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766200000039

第39章

权量

三代以来,权量之制,自隋文帝一变。杜氏《通典》言:“六朝量三升当今一升,称三两当今一两,尺一尺二寸当今一尺。”《左传·定公八年》正义曰:“魏、齐斗称于古二而为一,周、隋斗称于古三而为一。”《隋书·律历志》言:“梁、陈依古斗,齐以古升五升为一斗,周以玉升一升当官斗一升三合四勺,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梁、陈依古称,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初依复古称。”令考之传记,如《孟子》以举百钧为有力人;三十斤为钧,百钧则三千斤。《晋书·成帝纪》:“令诸郡举力人能举千五百斤以上者。”《史记·秦始皇纪》。“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百二十斤为石,千石则十二万斤。《汉旧仪·祭天》:“养牛五岁,至二千斤。”《晋书·南阳王保传》:“自称重八百斤。”不应若此之重!《考工记》曰:“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礼记》“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畐。”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壶大一石,五升曰散,瓦畐五斗。《诗》曰:“无姑酌彼金罍。”毛说:“人君以黄金饰尊,大一硕,每食四簋。”正义:“簋,瓦器,容斗二升。”不应若此之巨!《周礼·舍人》:“丧纪共饭米。”注:“饭,所以实口。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皆四升。”《管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半。”《史记·廉颇传》:“一饭斗米。”《汉书·食货志》:“食人月一石半。”《赵充国传》:“以一马自佗,负三十日食,为米二斛四斗,麦八斛。”《匈奴传》:“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不应若此之多!《史记·河渠书》:“可令亩十石。”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晋书·傅玄传》:“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至数十斛。”今之收获最多亦不及此数。《灵枢经》:“人食一日中五升。”《既夕礼》:“朝一溢米,莫一溢米。”注:“二十两曰溢,为米一升二十四分升之一。”《晋书·宣帝纪》:“问诸葛公:‘食可几何?’对曰:‘三四升。’”《会稽王道子传》:“国用虚谒,自司徒以下,日廪七升。”本皆言少,而反得多。是知古之权量比之于今,大抵皆三而当一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鲁,奉粟六万。”索隐曰:“当是六万斗。”正义曰:“六万小斗,当今二千石也。”此唐人所言三而当一之验。盖自三代以后,取民无制,权量之属,每代递增。至魏孝文太和十九年,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度量权衡并依两、小两之名,而后代则不复言矣。

《山堂考索》:“斛之为制,方尺而深尺。《班志》乃云其中容十斗,盖古用之斗小。”

欧阳公《集古录》有谷口铜甬,始元四年左冯翊造,其铭曰:“谷口铜甬容十斗,重四十斤。”以今权量校之,容三斗,重十五斤。斗则三而有余,斤则三而不足。吕氏《考古图》汉好畤官厨鼎刻曰:“重九斤一两。”今重三斤六两,今六两当汉之一斤。又曰:“轵家釜三斗弱,轵家甑三斗一升。”当汉之一石,大抵是三而当一也。

古以二十四铢为两。五铢钱十枚,计重二两二铢。今称得十枚,当今之一两弱。又《汉书·王莽传》言:“天凤元年,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顷富平民掊地,得货布一罂。所谓长二寸五分者,今钞尺之一寸六分有奇;广一寸者,今之六分有半;八分者,今之五分。而二十五铢者,今称得百分两之四十二。是则今代之大于古者,量为最,权次之,度又次之矣。

《晋书·挚虞传》:“将作大匠陈勰,掘地得古尺。尚书奏:‘今尺长于古尺,宜以古为正。’潘岳以为习用已久,不宜复改。虞驳曰:‘昔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其形容,象物制器,以存时用。故参天两地,以正算数之纪;依律计分,以定长短之度。其作之也有则,故用之也有征。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是悬象无所容其谬。施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措之规矩,则器用合宜。一本不差,而万物皆正。及其差也,事皆反是。今尺长于古尺几于半寸,乐府用之,律吕不合。史官用之,历象失占。医署用之,孔穴乖错。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征,皆囗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也。唐虞之制,同律度量衡;仲尼之训,谨权审度。今两尺并用,不可谓之同;知失而行,不可谓之谨。不同不谨,是谓谬法,非所以轨物垂则,示人之极。凡物有多而易改,亦有少而难变。有改而致烦,亦有变而之简。度量是人所常用,而长短非人所恋惜,是多而易改者也。正失于得,反邪于正,一时之变,永世无二,是变而之简者也。宪章成式,不失其旧物。季末苟合之制,异端杂乱之用,宜以时厘改,贞夫一者也。臣以为宜如所奏。’”

