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行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
初句標宗。次句超塵。三句入聖。四句繼聖。五句降魔。六句報德。七句利生。以德備故能摧惡而安善也。夫出家者。出家有二。一出世俗家。足離塵俗。遠參知識。二出煩惱家。斷妄證真。頓超三有。發足超方者。謂從初發心。即當履踐大方。勿滯時流小徑。以階級不循。乃曰超方。心形異俗者。外則圓頂方袍相同如來。內則背塵合覺。心齊佛慧。紹隆聖種者。續佛慧命。繼踵如來。宣揚正教。三寶由是興崇。震懾魔軍者。德高慧廣。則羣邪驚懾。說法弘道。則魔膽震落。用報四恩者。立身行道。以報親恩。德盈道大。自然福被四恩。一國王恩。二父母恩。三師友恩。四檀越恩。拔濟三有者。一切眾生躭荒五欲。沉溺愛河。說法教化。令出苦津。超登彼岸。
記曰。懾者怖也。伏也。大方者。道經云。大方無隅。今借況真理無際。以初出家。須踐實際之大理。勿滯時俗。及小乘之蹊徑也。國王是水土之恩。以一切水土。皆屬國王故。又蒙治化之力。無強弱凌逼之憂。而得安修道業。恩豈小哉。父母是生成養育之恩。如昊天之罔極。復聽出家修道。恩莫大焉。師友恩者。師有生長戒身慧命教誨之恩。友有善成講明開發之德。斯出世之恩德。孰可比哉。檀越有供給之恩。令得身安辦道。恩非小也。或有以佛。替師友為四恩。菩薩以三寶眾生。替師友檀越為四恩。
二懲誡
若不如此。濫廁僧倫。
上句違修。下句混法。謂不如上修履。混入法眾。非僧非俗。罪若彌天。如驢混入牛中。皮毛雖似。頭角不同。而鳴聲亦異也。
記曰。濫謂汎濫。廁謂混雜也。有五尺之身。而無智慧。佛謂之痴僧。有三寸之舌。而不能說法。佛謂之啞羊僧。非俗非僧。佛謂之鳥鼠僧。亦曰禿居士。佛言。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此正所謂濫廁者也。
言行荒疏。虗霑信施。
上句解行失。下句信施失。言行不淳。是曰荒疎。無德以報施者之恩。故曰虗霑。古哲云。道德不修。衣食斯費。此之謂焉。
記曰。言是言說。即解也。行即修履。荒是荒蕪。疎謂疎散。亦略也。既無行解之德。施不獲福。是曰信施失。
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
上二句舊習不忘。下二句無善可記。昔年是舊時。行處是心之所履諸惑習染。此有二種。一是過去無始之無明。二是日前之熏習。寸步不移者。謂於諸習曾未一念捨過自新。恍惚一生等者。謂無潛神玄默之照。終日心逐塵境。不覺月往年來。無善可憑。無功可恃。大智律師云。追遠報恩。棄儒從釋。刮磨舊習。洗滌世緣。截斷眾流。壁立千仞。文章筆硯。盡把焚除。雪月風花。無勞嘲咏。酒色財氣。更莫回頭。聲利榮華。豈須著眼。末流狂妄。正法澆漓。但欲變形。何甞涉道。雖云捨俗。俗習不除。盡說出塵。塵緣不斷。纔親講肆。擬作闍梨。未入叢林。望為長老。避溺投火。豈覺盲癡。却步求前。實為顛倒。
記曰。恍惚。昏懵也。
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
上二句是現在果。下二句明果由因至。況乃者。發語之詞。堂堂僧相者。堂容也。明也。謂具佛容儀。超塵獨步。人天師匠。巍巍僧寶也。容貌可觀者。六情收攝。五官無妄。威儀具足。不預常流。見者欣仰。故曰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者。葢由宿世種植良因。今生感得如斯超塵越俗之奇報。豈不異乎哉。
記曰。五官。謂口鼻耳目形也。
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
上二句坐喪光陰。下二句因無果失。便擬端然拱手等者。古人重寸陰。而輕尺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等何人。端然拱手。而不修福慧者乎。事業不勤者。事業即戒定慧諸善行也。不勤。謂無勝進也。行既不勤。功無能就。而福智之果。失其因矣。
記曰。雲峰禪師云。今時後生。纔入眾來。菜不摘一莖。柴不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干懷。雖則一期快樂。爭奈三途累身。光陰可惜。時不待人。一朝眼光落地。緇田無一簣之功。鐵圍有陷百刑之痛。偁法師云。端拱無為。安閒不役。徐行金地。高坐華堂。身上衣而口中食。豈易消乎。圓却頂而方却袍。為何事也。袈裟下失却人身。實為苦也。泥犁裏受諸異報。可謂屈焉。
