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8100000009

第9章 范公堤(1)

9.范公堤春秋

以名人命名的江河湖海人工堤坝很多,多到数不过来。名头最响者大概莫过于“西湖三堤”。

“西湖三堤”有两说:一说是苏公堤(苏东坡主修)、白公堤(白居易主修)、杨公堤(杨孟瑛主修);一说是苏公堤、杨公堤、赵公堤(赵与主修)。第二说没有白公堤,这就对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有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个白沙堤,唐代已有,横亘在西湖东西向的湖面上,从断桥起,过锦带桥,止于平湖秋月,长约一公里。可以说白居易“最爱”白沙堤,但这不是他主修的,后人以为是他主修的,错呼为白公堤。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确曾修过一章 天,已然看不到范公堤雄姿,只能凭吊范公堤遗址了。

你乘上旅游大巴,马上会听到一大段导游词,那嗓音年轻、漂亮、生动,亚赛导游小姐的容貌,真得一听。

朋友们,我们的汽车现在正行驶在素有“海防长城”之誉的范公堤上。也许有朋友听到“范公堤”三个字,不禁生出疑问:此范公何许人也?小导这里有一道选择题,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答案A:春秋越王勾践的谋士范蠡;答案B:项羽的谋士,被尊为亚父的范增;答案C:亚洲足球先生,以臭脚、打架著称的前国脚范志毅;答案D: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现在我郑重宣布,正确答案为:D!为什么选D呢?其中的缘由听小导一一道来。

范公堤原来称为皇岸,是唐大历年间,淮南西道黜陟使李承为抵御海潮,带领民众修筑的一条海堤,时称“捍海堰”。北宋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在东台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旧堰久废不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便具奏朝廷提请修筑海堰工程。大家可以想象,即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修筑一条长达数百里的海堤,也是相当巨大的工程,更何况是在近一千年前的北宋。一道奏折,开启了沿海数十万人民的幸福大门,也同时开启了范仲淹的“三难”故事。第一难,启动难。对于修复捍海堰,当时有些人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修堰虽可以挡住海水,却不利于排除堰内洪涝积水。范仲淹则认为,“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天圣二年(1024),宋仁宗升范仲淹为兴化县令,主持捍海堰的修复工程。是年秋后,范仲淹带领泰、海、楚、通四州的民工四万多人,开始了修复捍海堰的工程。世事难料。范仲淹在《胡公神道碑铭》中记述当时“雨雪大至,潮汹惊人,而兵夫散走,旋泞而死者百余人”。当工程刚刚开始时,遇上了特大风雪,海水汹涌滚滚袭来。虽然范仲淹不惧危险,亲临一线指挥民工迅速撤离,但狂风卷着无情的滚滚巨浪,吞没了还没来得及撤离的上百名民工。这一来,被那些反对修堤堰的人抓住了把柄,于是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谎称死人上千,更有人上书请求罢修。朝廷派人下来调查,多亏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调和解释,修复捍海堰的工程才得以重新开始。第二难,定线难。由于旧堤大多坍塌,加之海岸线不断变迁,堤址需重新勘定。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宋代,普测海岸十分困难。范仲淹亲临海滩观察思考,始终找不到好的办法,终日愁眉苦脸。一日,他去海边勘察,在一个渔民家中喝水时,看到渔民喂猪的桶沿漂着一圈赫色的稻糠,灵机一动。于是,于大汛期间,他发动沿海百姓将喂猪用的糠遍撒海滩,大潮一至,糠随海浪涌进。落潮后,糠则附着于沙滩,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范仲淹令民工沿线打桩,新堤址就此确定。第三难,应该说是第三难!家母亡。天圣四年(1026),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范仲淹的母亲突然去世。大家都知道,北宋时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以孝为先。一个人的品行好不好,先看他是否孝顺,无孝则无忠。在忠孝两难的情况下,他只好离开工地,守孝回南京。但他仍然关心着修堰的事,多次给张纶写信,反复说明修捍海堰利国利民,关系十分重大。张纶代他亲自到工地观察督工,仅用了三年时间,于天圣六年(1028)春,长达一百五十多里的捍海堰,终于修成了。范公堤的筑成,成为苏北历史上大规模围海造田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如东成为鱼米之乡的起始。由于范公堤“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农事、盐课两得其利。当今如东土地肥沃、物产富庶、资源丰足,当年范公筑堤拦洪当是功不可没。后人敬仰范仲淹功德,遂定堤名为“范公堤”。这就是范公堤的由来。范仲淹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如东人民的先祖们诠释了什么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在,请各位朋友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我们下车与范公堤遗址亲密接触!

