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41200000008

第8章 惊痫论

欲发搐

小儿惊痫者。世俗之总名。须分轻重也,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悸惕上窜。不发摇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其发搐之病,最为重大。必有因渐。亦有将发之候。以明之也。养小儿之家。若能辨之。求治于未发之前。不惟易愈。又不至于危殆。今集欲发搐候下项。

目上视喜惕者。欲发搐也。身热项强。常汗出者。欲发搐也。手足喜振掉者。欲发搐也。摇头弄舌者。欲发搐也。喜欠目直面青者。欲发搐也。潮热或壮热不歇者。欲发搐也。睡中时笑。或狂语言。手足摇动者。欲发搐也。鼻中燥。大便小便不利者。欲发搐也。发上逆。啼。面暗色不变者。欲发搐也。身热吐 喘粗者。欲发搐也。噫气下而妄怒者。欲发搐也。鼻口青。喜忪悸者。欲发搐也。切牙甚者。欲发搐也。目直色赤或青者。欲发搐也。瞳子卒大异常者。欲发搐也。面色青黄。上窜气急者。欲发搐也。眼斜视者。欲发搐也。咽乳不和或噎乳。唇舌紧者。欲发搐也。涎盛膈壅。呀呷有声者。欲发搐也。卧而不安。身热不乳。数惕跳者。欲发搐也。

体热口中气亦热。面目青。呵欠顿闷者。欲发搐也。掌中赤。印内青筋见。怕物生涎者。欲发搐也。吐痢不止。

厥痛时起者。欲发搐也。唇口颊腮青。手足心皆热喜冷者。欲发搐也。目痴昏闷。撮口吐舌者。欲发搐也。身热小便难。或目直视。或视不精。皆欲发搐也。

孙真人曰。小儿眠睡不稳。或身热之时。见有诸小惊之证。辄紫丸微下之。减其盛气。令终不病痫发搐也。

月用一次甚佳。(方已在前变蒸门中)

惊痫论

已发搐

发搐之候。世俗所说者多矣。有言一证属一脏。一证属一腑。乔岳歌曰。小儿惊候有多般。不显根源见病难。睡里切牙惊入肾。非时吊眼病归肝。夜啼到晓元因肺。唇白面青一般看。前后心烦四肢热。面红如火向心间。干呕吃水脾惊患。脉微气喘一同言。汉东王氏言。非时吊眼惊入肝。睡后切牙惊入肾。夜啼到晓惊入小肠。

面青乍白惊入胆。气喘吃水惊入肺。面红脸赤惊入心。五心烦热惊入脾。喉中锯响惊入大肠。干呕无时惊入胃。

睡中啼哭惊入三焦。如此之类。言至百种。丛脞无据。何以为治。又有言惊发三次为痫者。第一次发,两太阳左右青脉朝眼。第二次发。山根青脉见。第三次发。眼下睑连金匮青脉见。又言发搐面赤。指内青纹见者为痫。又云耳后完骨上青脉如线者为痫。

此等之论。亦为臆说。大抵不发搐者为惊。发搐者为痫也。千金论痫证。大体只分三种。一曰风痫。因解脱衣袂。触冒风邪而作。其证先屈指如数乃发。口中气热。呵欠顿闷。手足摇动。治当发散。二曰惊痫。猛闻大声。或扑仆惊怖而作。其证先叫啼乃发。心神不宁。不可下之。下之内虚。则病益盛。治当安神去热。三曰食痫。因乳哺失节。或有积而作癖。其证先不乳而吐。先寒后热乃发。其证身体或温或热。多睡喜唾。吐逆腹胀。故小儿有癖积。脉大者必发痫。治当下之。此三种内。风惊二痫。时时有之。食痫者十中无一。下之便愈。

