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白头翁汤 治热痢脓血。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上以水七升,煮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和剂参苓白术散 治久泻痢,或大病后调理。消渴者尤宜。
人参 干山药 莲肉(去心) 白扁豆(去皮,姜汁浸,炒,各一斤半) 于白术(二斤) 桔梗(炒黄色) 砂仁 白茯苓(去皮) 薏苡仁 炙甘草(各一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或加姜枣煎服,或枣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或炼蜜丸如弹子大,汤化下。
呕吐反胃脉证第四十五
呕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数紧涩,结肠者亡。
呕吐有声有物,反出于胃,上焦之病也。(宜仲景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二陈汤之类。)上焦,则脉应浮。有物,则脉应滑。浮滑为阳,饮食之能纳能运而不反者,阳之力也。故云∶浮滑者昌。若得弦数紧涩之脉,则逆矣。盖弦状阴敛,阳运衰微。又弦为肝木之脉。呕吐属胃,胃者土也。木来乘土,土将夺矣。《金匮要略》云∶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亦惧胃土虚而见肝木之脉也。(宜平肝补脾,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加防风白芍之类。)数则为热,热当消谷。而反吐谷者,乃知数为虚数。虚则不运,数则气促,呕吐不止,胃将由此而败。《金匮要略》云∶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宜补中兼清虚热,如六君子汤加竹茹、生姜、茱萸、制黄连之类。紧则为寒,寒则无阳以运,故上出而呕吐。宜温中散寒,如理中汤、藿香安胃散之类。)涩脉枯涩,吐亡津液之所致也。《金匮要略》所谓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者是也。(宜补气而生津,如四君子汤加黄 、五味子之类。)夫胃为水谷之海,若再加大肠秘结,是全无阴液而水谷之海枯矣。水谷之海枯而能生者,未之有也。(反胃,粪如羊屎者不治。)
呕吐反胃脉证第四十五
附方
仲景大半夏汤(见第二十)仲景生姜半夏汤 《要略》云∶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胸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二陈汤(见第十六)四君子汤(见第十六)六君子汤(见第十六)仲景理中汤(见第十七)藿香安胃散(见第二十)
霍乱脉证第四十六
霍乱之候,脉代勿讶。厥逆迟微,是则可怕。
仲景云∶呕吐而复下利,名曰霍乱。(宜仲景通脉四逆汤、理中丸、四逆加人参汤之类。)霍乱者,挥霍撩乱,不能自持,阴阳乖离,上下亟夺,是时脉或代止,勿惊讶也。乃卒吐暴下,谷神顿委,暂不接续故耳。若手足厥冷,脉复迟微,是则大为可怕。盖手足为诸阳之本,迟微为纯阴之脉,阳衰阴盛,真元渐绝之象也。是故暴脱者能渐生。而渐绝者,又何能暴起哉?(暴脱者,如日中风雨,风雨过而日仍明。渐绝者,如日渐西坠,坠则终此日矣,九死之证也。设欲用药救治,非附子理中汤、四逆加人参汤之类不可。)
霍乱脉证第四十六
附方
仲景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今用治霍乱吐利脉不出者亦宜。
甘草(炙,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渐出者愈。
仲景理中丸(见第十七)仲景四逆加人参汤 治一切虚寒亡阳,下利,四肢厥逆等证。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附子理中汤(见第十七)
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咳嗽多浮,聚胃关肺。沉紧小危,浮濡易治。
咳嗽不一,强半为风寒痰饮,风寒则伤于皮毛。(宜汗解,如麻黄汤、参苏饮之类。)痰饮则停于胸胃。(宜二陈汤、仲景小青龙汤、拔萃半夏温肺汤之类。)皮毛者,肺之合也,邪袭其合,肺气应之,故上逆而为咳。胃居肺下,寒痰冷冻饮料,停滞于中,上射于肺,肺气迎之,故亦上逆而为咳。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痰饮寒浊之气,上熏于肺,肺不清净,咳嗽从生。)形寒固伤于外,而冷冻饮料寒痰,则皆聚于胃也。肺居最上,皮毛最表,故脉多浮耳。沉紧小危者,沉则邪入里,紧则寒不散,小则正气衰,均主病危。若浮而濡,浮则在表,濡受邪轻,故云易治。
咳嗽脉证第四十七
附方
麻黄汤(见第十六)参苏饮 治痰积中脘,晕眩嘈杂,怔忡哕逆,或痰停关节,手足 曳,口眼 斜,半身不遂,呕吐恶心,头疼发热,及感冒风邪,鼻塞、憎寒、咳嗽等证。
人参 紫苏叶 前胡 半夏(制) 葛根(各一钱) 茯苓 枳壳 桔梗 陈皮(各八分)木香(磨,四分)加葱白、生姜煎服。
二陈汤(见第十六)仲景小青龙汤(见第十六)拔萃半夏温肺汤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常多涎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胃气虚冷所致。其脉沉弦细迟。
旋复花 人参 细辛 桂心 甘草 陈皮 桔梗 芍药 半夏(制,各半两) 赤茯苓(七钱半)上 咀。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喘急脉证第四十八
喘急息肩,浮滑者顺。沉涩肢寒,散脉逆证。
