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时候,中国的学术都在王府,没有私人著述。这和西方学术的源头分别最大。西方一开始就有私人讲学,私人著书。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人,而中国过去“学在王府”。西周以前,这些学问都在天子的朝廷里面。官就是“师”,师就是官。在朝廷做官,同时就兼有教师的职能,两者是合为一体的。民间没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也没有私人著述。
哪些人兼有官和师的身份呢?巫、史、卜、祝。“巫”就是巫术、巫师的巫,是宗教官,大祭司,主持祭祀等宗教仪式的人。这套仪式在现任的“巫”年迈时要徒弟来传承。“巫”教他们的时候就是在履行“师”的职能。后来“巫”的分工越来越细,分出来史、卜和祝三个职官。“史”负责记载这些祭祀的情况,后来演变成史官。“卜”是负责卜卦的官员。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大量记载的就是卜卦的情况,如打仗的吉凶,收成的好坏等等。当时是有专职的人去做这些事情的。最初巫和卜是不分的。巫在祭祀时既要用卜卦的形式,向上帝鬼神提问,也要负责解释卜卦的结果。后来“卜”成为专门解释卜卦结果的官员。巫还分出祝,祝是干什么的呢?专门负责祭祀祖宗的,负责写祭文,负责主持祭祖仪式。从巫分出的史、卜、祝,他们都兼有教师的职能。
我们再来看“六经”是什么东西。“六经”包括易、诗、书、春秋、礼、乐。最早的“易”是什么呢?当然,现在各有各的讲法,可能你们从其他地方听来的不一样。我取自己相对可以认同的这一派的讲法。易本于“八卦”,即乾、坤、巽、兑、离、坎、艮、震。八卦应该是最早的古文字。比方说乾卦代表天,很可能就是上古的“天”字;震卦代表雷,很可能就是上古的“雷”字。易,就是最早的祭祀占卜之术。天子设立专司祭祀占卜的官职,他们用八卦来记载各种天象地理、自然人事现象。后人据此来解释占卜的结果,慢慢积累了先民对宇宙万物的观点,形成“易经”,并逐渐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文化功能。其源头其实就是祭祀占卜。当时这是王官才做的事情,普通老百姓是不会做的。从甲骨文上面看到的这些祭祀占卜的记录,都是国家大事,没有小事。所以易学起初应该是“王官之学”,王就是天子,王下面的这些官就是王官,所以称为王官之学。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国学”的源头,思想学术的源头。
“春秋”是什么呢?“春秋”这个名词,最早不是指我们看到的《春秋》这部书,而是泛指史书,是记载国家大事的书。不但周天子有“春秋”,商王有“春秋”,夏朝也有“春秋”。后来,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都各有各的“春秋”。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的整理而流传下来的。所以春秋本来的意思就是大事记,并不是专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春秋》。“书”就是《尚书》,最初是档案文献,国家档案。“诗”是歌词。我们现在讲的《诗经》是经过整理的,其实过去有很多诗。诗是歌词,而“乐”就是曲调,诗和乐是相配的,就像现代某某作词,某某作曲。古代这个词就是诗,曲就是乐。所谓《乐经》就是古代的乐谱。不过,现在《乐经》失传了,这个曲调没有流传下来。
最重要的是“礼”。礼是什么?礼就是典章制度。古书上有句话:“诗书言其体,礼乐言其用”。诗书是指文体,礼乐是指应用。诗是韵文,乐是把这个韵文唱出来。书是没有韵的文章,把规章制度——礼记载下来。礼又分为“先例之礼”和“成文之礼”。“先例之礼”就是习惯,照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习惯做。先例之礼本于历史,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是历史。例如,某个礼没有了,我们要恢复。为什么要恢复呢?因为某年某月某朝代某天子祭祀的时候曾经用过这个礼,所以我们要恢复,它本于历史。天子王官怕某些制度时间久了会失传,就用文字记载下来。这部分就是“成文之礼”了。所以后王遵循的“成文之礼”,往往是先王前朝的“先例之礼”。礼的内容非常广泛。比如,怎么处理人事关系?怎样事上使下?也就是怎么尊重你的上级或长辈,怎么对待你的下级或子孙,在礼里面都有规范。礼还包括了怎么征税;怎么征召军队;外族的国王来朝,用什么礼来接见;国与国之间怎样订立盟约。当然还包括祭祀,婚丧,田猎,都有一套制度,都叫做礼。在王官之学的时代,史、法、礼是三位一体的。最初除了礼以外,是无所谓史的。“春秋”这个大事记纪录的目的,就是要用啊,让后代有个可以参照的东西,所以要记下来。那个时代除了礼也没有法。为什么?因为礼里面对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有严格规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礼那么重要的原因,这是有道理的,礼几乎规范了一切社会活动。
六经源于王官之学。当然,后世有人研究,去对照《春秋》来源于某个王官,某个职能;《礼》源于某个王官、《易》源于某个王官。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因为它们并没有这么明确的对应关系。所以后来胡适先生就此提出质疑,他的这个质疑是对的。但是,总的来讲,六经源于王官之学也是对的。我现在当然讲得很简单,都是讲结论,如果你们想看这个论证过程,这方面的书多得很,没法细细讲,讲很久也讲不完,这是很专业的。现在只是给大家讲众多结论中,我认为解释得通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