这一段导游词,要说也算丰富、全面而大致准确,但要真正说清范公堤历史沿革,还得有一些修正与详释。笔者不妨就先依着导游词的思路展开。

第一,皇岸不等于范公堤。

先看一下《辞海》怎么说。

《辞海·范公堤》:宋天圣中泰州知州张纶从西溪(今江苏东台)盐官范仲淹议,重修扞海堰;功成,滨海泻卤皆成良田,后人称为“范公堤”。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阜宁,历建湖、盐城、大丰、东台、海安、如东、南通,抵启东之吕四,长五百八十二里。明清两代堤外虽陆续涨出平陆百余里,此堤仍有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功用。近数十年堤东已垦为农田,遂将自阜宁至东台南一段堤身筑成公路。

不错,这五百八十二里捍海堤——“海防长城”,就是范公堤。但这是一个统称,包括“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的各段海堤在内,后人统称范公堤。其实情况比较复杂。

地方志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听从西溪(今江苏东台)盐官范仲淹议,重修捍海堰。聚集通(今江苏南通)、泰(今江苏泰州)、楚(今江苏淮安)、海(今江苏连云港)四州民夫,共四万余人筑堤。北自盐城大丰刘庄,南止海陵(泰州)东台富安,全长约一百四十二里余[23],原名捍海堰,亦称常丰堰。真正要称范公堤,这才是。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通州知州狄遵礼继承范仲淹的壮志,继续修筑大堤,从通州石港修到了余西,史称“狄公堤”。

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海门知县沈起调集民夫,筑堤七十里,连接范堤,从余西一直修到吕四头甲岸廖角嘴,称“沈公堤”。王安石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海门县沈兴宗兴水利记》。

南宋乾道七年(1171),泰州知州徐子寅议请兴工修治海堤,各盐场官员分治其境。堤自海安旧场(一说角斜)经拼茶场、丰利场至掘港镇花子街(现名胜利街)西古岸头九总桥。总长一百六十里,其中拼茶场三十二里、丰利场三十三里、掘港场九十五里。当时人称“皇岸”。这才有了“皇岸”。所以,你可以说皇岸是范公堤的一部分,不可以说“范公堤原来称为皇岸”。清人钱跋在《吕四志》中有一段按语:“余谓筑堤之功,不但狄沈之名不可没,即张纶亦与有力焉,今人皆称范公堤者,何为?以范之功业,常昭于天下后世,范公令人易记耳。”

第二,“具奏”者非范仲淹,乃张纶也。

导游词说:“范仲淹在东台监西溪盐仓时,看到旧堰久废不治,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便具奏朝廷提请修筑海堰工程。”范仲淹当时年方三十三岁,职务是泰州西溪镇盐仓的盐监,八九品小官,相当于今天盐务局一个基层小干部,本职又与搞水利工程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他来“具奏”还谈不上。是他把自己的大胆想法写成一封信,跨级别、跨部门地送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张纶觉得建议不错,这才亲自“具奏”朝廷。关于范仲淹这种越级越权之举,后面还要细说。

第三,非张纶举荐,不会有兴化县令范仲淹。

导游词说:“天圣二年(1024),宋仁宗升范仲淹为兴化县令。”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载:“仁宗皇帝天圣元年癸亥,年三十六。……除兴化令。”那这就是前一年的事了。当然,要说是皇上让范仲淹当了兴化县令也不错,问题是皇上怎么就知道有个能干的范仲淹?关键的举荐者便是张纶。以上三段文字都提到张纶,张纶何许人也?《宋史》有《张纶传》。后来官比张纶大的范仲淹写有《泰州张侯祠堂颂》,后文书中再说。

第四,却是胡公功德。

导游词说:因为工程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朝廷派人下来调查,多亏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调和解释,修复捍海堰的工程才得以重新开始。”事情闹到朝野轰动,已非“调和解释”所能奏效,是朝廷派下来的这个“钦差大臣”扭转了整个局势。他大名胡令仪,时任淮南转运使,奉旨到泰州查勘实情。此人一向正派,曾于淳化、至道年间(990—997)任如皋县令,深知古捍海堰的重要,如不修复,农田、盐灶和百姓生命财产将会深受其害,一经实地察看,便慨然叹道:“昔余为海陵宰,知兹邑之田特为膏腴。春耕秋获,笑歌满野,民多富实,往往重门击柝,拟于公府。今葭苇苍茫,无复遗民,良可哀耶!”(范仲淹《胡公神道碑》)此事“必成之”!遂与张纶联名上奏朝廷,要求继续开工。胡公之功德,老百姓最结记,至今泰州、如皋、海安、东台、海陵等地仍有不少三贤祠胜迹,所敬三贤,范仲淹、张纶、胡令仪也。胡令仪逝世后,范仲淹写有《胡公神道碑》。

