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气者。氤氲浩大之元气。当其和平之时。源出中焦。总统乎肺。(原病式)在外则护卫皮毛。充实腠理。在内则导引血脉。升降阴阳。周流一身。营运不息。(指掌)脏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皆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
逆则病。(绳墨)内因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生。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滞。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忧则气沉。(内经)凡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间发。乖戾失常。清者遽变而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营运渐远。肺失主持。气乃病焉。(原病式)外候气之为病。生痰动火。升降无穷。燔灼中外。稽留血液。为积为聚。为肿为毒。为疮为疡。为呕为咳。为痞塞。为关格。为胀满。为喘呼。为淋沥。为便闭。(绳墨)为胸胁胀疼。为周身刺痛。久则凝结不散。或如梅核。窒碍于咽喉之间。咯咽不下。或如积块。攻冲于心腹之内。发则痛绝。(汇补)脉法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玄要)大凡气病轻者。肺脉独沉。重者。六脉俱沉。又气病轻者。肝脉独弦。重者。脾脉亦弦也。(汇补)女人多气男子属阳。得气易散。女子属阴。得气多郁。故男子气病少。女子气病多。(正传)况娇养纵妒。性偏见鄙。或孀媳婢外家。志念不伸。恚愤疑忌。抑郁无聊。皆足致病。(汇补)七情病异喜怒惊恐。属心胆肾经。病则耗散正气。为怔忡失志。精伤痿厥。不足之病。怒忧思悲。属肺脾肝经。病则郁结邪气。为颠狂噎膈。肿胀疼痛。有余之病。(玉册)五志相胜五志所伤。以所胜者平之。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忘此之言夺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危亡之言怖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凡此法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其耳目。易其视听也。又热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热。逸可以治劳。习可以治惊。若徒事汤药。失所务矣。(子和)气症总治调气之法。结者散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气虚者掣引之。(素问)滞者导之。郁者扬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偏热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挟湿者。淡以渗之。挟虚者。
补而养之。(六要)虚甚者。补敛之。浮越者。镇坠之。(汇补)气病变火气本属阳。亢则成火。(六要)气有余。便是火也。(原病式)故滞气逆气上气。皆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蒸熏清道。甚至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宜清降气道。(化气丸加黄连山栀)若概用辛香燥热之剂。是以火济火矣。
(丹溪)气病成痰有寻常外冒四气。内着七情。或偏食浓味。致清浊相干。噫气少食。或痞或痛。此属气也。然有屡用辛温。暂开复结。愈劫愈滞。蔓延日久。为吞酸。为嘈杂。此乃气生痰之症也。若徒用香燥。则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结成窠囊。为痛为呕。乃反胃噎膈之渐也。惟当平补调疏。使脾胃清和。则气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气兼痰火气与痰火。同出异名。三者凑合。重则卒暴眩仆。轻则胀痛痞塞。故治气者。不治其火则气不降。不治其痰则气不行。故清痰降火。为治气之关节也。(汇补)辛香暂用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宜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伤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温散。亦暂法也。(丹溪)气病和血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者。乃气滞而血不能波澜也。宜少佐芎、归活血。血气流通而愈。乃屡验者。故妇人宜调血以理气。男子宜调气以养血。(医鉴)气虚补脾气因于中。(内经)故中州为元气之母。俗云气无补法者。此为气实人言也。如脾虚正气不行。邪着为病。当调理中州。复健运之职。则浊气降而痞满除。如不补气。气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汤加减之。