大斗大两

《汉书·贷殖传》:“黍千大斗。”师古曰:“大斗者,异于量米粟之斗也。”是汉时己有大斗,但用之量粗货耳。

《唐六典》:“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黍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十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二十四铢为两,三两为大两,十六两为斤。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按唐时权量,是古今、小大并行,太史、太常、太医用古,他有司皆用今。久则其今者通行,而古者废矣。

宋沈括《笔谈》曰:“予受诏考钟律及铸浑仪,求秦汉以来度量,计六斗当今之一斗七升九合,称三斤当今十三两。”是宋时权量又大于唐也。

《元史》言:“至元二十年,颁行宋文思院小口斛。”又言:“世祖取江南,命输米者止用宋斗斛,以宋一石当今七斗故也。”是则元之斗斛又大于宋也。

汉禄言石

古时制禄之数,皆用斗斛。《左传》言:“豆、区、釜、钟,各自其四,以登于釜。”《论语》:“与之釜,与之庾。”《孟子》:“养弟子以万钟。”皆量也。汉承秦制,始以石为名。故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而三公号万石。百二十斤为石,是以权代量。然考《续汉·百官志》所载月奉之数,则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以至斗食奉月十一斛,又未尝不用斛。所谓二千石以至百石者,但以为品级之差而已。今人以十斗为石,本于此。不知秦时所为“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撞万石之钟”,“县石铸钟虡”,“衡石程书”之类,皆权也,非量也。惟《白圭传》“谷长石斗”,《淳于髡传》“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对斗言之,是移权之名于量尔。

叶梦得《岩下放言》:“名生于实,凡物皆然。以斛为石,不知起何时,自汉以来始见之。石本五权之名,汉制重百二十斤为石,非量名也。以之取名赋禄,如二千石之类,以谷百二十斤为斛,犹之可也。若酒言石,酒之多少本不系谷数,从其取之醇醨。以今准之,酒之醇者,斛止取七斗或六斗;而醨者,多至于十五六斗。若以谷百二十斤为斛,酒从其权名,则当为酒十五六斗;从其量名,则斛当谷百八九十斤,进退两无所合。是汉酒言石者,未尝有定数也。至于面言斛石,面亦未必正为麦百二十斤,而麦之实又有大小虚实。然沿袭至今,莫知为非。及弓弩较力,言斗言石,此乃古法。打锤以斤为别,而世反疑之。乃知名实何常之有。

《史记·货殖传》:“狐貂裘千皮,羔羊裘千石。”变“皮”言“石”,亦互文也。凡细而轻者则以皮计,粗而重者则以石计。

以钱代铢

古算法,二十四铢为两。汉轵家釜铭:“重十斤九铢”,轵家甑铭:“重四斤廿铢”是也。近代算家不便,乃十分其两,而有“钱”之名。此字本是借用“钱币”之钱,非数家之正名,簿领用之可耳,今人以入文字,可笑。《唐书》:“武德四年,铸开通元宝,径八分,重二铢四萦。”积十钱重一两,得轻重大小之中。所谓二铢四萦者,今一钱之重也。后人以其繁而难晓,故代以钱字。

度量皆以十起数,惟权则以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今人改铢为钱,而自两以上则萦百、萦千以至于万,而权之数亦以十起矣。汉制,钱言铢,金言斤,其名近古。

《宋史·律历志》:大宗淳化三年三月,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也。国家万邦咸义,九赋是均。顾出纳于有司,系权衡之定式。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锤钩为奸,害及黎庶,宜令详定称法,著为通规。”事下有司。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刘承珪:“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十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藏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或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承珪加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就成二术。因度尺而求牦,自积黍而取萦以牦、萦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称。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称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梢总一钱半,析成十五分,分列十牦;中毫至梢一钱,析成十分,分列十牦;末毫至梢半钱,析成五分,分列十牦。等一两者亦为一称之则,其衡合乐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梢布二十四铢,下别出一星,星等五萦中毫至梢五钱,布十二铢,铢列五星,星等二萦。末毫至梢六铢,铢列十星,星等一萦。以御书真、草、行三体。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萦,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称之则。其法初以绩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自忽、丝、毫、厘、黍、萦、铢,各定一钱之则。毫则百,牦则十。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黍以二千四百杖为一两,萦以二百四十,铢以二十四,遂成其称。称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析为一十牦,则每牦计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线六忽有差为一黍,则牦、萦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为铢,二百四十黍为二铢四萦,二铢四萦为钱,二萦四黍为分,一萦二黍重五牦,六黍重二牦五毫,三黍重一牦二毫五丝,则黍萦之数成矣。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因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措,中外以为便。是则今日以十分为钱,十钱为两,皆始于宋初所谓新制者也。