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
上句因失。下句果失。不修福慧。是為空過。豈惟今生空過無有所得。然亦將來。行業無所補益也。
記曰。將來者後來也。
三求道
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
初句彰本。次句徵問。後二句思本慕道。辭親決志披緇者。發勇猛心而辭雙親立決定志而入大道也。意欲者。心所希望也。等超何所者。為超何階級。等何佛祖也。曉夕思忖等者心地未明。生死呼吸靜地裏思量。寧不著忙。而可遷延過時。虗度光陰者哉。
記曰。頓悟即超階。情忘即等佛。寶林傳云。楊衒之問達磨云。西國相承稱祖者何義。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應。名為祖師。緇音支。是黑紺色。即壞色衣乃沙門所著之服。非五大色也。紺者。青含赤也。
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應。
上二句立願垂範。三句志願恒存。四句行解未備。又三句是縱。四句是奪。心期佛法棟梁者。發心立願荷持如來正法。用作後來龜鏡者。垂範來學。龜鏡。即師範義。以龜能卜知去來之事。鏡能鑒照現前美惡。常以如此者。志願不忘也。未能少分相應者。雖具志願。而行解未備。必須行解相稱。願始不虗。若有行無願。其行即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虗。行願雙全。始曰相應。
記曰。屋脊柱曰棟。負棟曰梁。皆能荷負堂屋之謂。今借言師匠能為法門棟梁。以佛法二寶。皆藉僧弘。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也。
出言須涉於典章。譚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閒。
上二句言說有本。下二句身心超卓。謂言須合典。譚要宗古。不可臆見。如同魔說。然解備則言說無謬。行充乃挺特高閒。又內蘊般若。心閒一境名利聲色。莫能動其志。恒以道自處。故曰意氣高閒。外具德相。不預凡流。超羣拔萃。是為形儀挺特。
記曰。高僧法安是其人也。安身長八尺。有三絕。一風儀挺特。二解義窮深。三精進潔己。景德雲法師曰。游三藏之教海。玩六經之詞林。言不妄談。語有典據。此之謂焉。典謂典籍。即諸經律也。章謂章註即解釋經律之語也。傍謂近傍。稽謂稽考。古謂古德之言句也。
四擇友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上二句行藉友益。次二句居須伴利。後二句生成之德。謂行要良朋。數以利益之言。清於耳目。居須善伴。時以未所聞法。而令聞之。耳目清則見地正。聞未聞則勝解生。解生則悟入無生。見正則不受渠瞞。是故父母有生身之恩。師友有成立之德。所以聞思悟入。成長法身。實由師友之力也。
記曰。假者。藉也。良朋者。義友也。又同門曰朋。同志相交曰友。擇伴者。家語云。君子居必擇眾。遊必擇方。文中禮樂云。君子先擇而後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多怨。若擇其善者而從之。見賢而思齊之。是為善擇益友。如捨緣銘云。邪師惡友。畏若狼虎。善導良朋。親如父母。低心似地。緘口如愚。摧挫我人。消停意氣。永嘉云。博問先知。決擇之次。如履輕水。必須側耳目而奉玄音。肅情塵而賞幽致。忘言晏旨。濯慮飡微。夕惕朝詢。不濫絲髮。如是則乃可潛形山谷。寂累絕羣哉。
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上句是親善。下三句喻善益。親附。猶親近也。善者乃善知識諸良朋也。霧露喻善友。行喻親附。不濕衣。喻未證。有潤喻善益。謂親近善者。雖不立證無生。而朝聞夕益。足以潤澤心田。如本行經佛說偈曰。若有手執沉水香。及以麝香藿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若人親近善知識。隨順彼等所業行。雖不現證世間利。未來當得盡苦因。又與善師相值者。得免眾苦。與惡師相值者。則習惡事。不離眾禍。示語後世之人。不可不慎。