气虚和肝上升之气。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则乘脾。宜用伐肝之药。然克削太过。肝木未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虚矣。(准绳)况造物之理。太刚则折。肝气过旺。肝亦自伤。不但脾虚。而肝亦虚矣。
所以气病久而肝脾两虚者。宜调脾和肝。逍遥散出入治之。(汇补)气虚补肾肺为主气之标。肾为主气之本。肾虚气不归元。冲脉之火。主冲清道。为喘呼。为呃忒。为呕哕。为不得卧下。
皆当从下焦补敛之法。不知者泛用调气破气。而终不下降者。气之所藏。无以收敛也。必佐以补肾。而气始归元。(入门)气喘。用观音应梦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汤。卧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纳气归元。用砂仁、补骨脂、五味、胡桃肉之类。
气症用药主以宽中散。胸满。加苏梗、枳壳。心下满。加枳实。腹胀。加浓朴、大腹皮。胁痛。加柴胡、橘叶。腹痛。加乌药、枳壳。小腹痛。加青皮。郁气。加抚芎、苍术。怒气。加木香、沉香。挟冷。加干姜、肉桂。挟热。加姜炒山栀。
挟虚。加人参。实满。加大黄。大约青皮破肝气。多用损真元之气。枳壳泻滞气。过服泻至高之气。香附散郁气。须制过。木香调诸气。兼泻肺。橘红专泻。陈皮兼补。浓朴平胃气。前胡下气推陈。沉香降诸气。乌药、川芎、紫苏。俱能散浊气从汗而散。槟榔、大腹皮。能使浊气下行而去后重。有积者宜之。莱菔子、苏子、杏仁。下气润燥。肺气滞于大肠者宜之。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热能散滞气。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用。须以姜炒山栀从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余气病要药。若兼痰火。兼积滞。兼血有余不足。各随加减。调气用木香。然木香性温上升。
如郁气不舒。固宜用之。若阴火上冲。胸喉似有气滞而非气者。则不可用木香以助火。当加黄柏、知母。少佐枳壳。血虚气滞。四物汤加香附、陈皮。阴虚气滞。地黄汤加沉香、石斛、砂仁。阳虚气滞。四逆汤加肉桂、补骨脂。气虚气滞。六君子汤加益智、苏梗。肥人气滞必挟痰。以二陈汤加香附、枳壳。燥以开之。甚者。加苍术、白芥子。瘦人气滞必挟火。宜苏子、山栀、归、芍。降以润之。妇人性执属阴。易于动气。痞闷胀满而痛。上凑心胸。或攻筑胁肋。腹中结块。月水不调。或眩晕呕吐。往来寒热。一切气候。正气天香散、四七汤酌用之。如气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苏子降气汤。气不归元。以补骨脂为主。取其壮肾气以收浊气归就膀胱。使气化而出也。或白术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则气自归元。此为脾肾两虚者立法也。若肺肾两虚。气不归元。喘促不卧者。宜五味子、胡桃、人参之类。气郁久则中气伤。不宜克伐。宜归脾逍遥二方。佐以抚芎、香附、枳壳以舒郁。胎产同法。
气症选方宽中散囗统治气症。
白豆蔻(二两)囗甘草(炙五两)囗木香(三两)囗浓朴(一斤)囗砂仁(三两)囗丁香囗青皮囗陈皮(各四两)囗香附(三两)为末。每服二钱。生姜水煎服。脾胃虚人。不可多用。当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汤囗治怒忧悲思。气滞于中。
乌药囗枳壳囗槟榔囗沉香四件。各磨半小杯。温服。和。一法。以二陈汤同用。或煎或磨入同服。更效。济生方中所载。内有人参。无枳壳。
正气天香散(河间)囗治九气。
乌药(三两)囗香附(八两)囗陈皮囗紫苏囗干姜(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淡盐汤调。
苏子降气汤(和剂)囗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痰涎壅盛。
苏子(二钱半)囗浓朴(一钱)囗陈皮(一钱)囗半夏(二钱半)囗前胡(二钱)囗沉香(七分)囗甘草(一钱)生姜水煎服。虚冷人加肉桂五分。当归、黄囗各一钱。
