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50000000011

第11章

说教前后谬八

有义。前经渐教唯说四住为三有因。后经显了通说五住为生死本。四住不断故受分段身。无明住在故得变易体。由断佛说前后不同。论释佛经不违时教。如深密已前说为前教。法华会后即为后教。不了唯说不定回心趣寂犹存实灭。不舍三界之身。不别说受变易死。但说留行留分段身。即解深密经瑜伽论等是。法华后经定不定性皆悉回心无二乘实灭。舍三界身则受变易。非是三界。楞伽胜鬘无上依经佛性论等是。此说不尔。所以者何。法华四十年后经有明文。楞伽等经并非已前出何圣教。且无上依经非法华后。何以得知。阇王未流国位。可有频婆娑罗。法华经内已列阇王。列王如何无上依经犹说频婆在会。何者。无上依经列众中云。频婆娑罗以为上首。以此准知非法华后。又胜鬘经亦非四十年后。何以得知。经云。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仁王般若经内云。初年月八日即三十年初。何以得知。准经月光经云。如来已为我等。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故知至说仁王经时。月光信佛已久。胜鬘经云。信佛未久。明在仁王般若已前。不尔。已二十九年闻经。如何胜鬘经中言信佛未久。准此即知非法华后。又入楞伽经准三藏菩提流支云。又依结集。初年说大集宝幢陀罗尼及楞伽海龙王。九年说鸯掘摩罗。十年说如来藏。又云。华严涅槃般舟鸯掘摩罗如来藏等皆自说年月。准此。楞伽非四十年后。虽下持云我于象腋涅槃大云等经已令断肉。楞伽未必在涅槃经后。何以故。准文自说。龙宫七日始入楞伽方说斯教。岂说涅槃双林灭已更住龙宫等耶。所指涅槃经未必即是大涅槃。若云见闻有异。何妨不是说涅槃后。若尔。何妨见闻异。准结集说即在初年。又云。大般若在法华前者。准流支说。五年即说大般若经。准智论文。乃在法华后说。何以得知。准彼毕定品中。问一切菩萨皆毕定不。论释云。何问此。见法华中。童子聚沙皆成佛道。及明二乘作佛。故作斯问。准此。大品乃在法华后说。凭何定判是四十年前。又佛性论及宝性论不是唯释法华后经。两论不引涅槃法华。多依无上依楞伽深密如来藏及胜鬘经说。准问定经二论。及释法华前教。彼定前后。既并凭虚。依彼标章。复有多过。其过者何。且云。前经虽说二乘实入涅槃。后经释云。如化城羊鹿。楞伽经声闻种性堕变易死。二乘无灭。非唯不定性者。不尔。楞伽说堕变易能趣大者。是不定性。何以得知。准第七云。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世尊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菩萨地寂灭乐门。乃至云。尚未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乐门。佛告大慧。声闻有三种。言入八地寂灭乐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乐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又颂云。决定诸声闻不行菩萨行。同入八地者。是本菩萨故。准此。即是五乘之中不定乘也。法华瑜伽意皆同也。又第八云。如何佛世尊与诸大阿罗汉记等。佛答云。大慧我为曾行菩萨行。诸声闻等依无余涅槃即与授记。大慧我与声闻授记。为怯弱众生生勇猛心。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国。有诸众生行菩萨行。而复乐于声闻乘法。佛为转彼。取大菩提。颂云。三乘及非乘。诸佛无量乘。一切记佛地。说诸烦恼断。内身证圣智。及无余涅槃。进怯弱众生。是故隐覆说。准此。正同解深密说三意生身。初地已上决定趣寂。既不证菩萨所行寂灭乐门。明彼不能得意生身。而不能知故为过也。又云。不空罥索经及僧伽经说。净居天皆发趣大。判作法华后教。未知凭何得知。