详此三种。虽诸病皆能变温。莫不缘于风惊食之所作也。又内经有云。五脏主五畜。其间发重者。各见其象。肝为犬痫。目直视。身反折。手拳犬鸣。心为马痫。张口摇头。背强硬马叫。(一云。心为羊痫。目瞪吐舌羊叫)脾为牛痫。目痴腹满牛叫。肺为鸡痫。摇头反折。手纵搐搦鸡叫。肾为猪痫。目横身直如尸。吐沫猪叫。以上论痫发者。乃诸书精要也。然不若钱乙所论发搐者。乃心肝二脏为病也。其理有据而妙。肝主风。心主火。风火相加。发而为搐。前论小儿诸病。新久皆能变痫发搐者。以人有病。则饮食退减。脾胃不旺。肝必凌之。引动肝风。肝又主掣。若不得心火。则不能发搐。又人有病。则气血错乱。心神不宁。引动心火。心又主惊。若不得肝风。亦不得发搐也。须肝心二脏相为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惊掣相持。乃能发搐。其状亦如风之荡火。焰炽然也。故肝心二脏为病之源。余藏虽不正主。亦有相乘兼见之证。及所发亦有其时。假如钱论潮热变发搐。在早晨寅卯辰时有。此肝用事之时也。身体壮热。目上视。手足摇动。口生热涎。项颈强急。此肝旺也。钱治补肾泻肝。是谓补其母而泻其子也。发搐在日中巳午未时者。此心用事之时也。心惕目上。白睛赤色。牙关紧急。口内涎生。手足摇动。此心旺也。钱治泻心。心热退则肝母亦不能旺。是谓子能令母虚也。发搐在日晚申酉戌时者。此肺用事之时也。目微斜视。不甚搐而喘。身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黄水。钱治泻其肝心。而补其脾。

发搐者心肝实为病之源。故泻之。手足冷。大便黄水者。脾虚候也。故补之。发搐在夜间亥子丑时者。此肾用事之时也。不甚搐。眠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喉中有涎。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多昏不纳津液。钱治但泻其心而补其脾。且心肝二脏为病之源。今独泻其心。而不泻其肝者。此本因潮热所作。发在肾用事之时。是肾虚心热极也。故但泻其心。热退则肝亦平矣。若更泻肝。则肾转虚矣。其大便银褐色。乳食不消。不纳津液,皆脾衰之证。故补其脾也。以上四脏。分主十二时。脾脏为兼见之证。此潮热发搐。治则惟泻心肝者。盖二脏俱实。为病之源故也。其肺脏有虚实之证。见虚则补。见实则泻。况发搐是心火旺所作。而肺金实证亦罕。惟偏搐者有之外。肾脏但主虚而无实。见其虚则补之。内经有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先补其母。后泻其子。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钱乙论此发搐原由。为治次第。乃谓得圣人之经旨深意也。可谓出群拔萃矣。今更以钱论三事参之。一者发搐逆顺。二者发搐阴阳。三者发搐真假。及各于逐项之下。以钱治法为证。后学之士。将此三事。参推五脏。审别形候。察其虚实。观以时刻。根据法为治。则小儿发搐之病。无以外也。

惊痫论

发搐逆顺

男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右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有声者逆也。女发右搐。或手大指屈内。或目右视无声者顺也。若发左搐。或手大指屈外。或目左视有声者逆也。顺者相胜也。左肝为木。右肺为金。一负一胜,故无声也。逆者战也。二脏俱实。木金相击。故有声也。顺者易治。逆者难治。

男逆稍易。女逆极难。更当参其发时。以补泻为治。昔钱乙治李寺丞子三岁。发搐自卯至巳。目右视。大叫哭。

乙见曰。逆也。男为阳。本发左视无声则顺。右视有声则逆。所以然者。左肝木也。右肺金也。逆则二脏相战。

金木相击。而有声也。治乃泻强补弱。假令女发搐。目左视。是肺来胜肝。肝不能任。故叫哭也。当泻其肺。后治其心。续治其肝。若病在秋。(日西时同)肺兼旺位。当大泻其肺。若病在春。(早晨时同)此肝旺之时。尚不能胜肺。是肺强而肝大弱也。当补其肝肾。大泻其肺。若男发搐目右视。是肝来胜肺而叫哭。当泻其肝心。若病在春夏。(早晨日中时同)肝心旺时。当大泻其肝。若病在秋。

(日晡时同)此肺旺之时。尚不能胜肝。是肝强而肺极虚也。当补其肺。大泻其肝。所以言目反视者。乃肝主目也。凡搐则是风热相搏于内。风属肝。故引见于目也。今此病男反女。故稍易治于女也。先泻其肺。不闷乱。以知肺病退也。

