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陂,在长治里,县北五十余里。周围二百余丈,有泉;蓄以灌田百余甲,鱼利亦多。伪时筑。
林内陂,在兴隆庄,县东六、七里。有源,蓄水灌田。近民新筑。
中冲崎陂,在仁寿里,县东十余里。源通冈山溪,注水灌田。伪时筑。
许公陂、盐埕陂,两陂相毗,俱在观音山脚,县东十余里。
石壁陂,在观音山横山下。
角宿陂,在观音山里。周围里许,灌田颇多。
眠牛湖陂,在观音山官庄。灌马料田千余亩。大小两陂相连。雍正四年筑。
面前埔陂,在观音山民庄。
赤山陂,在赤山庄,县东二十余里。周围百余丈,依赤山之麓,蓄水灌田。伪时筑。
竹桥陂,在竹桥里,县东二十余里。源出阿猴林,蓄水灌田;鱼虾之利,听民采捕。伪时筑,亦名柴头陂。
仁武庄陂,在仁武庄,县东二十余里。注雨水灌田。
万丹陂,在港西里,县东四十余里。夏秋蓄水灌田。
后港陂,在兴隆庄后港社,县西五里。陂长里许,有源,灌数庄田。春冬不涸。
施仁陂,在兴隆庄打鼓山麓,县西十里。汇硫磺陂、龙目井尾间,蓄以灌田。
按「旧志」载有五老爷陂、祥官陂在依仁里,今拨归台湾县。赏舍陂在凤山庄,苏左协陂在维新里,王田陂在嘉祥里,今多变迁:俱裁。
(附)潭港
按潭、港汇溪涧泉流,引以灌溉;利出自然,不烦人力,故所关水利为尤大。若海港汇潮流者不与焉。
泗洲潭,在县城内西门泗洲寺前,为泗洲寺放生池。大旱则涸。
莲池潭:在兴陆庄,即学宫泮池。荷花甚茂,故名。康熙四十四年,知县宋永清重浚。周围二百余丈,灌田二、三百甲。鱼虾之利甚多;原归学掌管,近听民采捕。然窥利者多,荷花几尽;所当加意培植,以壮宫墙景色。
田螺潭,在仁寿里子官庄,县北二十余里。潭不甚大,亦能灌田。
石螺潭,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余里。无源,注雨水灌田。大旱则涸。然产鱼亦多。
水蛙潭,在嘉祥里尖山仔,县北四十余里。蓄水灌田。番所筑。
草潭,在观音山里,县东二十余里。周围四、五里,鱼利甚多。无源,雨水涨满时,灌田数百余甲。大旱则涸。
龟潭,在观音山里浊水溪,县东二十余里。援剿右官田资其灌溉。今渐圯,更宜修筑。
蜈蜞潭,在观音山民庄。灌田颇多。
考潭,在竹桥里,县东二十余里。夏秋蓄水灌田。
滥尾潭,在小竹桥庄,县东二十余里。亦名金京潭。灌田极多。
井水港,在半山庄,县北七、八里。水源长由冈山溪回环数里而来,灌半屏、仁寿两庄田。大旱不涸。然未筑圳,田高者用桔槔引水,下者就田畔障支流入。
菱角港,在县北四十余里。东灌嘉祥里,西灌长治、维新二里田。周围二百余丈。中产菱角,故名。
茄苳坑,在半屏山庄,县东十余里。长流不竭,雨则涨满六、七尺。引以灌田。
冷水坑,在县东南四十余里。淡水会流于此,引以灌田。
附录
「诸罗县志」:凡筑堤潴水灌田,谓之陂。或决山泉、或导溪流,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不用筑堤,疏凿溪泉,引以灌田,谓之圳。远者七、八里、近亦三、四里,地形深奥,原泉四出,任以桔槔,用资灌溉,谓之湖、或谓之潭:此皆旱而不忧其涸者也。又有就地势之卑下,筑堤以积雨水,曰涸死陂;小旱亦资其利,久则涸矣。
「诸罗县志」:台地所最宜加意者,莫如水利、津梁。何则?地溥且长,田可以井。畏涝者,秋涨骤怒,海潮汇之,虽史起、郑白无所用其智力矣;畏旱者,因山泽溪涧之势引而灌溉,先王之沟洫浍川,讵异是哉?然穿凿泉源,旁通曲引,木石之用、功力之烦,既已不赀;而岁有冲决,修筑之费半于经始。故愚者怠于事而失其利,智者有其心而绌于力。且乡井之众,谋多不集;非官斯土者激劝有道,考其成功,不委诸草莽,即废于半涂耳。
(附)桥梁
按邑不产石,运载维艰,故少绵亘长桥,惟架木或编竹为之。然土松水涨,不能久固。「旧志」所载,如万丹桥、二桥仔、大甲桥、喜树仔桥等,或圯坏、或改隶,今悉裁之。小店仔桥,在仁寿里小店仔街,县北二十里。木梁,长二丈许,舆马俱可通。
鲫仔潭桥(俗呼二滥桥),县北四十里,地当孔道。康熙三十一年,南铬营参将吴三锡建;久坏。五十三年,乡民林鼎重建。今复圯。夏秋水满,以小舟济人(渡费甚轻,例给铺司走递辛劳)。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舆马可通(桥亦系铺司自造,不累官民,亦一善策也)。
冈山溪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编竹覆土,舆马可通。
凤山港桥,在长治里,县北四十里。夏秋溪涨,用竹筏济人;冬春水浅,编竹覆土其上,以通舆马。康熙年间,庄民同建。