现在离开导游词,说些范公堤身前身后事。

范公堤之前,唐代大历元年(766),淮南节度判官黜陟使李承,筑堤堰以捍海,自楚州高湾至扬州海陵县境,延袤一百四十二公里,名为常丰堰。宋代开宝年间(968—976),泰州知事王文佑增修捍海堰,后因年深月久逐渐倒塌。

范公堤之后,庆历、至和、乾道年间几次补修之后,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通州盐运分司判官包柽芳,从石港旧范公堤彭家缺口起,将马塘围入堤内,南至石港场,筑新堤二十里,称“包公堤”。这些都是范公堤的延伸和补阙,因首倡之功属范公,故统称为“范公堤”。

明正德年间(1491—1521),黄河又决口,夺淮河水道。淮河因“淤沙汇注”,支渠湮没,海滨日浅,海滩渐涨,于是海岸线不断东移,至清代海岸线已东去一百二十华里。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督高斌于栟茶、角斜续修范公堤。民国二十年(1931)洪灾后,刘庄、白驹至海安一段范公堤一百余里均加宽四到九米,十天竣工,投工十六万个。明清两代,堤东逐渐淤积成平陆百余里,但范公堤仍有“束内水,隔外潮”之效。又数十年过去,阜宁至东台一段范公堤堤身筑成公路,成为通榆公路之一段。海安境内范公堤从原旧场通海桥至角斜镇大码头段,建国后改作栟角公路。据盐城市考古专家俞洪顺介绍,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筑通榆公路(二〇四国道前身)时,该公路中段从东台富安到阜宁射阳河南岸,全部利用范公堤为路基。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二〇四国道[24],古堤被破坏得比较严重,现在仅剩盐城大丰市草堰镇境内的一段范公堤遗址。值得庆幸的是,范公堤的“头”还在,这就是阜宁境内三灶乡的丰赐墩。乾隆本《阜宁县志》载:范公堤“南接泰州、海门,北至阜宁城北门外丰赐墩”。现在此墩尚存,只是已变得很小了,长约十六米,宽约十五点六米,高约六米。墩上建一六角亭,位于前丰村东北,在丰墩初级中学校园内。范公堤尚存景观计有:掘港踱石街、刘埠观渔归、二十三总瞻神树、东凌眺日出、洋口瞰潮汐等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凭吊范公堤遗址,人世感慨难平。千年范公堤虽失其捍海功能,但它与传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永载史册,成为中国人的一份精神优绩股,持之愈久,增值无限!

10.筑堤长歌

还得回到导游词一下。它说:“范仲淹则认为,‘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亡少,岂不可乎?’”此话可不是范仲淹说的,还是那个有眼光、有胸怀的张纶说的。但它说范仲淹修堤时遇到“三难”,的确不假。

据《盐城市志》记载:“汉时,盐城境内的海岸线位于今通榆公路一线,线外辽阔的沙洲与浩瀚大海相连,线内以射阳湖为中心形成洼地。每当沿海强台风过境,狂澜掀起,席卷西侵,淹没盐灶、农田,漂泊人畜、庐舍,给沿海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其实,何止盐城一境,东濒黄海的海安、如东、东台、大丰一带,自成陆地后,海岸逐渐东移,庶民为图生计,纷纷开发农灶,而每当海潮漫涨之时则庐舍漂没,田灶毁坏,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唐人崔桐有诗云:

今岁东隅厄,伤心北海翻。

万民葬鱼腹,百里化龙门。

同类推荐
  •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1895年2月6日,在美国东部巴尔的摩市卡姆丁路426号,一个男婴出生了。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具有德国血统的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忙碌个不停,都顾不上看这个孩子一眼;有着爱尔兰血统的母亲已经被众多的孩子和艰难的生活把精力都消磨光了,没有一点为人母该有的欣喜。刚出生的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职业棒球运动员贝比·鲁斯。
  • 赫鲁晓夫全传

    赫鲁晓夫全传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尼基塔·赫鲁晓夫是一位在联合国大会上敲鞋子的苏联领导人,事实上,他也是20世纪最复杂、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谴责斯大林,释放数以百万计受害者,并为他们平反昭雪。他努力减缓冷战紧张气氛的笨拙尝试引发了柏林与古巴两次危机。作为斯大林之后头十年的苏联统治者,赫鲁晓夫给他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打上了其自身矛盾的深刻印记。此外,他的一生和从政经历为我们勾勒了苏联时代的整体画卷:革命、内战、饥荒、集体化、工业化、恐怖政治、世界大战、冷战、斯大林时代、后斯大林时代。
  • 远交近攻:范雎