后补其肾。续治其肝心。五日而愈。乙又治徐氏子三岁。每日西发搐。身微热。目微斜露睛。四肢冷而喘。大便微黄。请乙与一李医同治。乙问李曰。病搐何如。以何药治之。李对不当。乙曰。搐者心肝实也。身微热者。日西肺用事之时。肺主身温。今且热者。肺虚也。目微斜露睛者。肝肺相乘胜也。四肢冷者。脾虚也。肺若虚甚。

则脾母亦弱。木气乘之。四肢即冷。治当先补脾肺。得脾虚证退。然后治其心肝。九日乃愈。此亦逆搐。肝肺相乘。目斜者必当右视也。今举此以明逆顺为治之法尔。

惊痫论

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

小儿发搐。为急慢惊者。古书无有。惟曰阴痫阳痫。所谓急慢惊者。乃后世名之也。以阳动而速。故阳搐曰急惊。阴静而缓。故阴搐曰慢惊。此阴阳惊痫发搐之别也。阳搐者。身大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赤黄。眼上视连札。手足搐急。牙关紧噤。项背强直。涎潮响。此因心热极则生风。风属肝。心肝子母。风火搏炽。动而发搐也。及其发定。则了然如故。此阳盛阴虚。治当利惊以除风热。不可与巴豆 药大下之。恐蓄虚热不消。

小儿痰壅积热于心。因闻大声。或误惊触。则动而发搐。若热极者。虽不因闻声惊触。亦自发搐。小儿本实者。多此候也。

天吊(阳搐) 小儿心膈壅滞。涎盛热积。不得宣通。或因母饮酒食肉无度。致烦毒之气。流入于乳。

因以乳儿。令儿宿滞不消。热毒乘心。发为惊搐。眼目翻腾。壮热不休。甚者爪甲皆青。状若神祟。俗谓之天吊。此非天能吊人。以其眼吊上视。故取意名之。况小儿发搐。未有不眼上者。实亦阳搐之候也。治宜去涎热。

昔钱乙治广亲宅七太尉弟八使者发阳搐。自寅至午。于未发前。钱乙见其目直视而腮赤。此心肝俱热。更坐石杌子就冷。此热甚也。又肌体素肥而本实。其脉急促。发搐自寅至午。皆心肝用事之时。治乃泻其心肝。而补其肾。病遂得愈。此亦泻强补弱也,阴搐者。身温面 白。手足似搐不搐。

但时时螈 。昏昏似睡。而无精神。眼露睛微微上视。或胃痛而啼作鸦声。或不能啼哭。唇口白色。脉沉弱。此因大病之后。或吐泻过甚。致脾胃虚损而生风。荏苒乃成。此阴盛阳虚。治当补其脾胃。泻去肝风。小儿虚弱。虽不因吐泻取转。直发阴搐者亦有之。本怯者多此候也。

慢脾风(阴搐) 小儿因伤风冷。或病吐泻。医以温药补之不已。复用凉药治之又不已。本谓伤于风冷。医乱治之。致脾虚而内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证昏睡露睛。大便不聚而泻。此脾虚风入。风在脾胃之间。故大便不聚而泻。时螈 。身体四肢口鼻中气皆冷。小儿亦有因惊所传。或诸病久变。见此证者。皆因脾胃虚怯。而生风所为也。故俗谓慢脾风矣。实乃阴搐之危候。治当去脾间风。风退痢止。以补脾胃。昔钱乙治王氏子病吐泻。他医以药下之。至虚变阴搐。其候睡露睛。手足螈 而身冷。乙见曰。此慢惊也。与药以实脾胃。即开目身温。王疑其子不大小便。又令他医以药利之。而复身冷。尚欲令乙利小便。乙曰。不当利。利之必身冷。王曰。已身冷矣。乙曰。不能食而胃中虚。若利大小便。使脾肾俱虚。当闭目身冷即死。今此儿幸胎气实而难衰。乙复补脾胃。则微能饮食。所以然者。谓利大小便。脾胃虚寒。当补脾而不可别攻也。后不语。他医作失音治。乙曰。既失音。何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噤而口不紧。他医不能晓。乙曰。此因用清药利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尚虚故也,遂以药补肾。及根据法为治。半月能言。一月而痊。

