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班”,不禁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回顾。揣磨这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忽然顿悟,为何哪怕只做了孩子一天的老师,在他长大后的回忆里却有父亲般的恩情,做了孩子一辈子爸爸的父亲却未必能成为孩子的老师。
因为,很多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有形的生命,而老师们却潜移默化地给予了孩子无形的生命,即:孩子的“成功感、幸福感、自信心”等诸多精神上、情绪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将培养孩子的毅力和信心,让孩子的自信心无形中内化于心。
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有人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则是杰出的画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有什么。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用在当今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就未免有点过时了。因为,在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密集时代成长的孩子,大多都是高智商、高敏感、高脆弱、易受伤,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如果还把他们看成简单的“白纸”,用自己喜欢的颜料在上面随意涂抹,恐怕已难以画出理想的画卷了。
毕竟家长的言行也并非完美无憾。面对现代的中学生,许多家长的知识面已受到严重的挑战,要想保持家长的权威,不妨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做朋友,做到“爱孩子、懂孩子、欣赏孩子”,并相互尊重、友好沟通。
我对孩子的爱比较特别,孩子小的时候我把他看成一株小小的“树苗”,并据其长势,尽量提供适宜他生长的环境和空间,适当施肥浇水,任其随意生长,只是什么时候看着他身上发了个多余的小岔儿,会影响到他对营养的汲取与吸收,才会毫不手软地砍掉这自然生长中正常萌生出的枝岔儿,让他直直的迎着阳光而长,绝不会拔苗助长,或是硬要把本来属于寒带的植物弄到热带去。因为,我感觉,只有让他在本土的环境中自然天成,才能让他最终长成“栋梁”。也常会给他找座标、寻差异,及时纠成其生长方向,但人的天赋和成长空间毕竟有差别,天下所有的孩子不可能都成龙成凤,就像农村那句俗语“都想坐轿总得有抬轿的人”。所以,要给孩子一个蓬勃生长的环境,给他一段值得回忆的青少年时代。
我始终认为,要想让孩子这棵“小树苗”长成“栋梁”,首先要让其像“树”一样和父母站在一起,无论他是羸弱或是茁壮,都要把他看成一棵树,好好爱他、呵护他。不要因为周围的高山和鲜花而忽视了这棵树,因为,高山之高自有其高的机缘,鲜花之美自有其美的原因,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只固守自己“根下的土壤”,努力长成大树,足矣。
我从不跟儿子说,你看人家谁谁怎么着,也从不限制他玩电脑、玩游戏,有时甚至第二天就要考试了,头天晚上他还要悠闲的坐在电脑前玩会,提醒他时他会自信满满地说:“多大点事儿啊!放心,考试保证没问题。”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就在心里信奉他的“没问题”(结果每次考试成绩还真不错),但我会给他限制时间,如果他不遵守,代价就是罚几天不能玩,所以他一般守时,到点自己就离开。我认为这种“放养式”的教育让孩子很快乐、很幸福,在这种快乐中学习,他的效率会很高。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远远胜过得失成败,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在情绪起伏中浪费太多的精力和脑细胞。让孩子时时感觉父母一直是以欣赏的姿态看待他的,“他是能行的、最棒的”,有了这样的心态,孩子才能在成功时不容易骄傲,在落后时又不会自卑,才能既会享受阳光雨露,又可抵抗凄风苦雨,最终成长为 “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