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所轉捨。
答。此又有二。一所斷捨。二所棄捨。
問所斷捨。
答。謂二障種。每遇何地無間道時。彼便滅故。名所斷捨。
問所棄捨。
答。謂有漏善。異熟無記。劣無漏。變易身。取要只是有漏種現。劣無漏種現。至此最後解脫道時。盡棄捨之。名四事也。
問所轉得。
答。謂四涅槃。
問。一自性清淨涅槃。
答本性無染謂之清淨。本性寂然。故曰涅槃。
問。二有餘依涅槃。
答。如來之身。有餘樂依。無漏之身。非苦依故。名有餘依。不同二乘有餘苦依。身有屬故。
問。何知無苦。
答。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知無苦。有餘樂依。
問蘊雖無漏。不無遷滅。何名涅槃。非寂靜故。
答。能招染盡。故名涅槃。
問無餘依。
答。煩惱既盡。餘依亦滅。名無餘依。眾苦永寂。名為涅槃。無餘苦依。
問無住處。
答。生死涅槃。二皆不住。名無住處。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問所轉得。
答。謂四智菩提。何謂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問。轉八識成四智。何故名為所生得也。
答。轉滅有漏八識之時。從無漏種生起四智。名所生得。
問。轉何識生何智。
答。轉前五。得成所作。六妙觀察。七平等性。八大圓鏡智。
問。轉識成智。智者別境中慧。豈不轉王成心所也。
答。稱實轉王得王。轉所得所。
問。云何轉八識成四智。
答。據轉強得強。云轉識成智。
問。請說道理。
答。因中識強智劣。果位智強識劣。故云轉強得強。
問。為甚如此。
答。因中煩惱增故。境界勝故。所以識強智劣。果位煩惱無故。境界空故。所以智強識劣。
問。據此八識。皆有轉理。何故前七偏名轉識。第八不爾。
答。第八一轉永轉。轉後更不間斷。故非轉識。
問。前五同八一轉永轉。何名轉識。
答。前五因位三性間轉。亦名轉識。
問。第七一性。應非轉識。
答。八地已去。有漏無漏間轉而起。亦名轉識。
問。無性第七。不通無漏。何名轉識。
答。三界相望。麤細轉易。亦名轉識。
問。第八三界以麤細易。應名轉識。
答。第七我執漸增轉暗。八無此理。故非轉識。
二無我義
問。二空名義。
答。生法二種無體名空。空即彼無。無別空體。
問。二空理。
答。二空所顯。名二空理。
問。舊云人空。或云我空。今言生空。何義不同。
答。若云人空。不該餘趣。
問。我該餘趣。何不從之。
答。有執外法。以為我者。但名生執。通該內外。
問。何須空二。
答。二執若在。二空真理。無由得顯。故須空之。
問。真如之理。非有非空。心言路絕。何得云空。
答。從能顯門。說為二空。
問。以何方便顯二空理。
答。智緣空起。為所由門。所以得顯。
問。有如何者。請喻曉之。
答。生法二執。如兩閉門。加行之智。如開門者。二空真理。如門中物。根本之智。如取物人。
二身名義(附 十號名義 薄伽六義 諸佛別名 三業化義)
問。解脫道所獲三身。
答。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
問。自性身體。
答。謂諸如來真淨法界。
問。有何義趣。亦名法身。
答。諸功德法所依止故。普潤大師云。軌持為法。依止名身。憑何以知。光明疏云。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摩訶衍云。湛湛絕慮。寂寂名斷。能為色相。作所依止。憑此而知。
問。寂寂名斷。安曰法身。
答。法實無名。為機詮辯。召寂寂體。強稱法身。
問。湛湛之體。當同虗空。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覺五音如谷響。智實無聲。了萬物如夢形。見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照然。不可聞無。謂空斷絕。
問受用身。
答。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佗受用。
問自受用。
答。恒自受用大乘法樂。
問。何義故名為報身。
答。三無數劫。修所得故。名為報身。唯此是實。後皆應身。普潤云。報謂果報。三祇修因所得果故。身者。依止相續二義名身。
問依止義。
答。有為功德所依止故。
問相續義。
答。盡未來際無斷盡故。
問。其果報者何教所明。
答。摩訶衍云。具勝妙因。受極樂果。遠離苦相故名為報。
問。依止相續義何所出。
答。唯識論云。所趣無邊。真實功德。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此其出也。
問佗受用。
答。令佗受用大乘法樂。此有十重。被十地機之所現故。
問變化身。
答。無而歘有謂之變化。聚化五蘊。名之為身。
問。化身數類。
