等,“不党父兄弟,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六如何解聘不称职的员工
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可能总对那些不能完成工作任务的员工表示宽容。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的宽容往往导致企业更大的损失。此时惟一的方法是解聘他。
子墨子言曰:“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语出《墨子?尚贤上》
《墨子?尚贤上》中有: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就选拔他,没有能力的人就罢免他。
企业用人也应该遵循“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原则:“有能则举之”,需要企业“不拘一格选人才”;“无能则下之”,需要企业解聘不称职的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