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仁同万健华、韩克、窦春芳、胡艳丽、周菊英从敦煌一带外调回来,稍作短暂休整后,就整理外调材料。转眼间,秋去冬来。对就近的一些涉案线索进行补充调查,同时寻找新的线索,扩大调查范围,为进一步的外调做准备。
不久,过了春节,闹了元宵。新春开始,也是新的外调工作的开始。根据掌握的线索,与修青藏公路有关,于是准备赴青海。
赵济仁吩咐万健华,抓紧去青海的准备工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原班人马的差旅费、用具、介绍信、交通及家务安排都做了准备。
在阳春三月的一天上午,赵济仁一行的汽车开上了赴青海的旅程。
也许是春天伊始,也许是要去新的地方,执行新线索的外调,韩克忽然产生一种新的感觉,似乎空气清新,血流加快,精神为之一振。兴奋之际,举目车窗外,阳光格外灿烂,林木泛绿,草尖探头,大地返青。再往前行,偶有杏花绽放,露星星点点白色,迎着太阳闪光,偶有“呷呷,呷呷”之声飞进耳门,又见喜鹊在飞翔,听胡艳丽突然叫道:“燕子,燕子,你们看!”大伙睁圆眼睛望去,果然看见燕子剪着尾巴在飞来飞去。
赵济仁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听着同伴们的议论,禁不住说道:“春天已经来了,真是春意盎然。”
万健华也应和道:“确是春风拂煦,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人长精神,一派春天的气息。”
“真是的,”周菊英道,“你们一个个诗兴大发,都成了诗人了!”
“我才是真正的诗人,”窦春芳神气地说,“你听我唱,春天,春天,你在哪里?欢乐的鸟儿在歌唱你,盛开的鲜花在迎接你,忙碌的蜜蜂在追逐你,广袤的大地在拥抱你,春天啊春天,和我们在一起。”
听着同伴们的议论,韩克也兴奋起来,可他到底文化功底不深,更兼缺乏文学才能,没有诗人的浪漫,虽然也感到了春天的气氛,可形容不出春天的景色,便说道:“好好好,你们都是诗人,只有我不是,但我也感觉天气暖和了,人们的脖子长了,不缩手缩脚了。”
韩克的这几句话,又引得大伙笑了起来。窦春芳讥讽道:“连韩克都感到天气暖和了,可见春天真的来了。”
一路上,边前行边议论。汽车穿过一个热闹地方,又进入一个山谷,山岭罗列,重重叠叠。汽车拐弯抹角往前走,却见山坡上一座庙宇,仰面一看,庙宇的门楣上“紫云殿”三个大字赫然进入眼帘,镌刻在蓝色的匾额上。缭绕的青烟从庙中袅袅升起,融入山景之中。山上古木参天,林中青草铺地,青烟与山林相间,庙宇与山景搭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令赵济仁心旷神怡感慨不已,禁不住说:“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汽车继续前行,挺拔的白杨树、白桦林,佛塔似的松树、柏树等各种树木生长其间,高大与低矮、纤巧与粗壮,错落有致,布满山体,一派青翠的景致。山谷上空,黑鹰、花鹰展翅飞翔,再留神细观下面,百灵鸟、柳莺、红和尚、麻和尚、野鸡、野鸭等飞禽不时飞来飞去,觅食、嬉戏,好一个世外桃源、自由世界。
汽车又行进到山的缓坡处,各种花竞相绽放,构成一个苍翠欲滴、五颜六色的花草世界。再观公路旁边、峡谷谷底,则是一条溪水依山势流动,曲曲折折,扑山撞石,水沫堆堆,间或居高临下,形成瀑布飞流,向下扑去,上下翻滚,拐弯抹角,似唱歌跳舞一般。
赵济仁的心情也如同这青山、溪水,难以平静,时而心花怒放,时而奔腾跳跃,欲要仔细观察体会,却身不由己,意不相适,坐车观景,一瞬而过。
夕阳西下时分,汽车来到叫民和的县城,开到一个招待所停下。万健华到柜台上登记房子,对服务员说:“我们一共七个人,一位高干,一位中干,四个一般干部,一位汽车司机,其中两位女同志,需给安排一个套间、一个单人间、两个双人间或三人间。”
服务员回答道:“今天客人比较多,套间已占满,不好安排。”
站在旁边的赵济仁插话道:“没有套间就住单人间,若单人间不好安排,除了两个女同志住双人间,其余人住三人间、四人间都行。”
正在协商之际,走过来一个中年男子。服务员对其说:“所长你看怎么办?”所长看到赵济仁的谦让、灵活态度,又是山西口音,便说道:“老同志,对不起,现在没有套间,得让你委屈一下,单人间充裕,可安排好一点的,向阳的。”边说边将赵济仁领到向阳的单人间叫赵济仁看:“你看行不行?”