答有三類。一大化身。二小化身。三隨類化。
問大化身。
答。千丈大化。王大千界。被地前機。
問小化身。
答。丈六金身。王一四天下。三乘凡夫。是所被機。
問隨類化。
答。猿中現猿。鹿中現鹿。名隨類化。
問。拘尸羅現三尺身。城東老母指掌所現。此當何類。
答。據被人類。屬小化身。據非丈六。屬隨類化。再問能者。
問。法身所依。
答。依法性土。
問。唯一法性。寧分身土。
答。能依義邊。名之為身。所依義邊。名之為土。
問報身體。
答。四智菩提。無漏五蘊。
問報土體。
答。無漏色蘊。
問能所依。
答。根根塵塵。遍周沙界。情器有異。情為能依屬報身。器為所依屬報土也。此實報土。
問他報土。
答。隨所被機。勝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淨土。
問變化土。
答。亦隨所被。大凡小聖。各隨業力。所見不同。
問。何唯三身。不增不減。
答。普潤云。萬慮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十方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故無增減。
問。既一有情成佛之時。何却三身。
答。實唯一佛。約三義故。而說三身。
問三義何。
答。一體用。二權實。三理事。
問體用。
答。智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謂之真身。他用不赴機緣用謂之應身。
問權實。
答。權謂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故。從勝起劣。三佛唯明。以顯實故。從劣歸勝。秪是一身。
問理事。
答。佛本無身。隨順世間而論三身。仰觀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迹垂化事。
問。十號之名。
答。一倣同先迹。號如來。二堪為福田。號應供。三遍知法界。號正遍知。四果顯因德。號明行足。五妙往菩提。號善逝。六達偽通真。號世間解。七攝化從道。號無上士。調御丈夫。八應機受法。號天人師。九覺悟歸真。號佛。十三界獨尊。號世尊。
問。十號之義。
答。無虗妄故。名如來。良福田故。名應供。知法界故。名正遍知。具三明故。名明行足。不還來故。名為善逝。知眾生國土。名世間解。無與等故。名無上士。調他心故。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故。名天人師。知三聚故。名之為佛。具茲十德。名世間尊。
問。諸教皆列有十一數其故何也。
答。據前所解世尊名。云具茲十德。名世間尊。則應世尊是總名。何以知也。普潤大師云。涅槃疏說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云一數。涅槃及大論。開此二號。而輔行云。大論合者。此文悞也。據輔行意世尊是總。
問。准藥師經。數唯有十。仍第二應正等覺。與十薄伽梵。不同舊譯。却無世尊。其故何也。
試卜之云。莫第二號。應正等覺一名。將應供與正遍知為一號也。然不敢妄出所以。
問。何故第十特異舊翻。
卜云。莫薄伽梵中第六尊貴。當世尊號。
問無定斷。
答。輔行尚云學者詳之。我何人哉。
問。六德。
答。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永不繫屬諸惱惱故。具自在義。猛燄智火所燒煉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是故彰名薄伽梵。
問。古云。佛佛齊法法道齊者。如翻釋迦以為能仁。莫應餘佛非能仁也。阿彌陀云無量壽者。餘佛莫應有壽量邪。其餘佛名。隨義准難。
答曰。法苑章云。但以逐機設化。隨世建立。顯名。則功能雖殊。顯義。乃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諸佛無量之德。
問。嘗聞四事不可化。佛地何故說三乘化。
答。無上覺者。神力難思。故能化現無形質法。
問。三乘化義。
答。據手鏡云。准佛地論。說三業化。身語各三。意但有二。又准彼論。非身相應身業化中。說現無邊種種佛身。非身相應語業化中。即無佛身。由此。指微。顯輪。各說不同。
問。指微說相應之言。訓作何義。
答。相似義。要相貌相似。法體相似。
問。與誰相似。
答。與自相似者。名自身相應化。與佗相應者。名佗相應化。闕一二者皆名非身相應化。
且問自身相應者。
答。如大小化身。皆具相好。名相貌相似。具化五蘊。名法體相似。此皆與自相似。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此身發語。有化心等。名自身相應語業化也。
問佗身者。
答。如觀世音。化萬迴相貌。法體與人類相似。名佗身相應身業化。萬迴發語。及有心等。名佗身相應語意化也。
問。非身相應。