惊痫论

发搐真假

真者。儿在母胎中时。血气未全。精神未备。则动静喘息。莫不随母。母调适乖宜。喜怒失常。或闻大声。

或有击触。母惊动于外。儿胎感于内。至生下百日以来。因有所犯。引动其疾。则身热吐 。心神不宁。睡卧昏腾。躁啼无时。面青腰直。手足搐搦。口撮腮缩。目瞪气冷。或眼闭胶生。或泻青黄水。是胎痫也。是五内感病。发为真搐。然亦发稀而难治。不过三两次必死矣。假者。儿生出母腹。百日以来。肌肤嫩怯。血气软弱。被外风伤之。入客于内。每遇则儿不能任。故发搐搦。口中气热。呵欠嚏喷。此风痫之候。重者亦不呵欠嚏喷。与胎痫相似。然发频者轻。轻则易歇故也。治当发散。昔钱乙治李司户孙。生百日来发搐。日三五次。请众医治。或作热天吊。或作胎惊。或作惊痫。治皆无应。后请乙治。乙曰。婴儿初生。

肌骨嫩怯。被风伤之。儿不能任。故发搐也。然频发者轻。以客风在内。每遇不任。即搐轻则易歇。故发频也。搐稀者。是五内发病。不可救也。乙用微剂以散风邪。兼涂囟浴法。治之乃愈。仍不可多服。盖儿至小。易为虚实。多即生热。止一服而已。兼用涂。无不效。以上钱乙所用方。并本集载之。

惊痫论

惊痫杂论

凡小儿急惊。虽搐甚不用忙扰。亦不足畏。慢惊虽微搐切当救。乃危候也。方搐之时。但与扶持。慎勿擒捉。盖风气方盛。恐流入筋脉。致手足曲戾不随。或成拘挛。

凡小儿急惊。阎孝忠云。当其搐势减。与镇心治热药一二服。如麝香丸抱龙丸辰砂丸紫雪之类。候惊势已定。用药下其痰热。如麝香丸软金丹桃枝丸之类。如此则心神安宁即愈。

凡小儿慢惊。若因吐泻。已成虚损者。阎孝忠云。当与速生胃气。以理中丸。并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粥调灌之。多服乃效。候胃气生。手足渐暖。四肢犹然螈 。即减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渐渐以意减金液丹。加白丸子。兼用异功散羌活膏钩藤饮之类调理。频频与粥。虽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

凡小儿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用凉药。慢惊合用温药。世人多用一药。不能分别。误小儿多矣。殊不知药性自有温凉。岂可泛用。初虞世谓治阴阳痫。寒温药性。当于方中用时增损。则无失矣。又阎孝忠言。慢惊药中宜去龙脑。纵须合用。必以温药为佐。或少少用之。惟凉故也。

凡小儿于天阴雷发声之时。必掩塞其耳。或作杂声以乱之。恐猛闻大声而发搐。

凡小儿发搐。时醒而身软者为痫。若发搐不时醒。身硬者为 。(又名曰痉)乃中风之候。(论在中风门)凡小儿惊痫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煎钱氏白术散。使任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

凡小儿惊痫药中。能不用水银轻粉者尤佳。如不得已而用之。仅去其疾即止。盖小儿肠胃易损。亦伤口齿。

今所集之方。多不用银、粉。如须用之者。当根据此酌量减损。

凡小儿欲生疮疹。有发搐者。当从疮疹为治。余诸病有与惊痫相兼。可以一方为治者。根据法用之。若不可以一方为治者。则各用所主药。相兼治之。

凡小儿惊。蜣 为治第一。世医多不学。未见有用者。若用之。须择不伤水者。伤水即不堪用。去其头翅足。炙令焦。乃入药。

凡小儿吐泻后。精神困顿。多睡。不吃乳食。四肢逆冷。欲变成痫者。以神曲为末。入脑麝各少许。温水调服。若已成痫。哭如鸦声。面色青黄。手足螈 。咽中不利。更入朱砂同末服之。若变痫滑利者。以曲末。蜜丸如鸡头大。温水化下。

