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上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脉弦细而濡者。邪在上焦气分也。
三仁汤主之。(按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以辛开淡渗徐徐疗治。勿求急功。以湿邪柔腻。
势虽缓而难速愈也。)三仁汤杏仁(二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白蔻仁(一钱) 竹叶(一钱) 浓朴(一钱) 生苡仁(三钱) 半夏(二钱五分) 甘澜水煎服。苔黄有热者蔻仁易蔻皮。邪在经络一身牵痛者加防己(一钱五分桂枝水炒) 秦艽(二钱酒炒)湿温恶寒足冷。服温散药。其寒更甚者。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也。通阳利窍汤主之。
通阳利窍汤芦根(五钱) 白通草(五钱)水煎。乘热服之。即津津得汗而解。湿温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湿热盘踞气分内蒙包络也。杏仁,芥子汤主之。
杏仁芥子汤杏仁(三钱) 白芥子(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五分姜水炒) 黄连(八分盐水炒) 连翘(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芦根(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茯苓(三钱)半夏(二钱)水煎服。
湿温神昏谵语舌赤无苔者。邪传心包。化燥伤阴内窍将闭也。金蒲汤主之(最忌阴寒柔腻之品。)金蒲汤犀角(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鲜石斛(三钱) 鲜菖蒲(三钱) 鲜生地(二钱) 鲜竹叶(一钱五分) 芦根汁(三钱冲) 竹沥(二钱冲) 生姜汁(一滴冲)水煎服。
湿温误表以致神昏四肢厥逆者。邪陷心包。循经入络也。加减清宫汤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
加减清宫汤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至宝丹(见前) 紫雪丹湿证初起。神志模糊。不能言语。舌苔白腻者。寒湿相搏。内蒙清窍也。杏仁桔梗汤主之。(此条以舌苔白腻。断为寒湿。可与前三条参观。故附于此。)杏仁桔梗汤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细辛(三分) 白芥子(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通草(一钱)水煎服。
温疫盛行之时。陡然得病。憎寒壮热。头痛身痛。若不可支。午后益甚。舌苔白腻如积粉。板贴不松。脉象极数。
或沉伏者。疫毒由人传染。自口鼻入踞募原也。达原饮主之。(体弱者。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达原饮浓朴(一钱) 草果(五分)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槟榔(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午后服。(如服后烦燥者。欲作战汗也。得汗则解。)湿温喉阻咽痛者。邪闭肺气也。银翘马勃散主之。
银翘马勃散连翘(三钱) 牛蒡子(二钱) 银花(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马勃(一钱)水煎服。 咽喉不痛但觉阻甚者加滑石(二钱) 桔梗(一钱五分) 苇根(一钱五分)太阴湿温痹郁而哕者。(俗名呃忒)上焦清阳气郁也。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豉(一钱五分)水煎服。
太阴湿温喘促者。湿热蒸痰阻滞气分也。加味千金苇茎汤主之。(寒饮不在此例)加味千金苇茎汤苇茎(二钱五分) 苡仁(二钱五分) 桃仁(一钱) 冬瓜仁(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滑石(一钱五分)水煎服。
暑温初起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汗出。右脉洪大者。暑伤上焦手太阴气分也。加味天水散主之。如右脉洪数有力。口渴甚。汗大出而喘者。金被火刑也。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气虚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
白虎加苍术汤主之。(苍术燥烈。阴虚人禁用。当以淡渗之品代之。)加味天水散杏仁(二钱) 竹叶(一钱) 连翘(二钱) 鲜苇根(三钱) 银花(三钱) 滑石(三钱)鲜荷叶(一角) 鲜扁豆花(三钱) 甘草(五分)水煎服。
微恶寒者加薄荷叶(一钱) 恶心呕吐加藿香(一钱) 姜炒川连(五分)白虎汤(见前) 白虎加人参汤(见前)白虎加苍术汤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一钱)手太阴暑温。右脉洪大。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凛凛畏寒。而汗不出者。暑为寒束也。新加香薷饮主之。(服后微得汗。即勿再服。恐香薷重伤其表也。)新加香薷饮香薷(一钱) 银花(一钱五分) 鲜扁豆花(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连翘(一钱)水煎服。不汗再作服。
暑温四肢倦怠。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王氏益气汤主之。暑邪已净气虚倦怠。口渴汗多。脉散大欲脱者。生脉散主之。(如暑邪未净。万不可用生脉散。用之必喘满难治。)王氏益气汤(王孟英因东垣清暑益气汤。无清暑之实。故立此方。)西洋参(三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竹叶(二钱) 荷梗(一钱) 知母(二钱) 甘草(八分) 西瓜翠衣(三钱) 粳米(三钱)水煎服。 热甚者酌加炒山栀。
生脉散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不去心) 五味子(五分)水煎服。
暑温余邪未清。但头微胀。目不了了者。清络饮主之。
