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刹土门
夫一真法界。身土交参。十佛刹海。净秽无别。秖因众生行业有殊。诸佛化现亦异。或权或实。或偏或圆。或暂或常。或渐或顿。一月千江。波波具涵净月。万灯一室。光光各显全灯。理即一谛。相有千差。若非广引灵文。众生何所取则。爰约诸教。略叙十门。
一毗卢遮那净土 二惟心净土
三恒真净土 四变现净土
五寄报净土 六分身净土
七依他净土 八诸方净土
九一心四种净土
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
一毗卢遮那净土者。即诸佛本报国土。十莲华藏世界海。一一莲华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广大刹。清净庄严。一一广大刹。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小刹围绕。倍倍增广。一一华藏世界。皆满虚空。互相彻入。净秽总含。重重无尽。如法而论。一草一木。一毛一尘。各各皆具此无尽法界。佛及众生。无二无别。或曰。此是众生实报庄严。不同权教。推净土于他方。是为实教。或曰。众生虽具此实报。争奈真如无性。不能自证。漫漫长夜。无见日期。波波劫海。无到岸期。虽云地狱起妙觉之心。佛果现泥犁之界。其如眼前铁床铜柱何哉。辟之饿鬼渴死于海边。贫人数钱于金窟。秖见其虚。何名为实。若非假之方便。由权入实。众生岂有证毗卢之日也。答曰。若约诸佛化仪则可。实相土中无此戏论。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即无量寿表义。岂有胜劣。只因如来为一分取相凡夫故。说有阿弥陀。在于西方。亦如大云经中。阿弥陀佛告一菩萨言。有释迦在于娑婆世界也。未当释迦为生。则释迦遍一切。而阿弥陀为所遍之一处。当阿弥为主。则阿弥遍一切。而释迦牟尼为所遍之一处。如一人之身。当自自时。不妨为一切人之他。当他他时。不妨为一切人之自。以是义故。自他不成。自他不成。即自亦遍一切处。他亦遍一切处。岂定有他方可执。是故西方毗卢。非自他故。何以故。毗卢无不遍故。若言权言方便。即有不遍。有不遍者。毗卢之义不成。
二惟心净土者。直下自证当体无心。即是净土。如维摩经云。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大乘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经文繁多。不能广引。大约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心是即土之心。土是即心之土。心净土净。法尔如故。此语岂非西方注脚。多有执心之士。卑此法门。以为单接钝根者。由于心外见土故也。夫念即是心。念佛岂非心净。心本含土。莲邦岂在心外。故知。约相非乖惟心。称心实碍普度矣。
三恒真净土者。即灵山会上所指净土。引三乘中权教菩萨。令知此土。即秽恒净。诸众信而未见。夫秽性本寂。俗相恒空。本寂故。菩萨居秽常寂。恒空故。菩萨入俗常空。正显净义。但以众生执海难清。识绳易缚。言业本空。则恣情作业。言行无体。即肆意冥行。犯永嘉之所呵。堕善星之所坠。以至生遭王难。死为魔眷者。往往而是。嗟夫。使尽大地皆菩萨。则斯言诚为利益。天下之菩萨少。而凡夫多。则斯言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多矣。
四变现净土者。如法华经。三变净土。移诸人天。置于他方。维摩经。世尊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宝严饰。此是如来暂令显现。亦是法尔。然智如鹙子。尚且如盲。劣根众生。无缘复见。且人天置诸方外。全无接引之缘。神力暂现还无。讵是恒常之土。岂若安养净邦。尘劫常住。阿弥慈父。十恶不遗者哉。国土胜劣。居然可知。
五寄报净土者。如摩醯首罗天。如来于彼成等正觉。此为实报净土。起信论云。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藏和尚云。何故。受用报身在此天者。以寄报十王。显别十地。第十地寄当此天王。即于彼身示成菩提。然彼天虽云无漏。未若莲邦直出三界。何以故。在色究竟故。
六分身净土者。如涅槃经。佛答高贵德王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犹如西方极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世界。现转法轮。又央崛经。佛谓央崛曰。我住无生际。而汝不觉知。央崛云。若住无生际。何以生于此土。佛云东方有佛。汝往问之。央崛往问彼佛答言。释迦者。即是我身。大意谓。彼净土是佛实报。此是分身。虽彰一佛之报境。未具摄化之义。佛分上即有。众生分上即无。未为殊胜。
七依他净土者。如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等者。以初地化百佛刹。则有百叶之花。二地化千佛刹。故花有千叶。若至三地应见万叶。四地亿叶。次第倍增。为是依他受用身分示报境。入地乃见。非如莲池会上。十念众生。顿见净佛国土故。
八诸方净土者。如东方药师佛。南方日月灯佛。上方香积佛。佛佛各有净土。诸经所迷不可具载。皆是诸佛实报庄严。经中或有以佛神力。暂令显现。或诸大菩萨。诣彼供养。缘彼佛未言摄生故。诸众生亦无缘生彼。即如妙喜世界。释迦虽记有往生者。未闻无动有普引之言。且其国有铁围须弥诸山。及鬼神妇女。当知。严净不如安养也。又如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度诸有情。经中亦言有信心者。应当来生。稽彼愿力。多是解脱一切忧苦。究竟安乐。未若阿弥如来。纯以念佛。摄一切人往生彼土。
