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楠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
父履恂,乾隆五十一年举人,著有《秋槎杂记》一卷,收入阮氏《经解》。
宝楠道光二十五年以优贡生中式乡试,二十年成进士,历任直隶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知县。文安境内各庄堤岁久失修,令甲凡堤工族丁及民均赴役,执法不阿,工赖以济。在县三载,无水灾。官元氏时,值岁旱,蝗蝻大作,为分设三厂,自捐金收捕净尽,得转丰稔。比调三河,东省兵过境,--故事,兵车皆出里下,--谓兵多差重,非民所堪,遣往通州,以民价雇车应役,民以不扰。在官十六年,衣履素朴如诸生。勤于听讼,远近歙然,循良称最。咸丰五年病卒,年六十五。殁前七日,自撰墓志。乡人私谥曰孝献先生。
先生内行严整,步立笑言,悉有矩矱。为学不坚持门户。尝病《论语》皇邢疏芜陋,搜采汉儒旧说,益以近世诸家及宋人长义,作《正义》一书,未竟业,命子恭冕成之。他著有《释谷》四卷、《汉石例》六卷、《愈愚录》六卷,《韫山楼诗文集》若干卷。其纂辑乡里文献者,有《宝应图经》六卷,《文征》百馀卷。纪述实政者,有《文安堤工录》六卷。表微阐幽者,有《胜朝殉扬录》三卷。裒集先世遗言者,有《清芬集》十卷,外集、家谱传稿,各若干卷。
刘凤浩
刘凤诰,字金门,江西萍乡人。
乾隆己西,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学士。累迁至吏部有侍郎。迭充嘉庆庚申、辛酉、丁卯湖北、山东、江南乡试正考官。两放广西、山东学政。
少有才誉,为文章,富词藻。既久在翰林,一切应奉经进文字,多出其手。自高宗实录馆纂修官,升总纂,至副总裁。虽擢侍郎,仍命兼办馆事,俟画一事竣,再理部务。中间并偕恩普等修辑官史。盖知其熟于掌故,秉笔之任,深倚畀焉。《实录》告成,叙劳加太子少保衔。
寻简浙江学政。以纵酒放诞,为御史所纠,得旨查勘并未受贿,究不应听瞩徇情,著遣戍黑龙江,十八年赐还,旋赏复编修。
道光元年,请病假归。庚寅,卒于家。
公为彭文勤入室弟子。初,文勤创《五代史记补注》,得徐章仲本,仅《帝纪》十二卷。乃采薛史原文,补欧书之不足;其馀群籍,取材一以宋人为断;久之,亦止成诸帝家人传至六臣传十六卷,而尚有五十八卷,草稿虽集,未遑厘定,特出所诠释倾箧相付,令排比而次第之。迨公按魏博,又获朱竹垞注本,凡千七百馀条,亟驰报文勤,已薨于位,不及见矣。嗣使浙,遍撰文澜阁书,一一详校,排次粗竟,缘被谴中辍。比返京师,重加订补,前后凡三易稿,始付写官。大抵自薛史外,《王传会要》《册府元龟》,几于备录;而更参诸公私传记,旁及金石文章,稗官小说,以订正讹异,辨别是非;传所有之事之人,俾详委曲,而核生平;传所无之事之人,庶补缺遗,而征同类。拟诸裴松之之注《三国》,盖鲜愧色。或谓本出文勤,且俞理初实董其役。然则《宋元通鉴》因于憺园,成于二云,终不得不归美秋帆,何独致疑于公乎?