有教即合。明言无证。如何抑判。又云。唯识两师所说皆不应理。故知法华会前一切圣人皆不发心。法华会后净居亦发。唯识论师违经立义。非唯一二者。不尔。如何解深密经彼自许在法华前说。唯深密经于净土说。说净土相。列众叹德皆同佛地。佛地论释如实义者。皆是不定种性声闻得小果已。趣大菩提故名为大。若非回心。不观净土。又摄论等十义说一乘云为不定性。即通有学及无学圣皆许回心。又智度论释大品经法华两教云。三种人有妙净土出于三界。乃至无有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佛道。如何得说法华经一切圣人皆不发心。又云。楞伽经分明说定性寂灭有变易死。教理显然。岂得执弘前教非后经说者。此亦不尔。准入楞伽第四云。大慧声闻辟支佛未证法无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是故我为诸声闻故说一乘道。此云未得。更据何文云分明说决定之人得受变易。依此文意。不定性人未闻大乘。不得变易。岂许决定不能回心得受变易。亦此经文亦有云。未离不可思议变易死。亦有云。不得离不思议变易死。亦有云。未得离不思议变易死。无分明文。作决定说。定性之人得受易。亦第二中说。堕不思议变易死故者。此说不定回心已后堕不思议变易生死。无决定性得变易文。若又许受变易生身。如何得言如是等得入人无我乃至生心以为涅槃。凡夫受分段。自知生死身。圣人受变易。岂执为涅槃。谓得有余。即非知障知余若在故。彼自不许。谓有余依回心向大。要舍分段。别受变易。得三昧乐。谓为无余故。亦如少闻得第四定。将为极果。死见前相尚趣起谤心。岂况圣人见受变易。谓为无余耶。又准五乘文。初二乘中无入大乘语。唯第四不定乘中言。大慧彼三种人离烦恼障。熏习得清净故。见无我。得三昧乐门故。声闻缘觉毕竟证得如来法身。言彼三种人者。即不定乘中有三种人。非是指前初之三乘。若尔。即前须别说为第四乘。或可前三乘定不定性皆悉合说第四人。唯取不定性者。言彼三种。即前三中不定性者。若不如此。谓即前三定不定性皆许入大。违下第七第八所说。如前已引。无文显说定性寂灭受变易死。虚言教理显然故为过也。又问答中云。何故二说不同。答云。如经中。未说王宫以为化佛。弘此时教。即说三十四心成佛。未说阿赖耶。弘此时教。即说灭定唯在欲色。及说种子依色心也。弘后时教。其义即改瑜伽。即弘前教。四十年后二灭非真。有阿赖耶。堕不思议变易生死。弘此时经。论亦随教者。此亦不尔。自许华严是已前教。岂唯说王宫化身以为真佛。瑜伽摄论并说王宫为非真佛。三十四身成者。是小乘论文。灭定依欲色身。有部之说。种子依于心色。经部师宗瑜伽。并改前宗种子依于第八识等。同楞伽等。亦说不定无实。涅槃智论显扬佛地。俱说有变易生死。何义不同。而判瑜伽佛地论等为四十年前之教。如前已引判前后非。于同不解其同非异。强见于异故为过也。又云。瑜伽八十说二涅槃。由异熟识无有取故依转识等不复得生。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有。当楞伽经而灭诸相。不取未来境界是三昧乐。二乘谓为涅槃。此亦不尔。彼经所说前后又异。第二卷则说声闻辟支佛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分别一切法与非法。而灭诸根。不取未来境界。妄取以为涅槃者。是二乘有学凡夫之人。执无学者灭诸根已所得无余谓为究竟。不知阿赖耶识转成胜无余故。次云。是故彼愚痴人说有三乘法。而不能知唯心想灭得寂灭法。若即圣人不应。次云。是故大慧彼愚痴人于世间生死轮中。常转不住。亦据实义。决定性人灭诸根等者。身智俱灭唯有真如。楞伽云。唯心想灭得寂灭法。寂灭法者。非三昧乐。三昧乐者。是第七卷文说。不定性回心向大得入诸地。以本名说。同顿悟菩萨。诸地中得灭尽定。名堕三昧乐法门。何以得知。彼自问答云。佛告大慧。我今为汝分别宣说。大慧。声闻有三种。