清络饮鲜银花(二钱) 鲜荷叶边(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丝瓜皮(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鲜竹叶心(二钱)水煎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手太阴暑温。咳而无痰。声清亮者。热伤肺络也。一加清络饮主之。
一加清络饮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甜杏仁(二钱) 麦冬(三钱)暑温发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表里气血俱病也。名曰暑瘵。二加清络饮主之。
二加清络饮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滑石(三钱) 苡仁(三钱) 甜杏仁(三钱) 两太阴暑温。咳嗽声重痰多不甚渴。或渴不多饮者。暑温而兼停饮也。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 浓朴(一钱) 生姜(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甘澜水煎温服脉虚夜寐不安。烦渴面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者。暑入手厥阴心包也。清营汤主之。(如舌苔滑白。乃湿重也。当按湿温法治之。)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神昏时时谵语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者。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螈 者。加钩藤丹皮羚羊角。)亦可少与紫雪丹。大人暑痫治法亦同。
清营汤犀角(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 竹叶心(一钱) 银花(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二分) 连翘(一钱连心用)水煎服。
牛黄丸 紫雪丹(见前)长夏受暑。过夏而发。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无论秋冬皆为太阴伏暑。加减银翘散主之。
银翘散(见前)舌白口渴无汗。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泥(二钱) 飞滑石(三钱) 胸闷加郁金(一钱五分) 香豉(一钱五分) 呕而痰多者加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小便短加苡仁(二钱五分) 通草(一钱五分)舌赤口渴无汗。照原方加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二钱) 生石膏(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太阴伏暑。舌白汗多。口渴甚脉洪大者。仍用白虎汤。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汤。舌赤口渴汗多者加减生脉散主之。
白虎汤 人参白虎汤(见前)加减生脉散沙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丹皮(一钱) 细生地(一钱五分)水煎服。
湿温中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热上焦未清。因中阳素虚。或误用攻下。以致神识如蒙。舌滑脉缓者。里虚内陷也。人参泻心汤主之(按湿证亦舌滑脉濡缓不可以此定为虚象。必须细加审辨。实系因虚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认未真。万勿轻用。)人参泻心汤人参(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八分) 黄芩(一钱) 枳实(五分) 生白芍(一钱)水煎服。
温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者。三香汤主之。
三香汤栝蒌皮(二钱) 桔梗(二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一钱五分) 降香末(一钱八分)水煎服。
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舌苔白渴不多饮。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者。表里经络脏腑。俱为湿热所困也。先服牛黄丸。继服茯苓皮汤。
牛黄丸(见前)茯苓皮汤茯苓皮(三钱) 生苡仁(三钱)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白通草(二钱) 淡竹叶(一钱五分)水煎服。
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湿热阻遏胃气也。新制橘茹汤主之。
新制橘茹汤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个) 姜汁(三茶匙冲)水煎温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三焦湿郁。脘连腹胀。大便不爽者。升降失司。表里俱病也。一加正气散主之。湿郁三焦。舌白脘闷身痛便溏。脉象模糊者。经络着湿也。二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者。湿将化热也。三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舌白滑。脉右缓者。湿阻气分也。四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者。脾胃俱伤也。五加正气散主之。(末二条证属寒湿。因同用正气散。故列于此。)一加正气散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一钱) 广皮(二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二加正气散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浓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三加正气散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四加正气散藿香梗(三钱) 浓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山楂(五钱炒) 神曲(二钱)五加正气散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今人以藿香正气一方。统治四时感冒而时令病情各有不同。未免互有妨碍。如此变通方丝丝入扣。为学人开无限法门。宜细玩之。)脉缓身痛。舌苔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内外合邪。脾胃经络。兼困于湿也。黄芩滑石汤主之。