赵济仁边看边回答道:“行行行,睡觉么,只要能睡着,管什么双人间、单人间,一样做梦!”
所长笑道:“老同志,听口音,你也是山西人。”
赵济仁笑道:“就是,山西晋南人。”
所长道:“我也是山西晋南人,随解放大军过来的。在部队上就是搞后勤的,到这里就安排到了招待所,搞迎来送往,管吃喝拉撒睡!”
赵济仁笑道:“以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现在是老乡见老乡,心里很喜欢!一听你的山西话,心里就很亲切。”
所长道:“你真会说话,一听就入耳,虽是大干部,可不住套间,并说单人间一样做梦,老八路的作风没有变。别客气,有话尽管说。”
赵济仁道:“不客气,不客气,住这间房很好。吃也随便,做什么,吃什么。”
晚饭由所长作陪,他边上菜边指着介绍:这是黄焖鳇鱼,那是手抓羊肉,再是土豆烧牛肉,这是炒葫芦,及鸡蛋汤。按规矩办,真正是四菜一汤。黄焖鳇鱼,是青海特色,出在青海湖,产量丰富,供应各地,颇有名气。牛肉羊肉,清真菜,回族的传统菜。
介绍炒葫芦,所长道:“这道菜,有的地方叫南瓜,叫法不同,东西也不一样,做法也因人而异。我们的这道菜是本地货、本地做法,地道的地方特点。”
大伙一尝,个个赞不绝口:“甜,真甜!香而不腻人,甜而可口。”赵济仁则说:“又绵又软,最适合我们老人的口味!”
所长又道:“说到炒葫芦,颇有些来历。”
“什么来历?”心直口快的胡艳丽道,“说来听听!”
所长道:“传说,在本县的李家湾村有李家夫妻俩,务农维生,且有一个瓜果园,日子倒也过得去,却没有儿女。到了中年,才生了一个女儿,叫芳芳,略了缺儿之憾。一个春天,夫妻俩携女儿在瓜果园劳动,忽然从树上跌下一只小燕子,摔伤了腿,母燕子落下来,把翅膀伸入小燕子腹下,一而再、再而三地欲帮它飞起来,小燕子终因腿伤未能起飞,母燕子无可奈何地飞走了。”
这一切被小芳芳看在眼里,她把受伤的小燕子捧回家,在母亲的帮助下,为其接骨、敷药、包扎、换药。芳芳的邻居儿童蛋蛋也常来看望小燕子,逗它玩。经过一个夏天,小燕子的伤痊愈了,长大了,能飞了,转眼到秋季,又随南归的燕群飞走了。
芳芳及其母亲和小邻居蛋蛋忘不了小燕子,盼望它再回来。又一个春天到了,每当有北飞的鸟儿鸣叫,芳芳和蛋蛋都来观望,一群又一群的候鸟飞过,就是不见小燕子飞来。正在失望之际,忽然一只燕子落在了他们面前,且吐下了几颗饱满的葫芦籽儿,点了点小脑袋,又追赶燕群去了。
芳芳与其父母将燕子留下的葫芦籽儿种在地里,精心务习。未曾想,这葫芦苗儿生长得出奇好,苗儿茁壮,瓜蔓疯长,花儿金黄,结了好多个葫芦,一个个长得滚圆硕大,似胖娃娃样。李家的葫芦长得好,三传两传,传开了,附近的人家也种起这种好葫芦,获益不小。
由于芳芳救了小燕子,也因小燕子不忘救命之恩,含来葫芦籽,使恩人的瓜果园兴旺发达,又使众乡亲得到好处。还因为芳芳生长得小巧灵秀,人们又称芳芳为燕子姑娘,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地叫其燕子姑娘。
年复一年,燕子姑娘长大了,儿时的小邻居蛋蛋也长大了,因为传统习俗,男女有别,由儿时的无猜无疑,改变为回避、忌讳了。蛋蛋李文秀因学习用功,中了秀才,赴京赶考,因其父去世,家境贫寒,凑不起盘缠,一筹莫展,耷拉着脑袋在村子里团团转。正好遇上了燕子姑娘,不得不向其透露了凑盘缠的难处。
燕子姑娘有瓜果园,更是她家的葫芦长得好卖得多,有结余,其父母也都有心帮助其赴京赶考。
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度人之途。李文秀因学问功底深厚,考中了进士,且封为本县的知县。
他当了知县,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欲感恩皇上,报效地方,青史留名,也不枉父母官一场,想搞点名堂,手下的人一个个捧场,献计献策,要修楼堂馆所,大兴土木,扩大城池三十里,意欲尽快动工。
消息不胫而走,四方震惊,百姓骚动,议论纷纷。若要动工,占用良田,毁坏民宅,劳民伤财,祸害百姓,好生了得,不断上访知县,知县拒不接待。