九一心四种净土者。一曰凡圣同居土。二曰方便有余土。三曰实报无障碍土。四曰。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者。自分二类。初同居秽土。次同居净土。秽土之中凡居圣居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四趣共住。故名秽土。次同居净土者。如极乐中有众生。妙喜国中。有铁围男女之类。以无四恶趣。故名净土。余接同居秽土之中。既有诸圣。亦可名同居净土。如娑婆世界。在华藏世界第十三重。亦云华藏也。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破见思惑。证方便道。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名曰有余。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也。三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尽尘沙惑。分破无明。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故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感报殊胜。七宝庄严。且净妙五尘。故名为实。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名无障碍。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一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诸佛如来所游居处。妙宗曰。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已尽染碍之相。非如大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究竟明显。大经曰。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是为极果。然十方刹土。随心异见。七宝砂砾。当处差别。故霅川曰。极乐国土。四土不同。何则约人天二乘。即前二种土。约菩萨佛。即后二种土。故知。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等身。不妨更有丈六之身。华藏海会无边佛土。不妨更有尼连河土。何以故。是法尔故。非是神力变现故。
十摄受十方一切有情不可思议净土者。即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其中所有大功德海。大悲智海。大愿力海。若具说者。假使尽十方世界诸佛菩萨。声闻辟支。天人鬼畜。下至蜎飞蠕动。及一切无情。草木瓦砾。邻虚微尘之类。一一具无量口。口中一一具无量舌。舌中一一出无量音声。常说倍说。炽然说。无间说。经百亿万尘沙阿僧祇劫。亦不能尽。今且略释。一身土不思议义。二性相不思议义。三因果不思议义。四往来不思议义。五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一身土不思议义者。阿弥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量阿弥。国土亦然。是故一众生念阿弥。一阿弥见。众众生念阿弥。众阿弥见。众生念念阿弥。即念念阿弥见。若众生身中。无阿弥者。阿弥不见。如阳燧身中。不能得水。非本有故。阿弥身中无众生者。阿弥亦不见。如石女求生儿必不可得。以非应得故。是故身中含身。身中含身身。土中含土。土土中含土。身土交含重重无尽。是身土不思议义。二性相不思议义者。若离性言土。土即心外。是幻化故。幻化者即断灭相。众生不生。若即性言土。性是有形。是一定故。一定者即无变易。无变易众生亦不生。即性即相。非性非相。存非非亡。存即即坏。是性相不思议义。三因果不思议义者有二义。一因先果后义。如念佛是因。见佛是果。见佛是因。成佛是果。成佛是因。度众生是果。二因果无前后义。即念即见。即成即度。一时具足。如人三十至四十岁。三十是因。四十是果。然三十四十无间断相。若无四十。三十不立。无三十者。四十不成。是故当知。非离三十至四十。故若离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有分限相。而我此身。无分限故。若由三十至四十者。中间即有相续相。而我此身。乃至相续不可得故。念佛因果亦复如是。是因果不思议义。四去来不思议义者。若阿弥陀佛。因念而来。此众生因忆佛而生彼。即有去来。有去来。即有程途。有程途。即有险易。如人近京师则观君易远则难。果尔。念佛求生。应有难易。而阿弥仆仆道途。亦无说法之日矣。故般舟三昧经曰。不于是间终生彼间佛刹。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又先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如天鼓鸣远近齐闻。非去来故。如水中月。东行则东。西行则西。非去来。故是去来不思议义。五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者。如澄潭山影。如春阳百草。如众生业力。如日月光相。如胎中根。如身中我。如齿坚舌柔。如眉横发长。是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所以十方诸佛。吐心吐胆。亦只道得个希有难信而已。虽有遍覆三千大千舌相。讵能分疏其万一哉。孔子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及其至也。圣人不知。至哉言也。无量法门。一以贯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