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列朗的第一步棋是设法挤进4大国会议,取得发言权。他先是振振有词地向4国提出,同盟国与法国既已签订和约,维也纳会议的文件上就不该再出现“同盟国”的字样,为同盟国的解体制造根据。后又提出“正统主义原则”。用以捍卫法国的利益,使法国免遭瓜分,同时又用来遏止普、俄扩张。塔列朗把这条原则先同卡斯尔累、梅特涅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俄、普最后也只得接受。战胜国首先根据这个原则来安排各国疆界,如各大国的要求仍得不到满足时,便分割拿破仑统治过的小邦或小盟国作为“补偿”。
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是为波兰和萨克森问题上同亚历山大进行的斗争。
9月30日,塔列朗声明:第一,法国只承认会议所有成员参加的会议通过的决议;第二,法国希望波兰回到1805年或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前的状态;第三,法国不同意任何牺牲萨克森独立的分割。同时,他在一些小国间拼命煽动,俨然像个维护小国利益,反对各大国的骑士。暗地里,他又在大国中接近奥、英,反对俄、普。
各国对俄、普间关于波兰和萨克森的私下协议,本来就很不满。法、奥认为萨克森作为一个缓冲国存在是很重要的。因此,塔列朗起劲鼓动奥国出来反对侵犯萨克森,并扬言法国有20万军队,有时还说有40万,暗示自己对俄、普的野心还是有实力作为后盾的。
为了波兰问题,塔列朗两次与亚历山大激烈交锋,但沙皇自恃有20万军队占领波兰,寸土不让,后又宣布要任意处理波兰问题。普鲁士为造成既成事实,干脆侵入萨克森。一时间,各国关系紧张,面临着再次爆发战争的威胁。
俄、普两国的贪婪,给塔列朗造成了破坏旧反法同盟、建立新反俄普同盟的时机。12月25日,他试探着向卡斯尔累建议成立英奥法同盟,当时后者还下不了决心。可是没过几天,局势又进一步紧张了。12月30日,俄国大使声称非照俄国的方案办事不可,卡斯尔累当场提出抗议。次日,他余怒未消地前来拜访塔列朗。这时,塔列朗又提出建立英法奥同盟。卡斯尔累立即表示同意,并提出由他来起草条约的草案。1815年1月3日,3国代表签了字。这是个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英、奥、法3国宣誓一致行动,保证《巴黎和约》的实施;3国在它们中间任何一国受到攻击时,有责任立即互相支援,法、奥各出兵15万,并配备相应的大炮辎重;英国若不能提供规定的士兵人数,则要为每个士兵付出20英镑;建立军事委员会,万一俄军进攻西欧,要订立联合军事计划。条约上签名的顺序是:塔列朗、梅特涅和卡斯尔累。
从这天起,在召开4国会议时,梅特涅和卡斯尔累就坚持要请塔列朗也参加会议。1月11日,塔列朗被正式邀去参加4国讨论每个问题的会议。从此,4国会议变成了5国会议。而在5国会议上,总是3票对2票,问题就好解决了。法、奥、英在波兰问题上只得让步,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塔列朗的方案胜利了。把萨克森分成两半,少而贫的一部分划给普鲁士,多而富的一半留给萨克森国王。
经过几个月的外交角逐,塔列朗取得了重大胜利。现在,法国重新成为强国之一;各大国保证遵守《巴黎和约》,法国保住了1792年的领土完整;英、俄、奥、普4国反法同盟瓦解,而有利于法国的法、英、奥反俄、普的同盟秘密成立了;塔列朗挤进了4国会议,使决定国际问题的会议都能听到法国的声音,法国东北部仍保留有一个较强的缓冲国萨克森,使法国的世仇普鲁士未能因鲸吞整个萨克森而变得更强大。
法国处境迅速改善,这要归功于塔列朗创造的外交奇迹。
利用矛盾,又打又拉,争取盟友,瓦解对手,这是塔列朗成功的秘诀。国与国之间只要有相同的利益,化敌为友是完全可能的。塔列朗充分施展个人的外交才能,深谋远虑,手段灵活,既坚持了既定方针,又作了必要的妥协,终使反法同盟变为英、法、奥反俄、普的同盟,创造了外交上的奇迹。
俾斯麦借火点烟
1851年5月11日,法兰克福邦联议会来了一位新大使,他就是来自普鲁士的年仅36岁的俾斯麦。法兰克福邦联议会由各邦诸侯代表组成,为争夺在邦联的领导权,各邦诸侯斗争十分激烈。当时奥地利在各邦中势力最为强大,在邦联议会中占据明显的优势,而俾斯麦代表的普鲁士势力则相对弱小。俾斯麦来到法兰克福,明显感受到议会中的不平等,他对奥地利高人一头的作法十分不满,就找机会向奥地利人提出挑战。
在议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只有担任主席的奥地利人才有权在开会时吸烟。俾斯麦决心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做法,在一次会议中,他看准时机,当主席抽出一根雪茄烟时,他也立即拿起一支,并向主席借火将烟点燃,自己也吸起来,以此来表示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平起平坐的。当然由于两国实力相差较大,很难争得真正的平等,但俾斯麦的这一姿态却使各邦诸侯不得不令眼相看这位来自普鲁士的新大使。