一法。去肉桂。加桑白皮、白术。治哮喘嗽症。愚意哮喘嗽症初起。不宜用白术。当以茯苓代之。若久而易感常发者。丸方中竟用白术以治痰之源。
忿气饮囗治忿怒太过。肝气上升。肺气不能降者。
紫苏囗半夏囗青皮囗陈皮囗大腹皮囗赤苓囗桑皮囗白芍药囗木通囗甘草四七汤(和剂)囗治七情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梅核。在咽喉之间。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痰涎壅盛。上下喘息。或呃逆恶心。兼治忧思过度。小便白浊者。以此药下青州白丸子。最效。
浓朴(九分)囗茯苓(一钱二分)囗半夏(一钱半)囗紫苏(六分)生姜。水煎服。治妇人恶阻。大效。
木香化滞汤囗治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内微痛。心下痞。不思食。
枳实(五分)囗柴胡(四分)囗木香(三分)囗陈皮(五分)囗甘草(一分)囗半夏草豆蔻(五分)囗当归(二分)囗红花(一分)囗生姜流气饮子囗治心胸痞满。膨胀呕吐。面目四肢浮肿。二便闭塞。及忧思太过。郁结成疾。又治香港脚肿痛。上喘作胀。大便不通。及气攻肩背胸胁。走注疼痛。
苏叶囗青皮囗当归囗芍药囗乌药囗茯苓囗桔梗囗半夏囗川芎囗黄囗枳实(各一钱)囗甘草陈皮囗木香囗大腹皮囗槟榔囗防风囗枳壳(各五分)生姜、枣子。水煎服。
木香流气饮(和剂)囗治清浊不分。膨胀浮肿。二便不利。口苦咽干。但此方药味太多。似难执定。用者因时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两)囗青皮囗浓朴(制)囗紫苏囗香附(炒)囗甘草(炙各二斤)囗陈皮(二斤)囗肉桂囗蓬术(煨)囗丁香槟榔囗麦门冬(去心)囗木香囗草果(各六两)囗木通(八两)囗藿香囗白芷囗赤苓囗白术囗木瓜囗人参囗石菖蒲(各四两)囗大腹皮(制六两)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四炒枳壳丸囗治气血内滞。胸腹膨胀。
枳壳一斤。分四分。以苍术、茴香、莱菔子、干漆。各炒一分。令焦。拣去四味。止用枳壳。为末。将原四味煎汁。
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推气散囗平肝降气。
枳壳囗肉桂囗芍药囗青皮燔葱散(和剂)囗治冷气不行。攻刺心腹。
延胡索(三两)囗肉桂囗干姜(炮二两)囗苍术(炒八两)囗甘草(炙八两)囗砂仁丁皮囗槟榔(各四两)囗三棱(煨)囗蓬术(煨)囗茯苓囗青皮(各六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煎服。
盐煎散囗治冷气攻冲。胸胁刺痛。及脾胃虚冷。呕吐泻利。
砂仁囗甘草囗茯苓囗草果囗肉果囗川芎囗茴香囗澄茄囗麦芽囗槟榔囗良姜囗枳壳囗浓朴囗陈皮囗羌活囗苍术入盐少许。煎服。
栀子解郁方囗治气有余便是火之症。此药能解五脏结气。益少阴阴血。
栀子一味。炒黑为末。以姜汁入汤同煎。饮之。
凡郁热症药中。加姜炒山栀。其义实出于此。
沉香化气丸囗治气郁久而成热。便闭不通。用此润下之。
坚大黄囗黄芩囗沉香囗人参囗白术为末。入竹沥、姜汁少许。为丸。淡姜汤下一钱。
越鞠丸(丹溪)囗治气郁久病。用此开郁清解。
茅山苍术(米泔炒)囗抚芎囗香附(各二两)囗山栀(炒)囗神曲(各一两五钱)为末。滴水丸如绿豆大。白汤下百粒。
以上诸方。治气家有余实症。若虚弱者。以后法治之。
四君子汤囗治气症脾胃虚而食少泻多。脉虚濡。不可克削破气者。
六君子汤囗治气症脉虚。属脾虚挟痰者。(二方俱见中风)生脉散囗治气虚脉虚。(方见暑症)归脾汤囗治喜恐惊劳。气散于内。并治房劳后着气。厥逆不省。少顷复醒。而脉虚细者。用此养元。不可服破气药。
补中益气汤囗治劳倦后着气。或久病后气逆不通。用此补气而气自行。(二方俱见中风)观音应梦散(夷坚志)囗治气虚脉弱。喘呼不卧者。
人参(一寸)囗胡桃(二枚)水煎服。一方。加五味子、杏仁。
理中汤囗治中风虚寒。馁弱不振。虚胀虚泻。胸腹胀满。按之濡而不硬者。(方见中寒)八味丸囗治气虚属房劳伤肾。真火不能生脾土。因而腹胀足肿。腰痛溺短者。(方见中风)养正丹(和剂)囗治上盛下虚。气升不降。元阳亏损。气短身羸。及中风涎潮。不省人事。伤寒阴盛。自汗唇青。
妇人血气久冷。
水银囗黑锡(去渣净秤与水银结砂子)囗朱砂(研)囗硫黄(研各一两)用铁盏一只。火上熔黑铅成汁。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末。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起。以醋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枣汤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