答。如化佛身無根心等。雖相貌相似。闕法體相似。一類化樹林等。二義俱闕。皆名非身相應身業化。若無心佛發語。樹林說法。名非身相應語業化。
問。何無非身相應意業化也。
答。既作樹等是無情類。故無意化。
問。既然化為佛身。何無根心也。
一有根心者。却屬前類自身相應意業化也。
問。顯輪相應。訓作何意。
答。相近義。身類同義。具自二義者。名自身相應化。具佗二義者。名佗身相應化。闕一或二。名非身相應化。手鏡云。准輪鈔說。言相應者。亦有二義。一要相近。二身類同。如自受用身。現三類化身。身類同。又相近。名自身相應化也。如化佗身。與佗身同。及佗相近。名佗身相應化也。二義闕一。名非身化。如化身佛。復現諸佛。雖身類同。無相近義。如自受用。現人猿等雖具相近。闕身類同。又如化佛。化人物等。二義俱闕。此上皆是非身相應化也。愚疑此說云。佗身化中。與佗身同。及佗相近者。既與佗身相近。何須直用自受用化。又非身化中一類。自受用身。化人猿等。與佗身相應化。一向全同。何成二化。又非身土中。無此自受化人一類。既有此疑。愚試云。顯輪二義。有兼有正。相近義正。唯自相近。身同義兼。亦自身同。若於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化。若具正闕兼者。名化身化。若具兼闕正。或俱闕者。名非身化。
依此問云。何者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答。如自受用化。三類化。與自相近。自身類同。兼正二義皆具。名自身相應身業化也。
問。自身相應語意化。
答。即此前身。發言說法。有化心等。是自身相應語意化。
問。佗身相應化。
答。如自受用化佗人身。唯具相近闕身類同。具正闕兼。名佗身相應化。
問。非身相應化。
答。如化身佛復現諸佛。具身類同。闕相近義。具兼闕正。又化身佛現人物等。二義俱闕。皆是非身相應化也。
問。指微鈔主。何為如此。
答。謂順佛地。意化但二。故非身中無意業化。又順非身相應身業化中。現無邊佛。是故說現無根心佛。又順非身相應語業化中。無現佛身。故說樹林演法。水聲談空。
問。何故顯輪特與相違。
答。顯輪會云。佛地非身語業化中無佛身者。但彼論略。亦合有之。又會意業但有二者。且約其心不可孤現。及土木等不可有心。云但有二。其實亦三。既非身中有現佛身。何無根心。
問。指微何說佛無根心。
答。只為指微。要法體相似。說非身者。要不相似。若有根心。不成非身。故說無心。
小乘五位
問。聲聞因果位次如何。
答。亦有五位。謂資及學也。
問。誰人修此。
答。定性聲聞。一分不定。
問不定。
答。有一人具三乘性。有具聲聞菩薩二性。有人聲聞緣覺二性。此等皆得修聲聞行。名一分不定。
一資糧位
問。何時立此資糧之初。
答。雖有三慧。心未決定。名外凡位。發決定心。名內凡位。從此內凡立位之初。
問。資位修何觀行。
答有三。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
問。五停心觀名。
答。五處停住於心。名五停心觀。
問五者何。
答。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二多嗔眾生。作慈悲觀。三多癡眾生。作十二因緣觀。四著我者。作界分別觀。五多尋思者。作想息念觀。
問不淨觀。
答。想自及佗。青淤虫食。骨鎖等類。
問。別相念觀。
答。身受心法。四各別想。名別相念。
問。如何別觀。
答。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如是別別觀。
問總相念。
答。總觀四法。皆是苦空無常無我。名總相念。
問慈悲觀。
答。乃錦被七翻章也。
問。十二因緣觀。
答。觀十二支緣生。遷變無常。苦空無我。假和合故。輪迴不息。
問。界分別觀。
答。謂觀地堅。水濕。火煖。風動。空虗。識了。皆具顯示無常苦空無我。
問數息觀。
答。有六行相。一數。隨。止。觀。還。淨。
問。資糧等名。
答。同大乘說。
問。資糧位後際齊何。
答。七賢前三名資糧位。
二加行位
問加行位。
答。七賢後四。謂煖及第一。名加行位。
問煖名。
答。如人鑽火。初煖生故。
問。暖修何觀。
答。剏觀四諦十六行相。每諦有四。謂苦。無常。空。無我。集。因。生。緣。滅。淨。妙。離。道。如。行。出。上下具觀三十二行。下三品善。
問頂名。
答。可動法中最殊勝故。如人之頂。
問觀行。
答。亦即觀前三十二行。中三品善。
問。何故重觀。
答。為成熟故。
問忍名。
答。印可諦理。名之為忍。
問。此忍有幾。
答。下中上三。
問下忍。
答。印可於前三十二行。
問中忍。
答。別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問上忍。
答。唯一剎那。重觀欲界苦諦下一緣。
問。世第一名。
答。有漏道中最第一故。
問觀行。
答。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