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型性格的人常表现出缺乏责任感、不恳切、表面应付处事,凡事主动退让妥协,做事敷衍马虎,只顾眼前,意志力弱,依赖性强,缺乏耐性,易变,懒散,秩序观念差。
妥协型性格的人的是权力型、服务型或自由型。权力型通过谋求高位和实施领导体现价值;服务型和自由型通过为他人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
权力型的从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各类官员;服务型的从业方向主要是各类服务行业及依赖机关、企业生存的普通员工;自由型主要是各类自由职业、游商等。
需要指出的是,体现在官员身上的妥协型性格不一定是个性性格,而可能是个性性格与社会性格的统一。而从事服务工作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妥协型性格,他们的个性性格与职业性格在工作时必须得到统一,个性性格必须服从职业性格。有人觉得他们似乎没有个性,其实不然,使他们高度统一的是职业性格。而个性性格顽固不化、时不时与顾客发生冲突的人则突显出害群之马的本色。自由职业比过去大大地扩张了,游商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人。
一、唐太宗——妥协性格
造就独步千古伟业唐太宗就是典型的妥协性格中的权力型类型,此种性格往往不一定是个性性格,而是个性性格与社会性格的统一,因此他的性格里包含有诸家思想的体系精华。他对臣下的宽容与慈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显尽了自己性格中的慈;面对兄、弟的迫害不动声色,妥协让步,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忍;夺官时,对亲生手足毫不手软,说明了他性格中的一残;既得天下,改变策略,以怀柔政策稳定人心,对边疆民族不用武力而用招抚,尽展了他性格里的变。正因为李世民具备了上述性格特征,所以在他的麾下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出现了人才济济一堂的盛大局面,也使得他的功绩独步千古,事业如日中天。
盛唐之所以“盛”,他的构建者唐太宗功不可没,他是中国最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那么,唐太宗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他的性格,他把儒、道、兵、法各家之长用得恰到好处。把中国谋略文化中的慈、忍、妥协、变、残用得炉火纯青。各家思想,各种方法皆融为己用,且备兼众长。仁慈时,对下属像父母对待子女一般。忍耐时。总是一忍再忍,即使有性命之忧,也不为所动;残忍时。即使亲兄弟也毫不留情;权变时,虚心听取下属意见,决不肆意行事。正因为有了这一性格特征,他便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任何复杂的事件。“贞观之治”是李世民的一生功绩,杜甫用“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描绘了唐太宗的英明形象。
我们先来说说唐太宗性格中慈的一面,所谓“慈”,就是慈爱,这种慈爱就像父母对待儿女一样,是一种无私的给予,比德家的所谓以德为本的正义原则又高出了一层。因此,慈爱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一种“精神内敛”,“智慧澄澈”的境界,但它与“不敢为天下先”一样都是一种处世的机谋,然而,慈要比后者深刻得多。以慈服人绝非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被收服者心悦诚服。它没有以理服人的外在性,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取者内在借用的疏离,它会受到那些被收服的人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和捍卫。这便是此性格之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玄武门事变之后,秦王府将领中有些人主张乘胜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并“瞩没其家”,许多人还四处寻宫府集团的成员和兵勇,争相槽杀邀功,使得官府集团的人惶惶不能自安,性格仁慈宽厚的李世民决定采用明智的安抚政策,他一方面禁止秦王府人员禁捕滥杀,同时又以高祖的名义诏告天下,对于不敢出面的一些官府集团的成员,李世民多次退使用之,用一片诚意、仁获解除了他们的顾虑。其中最杰出的人才工进、税征、韦挺等人,都成了朝中重臣。魏征几次劝太子及早除掉秦王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建成纷纷逃亡,魏征却依然如故。李世民当众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在场的官员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却从容不迫地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祸患了。”对魏征桀骛不驯的回答,李世民不但没生气,反而更加敬重他的忠诚坦荡,封为詹事主簿,后改任谏议大夫,步步升迁。原秦王府的旧部,对唐太宗这种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作法并不理解,这就是仁慈宽厚与狭隘的差别。
一次,太宗乘坐小轿出游,一个卫兵不小心,脚下滑了一跤,无意中拉了一把太宗的龙袍,险些把太宗拉下轿来。卫兵吓得魂不附体,大惊失色。太宗却仁慈地说:“这里没有御史法官,不会问你的罪。”而且告诫身边的人不要把这件事传出去。触犯龙体在封建社会是大逆不道的事,按理是问死罪,何况一个下贱的卫兵做出这等事来呢?太宗的慈爱宽厚原谅了卫士,卫士感动得热泪交流。
如果说魏征有能力,有才华,太宗用其为己,他能宽厚仁慈待之,那对待不小心拉了自己衣服的卫兵的态度又如何解释呢?这实则是一种慈爱。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待孩子不是故意而犯错误的原谅。“慈”的性格,赢得了朝臣的尊敬和爱戴,侍奉这样的君王,又有哪位巨子不竭心尽智报效呢?
