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牵引】问题总会冒出新的。关键是,家长在思索问题中形成健康的不变思维方式来“对付”小孩,而不是暗暗在心里低咕:“这小子怎么这么皮呀?怎么总要问为什么。”
假日无事,早上带上四岁多的儿子到郊外游玩,呼吸新鲜空气。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问这问那全没有章法。问起天上的浮云后又问起地上的万物。当我引导他观看杨柳吐春芽,并教他重温我教过的“杨柳青青江水平”一诗后,他指向地上的青青的物体,问我:“爸爸,这是什么呢?”我看了一下,说:“春丹帷(儿名),这是青菜。”“怎么在地上呢?”面对小孩追问,我不禁一楞。不过我马上明白,他发疑问的根源:他所见过的青菜不是我带着他常去的那个菜场,就是家中餐桌上的盘中物。几时见过青菜的出生地、青菜的“故乡”?因地施教。我对儿子说:“青菜长在地上,然后由菜民叔叔阿姨们收起来送到菜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菜场上买到青菜。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吃上青菜了。”“哦,是这样的。”春丹帷习惯地用上他的习惯表达明白一事后的轻松方式。这是我教他学他问我答长期形成的一个较为固定的定式。——也是我听起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音乐。
一代有一代的童年。我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在地上爬着长大,我的童年不存在“青菜怎么长在地上”这样的问题,不过当时如果我在菜场上看到青菜,说不定我会提出“青菜怎么在这里呢”的问题。童年是快乐易逝的。我记下春丹帷童年时的这一疑问,等他长大成人,岁月中的某时,说不定他对自己的童年有兴趣,向我问起他童年的一些事情,我会告诉他,某年某月某晨他的“青菜怎么在地上呢”。我现在设想一下,那时他会不会这样回应我:“哦!是这样的。”——象他现在的口吻?
一代有一代的新问题。面对新问题,做家长的要做的,在我看来,一是要放低成人的“高度”,学着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二是要用成长的知识来为成长中的儿童解惑。如是而已,家教在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