記曰。朋友相資曰麗澤。謂彼此交潤。猶雨澤也。宗鏡云。雖有世智。若無勝友。常迷道故。未能自悟。要須良友也。善知識者。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惡師者。如河北空人。無禁捉蛇。阿梨吒比丘等是也。
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目交報。歿後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上句近惡。下六句明惡過失。又第二句是惡見。第三句是惡因。第四句是現報。第五句是生報。第七句是後報。狎習者。親近薰習也。惡者即惡知識不善之友也。長惡知見者。由被熏故。增長惡覺。不正之見。故經云。無知無善識。惡友損正行。蜘蛛落乳中。是乳轉成毒。曉夕造惡者。見既不正。終日惟造不善之業。即目交報者。業因已積。惡果斯至。因果不亡。故即目前交報。歿後沉淪者。死墮三途也。如佛所說。若人親近惡知識。現世不得好名稱。必以惡友相親近。當來亦墮阿鼻獄。一失人身者。從此失却人道也。萬劫不復者。惡因非一。惡果難盡。故得人身如爪上土。墮落三途猶大地坭。得人身者。如龜值穴。可不艱哉。
記曰。現報者。今生作善作惡即今生現受其報。生報者。今生所作善惡。來生方報。後報者。今生所作善惡。來生未報。於後後生。乃至百劫千生方報。業因即三毒十惡。猶此因故。便感當來地獄餓鬼畜生惡果也。地獄日長。壽命難盡。罪若未畢。此界壞時。復寄他方。地獄罪報若盡。更生餓鬼。壽亦無窮。復生畜生。牛馬禽獸魚鱉等形。受身非一。故云萬劫難復值穴者。經譬人身難得。如巨海內。有一楂穴。隨風東西。海中有一盲龜。過一百年。一舉頭。欲穿楂穴。海既無涯。木隨風漂。龜復無目。百年一出。而欲值之。豈可得哉。楂音茶。水中浮木也。
五結誨
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
上句示誨。下句勸持。古云。苦口正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大師如此婆心激切。鐵石人也汗流。其有血性者。可不大生慚愧。銘刻心腑。為終身龜鑒哉。
六潛修
便能澡心育德。晦跡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絕。
上二句內濯外晦。下二句內蘊外絕。夫欲淨心培德。必須遁跡灰名。蘊潔澄神。非喧囂止絕莫能。澡心則惑習便除。育德而道自高。精神蘊。則六根澹然。喧囂絕。則寂慮寧神。名跡晦。而人神莫測。水邊林下。長養聖胎。斯之謂歟。
記曰。澡育蘊習。是內因自力。晦韜止絕。是外緣助力。然真如體性。本自虗淨。而為無量煩惱垢之所染。若不假內因外緣交熏。種種淘汰。則無由得淨。復本真明。故起信論云。行者為折伏煩惱。故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頭陀等行。溈山云。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聖凡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矣。蘊素精神者。心之最靈曰情。靈而難測曰神。心彌靜而行彌廣。與太虗而合其德。精神蘊而心愈明。寂而常照。故永嘉云。調古神清風自高。神清慮淨。細而研之。此之謂焉。喧囂止絕者。謂內蘊般若以潔精神。外絕聲色以淨六根。由納忠言。便能如是也。晦跡。猶隱跡也。韜音叨。藏也。囂音鴞。喧閙也。澹謂澹泊。恬靜無為也。
二禪教二
一示法
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決擇深奧。啟悟真源。
初二句標宗。第三句得旨。第四五句窮理。第六句達源。又第三句見道。第四五句是操履。即尋流也。第六句悟本。是達源也。參謂參直指之禪。學謂學無上之道。頓超方便之門者。泯絕權乘。不落階級。心契玄津者。一念相應。便與道合。研幾精要者。研覈也。幾心也。幽微也。謂研覈自心至理之幽微。故曰精要。決擇深奧者。以無漏智慧。決斷揀擇。去其麤淺。擇取幽玄。啟悟真源者。窮源極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