楠仔坑侨,在观音山楠仔坑街,县东十里。架木为桥,长二丈许,舆马可通。康熙年间,参将吴三锡建。后圯,居民相继修。
中冲崎桥,原在观音山里,今废未建。
赤山仔桥,在赤山庄,县东十五里。架木为桥。乡民建。
竹子港桥,在竹桥庄,县东二十里。架木为之。
陂腹内桥,在大竹桥里陂腹内庄,县东二十里。架木为之;高九尺,长十余丈。干陆二十一年,职员傅联选等建。
坑仔口桥,在下淡水,县东南五十里。架木为之。康熙年间,参将吴三锡建。寻圯,庄民相继修。
(附)津渡
按乾隆三年奉文:台地渡税,概行裁革;民资利济,行旅讴歌矣。旧有喜树仔渡、安平镇渡,今改隶;并裁。
硫磺水渡(亦称田尾渡),在县东七里大路之冲。宽十余丈,有潮流,小舟渡人(年贌税银二十两,为朱子祠香灯费)。
小硫磺渡,与硫磺水渡路相连,在县南七里。系南乡往来必经之地。有潮流,亦有舟楫停泊,以竹筏济人(「旧志」未载)。
兰波岭渡,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上路头渡。渡税系府治万寿亭香灯之费)。
阿猴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
万丹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二渡即中路头渡)。
新园渡,在港西里,县东四十里。小舟渡人(即下路头渡。以上三渡,皆八社番掌管,贌渡为中元之资,官司怜恤竆番之意也)。
按以上四渡,俱系淡水溪渡;一水环流,分而为四。中浮沙洲一片,春冬水浅,不过数十丈间耳;夏秋泛涨,沙埔淹没,渡程几至四、五里。又系横流冲水而渡,常有济渡覆溺者。凡遇大水泛滥,往来宜慎。
排仔路头渡,在港东里,县东四十里。以竹筏济人。
万丹港渡,在兴隆庄,县西四、五里。阔约十余丈,系内海小门。从府治渡海及滨海村庄往来,必济斯渡。小舟渡人。
岐后渡,在兴隆庄打鼓山麓,县南七、八里。港阔三里许,往岐后贸易或采捕者经此。外为岐后汛,弁兵渔庄往交甚伙。小舟渡人。
二层行溪渡,在长治里,县北五十里许。溪北属台,溪南属凤。原有木桥,今废。小舟渡人(「旧志」入「桥梁」)。
蛲港渡,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余里。海口小渡。
弥陀港渡,在维新里,县西北三十余里。以竹筏渡人,马、轿可渡。外通大海(「旧志」未载)。
仓廒
按天下仓储,天庾所关,预备最亟。至台地征本色而不征折色,且地卑湿、多风雨,建置尤繁。凤邑仓廒,在县治一,收贮近县庄里供粟;在府治四,收贮近郡庄里及舟运可至供粟。他如社仓及八社等仓,皆随地制宜,故创置不得不详云。
供正粟仓共五所:
一在县治,计三十八间(按「旧志」载十二间,内在兴隆庄七间、在观音山庄二间、赤山庄二间、半屏山庄一间,皆各庄管事自建自修。今皆在县治,因时定制,多不如旧云)。
一在府治东安坊,计二十一间(按「旧志」载:一在东安坊公馆西,计三十间;伪时建,名万年仓,后为各业户管事同修。一在东安坊公馆南新营尾,计一十一间;各业户自修建。一在东安公馆北,计五间;亦各业户自修建。今所存二十一间,皆未必如旧云)。
一在府治大埔,计二十间(新增建)。
一在安平镇,计二十五间(按「旧志」载:十间,伪时建,历年各业户管事同修。今增建十五间,皆县外庾也)。
一在府治钱局,计三十八间(「旧志」载三十二间。乾隆十二年奉文:台榖先实台仓,后准买运内地;付台湾府掌管,贮谷二十万石。台、凤、诸三万拨仓收贮,凤山就钱局旧仓增建六间,归府掌贮)。
社仓一所(按康熙四十八年,福建巡抚张伯行檄各县设立社仓,捐粟则官与绅矜共之,掌管则仓长与乡耆同之。出入听民自便,令各学教官查核其成。本县知县宋永清捐建七所,一在兴隆庄、一在下中洲、一在内土库、一在半路竹、一在半屏山过甲、一在下陂头、一在崁顶,各一间。今皆圯坏久废,惟万丹街另建一所二间)。
八番社社仓共八所(「旧志」载:放囗〈纟索〉社一十七间、茄藤社二十四间、力力社三十六间、下淡水社一十六间上淡水社九间、搭楼社一十四间、武洛社八间、阿猴社七间、雍正四年奉文:豁免番妇征粟三千六百八十八石,议准存粟四千石,借给八社穷番籽本口粮十春借秋还,永不收息。每社建仓二间收贮,八社共仓廒一十六间为定额。余仓只借收贮买运兵眷粟石,非一定规制也):一在放囗〈纟索〉社,定额二间;一在茄藤社,定额二间;一在力力社,定额二间;一在下淡水社,定额二间;一在上淡水社,定额二间;一在搭楼社,定额二间;一在武洛社,定额二间;一在阿猴社,定额二间。
监仓一所(以贮监谷),在县治旧仓后,计五间。乾隆二十四年,知县王瑛曾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