又一方。曲末一两。琥珀甘草各二钱。朱砂雄黄各一分。同末。蜜丸如鸡头大。名太乙丹。治小儿百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憾夫泪英雄血

    憾夫泪英雄血

    有道是,一步踏错步步空,万千悔恨误终生,花好还需美人戴,不世之功德先行。凌宇霄与梁危岩虽为当世高手,但均觉人生有憾,一号负红颜,一号误终身。机缘巧合之下,二者巧遇混沌山,此后便销声匿迹,隐遁江湖。江湖传言,二者归隐前曾合力创出绝世武功,遂引出这举世的纷繁扰攘与恩怨情仇,扰攘无尽,情仇难解,谁为胜者,天意难测。。。。。。
  • 太一道传人

    太一道传人

    身为太一道第三十六代传人的我,却被爷爷逼着做了和尚。为了重振太一道,我以和尚身份,使用道士手法,山村捉鬼,城市驱魔,斗厉鬼,降畜仙,闯地府,杀鬼差。历经重重磨砺,眼看功成名就,不料竟遭人陷害,卷入一场纷争与阴谋之中,进入探险队,加入盗墓团伙,为那些穷凶极恶的盗贼们……
  • 爱你不过21克

    爱你不过21克

    因为一个母亲之间的一个玩笑,命运偷偷的给她们牵起了红线,无形之间彼此的小举动都牵系着对方,而走错了一步就步步都错了,最后将错就错,但错归错,有那么顺利么?
  •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以实用为原则,缩减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对指导临床有实际意义。全书共10章,选择中医药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病证88个。在病证下立法处方,以病统方,方证相对。每一种疾病均按照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处方、警示四项编写。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段式编写,以求精简易掌握。在处方中大多数是辨证用药,也有少数是辨病用药,力求临证用之有效。儿科处方用药剂量应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疾病轻重缓急、药物多少及配伍而定,《中医儿科处方手册》除新生儿疾病外,一般中药汤剂处方用量,适用于4~7岁儿童;中成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选用时以其药物说明书为准。
  • 残暴将军的逃奴

    残暴将军的逃奴

    她带着一枚神奇的指环穿越而来,本来宁静幸福的生活却因为那个残暴的少年而结束,最亲的姑姑死在他的手里,自己也被他囚在了到处是野兽的驯兽房里成了一个卑贱的小女奴,无尽的恐惧,残酷的折磨几乎让她崩溃。当终得逃脱,十年变迁,重来报仇,他们之间真的只有单纯的恨吗?残暴无情的将军被自己的小女奴吸引,爱与恨的交织,情与欲的纠缠,这会是怎样一场爱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元代奏议集录

    元代奏议集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甜蜜的爱情之冰公主的爱

    甜蜜的爱情之冰公主的爱

    她,是冰冷无比的冰氏集团的千金;他,是皇甫家族的骄傲,在校园的一次偶遇,“万人迷”和冰公主,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一切全在书中。
  • 契兽师

    契兽师

    以血为盟,以名定契!这是一个契兽师与契兽共同成长的世界!短暂的寿命,步步紧逼的危险,迫使着天赋被废的林慕青不停地成长。——这是属于女生的热血
  • 阴瞭阳眸

    阴瞭阳眸

    神洲浩土之上,朗朗乾坤之下,事出反常必有妖!千万年后,神魔退避,妖邪归隐,各路大能由:始祖神魔纪到修仙者、武侠、修真……来自苗疆的少年向阳,走出了大山,置身于这花花都市。凭借一双奇异瞳眸——阴瞭阳眸,窥阴阳,窃风水,精医,晓道,穷极所有,无所不能!且看新一代校园、都市全能高手的诞生。
  • 超强守护

    超强守护

    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个刚开始接触修真的少年,被从小喜欢的姑娘甩了之后准备离开小山村,可走到半路的时候,莫名的掉进了一个神秘仙府之内,在享受这天大的机缘的同时,也背负了一个他绝不能推卸的义务--振兴华夏!于是,他在华夏内忧外患的时候站了出来,对着天下说:犯我华夏者,杀!欺我华夏者,杀!叛我华夏者,杀!当他站在巅峰的时候,回头看去:敌人的骨能填海,血能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