言入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堕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乐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若是二乘舍分段身住于三昧。名得涅槃者。何故第四卷云。须陀洹有三品。皆言入涅槃。经说第二果云。以善见禅修行相故。一来世间便断苦尽入于涅槃。何以故。受变易身。改有行苦。岂得说云便断苦尽入于涅槃。又复此是决定趣寂。何以得知。次下大慧问佛云。为说得决定寂灭罗汉。为发菩提。愿善根妄善根阿罗汉为化应罗汉。佛告大慧。为说得决定寂灭声闻罗汉。非余罗汉。故知定性入无余依唯有真如。同楞伽经而灭诸根及心想灭云入涅槃。若住三昧乐生涅槃想者。是退菩提。不定性者。显文不解。故亦为失。又云。前后二教略有十三不同。一云。无上依经由无明住地有变易死。瑜伽论等由定愿留。此亦不尔。隐经无漏业。设论所知障。以为不同。不云由所知障同无明住地。起无漏定愿同无漏业。故亦为过。又云。楞伽灭诸根。方取变易。瑜伽留有根身者。此亦不尔。灭诸根者定入无余。非受变易。不尔。变易岂无诸根。论留根身。是楞伽之不定。故留根身而为变易。不知所以妄云不同。第三不同。至破变易执方辨其失。四云。法华等经往他佛土。瑜伽等留身此洲。此亦不尔。法华往他佛土。据佛灭后。此界无佛。无能觉悟令发大心。以佛方便令往余土。瑜伽等论约现逢佛。已能趣大受变易生。留身此土。即法华经三周授记。学无学人俱在此洲。不往他土。始能趣大。此而不悟。故亦失也。又云。依涅槃经。是人未来过八万劫住等。瑜伽论等即留此身。或余一劫。此亦不尔。瑜伽论言或余一劫者。佛地论释。或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准此八万劫亦是过一劫。过一劫言无限定故。又云。依胜鬘等。二乘大力菩萨同受意生身。瑜伽论等二乘不同大力菩萨。大力菩萨如意而生。常愿生故。二乘远离而住。一切众生皆不能见故者。此亦不然。且涅槃经云须陀洹人八万劫。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住此为受变易。为住无余依。若不受变易。舍分段已。八万劫住后。依何法更趣大耶。若受变易八万劫住。岂常化生。又楞伽第四云。大慧声闻辟支佛。若离一切诸过。熏习得证法无我。尔时离于诸过三昧。无漏醉法觉已。修行出世间无漏界中一切功德。颂云。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无量劫不觉。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后寤。得佛无上体。是我真法身。第七亦云。大慧声闻辟支佛。于第八菩萨地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唯自心见。乃至大慧诸菩萨以见三昧寂灭乐门。忆念本愿。大慈悲心度众生。知十无尽如实行智。是故不即入于涅槃。此并二乘虽受变易。利生修行不同菩萨。如何独谓瑜伽不同。第七不同。至破变易中辨。第八第九不同。准前破。又云。瑜伽云。留身通于有学。胜鬘等经唯是无学者。此亦不尔。有学不回心。不许受变易。既许彼回心。何不受变易。若谓烦恼在。菩萨亦复然。若谓菩萨虽有烦恼无漏力胜何妨。有学回趣大已有胜力能。又彼自判深密前教。后唯不定回心见道前趣大。不说圣者回心向大。非为显了。法华后教得圣者有学亦许回心。为显了。今瑜伽论等亦说有。亦说有学回心。许受变易。斯有何失。胜鬘据其定受变易生说。佛地依容受受论。不尔执文。说无学受不许有学。亦应楞伽说三地上有意生身。不说二乘无学受变易身。岂可二乘及初二地总不受变易。非过谓过。故为失也。十一不同亦准前破。十二不同下破变易执中具辨。又云。涅槃等先入寂灭后发大心。瑜伽先发大心然后留身者。此亦不尔。法华经有学无学人并悉回心。岂并无学住灭定中。谓无余灭经多劫已方始趣大。又涅槃经云。八万劫已至阿耨菩提心等。不言八万劫已始发大心。不同之者妄谓为同。实同之者即为不同。准彼所论。同亦何曾同。异亦实无异。异种难思。翳目许生空华。异种寻伺唯妄分别