呼吸疾速曰喘,气息短促曰急。息肩者,肩随息动。吸则提气,呼则舒气。出入不利,故肩亦为之耸动耳。脉浮滑者,浮为阳、为表、为风。(宜汗解。仲景麻黄汤或香苏散,及枳桔桑杏之类。)滑为阳、为痰、为食。(痰宜枳桔二陈汤、蒌仁、苏子,及三子养亲汤之类。食宜丹溪保和丸、平胃散、和剂小七香丸或瓜蒂散吐之。)盖因外邪闭遏,或为内物阻挠,致令机关壅滞,胸膈痞塞,而为喘急息肩者有矣。苟能散其邪,则机关可利;推其物,则痞塞可通,故曰顺。脉沉涩者,沉为阴、为里、为下部。涩为阴、为虚。乃元气不能接续,不能舒徐以达上焦。不能达上,又岂能充四肢乎?是以喘急息肩而四肢又寒也。若更见散脉,则元真将随喘而散,死亡必矣。故曰逆。(脉涩肢寒,阳退陷而不达。喘息脉散,阳散越而脱根。)
喘急脉证第四十八
附方
仲景麻黄汤(见第十六)香苏散(宝鉴)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去白,一两) 防己 木通 紫苏叶(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枳桔二陈汤(即二陈加枳壳桔梗)三子养亲汤 治年高痰盛气实,并气壅哮喘等证。
紫苏子(沉水者) 白芥子 萝卜子(各三钱)上水二钟,姜二片,煎七分,食后服。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平胃散(见第四十四)和剂小七香丸(见第十七)仲景瓜蒂散瓜蒂(二十个)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火病脉证第四十九
病热有火,洪数可医。沉微无火,无根者危。
病热而有火证,是火病也。火则脉应洪数。脉证相宜,故可医治。若得沉微之阴脉,是无火矣。无火而仍病热,则知为无根之阳。虚见热象也,故主危殆。
火病脉证第四十九
附方
清心莲子饮(和剂) 治心虚有热,小便赤浊。
黄芩 麦门冬(去心) 地骨皮 车前子 甘草(炙,各一钱半) 石莲肉 白茯苓 黄(蜜炙) 人参(各七分半)水二盏,煎一盏。水中沉冷。空心温服。发热加柴胡、薄荷。
导赤散(钱氏) 丹溪云∶导赤散,正小肠药也。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五分,食后温服。
钱氏泻黄散 治脾家郁热,口甜口疮,喜饮烦躁。
藿香(七钱) 山栀仁(一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防风(四两)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清汁饮。
泻青丸当归(去芦、焙称) 草龙胆(焙称) 川芎 栀子 川大黄(煨) 羌活 防风(去芦)上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鸡头大。每服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化下。
局方八正散 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赤,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亦气分药也。
瞿麦 蓄 车前子 滑石 甘草(炙) 山栀子仁 木通 大黄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廿茎,煎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小儿量与之。
左金丸 治肝火胁肋刺痛,或发寒热,或头目作痛,或大便不实、小便淋秘,或小腹疼痛。一切肝火之证,以此主治。
黄连(六两) 吴茱萸(汤煮片时,一两)粥和丸。陈皮白术汤送服。
河间防风通圣散 表里气血总清之药。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盆硝是已。上各半两) 石膏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栀子(各二钱半)为末。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升阳散火汤 治男妇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此证多因血虚而得。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发之,此方是也。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各五钱) 防风(二钱半) 柴胡(八钱) 甘草(三钱炙、二钱生) 人参 白芍药(各五钱)上 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煎,稍热服。
阳毒升麻汤 治伤寒杂病汗吐下后,变成阳毒,发狂谵妄,喉痛下利。
升麻(五钱)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二钱五分)上 咀,水煎服。
清胃汤 治醇酒浓味,唇齿作痛。或齿龈溃烂,或连头面颈项作痛。
黄连(一钱五分) 当归 生地黄 牡丹皮(各一钱) 升麻(二钱)上水煎服。
千金黑奴丸 治大热阳毒,发狂发斑,烦躁大渴。
黄芩 釜底煤 芒硝 灶突墨 梁上尘 小麦奴 麻黄 大黄(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大。新汲水化服。不定再服半丸。饮水尽,足当发寒。寒已汗出乃瘥。未汗,再服半丸。不大渴者,不可与。
泻白散 治肺火咳喘,面红,喉咽不清。
地骨皮(二钱) 桑白皮(二钱) 甘草(五分)为末。水一盏,煎六分服。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作痛,阴囊肿胀。凡属肝胆实热,并宜用之。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另研,五分)为末,炒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骨蒸脉证第五十
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
骨蒸发热者,热自骨起,蒸发于外,内伤虚劳之热也。脉数而虚,是其本然。
盖以数为热,虚为劳耳。若蒸热而见涩小之脉,涩则精血少,小则元气衰。真阴日损,邪火日增,不至于殒躯不已也。(方参看劳极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