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理性”就是指个人的主观意愿是最大限度地为自己谋取福利,也就是说,理性人应该懂得如何为自己谋福利,做一个精于算计的人。理性人精于算计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其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其三是像经济人一样的思考,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在做事前考虑清楚事情的结果,然后才去做。但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为了获取自身最大的收益,都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理性思考的。
有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天,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于是他们决定去向球场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是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表示道歉。”三人听后,有三种不同的反应。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
从理性视角来看,白天与黑夜对于盲人没有区别,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一点都不损害盲人的利益。如果盲人在白天和正常的游人一起共享高尔夫球场,盲人的利益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显然,正常游客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说,盲人的利益是建立在一般游客利益牺牲的基础上,如果这样,球场资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经济学家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角度看问题、看世界,不能不说他们是最理性的人!
实际上,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理性“经济人”。比如说买一件商品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绝不会希望买“物次价高”的商品,因为在经济活动中他会保持自利性和理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理性”是永恒的价值导向。
历史上的道光皇帝非常简朴,一次他的裤子破了一块,他让内务府打上补丁接着穿。后来裤子补好了,道光皇帝便问花了多少钱,回答说:一千两白银。道光皇帝很吃惊,问为什么这么贵,内务府官员回答:湖绉制的布料不太好找,并且很难找到花头刚好能合在一起的,所以这么贵。道光皇帝听了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补一条裤子要花一千两银子,还不如花几十两银子买条新的;另一个层面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皇帝穿补过的裤子,这种尝到节俭的精神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主要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方面去思考,做什么事情都要区分为“划算”与“不划算”,这就是“理性”!
美国媒体报道说,1美分硬币的铸造成本高达1.2美分,对于美国联邦造币局来说铸造越多的美分,所遭受的损失越大,但造币局还是在铸造美分硬币。当然作为国家造币局而言,并不总是以经济学的“理性”作为考量标准。但是作为市场中的“经济人”,我们便不能不理性地考虑到成本与收益问题。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为大家所知悉,愚公移山的精神更是为毛主席所称道,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愚公移山绝对不是精明的经济学选择。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角度来说,挖山的成本过高,需要子子孙孙无数代的付出,收益仅仅是方便了愚公后代的出行。与搬家相比,移山显然是成本高、收益低。当然,作为一种精神,“愚公移山”代表着执著与坚持,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和经济学不能混为一谈。
经济学中,做出任何选择应该遵从经济人的“理性”。经济学家讲实际,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表现什么精神,而是要获得某种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个人的、群体的,也可以是整个社会的。要获得利益就必须进行成本收益计算。愚公移山只是为了出行方便,但为了出行方便而世世代代去挖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这究竟值不值呢?挖山是有成本的,且不说为了挖山所需要的镐、筐等需要花多少钱,仅就愚公一家人不从事任何有酬劳动,放弃的收入该有多少啊!如果天帝并没有将山移走,那愚公的后代可能直到现在还在挖山!这就是愚公移山的预期成本。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说,很明显是不理性的。
人类进行理性分析不仅源于无意识,更是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每时每处都会考虑到成本与收益问题。任何一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都要考虑具体经济行为在经济价值上的得失,以便对投入与产出关系有一个尽可能科学的估计。
具体来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进行理性分析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追求的效用是行为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由于行为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总是蕴含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计算特性是达到经济性的必要手段。
在经济生活中,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几乎任何成本都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因为我们都是理性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看付出多少成本和获得多少收益。而要获得收益,就必须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分析,如果成本大于收益,一般都是不会去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打算开一家服装店。在计算成本时,你可能会考虑到店面的房租、进货的费用、借款的利息、付给雇员的工资、水电费、税金等。在扣除这些费用之后,你认为自己还会赚到钱。但这样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你漏掉了自己的工资,你垫付的资金的利息,还有开服装店的机会成本等。只有把这些成本也考虑在内,如果收益大于成本,开服装店就是值得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经济人理性的一面,无论是经济学博士还是没有入学的孩童。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一位博士讲了这样一件事,小学读书时,家里很穷,甚至两元钱的学费都很难付得起。有一次母亲为奖励他考试得了第一名,给了他五毛钱零花钱,他非常高兴,但很快有些犯愁:这五毛钱该如何花呢?应该买练习本吗,能买一个,因为他的练习本已快用完了。但学校边上卖的三毛钱一个的烧饼对他的诱惑力也不小。有一次同桌小伙伴让他咬了一小口,那味道之好以至于他当时想哪天有钱时一定吃个够。但显然,他无法同时实现两个愿望,二者只能择其一。在反复权衡了两天后,他最后的选择是:花两毛钱买了一张白纸,裁订成一个小练习本;剩下的三毛钱则买了一个烧饼。
可以说,这“五毛钱”花得很值。其实,这位博士小时候面对的“五毛钱如何花”也是一种经济人的“理性”思考。当然,他最后的选择是,投入了五毛钱的成本,得到的收益是:既满足了学习的需要,又满足了解馋的需要。
“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现实生活中,人们虽然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理性看问题,做出的最终决策却有悖于经济学中的“理性”。几年前的央视春晚小品《装修》中:巩汉林怕装修工人偷工减料,宁愿花几十块钱打的去买一根一毛钱的钉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出类似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付出成本太大而收益较小的“非理性人”比比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为什么理性人的思考结果却得到非理性的结果,其实,这里的“理性”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人的理性行为往往并非完全理性。
西方有一则为了一碗红豆汤而放弃继承权的故事。红豆汤代表眼前的小利益,而继承权才是长远的大利益。作为理性人,任何人都会选择继承权而不是红豆汤,因为继承权的重要性和价值远远高于红豆汤。但是,当红豆汤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往往被红豆汤的美味所吸引,此时对于自己而言的大利益“继承权”早已经抛至九霄云外。
换一个角度说,也并不能认为选择红豆汤就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理论,其实这就是人的有限理性。但是从长远看,这样的理性选择无疑是不理性的。在我们所遇到的选择中,我们既要看到短期利益,更要看到长期利益,必须经过理性思维,做出自己的选择。
经济学家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不说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毕竟,世界上还有除了经济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同情心,如果一味把这种理性观运用到一切生活准则中,生活也将会有点变味。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是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会用最好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用经济人的“理性”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能避免生活中许多无意义的冲动和疯狂,让我们有限的生命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理性精神,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