增寿非了谬九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路军:河西浴血

    《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简介:西路军西征的起因是什么?失败的历史原因有何复杂性?应当怎样评价它的历史作用?这些问题随着《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揭开这些尘封往事逐渐清晰起来。《西路军1:河西浴血(最新勘定)》通过有血有肉的真人真事,通过有根有据的原始资料,展现了西路军由虎豹口渡河到祁连山失败的全过程。这是《西路军》三部曲的第一部。
  • 忘川劫:彼岸芳华

    忘川劫:彼岸芳华

    前世的她,是天地灵物神狐修炼而成的神,是世间最后的一个神,一个不惧任何情感的神。心如坚冰,不可融化。今生的她,三缕魂,在三个不同的身体替,三缕魂魄的回归,造就今生不一样的她。当她回忆起远古大战,回忆起万年前五神为她的付出,回忆起她活下来的任务,回忆起五神的牺牲,在今生挚爱的男子和远古任务二者中她会如何抉择?血染忘川,情结是否会化解?她与他的劫是否会化解?曼珠沙华铺满忘川彼岸,她会作何抉择?
  • 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

    为了求生,只求一点净土。若主角换成我们自己,我们是否可以逃出生天?
  • 绝品武尊

    绝品武尊

    地球青年叶锋携带至尊修炼系统来到异界,彪悍的人生就此开启。少年自小城镇崛起,一路过关斩将,争机缘,斗天才,闯绝地,逆命运,只为在万千世界中夺得一线生机。
  • 至尊之天之骄子

    至尊之天之骄子

    游戏、游戏、什么才能真正的称得上是游戏,游戏人生,人生如戏,这就叫游戏的吗?神秘未知的游戏界....新人新书、希望大家能够支持.....
  • 我叫思洋

    我叫思洋

    很现实的成长篇青春轻小说,中学开始的生活,出生社会的各种经历,与两个女主角时有时无、若即若离的情感,充分体现出了现在社会的燥乱
  • 浮生一梦春芜长

    浮生一梦春芜长

    夕和想,她是快死了。恍惚间,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前半生,殷府最为卑微的六小姐,粗茶淡饭,粗布麻衣,还有无休无尽的奚落和侮辱;后半生,入宫多年不曾见过皇帝一面的和贵人,流光殿如同冷宫锁住了她渐渐老去的面容和日日凄凉的时光。夕和觉得好不甘,为什么她的一生尽由他人摆布,落至如此无尽凄凉?若是重来,她再不愿重蹈覆辙,若是重来,她再不愿任人践踏,若是重来,她只愿逃得殷家,逃得这似海宫门……可若真是重来,是否真的会有所改变呢?
  • 江湖路山河图

    江湖路山河图

    天下间自古就有着两个皇帝,一位是万民之皇,端坐于金銮殿之内,一位是江湖皇帝,端坐于第一山庄之内。然而历史上却只记载了万民之皇,而从未记载过江湖皇帝。江湖恩怨,江湖了。江湖从来都不缺乏恩怨和争斗,更不缺乏英雄和美人之间的故事。江湖让很多人向往,也让很多人痛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进江湖易,退江湖难。本书所讲的正是一段关于江湖的故事。
  • 奋斗在深宫:君王守爱

    奋斗在深宫:君王守爱

    一次莫名的穿越,一场倾世的爱情;他曾因爱我而愿放弃整个江山,却也因为对我的仇恨,要雄霸这天下。而我,要的无非是他平凡而真挚的爱,却仍逃不了寂寂深宫那残酷斗争与血腥的洗礼,当我们彼此蜕变……一切,还能回到最初吗?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