燕子姑娘及其父亲听到消息,亦十分忧虑。若是扩城三十里,必然毁坏自己瓜果园断自家生计。事关生计利害,当初又是自己给其凑了赶考盘缠,办了送行的葫芦宴,不会不接待。于是挑选了几十斤重的两个大葫芦父亲担着,燕子姑娘陪着,赴县衙向知县求情。
李知县毕竟非忘恩负义之徒。在自己穷困潦倒、一筹莫展之际,是乡亲慷慨解囊相助,且置葫芦宴,走上了赴京赶考之路,如今中了进士,封了知县,岂能忘了,刻刻想着此恩典,意欲表达谢意,亦想见见儿时的小朋友燕子姑娘。正在此时,把门的衙役进大堂禀报:“一个老汉担着两个大葫芦,由一个姑娘陪着,前来求见。”
李知县一听,父女二人如此行状和模样,断定是邻居恩人燕子父女无疑,传话叫进来相见。一见面,果然是他们,吩咐手下接了葫芦挑子,送进厨房,亲自接待并陪恩人在后堂说话。
燕子父亲是个直杠子人,面对晚辈,又是熟人,便开门见山道:“听说你考中进士,又封为本县知县,为我们地方争了光,扬了名,可喜可贺,着实为你高兴。”
李知县道:“我能赴京赶考,多亏了你帮大忙,要不然,哪有今日。有什么事,尽管说!”
燕子父亲又说:“听说你要扩城三十里,大兴土木,修楼堂馆所,这可是劳民伤财的事。干这么多工程,是要花很多银子的,那么多的银子从哪里来?没有天上星星那么多的银子是搞不成的。再说,扩城三十里,三十里内那么多老百姓的土地要占,房子要拆,叫他们怎么过日子,断了我们的生计,叫我们怎么活?弄不好,官逼民反,老百姓闹将起来,谁都不得安宁,你的知县也不好当,扩城的事,可要慎之又慎,三思而行。”
李知县一听,脸色大变,眉头凝成一个疙瘩。半天之后说道:“扩城的事是手下人提议的,正在议论之中,还没个准谱儿。你这么一说,原来有这么多麻烦事,既没有银子盖楼堂馆所,也无法安排那么多老百姓的生活。这些建议,是手下人出的馊主意,看来使不得,行不通。”
燕子姑娘父女一听,悬着的心终于落在腹中,说道:“谢谢知县大人能听民情,解民意,但愿我们能安心过日子。”
李知县又深有所悟地说:“葫芦恩情重,旧城不能动;民以食为天,扩城不能行!”
县里的老百姓都感谢燕子姑娘父女,为民众说了好话,做了善事。也不忘李知县体恤民情,关心民生,是一个开明的父母官,传为佳话。这个故事一代代地传了下来,与这个佳话相联系,“炒葫芦”这道菜也传了下来,成为本地的地方名菜。
“原来如此。”韩克深有所感地道,“想不到,炒葫芦这道菜竟有这么有趣的故事。”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干二净,所长又叫续了上来。
大家边吃边议。胡艳丽又发疑道:“‘炒葫芦’是好吃,不知燕子姑娘的婚姻怎样了,是不是嫁给李知县了?”
大伙又笑道:“你就爱操心人家的婚姻,是不是说的你自己?”
“胡说。”胡艳丽反驳道,“风马牛不相及。”
所长接着说:“燕子姑娘救了小燕子,种葫芦种得好,又向知县为民求情,做了好事,传为佳话,更兼她风流灵巧,应该说,与李知县是天生的一对儿!可究竟怎么样了,没有传下来!”
“遗憾,真遗憾!”胡艳丽、周菊英异口同声道。
大伙在美中不足中离开餐桌,各回房间。
所长又来到赵济仁房间,攀老乡、拉乡情起来:“想不到,来了你这位山西老乡,一听口音,就格外亲热!”
赵济仁道:“谁说不是,最是在人生地不熟的这地方,碰到了你,住你的招待所,吃可口‘炒葫芦’,还听了你讲的有趣故事!”
所长道:“虽然我们生长在一个地方,是地地道道的老乡,我是小小的招待所所长,你却是大干部,你是怎么当上这大官的?”
说到赵济仁,他是一个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的高级干部。他老家在山西晋南,家中原来殷实富裕,祖上是书香门第人家,藏书很多,出了好些文化人。在他小字辈中,因其聪敏伶俐,又好读书,其爷爷、父亲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企盼他好好读书,成人成才,继承家业,光宗耀祖,一心供他上学,到外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