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苗似小麥,兩葉相對,三月苗青,七月、八月著子,似蘿摩子而小,九月苗黃,十月凋。生下濕川澤之間,今所在有之,八月採,日乾。
石龍蒭
味苦,微寒,微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鬼疰惡毒,補內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殺鬼疰惡毒氣。久服補虛羸,輕身,耳目聰明,延年。一名龍鬚,一名草續斷,一名龍珠,一名龍華,一名懸莞,一名草毒。九節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濕地。五月、七月採莖,暴乾。
陶隱居云:莖青細相連,實赤,今出近道水石處,似東陽龍鬚以作席者,但多節爾。
陳藏器云:按龍鬚作席,彌敗有垢者,取方尺煮汁服之。主淋及小便卒不通。今出汾州,亦處處有之。
《唐本》注云:《別錄》云,一名方賓。主療蛔蟲及不消食爾。
今按:《別本》注:《別錄》云:微溫,今之服用能除熱,蓋不溫也。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莖如誕,叢生,俗名龍鬚草。今人以為席,所在有之。八月、九月採根,暴乾。
雲實
瀛州
味辛、苦,溫,無毒。主泄痢腸澼,殺蟲蠱毒,去邪惡結氣,止痛,除寒熱,消渴。花,主見鬼精物,多食令人狂走,殺精物,下水。燒之致鬼。久服輕身通神明,益壽。一名員實,一名雲英,一名天豆。生河間川谷。十月採,暴乾。
《圖經》曰:雲實,生河間川谷。高五六尺,葉如槐而狹長,枝上有刺。苗名臭草,又名羊石子草。花黃白色,實若麻子大,黃黑色,俗名馬豆。十月採,暴乾用。今三月、四月採苗,五月、六月採實,實過時即枯落。治瘧藥中多用之。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子細如葶藶而小黑,其實亦類莨菪。燒之致鬼,未見其法術。
《唐本》注云:雲實大如黍及大麻子等,黃黑似豆,故名天豆。叢生澤傍,高五六尺。葉如細槐,亦如苜蓿。枝間微刺。俗謂苗為草雲母。陶云似葶藶,非也。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粗搗,相對拌渾顆豫實,蒸一日後出用。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細槐,花黃白,其莢如大豆,實青黃色,大若麻子。今所在平澤中有。五月、六月採實。
王不留行
成德軍 河中府
味苦、甘,平,無毒。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痺內寒,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瘻乳,婦人難產。久服輕身,耐老增壽。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圖經》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已來。根色黃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內採苗莖,曬乾用。俗間亦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張仲景治金瘡,八物王不留行散,小瘡粉其中,大瘡但服之,產婦亦服。《正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最好。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人言是蓼子,亦不爾。葉似酸漿,子似菘子。而多入癰瘻方用之。
《日華子》云:治發背遊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及難產。根、苗、花、子通用,又名禁宮花、剪金花。
雷公云:凡採得拌渾蒸,從巳至未,出,卻下漿水浸一宿,至明出,焙乾用之。
《梅師方》:治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為末,熟水調方寸匕,即出。
地不容
味苦,大寒,無毒。主解蠱毒,止煩熱,辟瘴癘,利喉閉及痰毒。一名解毒子。生山西谷。採無時。
《圖經》曰:地不容,生戎州。味苦,大寒,無毒。蔓生,葉青,如杏葉而大,厚硬,凌冬不凋,無花實。根黃白色,外皮微粗褐,累累相連,如藥實而圓大。能解蠱毒,辟瘴氣,治咽喉閉塞,鄉人亦呼為解毒子也。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酸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痺,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乾。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得烏頭良,惡麻黃。
陶隱居云:處處有之,似苦芙,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視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葉似苦芙,莖似軟羽,紫花,子毛白。今所在平澤皆有,五月、六月採。
蕭炳云:小兒疳痢,為散,以漿水下之,大效。
《千金翼方》:治疳囗食口齒及下部。飛廉蒿燒灰搗篩,以兩錢匕著痛處,甚痛忍之;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蟲如馬尾大,相纏出無數。十日瘥,二十日平復。
蘭草
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四月、五月採。
《衍義》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惟花香。今紅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於幽谷,益可驗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紫點,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右,花開時,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為此蘭矣。今未見用者。《本經》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且採,陰乾。
陶隱居云: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仙經》少用。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採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之情乎?