十分为钱

古时分乃度之名,非权之名。《说文》:“寸,十分也。”《隋书·律历志》引《易纬通卦验》:“十马尾为一分。”《说苑》:“度、量、权、衡以粟生。十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孙子算术》:“蚕所吐丝为忽,十忽为秒,十秒为毫,十毫为牦为分,十分为寸。”《汉书·律历志》:“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黍为黄钟之长,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此皆度之名。《淮南子》:“十二蔱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石。”此则权之名。然以十二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则小于今之为分者多矣。

陶隐居《名医别录》曰:“古称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李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今之二钱半也。”此又以二钱半为分,则随人所命而无定名也。

黄金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不要恨我

    不要恨我

    自虫洞发现人类进入宇宙已经过去了三万年,然而虽然科技进步依然明显,生物学却陷入了瓶颈,人类寿命被卡在了300年这个极限上寸步难进。而随着人类疆域的不断扩大,300年,实在太少太少。
  • 最动人的品德故事(读好书系列)

    最动人的品德故事(读好书系列)

    本书会成为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品德修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品德修养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懂得诚信和尊重:让我们身居高位时,做到清正廉洁;让我们深陷困境时,仍然坚持不懈;让我们在为人子女时,更加懂得父母的艰辛,从而更加孝顺父母。
  • 夙怨之破阵道

    夙怨之破阵道

    曾经显赫耀眼的天才,在家族的阴谋中沦落为牺牲品。艰难、小心翼翼的活着。且看他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在阴谋里轮转,一步一步走出深渊。让这天地,再也不能阻碍;让所有阴谋,都在睿智里消散;让曾经冷漠的人,俯首称臣!
  • 召唤之系统

    召唤之系统

    各位读者此书无法更新原因很简单我没身份证和手机号呵呵我是小学生。搜索贪吃的饕餮他会写这本书的虽说写的不会很好但起码能完结。各位几年后我会重回江湖的,不过等我拿了身份证应给要四五年
  • 幻风圣月

    幻风圣月

    闵小筱,一个普通的少女,在温暖的家中过着幸福的日子。然而,在她十八岁的早上,一个悲剧的梦境,一份惊人的消息,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那神秘的城中城——圣月,当大门重新打开的时候,命运的浪涛翻涌而至。宿命、轮回、前世、今生,是重生还是破灭?是真实还是虚幻?历史是否有着惊人的相似,又是否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真相即将展开……~~~~~~~~~~~~~~~~~~~~~~~~~~书是小九在大学时期以“凌月菡”为笔名连载的一篇作品。原稿创于高中时期。虽然比现在多了些未经世事的单纯,但是剧情和中心思想方面,小九还是比较满意的。因此,放上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 末世重生之痞子军少忙追妻

    末世重生之痞子军少忙追妻

    上一世被自己的男朋友和闺蜜推进僵尸堆,被活活咬死。再次重生,虐渣男!都白莲!没事种种田,打打僵尸。不过,这个吊儿郎当的人,你确定是军人?还有,他一直缠着我叫老婆是什么情况???小剧场:某只躺在床上:“老婆,快来,我已经洗干净了”某女咬牙切齿道“你在我房间里干嘛”“和你睡觉啊~”“........”我有一句mmp该怎么说。院子里,某女躺在躺椅上午睡,一大一小两个脑袋偷偷溜进厨房,打开冰箱,某女:“傅世琛,你敢给他吃冰淇淋,晚上给我睡沙发”某男抛给儿子一个无能为力的眼神,溜了~
  • 庶女策:盛世毒妻

    庶女策:盛世毒妻

    前世使尽计谋,只为了他一生回眸、坐拥江山。一朝梦醒,她与爱子双赴黄泉,他却与嫡姐长相厮守。意外重生,却发现回到了十三岁。此时的她面临着回府的局面,这一次,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把他们欠自己的,一样一样拿回来!“女人,你用毒?”某男眯起眸子,大手不安分地游走在眼前人细长脖颈上。某女冷眼一瞥,“申公子,自重。”
  • 滔天势力

    滔天势力

    以肉体为模板,以灵魂为能源,构造强大元体。这是元力的世界,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天现异象,神体降临,这世界,又如何继续平静?在看清世间的规则之后,我们的主角——墨邪决定:成为绝世强者,组建滔天势力。寒冰与烈火,极致攻击和绝对防御,是爆发还是消亡?不过要记得: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消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 阴阳不归路

    阴阳不归路

    一个游走在正义与邪恶边缘的少年,坐拥十万阴兵小弟,更有千年灵狐和飞天血僵的庇护,一个鬼祖牌,一面阴阳台,千年秘密,百年封印,三世恩怨情仇。夜城读者群:257983017
  • 养妖为夫

    养妖为夫

    他,准确来说,目前年龄不详,心智不详根据动物界第一眼认母规则,他的第一眼属于她。所以她很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把他收了某母对于某子进行三禁四顺的霸道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