刘逢禄
刘逢禄(1776--1829),字申受,江苏武进人。大学士文定公纶之孙,礼部侍郎庄存与之外孙。
貌不逾中人,而容止温肃,吐属谦谨。其于学,务深造自得。尝读《汉书·董仲舒传》慕之,乃求得《春秋繁露》,知为七十子相传大义,遂发愤研《公羊何氏解故诂》,不数月,尽通其义例。自其少时,初见侍郎公,叩以所业,应对如响,即叹曰;“此外孙必能传吾学!”至是适从舅述祖解官归,与语群经家法,大称善。时述祖本有意治《公羊》,为辍业。
嘉庆五年举拔灵生,赴都,不事干请,唯就张惠言问《虞氏易》《郑氏三礼》,竟因此被黜。十一年,中式顺天乡试。座主孔昭虔故世传《公羊春秋》,得其卷大惊,国士遇之。十九年,成进士,授庶吉士。散馆,改礼部主事。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
在部十有二载,凡有大疑,辄援古事据经义以决之,非徒簿书期会如胥吏所职而已。当仁宗升遐,居署治大丧档案,自始事以迄奉安山陵,典章备具。其后承修官书,遂全用其稿。余如辨安徽某州民两娶,不得援慈母如母例;驳通礼馆改适孙祖在为祖母服期为服斩;议武进张氏女为姑殴杀,应论抵。皆卓卓表见,所谓通经而能致诸实用者也。
其为学务明大义,不专章句。本董生春秋窥六艺家法,本六艺求观圣人之志,故所著《公羊春秋何氏释例》十卷三十篇,寻其条贯,正其统纪,以微言大义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洞然,推极属辞比事之道。又析其疑滞,强其守卫,为《解诂笺》一卷、《答难》二卷。又推原左氏、穀梁之得失,为《申何难郑》四卷。又断诸史刑礼之不中者,为《议礼决狱》四卷。又以劭公《论语注》久佚,抉取《解诂》《繁露》之说,存其大凡,为《论语述何》二卷。又推其意为《夏时经传笺》、《中庸崇礼论》、《汉纪述例》各一卷。其杂涉蔓衍者,别有《纬略》二卷,《春秋赏罚格》一卷。《议礼决狱》未编定。总十二书。自汉以来,未尝有也。
中交皋文,共通《虞易》,复为《易虞氏变动表》、《彖象观变表》、《六爻发挥旁通表》、《卦象阴阳大义》、《卦象观变表》,共五卷,名曰《虞氏五述》。又补《张氏易》言震以下十四卦为一卷。又旁求之于《书》,用“正文字”“征大义”二例以辨定旧说,“祛门户”“崇正义”“述师说”三例以兼搜众家,为《尚书今古文集解》三十卷。附以所闻庄氏之学,为《书序述闻》一卷。又旁求之于《诗》,病古韵未有专书,近人推演递密,而收字不全,入声分配无准,为《诗声衍》二十七卷。又旁求之于《礼》,本《六经》、《论语》之文,考诸《国语》《周官》汉儒传记,正其舛谬,志其大略,为《禘议》一卷。又欲仿《经典释文》之例,存异文古训,为《五经考异》,已就两经而未成。
少作尚有《毛诗谱》三卷,《诗说》二卷,《甘石星经疏证》二卷,辑《石渠礼议》一卷。在官有《庚辰大礼记注长编》十二卷,《春闱杂录》一卷,《东陵勘地图说》一卷,亦事言翔实,疏证确审。又选定《八代文苑》四十卷,《唐诗选》四十卷,《绝妙好辞》二十卷,《词雅》四卷。自著诗文集八卷。道光九年卒于官,年五十四。
刘恭冕
刘恭冕,字叔俯。诸生。
幼随父宝楠于文安任所。锐志读书,深研经训。尝举段茂堂“拟以《史记》、《汉书》、《说文》等与五经并列学官”之说,推其意而论之,谓:“今之列学官者,当有廿一经。盖于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荀子》、《史记》、《汉书》、《通鉴》、《楚辞》、《说文解字》,《九章算术》也。”嗣即以“广经”名其室。
同治中,偕仪征刘毓嵩父子、甘泉梅延祖诸人,应曾交正公聘,校书江南官书局。初治《毛诗》,将有所撰述,未就。惟秉承家学,厘定楚桢先生《论语正义》手稿付梓。又见《后汉书·儒林传》言何休注训《论语》,而平叔《集解》求各家独不及休,因读《公羊》注引《论语》文甚夥,乃知何君深嗜此书,或意欲作注未成耳。遂搜辑《公羊》注,并《膏育》《废疾》所引《论语》诸文,皆次录之,成《何体注论语述》一卷。晚年主吴中讲席,复思撰《古文通假释》,凡经传、史汉、诸子、钟鼎、碑文、诗、唐宋人音义,说经家有通用假借者,咸为甄取,依今韵编次,先列本字本义,次列通用之字;其六朝人妄造俗字,则摈弗录。惜甫草创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