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知母、莲子、芡实、龙骨、鹿茸、覆盆子、石锺乳、桑螵蛸、虎骨、牡蛎、小草、败龟板、熟地黄、五味子、山药、锁阳、牛膝、五加皮、山茱萸、楮实子、当归、元参、石楠、枸杞子、合欢、杜仲。
泻:琥珀、苦茗、猪苓、泽泻、茯苓。
【但利水之药,皆是泻水之剂,故不备录。以五脏俱有补有泻,惟肾脏有补无泻耳,临时酌处。】
温:干姜、附子、柏实、乌药、肉桂、兔丝子、破故纸、葫芦巴、南藤、沉香。
凉:黄柏、知母,竹沥、元参、地骨皮、丹皮。
东垣报使引本经药:独活、肉桂。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治肾须分阳虚阴虚
色欲伤肾,而阳虚无火者,兼培其气血。阴虚有火者,纯补其真阴。
小儿补肾论
观王节斋曰:小儿无补肾法。盖小儿禀父精而生,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于补耶?呜呼!此言之谬,谬亦甚矣!夫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精合而形成。夫此形即精也,精即形也。治精即所以治形,治形即所以治精也。但时有初中,则精有盛衰。故小儿于初生之时,形体虽成,而精气未裕,所以女必十四,男必十六,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精之将盛也。天癸未至,精之未盛也。兹以其未盛而遽谓其无精也可乎?且精以至阴之液,本于十二脏之生化,不过藏之于肾,原非独出于肾也。观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精之所源,其不止于肾也可知矣。王节斋止知在肾,而不知在五脏。若谓肾精未泄,不必补肾,则五脏之精其有禀赋之亏、人事之伤者,岂因其未泄而总皆不必补耶?夫小儿之精气未盛,后天之阴不足也;父母之多欲水亏,先天之阴不足也。阴虚不知治本,又何藉于人为以调其元赞其化乎?此本原之理,有当深察者如此。再以小儿之病气论之:凡小儿之病最多者,惟惊风之属,而惊风之作,则必见反张戴眼,斜视抽搐等证,此其为故,总由筋急而然。盖血不养筋,所以筋急,真阴亏损,所以血虚,此非水衰之明验乎?夫肾主五液,而谓血不属肾,吾不信也。肝肾之治同一治,今筋病如此,而欲舍肾水以滋肝木,吾亦不信也。且太阳少阴相为表里,其经行于脊背,而为目之上纲,今以反折戴眼之证,偏多见于小儿,而谓非水脏阴虚之病,吾更不信也。矧以阳邪亢极,阴竭则危;脏气受伤,肾穷则死。此天根生息之基,尤于小儿为最切,然则小儿之病,其所关于肾气者非渺,而顾可谓小儿无补肾法耶!
身经通考 【清 李潆】
肾脏得病虚实横逆治法
五行之理,惟肾之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是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论者,肺肾是也。何则?肺属金,应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理之自然。今肺盛乃热作也,气得热而上蒸,则肺不能下生于肾,而肾受邪矣。急以凉药解之,使脏气温和,自能下生于肾矣。此肾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和而肾忽受病,不过脾湿相刑刑 原作「形」,据文意改。,所以有解肺热、去脾邪二药。若脾肺自和而肾受病,亦当察本脏虚实而治之。
肾虚以熟地、黄柏补之。肾无实,不可泻,故无泻肾之药。虚则补其母,以五味子补肺。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痘变黑陷,是肾水克退心火,多不治也。
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桂枝丸。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濇而寒,百部丸。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
针灸
《素问》曰: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注 腰者肾之腑,故先腰痛。肾主骨,故胻酸。肾为水脏,津液不能上资,故苦渴数饮。外热在太阳,则头痛而强;内热在肾,故胻寒且酸。足下热者,热流阴股也。不欲言者,肾为生气之原也。其争气上逆,则为项痛。员员淡淡,痛之微也。膀胱者肾之腑,太阳为诸阳主气,其气上升,肾脏之热随太阳之气而上冲于头也。此阴阳热气,外内交争,一随脉引,一随气升,皆阴出之阳,故止头痛而不死。肾病者加于戊己,戊己不死,起于壬癸。从则外出于形身,故汗出;逆则内干于真脏,故死。足少阴太阳,相为表里,五脏六腑经气之相通也,故刺之。】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注 肾少阴脉起于足而上循臑侠脐,循腹里上行而入肺。病在经络,故腹大胫肿。水邪逆于上则喘咳,生气衰于下则身重也。太阳之气司表而下出于膀胱经,气逆则表气虚,故寝汗出而恶风。肾气虚而不能上交于心,故胸中痛。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生气虚于下,故大腹小腹皆痛也。阳气虚,故手足逆冷也。膻中者,臣使之官,代君行令,喜乐出焉,以胸中之心气不足,故意不乐也。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脏腑之经气相通,故脏病而兼及于腑经也。】
《灵枢》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注 在外者,筋骨为阴,病在阴者名曰痹。阴痹者,病在骨也。按之而不得者,病在骨髓也。腹胀者,脏寒生满病也。腰者,肾之腑也,肾开窍于二阴,大便难者,肾气不化也。肩背颈项痛时眩者,脏病而及于腑也。故当取足少阴之涌泉、足太阳之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千金方》曰: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目巟)(目巟),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刺足太阳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痛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治阴。
肾病其色黑,其气虚弱,吸吸少气,两耳苦聋,腰痛,时时失精,饮食减少,膝以下清,其脉沉滑而迟,此为可治。宜服内补散、建中汤、肾气丸、地黄煎。春当刺涌泉,秋刺伏溜,冬刺阴谷,皆补之;夏刺然谷,季夏刺太溪,皆泻之。又当灸京门五十壮,背第十四椎百壮。
邪在肾,则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而浴水,则伤肾。
肾风虚寒,灸肾腧百壮,对脐两边向后,侠脊相去各一寸五分。
导引
《千金方》曰:六字诀:凡调气之法,若肾病,即呬出。其法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肾病用呬。肾脏病者,体冷阴衰,面目恶痿。相法:肾色黑,梦见黑衣及兽物,捉刀杖相怖,用呬气出。又云: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养性书》曰:吐纳法:肾病用吹法,须三十六数,能去肾家一切冷气、腰痛、膝沉重、久立不得、阳道衰弱、耳中蝉鸣及口中有疮,一切肾部烦热之疾,疾愈则止。
导引法:正坐以两手上从耳左右引胁三五度。亦可以手着胸,驰射,左右同,放身三五度;亦可以足前后逾左右各十数度,能去腰肾膀胱间风邪积聚。为之毕,良久开目,三咽三叩齿而止。
修养法: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朔望旭旦,北面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浆,三吸元宫,黑色气入口五吞之,闭气六十息。
《养老书》曰:擦肾俞穴法: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拄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以手摩擦两肾俞穴各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毕,叩齿卧。专治肾元虚冷,小便滑数。
《保生秘要》曰:论肾气滞濇,古云医道通仙道,但要清明气血二字之理。气为先天之用,属于阳,无形而有影。血为后天之行,属于阴,有形而成质。气旺则血荣而调润,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血弱,滞濇而成病。濇于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痛,水枯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已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盖阴阳交精,子男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摇动,守此则保寿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