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内因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外候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者。令人噫臭。(吴囗)脉法气口紧盛伤于食。(内经)右关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脉经)凡人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当问其胸满恶心欲吐欲呕者。此食填胸中。气不下降。故尺部无脉。乃天道不能下济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无食。又不欲吐。而尺无脉者。此根本已废。短期迫矣。又停食脉沉滑。伤冷硬物。宜温以克之。脉洪数。伤辛热物。宜苦以胜之。脉缓滑。伤腥咸物。宜甘以胜之。脉弦紧。伤酸硬物。宜辛以胜之。脉洪滑。伤甜烂物。宜酸以胜之。脉微迟。伤冷物。且有积聚痰涎。宜温剂和之。若见单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滞。宜辛温发之。(汇补)治法在上者。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导之。在下者。已入于胃。宜下之。(玉册)然皆不可过剂。恐损元气也。
(汇补)峻剂宜戒肠胃为市。所伤食物。过在中焦。设用破气之剂。徒损上焦清气。峻烈之品。复伤下焦阴血。皆谓之诛伐无过。惟当顺气化痰。助脾腐化。更视元气何如。所伤何物。徐徐消导。润而去之。滞去之后。犹当补养脾胃。以复健运之常。若概用牵牛、巴、黄。损伤脾气。潜耗津液。积聚转固。而药之余毒留于肠胃。渐变呕吐肿泄痿黄。即或临时痊可。而暗夺其纪者多矣。(汇补)挟寒挟热其有身受寒气。口伤生冷而暴病者。初时便宜辛温开导。盖食得寒则凝。得热则化也。稍久寒郁成热。当兼一二辛凉降火之味。(丹溪)所以伤食之人。腹痛日久。时作时止。口干唇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亦有泄泻黄糜。肛门如火者。皆湿中生热之症。反以苦寒取效。可见伤食亦有挟寒挟热之异。犹之外感有寒实结胸热实结胸之别。故凡临症之顷。大宜审察。(汇补)伤食成痞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气血。治以辛发升散之剂。则痞结自解。不可再用枳、朴等类。重损中州。(入门)脾虚甘补平人饮食入胃。脾能运之。故随食随化。病患饮食入胃。脾勿能运。则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与伤食同治。致变不测。但补脾胃。其食自化。(汇补)肾虚温补饮食虽入中焦。其变化精微。实赖少火上蒸。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元阳亏损。不能熟腐。因而衰馁。易于停食。作痞作痛。为呕为泻。宜补火以生土。譬之锅底加薪。水谷尽熟也。(玉机)胃枯平补又有专事清虚。素食粗囗。肠胃无以滋养。久久枯涩。易于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热。
徒快一时。变生噎膈臌胀。背痈嗽脓等症。若早知胃枯。但与平补。久而自效。(汇补)用药食填上焦。宜单盐汤。或二陈汤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伤。
加草果、山楂。面伤。加神曲、莱菔。水果伤。加肉桂。豆粉伤。加杏仁。瓜囗伤。加糯米。糯米伤。加酒曲。饭食伤。
加陈六安茶。炙囗伤。加淡豆豉。外着暴寒。加苏叶、干葛。内伤生冷。加干姜、桂枝。挟气滞。加木香、乌药、枳壳、槟榔。挟寒湿。加苍术、浓朴。久而挟郁热。加姜汁炒山栀。郁热便秘者。加大黄。挟热便泻者。加黄连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陈加藿香、豆蔻、浓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吐下未净者。枳术丸消之。吐下已虚者。六君子补之。至于伤食感寒腹痛。有用备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汤温补者。虚实之间。最当详辨。
久病不运化者。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类。
凡伤食。必问所食何物。寒者热者。是喜食而太过耶。当助脾消导。或乘饥困而食之耶。当补中益气。是气恼后得食。或食后着气耶。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若病后。疮溃后。产妇高年。凡有食滞。只宜补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见倾危。凡左脉微弱。右脉弦滑。或弦大。形气俱虚。又兼饥馁。骤得饮食。食而过节者。此不足中有余也。以受伤言不足。以停滞言有余也。故标本当审缓急。更有物停气伤。宜消补兼行者。有物停气不甚伤。当消导独行者。有既停滞。不能自化。但须补脾使之营运。不必消导者。当临时消息。不可一偏。