    远交近攻:范雎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远交近攻:范雎》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位战国文臣谋士范雎的宦海一生。
  • 施仲衡自传

    施仲衡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施仲衡自传:六十年工作回顾》作者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地铁的开拓者之一,是历史的见证人,阅读此书,如同阅读中国地铁的发展简史,对从事和关注中国地铁发展的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

    《马上皇帝:赵匡胤》介绍马上皇帝——赵匡胤的有关内容。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米虫狮子妃

    米虫狮子妃

    为了寻找亲生父亲,被母亲坑到古代。父亲没找到,倒是找到了一个腹黑的男票,米虫后悔的说:“母亲大大,我能不找父亲了吗!!”母亲:“为什么?”米虫:“呜呜呜~男票忒强悍,吼不住!”某世子:“嘻嘻,乖,跟我回家,我包你吃喝玩乐。”
  • 九品护卫

    九品护卫

    苍域护卫分九品,九品为尊,一品最末。萧氏护卫一族血脉传人萧辰,意外继承了千年魂宗衣钵,被纳兰家族大小姐钦点为嫡系随行护卫,造就了苍域护卫史上最闷作的一朵绝世奇葩。
  • 重生日本当家猫

    重生日本当家猫

    在日本旅行的沈梦溪在一场英雄救美事故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当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猫,而且是被美少女养着的家猫。最奇葩的性别还是母猫。教练我不要当猫,我要妹子,猫身这么好的资源为啥不利用。我要逆袭,我要修炼,我要重新变成人有木有啊!ps:这是一个人意外变成了猫,然后变成了猫之后努力想要变回人的故事。当猫无限好,只是……
  • 风息古城

    风息古城

    无灵根亦可得道,只要有心,任何人皆可为神。看其,如何纵横无数位面、宇宙。请把手给我,带你去看圈外的风景。
  • 星星纪:三十三封情书

    星星纪:三十三封情书

    我能保护好你,所以我们不要分手!和你相遇,好幸运,喜欢上你的一切。等不及,怕错过,爱上你,拥有你,抱紧你。作者亲身的经历,没有繁杂的恩怨情仇,只有简单的,普通小市民的恋爱,浪漫在心里,温柔在怀里。
  • 真龙九天

    真龙九天

    一位武林世家的天才少年,却遭族人妒忌,兄弟背叛,落入万丈深崖,命悬一线....然,天道有情,命运不息,少年却得惊天传承,从此踏入了不一样的修仙之路。修仙世界,万族林立,宗门万千,妖魔无数。修仙之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上能九天揽月,下能移山倒海,一念天地变色,一怒苍穹破灭。
  • 盖世武神

    盖世武神

    一卷羊皮纸,一块神秘小石头,一个少年崛起于底层微末。为救亲人,少年陆飞毅然踏上血与骨铺就的霸途,狂歌万里,血战长空!灭天才,斩妖孽,踏天阙,战苍穹,控轮回,逆生死...傲视万界苍生,雄踞八荒六合,问苍茫天地,谁与争锋?
  • 清远公子传

    清远公子传

    洪荒时代,曾有远古神祗生活在中土大陆上,古神之战后诸神神隐,只留下了些许远古神迹,及种种诡异秘术。三百年前一场战争震动中土,东南西北四境诸侯相互厮杀,七王称霸斗得昏天暗地之际,一群身着黑袍的秘术师自黑暗中走出,操纵邪魅,施术将星门逆转,以致世间万千魑魅魍魉横行,百姓沦为血食。三百年过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是谁,最后又为何烟消云散。只有一位紫衣公子,自秘教圣地清流山走出,他带着一身的秘密和灵力云游四海,收下徒弟洛林,旅途所见诸人诸事,欢笑悲哀,满纸映泪。
  • 妖孽当道:腹黑君王欢乐妃

    妖孽当道:腹黑君王欢乐妃

    她是上古战神之子,神魔大战,她的家族为补天界阵法,悉数化为结界界灵,她的家人被算计下落不明,她仅十月便被丢进混沌,自生自灭。他是魔界沉睡的君主,辗转三世,为寻魔界当年丢失的镇魔珠,化身天元摄政王。初次见面,一个不懂怜香惜玉,一个不能安心吃鸡。再次相遇,他口吻宠溺,她大胆嘲笑。妖孽再聚,风云再回。
  • The Autobiography

    The Autobiograph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