禹錫云:按《藥性論》云:忍冬亦可單用。味辛,主治腹脹滿,能止氣下辟。
《肘後方》:飛尸者,遊走皮膚,穿臟腑,每發刺痛,變作無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不可得近,見尸喪聞哀哭便作;風尸者,淫躍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發昏恍,得風雪便作;沉尸者,纏骨結臟,衝心脅,每發絞切,遇寒冷便作;尸注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常覺昏廢,每節氣改變,輒發大惡。此一條別有治後熨也。忍冬莖葉,剉數斛,煮令濃,取汁煎之服如雞子一枚,日二三服。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痺,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暴癥,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糜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冤句、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得秦皮良。
陳藏器云:婦人服之,絕產無子。《唐本》注云: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差。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
白兔藿
味苦,平,無毒。主蛇虺、蜂蠆、猘狗、菜肉、蠱毒,鬼疰、風疰,諸大毒不可入口者,皆消除之。又去血,可末著痛上,立消。毒入腹者,煮飲之即解。一名白葛。生交州山谷。
陶隱居云:此藥療毒,莫之與敵,而人不復用,殊不可解,都不聞有識之者,想當似葛爾,須別廣訪,交州人未得委悉。
《唐本》注云:此草荊、襄間山谷大有,苗似蘿摩,葉圓厚,莖俱有白毛,與眾草異,蔓生,山南俗謂之白葛。用療毒有效。
禹錫云:按《蜀本圖經》云:蔓生,葉圓若專,今襄州北、汝州南岡上有。五月、六月採苗,日乾。
《海藥》云:主風邪熱極,宜煮白兔藿飲之。乾則搗末,傅諸毒妙。
鬼督郵
味辛、苦,平,無毒。主鬼疰、卒忤中惡,心腹邪氣,百精毒,溫瘧疫疾,強腰腳,益膂力。一名獨搖草。
《唐本》注云:苗惟一莖,葉生莖端若傘,根如牛膝而細黑。所在有之。有亦叢生,今人以徐長卿代之,非也。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採并細剉了,搗,用生甘草水煮一伏時,漉出用也。
白花藤
味苦,寒,無毒。主解諸藥、菜、肉中毒。酒漬服之,主虛勞風熱。生嶺南、交州、廣州平澤。
《唐本》注云:苗似野葛而白花。根皮厚,肉白,其骨柔於野葛。唐本先附。
雷公云:凡使,勿用菜花藤,緣真似白花藤,只是味不同。菜花藤酸澀,不堪用。其白花藤,味甘香,採得後去根細剉,陰乾用之。
人肝藤
主解諸毒藥,腫遊風,腳手軟痺。并研服之,亦煮服之,亦傳病上。生嶺南。葉三椏,花紫色。一名承露仙。又有伏雞子,亦名承靈仙,葉圓,與此名同物異。
《海藥》云:《廣志》云:生嶺南山石間,引蔓而生。主蟲毒及手腳不遂等風。生研服。
越王餘算
味鹹,平,無毒。主下水,破結氣。生南海水中,如竹算子,長尺許。《異苑》曰:晉安有越王餘算,葉白者似骨,黑者似角。云是越王行海作籌有餘,棄於水中而生。
《海藥》云:味鹹,溫。主水腫浮氣,結聚宿滯不消,腹中虛嗚,并宜煮服之。
石蓴
味甘,平,無毒。下水,利小便。生南海中水石上。《南越志》云:似紫菜,色青。《臨海異物志》曰:附石生也。
《海藥》云:主風秘不通,五膈氣,并小便不利,臍下結氣,宜煮汁飲之。胡人多用治耳疾。
海根
味苦,小溫,無毒。主霍亂中惡,心腹痛,鬼氣注忤,飛尸,喉痺,蠱毒,癰疽惡腫,赤白遊胗,蛇咬大毒。酒及水磨服,傅之亦佳。生會稽海畔山谷,莖赤,葉似馬蓼,根似菝葜而小也,海人極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