黄芩滑石汤黄芩(一钱五分) 滑石(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白蔻仁(一钱)通草(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水煎服。
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湿多热少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热邪内陷与停饮相搏也。一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生姜(二钱)水煎服。
一加半夏泻心汤半夏(三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五分)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大枣。
湿温大便闭中脘微拒按而不硬。舌苔黄浓。脉象沉数者。无形湿热。与有形渣滓相搏也。酒军丸缓化之。(此证若用大剂攻下。必下利稀水。变为坏证。)酒军丸酒煮大黄(四两) 为末水泛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钱。渐加至三钱。白开水送下。病重者每料加元明粉(一两)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暑温转入阳明。水结在胸也。加味小陷胸汤主之。
加味小陷胸汤黄连(一钱) 栝蒌(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半夏(二钱)急流水煎服。
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湿热互结。阻滞中焦气分也。二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二加半夏泻心汤半夏(三钱) 黄连(七分) 黄芩(一钱) 枳实(七分) 杏仁(一钱)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七分) 大枣(一个)阳明暑温。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湿气已化。结热独存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者。邪在气分也。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者。热搏血分也。加味清宫汤主之。
神识不清者。热闭内窍也。先服紫雪丹。再服清宫汤。(照原方不加减。)三石汤飞滑石(一钱五分) 生石膏(二钱五分) 寒水石(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炒) 银花(一钱五分,花露更妙) 金汁(半酒杯冲) 白通草(一钱)水煎服。
加味清宫汤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 银花(二钱) 竹沥(五茶匙冲)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湿热交混。气分闭结也。杏仁滑石汤主之。
杏仁滑石汤杏仁(二钱) 滑石(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黄连(六分) 郁金(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浓朴(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水煎服。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
宣清导浊汤猪苓(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寒水石(三钱) 晚蚕砂(二钱) 皂荚子(一钱五分,去皮)水煎服。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者。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半硫丸石硫黄 制半夏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滚水送下。
湿温病身热久不解。口渴舌干。忽然发痉。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滞。厥阴风火上升也。羚羊角汤主之。(如兼大便不通。脉沉有力。舌黄起刺者。本方去牡蛎。送酒军丸徐攻之。)羚羊角汤羚羊角(一钱五分) 女贞子(三钱) 钩藤(一钱五分) 鲜生地(三钱) 石决明(三钱生用)鳖甲(三钱醋炒) 生牡蛎(二钱) 菊花(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五分)水煎服。
湿温伏暑胁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如疟者。湿邪积为支饮。悬于胁下也。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
香附旋复花汤生香附(一钱五分) 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 苏子霜(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二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五分) 杏仁(二钱)水煎温服 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心火独亢肾液受亏也。深入厥阴麻痹者。热邪伤阴。筋失所养也。俱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连梅汤连梅汤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黄连(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连心) 生地(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水煎服。 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泻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败木乘。正虚邪炽危候也。椒梅汤主之。