至如枳术丸。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功存乎其间。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气丸、枳实消导丸、大枳壳丸。
虽无补益。然施于有余实症。无不获效。但不可视为常法。若所滞之物。非枳术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变。则备急丸、煮黄丸、感应丸、瓜蒂散等。东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安常)【附恶食】恶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滞者。宜导痰以助脾。有伤食恶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虚者。宜参术以健脾。(汇补)【附不能食】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
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用补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虚则补其母也。若善饥不能食。属胃热。脉洪而虚者。异功散加竹茹、黄连。脉洪而实者。人参白虎汤治之。(汇补)伤食选方保和丸(丹溪)囗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囗半夏囗橘红囗神曲囗大麦芽囗白茯苓(各二两)囗黄连囗莱菔子囗连翘(各五钱)末之。滴水丸。白汤下。加白术。名大安丸。
枳术丸(洁古)囗消食强胃。治痞宽胸。
枳实(一两)囗白术(二两)末之。荷叶裹烧饭为丸。陈茶姜汤任下。
三黄枳实丸囗治食郁成热。腹胀便秘壮实者。
大黄囗黄连囗黄芩囗白术囗陈皮囗枳实囗神曲各等分。末糊丸。姜汤下。以利为度。
枳实导滞丸囗行湿热之物。去积滞闷痛。
大黄(十两)囗神曲(五两)囗枳实(五两)囗茯苓囗黄芩囗白术囗黄连(各二两半)囗甘草(一两)囗泽泻(二两)炊饮丸。
和中丸囗治胃虚食滞。厌厌不食。大便或秘或溏。
浓朴(一两)囗白术(一两二钱)囗半夏(一两)囗陈皮(八钱)囗木香(二钱半)囗甘草(三钱)囗枳实(三钱)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
备急丸囗治胃停生冷。心腹急痛。手不可按。右寸关脉紧盛者。
大黄囗干姜囗巴豆(各等分)末之。蜜丸如豆大。姜汤下三丸。得吐利为度。此方并治中恶客忤。心腹胀痛。卒如刀刺。气急口噤卒死者。以暖水下。或不下。捧起头。得下咽。须臾便瘥。再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得吐下。即愈。
感应丸囗化积化滞。不动脏腑。
丁香囗木香囗肉果囗干姜(各一两)囗杏仁(一百四十粒)囗百草霜(二两)囗巴豆(去皮膜七十粒)同研入药内和匀。加糯米糊。入药杵千余下。丸如莱菔子大。每服十丸。食滞。陈皮汤。气滞。茴香汤。呕吐。
生姜汤下。
大枳壳丸囗治一切酒食伤胃。胸膈闷痛。饮食不下。两胁刺痛。呕逆恶心。
蓬术囗浓朴囗人参囗青皮囗黑牵牛囗枳壳囗茯苓囗木香(各一两)囗大黄(二两)囗陈皮囗白术(各一两)囗槟榔囗半夏神曲(各三两)囗三棱囗麦芽(各一两)姜汁糊丸。
资生丸(缪仲淳)囗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醉饱之后服之。大能消食。
白术(三两)囗人参(三两)囗茯苓(一两半)囗陈皮(二两)囗山楂肉(二两)囗神曲(二两)囗黄连(姜汁炒)豆蔻囗泽泻(各三钱)囗桔梗囗炙甘草囗藿香(各五钱)囗白扁豆(一两)囗莲肉(一两)囗薏苡仁(三两)囗山药囗麦芽芡实(各一两半)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醉饱后。细嚼。淡姜汤下。
大健脾丸白术(三两)囗广皮(一两)囗黄连(八钱)囗木香(七钱半)囗人参(一两半)囗山药肉果(各一两)囗甘草(七钱)囗山楂肉囗神曲囗砂仁囗谷芽(炒各一两)囗茯苓(二两)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空心。午后陈皮汤下五十丸。
平胃散囗人参白虎汤(二方俱见暑症)囗理中汤(方见中寒)二神丸补骨脂(炒四两)囗肉果(二两生用)为末。枣子五十枚。生姜四两。同切片。煮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以肉研入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二陈汤囗瓜蒂散(二方俱见痰症)囗异功散(方见血症)囗六君子汤(方见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