再说一说太宗性格中“忍”的一面。
这里所指的“忍”,不是残忍,而是忍耐,这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它是人在处于劣势或不得志时为了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这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策略,而是在洞察了一切世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的一种情志。这种忍不仅包括忍受逆境、苦难和屈辱,还包括“乐之忍”、“官之忍”、“权之忍”、“安之忍”、“快之忍”等等。总之,它不仅仅是一种修养之忍,还是一种明智的妥协,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慧,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忍,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
李世民兄弟三人,太子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联手对付李世民,而且太子和齐王还有李渊的支持,李世民更显得势力不如太子建成了。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宴,他想毒死李世民,于是,在酒中置毒,李世民饮后腹中暴痛,被送回府后,吐血不止,不知是李建成的毒药量小,还是李世民抵抗力强,李世民在吐血后竟保住了性命。
李世民此次中毒,虽无确凿证据证明是建成下的毒药,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李渊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建成一顿,但他毕竟支持建成,所以也未对他作什么处置,李世民知道如果责问建成也讨不到什么说法,况且,建成有父皇的支持,弄不好会激怒父皇。那样结果就更不好收拾了,于是,他忍了。
李建成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只是方式比上次巧妙了些,但把握也减少了些。他设法说服太祖去郊外打猎,并要几个皇子相陪。父皇之命,李世民不敢不从,李建成特意派人为李世民挑选了一匹性情暴烈的马,该马稍遇刺激,便狂性大发,他想用此法摔死李世民。等到李世民纵马追赶一头麋鹿时,烈马狂性大发,控制不住,把李世民摔出一丈多远,险些摔死。后来,李建成又与李元吉密谋,准备在替李元吉出征饯行的宴会上杀死李世民。对太子和元吉发难。李世民一次次退让,一忍再忍,直到时机成熟,策划完成,才发动“玄武门政变”,一举杀掉了太子建成及其党羽。这就是李世民性格中的忍,如果他不忍,在第一次中毒后就和建成闹翻,不知结果会怎样?第二次从马上摔下来,虽然都彼此心知肚明,但却丝毫找不出责备建成的理由,李世民又忍了。如果这两次在条件和时机都不成熟时,李世民就和建成闹翻真不知他的命运会怎么样?
然后再说李世民性格中“残”的一面。该残忍时,绝不手软,因为这是非鱼死即网破的时候,有不得半点犹豫、手软,彼命不休此命体。李世民深谙此理,他残忍的除掉了太子和齐王,但绝不滥杀,他采取的策略是“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明争暗斗已公开化,并且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带人埋伏在太子与齐王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太子与齐王前来上朝,李世民的伏兵四起,他亲手杀了兄长建成,大将尉迟敬德杀死了齐王元吉,这场宫廷政变就这样结束了。李世民的政敌已完全消除,从此再也无人能与他争锋、不久,唐高祖李渊就让位给了李世民,即唐太宗。
这场“玄武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李世民这时的性格又给人残忍的感觉,因为他设伏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和亲弟弟,手足相残,是够残忍的了。但不管是当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千百年来,又有谁抱住“玄武门之变”不放去喋喋不休的责备李世民呢?如果说这是因为“玄武门之变”造就了万世英主李世民,那在“玄武门之变”前谁能知道他即位后是英主还是昏君,可见李世民性格残忍的一面是抹杀不了的。
最后,我们再说李世民性格中的“变”。
这个道理倒是很简单,慈、忍、残其实都是手段,而变才是目的,李世民讲究与世推移,随时而变。“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王位,当时,太子建成的部下遍布全国各地,一时人心惶惶,许多人准备造反。这时李世民又隐去了残忍性格,他决定不用高压手段,采用怀柔政策,对他们的要求妥协退让。他派魏征为特使,给以便宜行事的权力,让他去太子势力较为集中的河北一带安抚人心。魏征到了河北,见到两辆去长安的囚车里面装着“玄武之变”中逃走的李建成的部下李治安和李思行,魏征说:“我来这以前,朝廷就已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如今又把他们逮捕,岂不是自食其言,失信于人吗?如今我来招抚还恐怕人家不愿相信我,怎么能把人押送长安呢?临行时,皇上让我便宜行事,把李治安和李思行放了,让他们跟我一起去招抚别人,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别人都同意魏征的意见,他们放了那两个人,并给唐太宗写报告,由于唐太宗的正确做法,很快就安抚了河北一带,自己的政权才算巩固下来。
李世民的变不但表现在处理内部事务上,即使是在民族政策上也善于权变。
唐朝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唐太宗就是这一历史进程开端的奠基者。他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保持了边境地区的安宁,制止了少数民族贵族对中原人民的骚扰,恢复了同西域各族人民以及同中亚、西亚地区国家人民交往的通道。更能体现其博大心襟的是他能在战争结束以后,为缓解民族间的矛盾,改善民族关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他让许多部落首领在京城长安任职,有的任军队中的重要将领,有的甚至任官中禁军。对被任用的少数民族首领,唐太宗十分信任,用他自己的话说“待其达官皆如吾百察。”受重用的少数民族将领几乎参加了所有的征讨战争,有的担任行军大总管,有的任安抚大使等要职,让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立下卓越战功。这种皇帝直接任命少数民族首领,带领少数民族军队征战,并能完全信任这些人,在历史上有如此恢宏气度的,恐怕只有唐太宗一个人。由于太宗的信任,这些人对太宗也十分忠诚,唐太宗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团结在大唐帝国周围。于是,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形成万国来朝的鼎盛时代。这期间,国家实现了统一,版图空前扩大,中国封建社会登上了“治世”的巅峰,其政治之清明、国家之强盛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罕见。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一页,而这一切的取得与李世民的性格有关,他把各家智慧用得恰到好处,各家方法也融为己用,不管是收揽人才,还是治政方针。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性格又怎能构建出他那庞大的千古基业呢?
二、爱情命运: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知为什么,妥协的积极意义过去被忽略了,而生活告诉人们,妥协会带来机遇。
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因为父母的规定,找对象时外地人免见,结果一直找不到称心的。他是个聪明人,偷偷地篡改了父母的规定,退一步可以选外地的,再退一步可以选农村的,结果找到了一个外地进城打工的、又聪明又漂亮的对象。一年后谈得差不多了,小伙子领上对象去见父母,父母一见格外喜欢,根本就没有提起什么外地人、农村户口之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