椒梅汤(此方寒热并用。以辅正驱邪为法。乃从仲景乌梅丸方化出。)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干姜(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川椒(一钱五分,炒黑)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人参(一钱) 枳实(八分) 半夏(一钱)水煎服。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者。邪气内结。清浊交混。危候也。来复丹主之。
来复丹太阴玄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橘红(二钱)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青皮(二钱去白) 五灵脂(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送下。
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者。阴液元气两伤也。三才汤主之。
三才汤人参(二钱) 天冬(一钱五分) 干地黄(三钱五分)水煎温服 阴虚甚者加麦冬五味子 阳虚甚者加茯苓炙甘草暑温蓄血。及热入血室证。均与温热同法。详见上卷风温下焦篇。
附温病治法要略
(温病变幻甚多。非博考不能详尽。此特粗示规模。俾知门迳而已。)一白舌。凡白苔之润而薄者。为滑白。初病邪在气分也。润而浓者为腻白。湿痰重也。干燥而白者。为干白。肺胃津伤。未及化黄而已干也。先以甘寒润之。待其转黄再议攻下。俟黄退见薄滑新苔。乃为病愈。若白如积粉。板贴不松者。为粉白。乃疫毒入踞募原也。温病见此最重。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法。
一黄舌。有地而浓者为浓黄。甚则老黄灰黄燥裂有纹。宜用增液承气下之。(凡苔见裂纹。下时均宜加增液汤。) 虽黄而润。或薄而滑者。热未伤津也。犹可清热透表若薄而干者。宜甘寒养津。忌苦重之药。黄白相兼。乃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用表里兼治法。
一黑舌。苔黑而燥者为燥黑甚则生芒刺。(凡舌生芒刺。不拘黄白黑色。皆为上焦热极。)乃胃大热而津枯也。宜酌用白虎承气等剂。如黑而润者为阴亏。不可攻下。滑黑无苔为胃燥。宜甘寒养胃。又有当下而下。病已减而舌仍黑者。
乃苔皮焦枯未脱。不久自脱。勿再误下也。
一绛舌。无苔而深红色为绛舌。绛而兼黄白色者。气分之邪未全入里。宜两清营卫。绛色中有黄白碎点。或大红点者。热毒盛也。宜黄连金汁等清之。纯绛鲜色者。邪已入营。包络受病也。宜犀角鲜生地郁金石菖蒲等味。重则牛黄丸至宝丹开之。若舌色紫暗。乃其人素有瘀血。与邪相搏。当加散血之品。如丹皮丹参琥珀桃仁之类。虽绛而干枯不鲜者。
肾阴涸也。急以阿胶鸡子黄地黄天冬等救之。
一自汗。温病邪热熏蒸。不因发散而汗自出。为自汗。邪退汗自止。若自汗复大热大渴。即系白虎证。里邪盛亦多自汗。必下后续得战汗方解。均不可误认为表虚也。
一盗汗。寐则汗出。醒则汗止也。温病伏邪内盛。热蒸于外。故作盗汗。邪退汗自止。亦勿认为表虚若温病已愈。
脉静身凉。复得盗汗或饮食劳动而自汗者。乃表虚也。
一战汗。乃邪气与正气相争也。气盛则一战而汗解。邪盛虽战而无汗。当其战时。不可扰动。听其自然。汗出即解。
如不解。或次日。或隔一二日。必复战。勿疑为疟。
一肤冷。温病战汗后。肤冷如冰。甚则倦卧不语。此乃阳从汗泄之故。当任其安卧静养。待过一昼夜。阳气来复。
自然温暖如常。切勿认为脱证惊惶呼唤。盖脱证脉必急疾。躁扰不能安卧。此则脉象和缓。安神稳睡。正邪退病除之吉兆也。
一发黄。湿热壅遏于中。小便不利。则周身发黄。其黄亮如金者名阳黄。热重也。黄暗而滞者名阴黄。湿重也。阳黄用四苓散加茵陈栀子滑石木通。阴黄用四苓散加官桂苍术浓朴之类。
一化疟。温疟暑疟与常疟不同。常疟作止有时。此则作止无定。常疟寒热两平。此则寒轻热重。或单热不寒。常疟发后饮食如故。无甚舌苔。此则不思饮食舌苔浓腻。常疟发于少阳此则发于阳明。若概用柴胡汤。不惟不能去病。反将由浅引深。宜用加减清脾饮治之。
一化痢。温病湿热内蕴。气血凝滞。致成痢疾者。宜用加减芩芍汤治之。
一痹证。湿温邪滞经络。或腰膝疼重。步履艰难。或似半身不遂。起立不便。皆温热失治。伤及筋隧而然。若认为痿证。则误矣。宜用威灵仙汉防己川萆 生苡仁牛膝桑枝桂枝之属。一结胸。胸脘按之痛者是也。宜用加味小陷胸汤。
徐徐推之使下。若但胸膈满闷。按之有形不痛者。为胸痞。宜用辛开之品。轻者杏仁橘皮薤白。重者枳实黄连半夏之类。
虽舌绛神昏。但胸下拒按。即宜参以辛开。不可率投凉润也。
一阳极似阴证。初病手足逆冷。周身如冰。面如蒙垢。头痛似劈。饮热恶凉。甚则脉亦沉伏。纯若阴邪。但以小便赤白为辨。赤即阳厥。亟用清热败毒药。其伏热自还于表。仍照温病法治之。
一自复。疫邪已退。无因反复谓之自复。乃余邪未尽也。随其见证以轻药治之。
一食复。温病新愈后。因饮食不慎。以致吞酸嗳腐。胸腹满闷。身热又作。名曰食复。轻则减食自愈重则用药稍稍消导之。
一劳复。病愈后脉证俱平。惟元气未复。或因多言劳动。或因沐浴梳头。以致前证复发。静养自愈。或调补气血以待元气自复。万不可误进猛剂。再剥削之。
一转变。温病用药。须知转变。不可执定。如治湿温。于面白阳微之人。凉药用至十分六七。即勿再用。恐过凉则阳必伤也。面苍火重之人。凉药用至十分六七。虽热减身寒。仍不可遽用温补。恐火虽熄犹有余焰也。又如复脉及大小定风珠诸方。为温病阴液干枯。肝风内动之圣药。然用至数剂后。察其风平液复。即宜改用轻剂调理。若因见效。服之太过。则沉阴伤胃。必有食减面肿之患。总之药期中病。过犹不及。聊举数端。余可类推也。
附方
加减清脾饮青皮(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青蒿(二钱) 陈皮(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草果(八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水煎服。
加减芩芍汤当归(二钱) 白芍(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木香(一钱煨) 广皮(二钱)水煎服。
四苓散茯苓(三钱) 猪苓(八分) 泽泻(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