外交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不仅仅是礼仪,它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开展外交斗争,不能忽视这些礼仪性的活动,要注意从细微的地方入手,争取自己在外交上的有力地位。
罗斯福攫取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最早不是由美国开凿。19世纪末,有一家法国公司跟哥伦比亚签订了一个合同,打算在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境内开一条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运河。
主持运河工程的总工程师就是因开凿苏伊士运河而闻名世界的法国人雷赛布,他自以为这一工程不在话下。然而,巴拿马环境与苏伊士有很大的不同,工程进度很慢,公司的资金也开始短缺,于是公司陷入了窘境。
美国早在1880年就想开一条连贯两大洋的运河。由于法国先下手与哥伦比亚签订了条约,美国在这一问题上十分懊悔。
在这种形势下,法国公司的代理人布里略访问美国,向美国政府兜售巴拿马运河公司,要价一亿美元。
美国早已对运河公司垂涎三尺,知道法国拟出售公司更是欣喜若狂。然而,美国却故作姿态。罗斯福指使美国海峡运河委员会提出一报告,证明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省钱。报告指出,在尼加拉瓜开运河的全部费用不到2亿美元,在巴拿马开运河的直接费用虽然只有1亿多,但另外要付出一笔收买法国公司的费用,这样,开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支出将达2亿5千多万美元。
布里略看到这个报告后大吃一惊。如果美国不在巴拿马开运河,法国不是一分钱也收不回了吗?于是他马上游说,表明法国公司愿意削价,只要4千万美元就行了。通过这一方法,美国就少花了6千万美元。
罗斯福又用同一计策来压哥伦比亚政府。他指使国会通过一个法案,规定美国如果能在适当时期内同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将选择巴拿马开运河,否则,美国将选择尼加拉瓜。
这样一来,哥伦比亚也坐不住了。驻华盛顿大使马上找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协商,签订了一项卖国条约,同意以一千万美元的代价长期租给美国一条两岸各宽3英里的运河区,美国每年另外付金10万美元。
“欲进形以退”,罗斯福成功地运用了这种谋略,最后,美国只用了很少的代价,就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使用权。
契切林获释得自由
契切林是前苏联早期著名的外交家,曾担任苏维埃政府第二任外交部长,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月革命前,契切林长期在欧洲各国从事革命活动,因此他被许多国家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他先后辗转于普鲁士、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最后以比利时记者的身份来到伦敦。在伦敦,契切林积极从事国际和平活动,在无产阶级中发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争取民主和平的讲话。英国政府十分恐惧和不满,1917年8月,英国政府逮捕了契切林,将他囚禁在布赖顿监狱。
不久,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了。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工农政府坚决要求英国立即释放契切林。但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却不予理睬,继续扣押契切林和他的同事们。
苏维埃政府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1917年11月28日,外交人民委员部通过滞留在彼得格勒的英国前驻沙俄大使乔治?比尤肯宁向英国递交照会。照会指出,苏维埃俄国在无辜的契切林和其他俄国革命者被继续监禁在英国监狱的情况下,绝不允许从事反革命宣传的不列颠臣民不受制裁地离开俄国。
英国政府仍然非法拘留契切林。12月3日比尤肯宁又被告知,在契切林获释之前,包括大使本人在内的一切不列颠臣民不得离开俄国。同时,苏俄政府警告英国,如拒不释放契切林,苏维埃政府就要被迫扣留拘捕若干名从事反革命活动的不列颠臣民。
由于苏维埃政府的强硬立场和断然措施,英国劳合一乔治政府不得不在12月10日召开专门的俄国局势会议,讨论了关于释放契切林和另一名革命者彼得罗夫的问题。未能出席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巴尔福向内阁递交了一份备忘录:“……我本人认为,内阁应改变不久前通过的决定,将两名受到扣留的俄国公民(契切林和彼得罗夫)遣送回俄国。看来俄国统治者们十分关心他们的命运。”英国政府终于屈服了。
很快,契切林等得到自由,回到了故乡苏俄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