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管是元帅这颗星还是列兵这颗星,都是军旗上的星。
尊敬的元帅呀,看见军旗,我们就会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
尊敬的老师们,你们在晚辈心里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隔几代人了,我们总是仰着头看你们,感到亲切,但又不可避免地有点高不可攀的感觉。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帅是与毛泽东站在一起的,你们一起建立了人民军队,一起缔造了共和国。
你们爱唱《国际歌》,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有机会就哼唱起来。可以肯定地说,从你们嘴里唱出来的歌声没有小青年们唱得标准、动听,但是却唱得赤诚,把每个音符都化作自己的生命。
你们是带枪的人,军人,大盖帽,腰间别着手枪,这个形象给大家心里蒙上了一种神秘、威严的色彩。
我们最佩服你们那双粗大有力的手,一生中剪断了多少绊羁中国人民手脚的镣铐,炸毁了多少设在通往胜利路上的碉堡。正是这双手,托起了整个中国,使苦海深渊中的人民从暗夜走向了光明。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你们勇敢地冲上阵地,架起机关枪向旧世界猛烈地射击,中国人民才有了今天。
当然,尊敬的元帅们,我们热爱你们的原因还来自另外一个方面:你们之中有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民众中的普通人,有的家庭出身虽然高贵,但是自幼接触了不少社会基层的普通人。当初在你们与那些被生活折磨得驼了背、弯了腰的受苦人走在一起的时候,在你们用自己那粘满泥土的双手捧起半生不熟的牛肉和高粱馍馍填着饥饿的肚子的时候,是不是就萌发了变革现实的想法?过去的一切都不算遥远,仿佛就在昨天,你们在前沿指挥所里发出了拂晓前进攻的命令,于是,山炮、机关枪、子弹,还有一腔的热血,组合成捍卫祖国尊严的气魄。
军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悲壮的一幕!
元帅,你们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你们懂得牺牲、奉献对于祖国的价值。
你们当中有一位说过,他一生最爱军旗,他去世以后,遗体上除了覆盖党旗外,还要盖一面军旗。
这是军人的性格,这是战士的情操,祖国会给予你所珍爱的一切的!
老帅呀,你们的功劳盖世,共和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有一首诗里这样写道: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把鲜红的军旗高高举起,军旗的每一根纤维里,都凝聚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心血。
看见军旗,就想起你们那征帆急驰的岁月,壮丽多姿的故事……
1.朱德说:我是个老粗
是党叫我当总司令的。
一位外国记者对朱德同志作过这样的描写:“他是朴质而英勇的人——一条军衣的腰带就是他几十年来的装束;身材高大,又宽又厚,如同最结实的刚石,脸有些黧黑,由那长锋似的浓眉下,眼睛射出沉着而又威棱的光……对于我们,却更多的时间是喜悦,和霭。他有着农民的朴素、温厚、坚毅,从他身上却找不出一丝农民的消极成份,他从不顾及自己,而专心一致为革命奔走,几十年如一日——最危险的战线上,他是那里堵防的人。”
这个记者接着写道:“朱德同志从农民中出来,对于他们的痛苦,认识得极清楚;他们的痛苦,就正是全部灾难的土地的痛苦。”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总司令朱德元帅。
他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两个字:厚道。他厚道得像一个朴实的老农民。1939年,朱总司令所在的党支部授予他模范党员的锦旗,他接旗后说:“我是个老粗,今天当了总司令,是党叫我当的。”
朱老总对反动派和仇敌,毫不容情地予以反对以至歼灭;对真理、友人,却表现了热情洋溢的挚爱。这些便组成了他伟大的人格。一个人如果没有个人的性格的伟大,是不可能支持着伟大的事业的。
对于朱老总崇高的品德,许多接触过他的、了解他的人都称赞不止。
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每到一地,住在老百姓家里,都要号房子。那是抗日战争的时候,一天,部队在太行山中一个小山村宿营,警卫员把总司令安排在一户人家的正房里,那房子豁亮,宽敞,总司令办公、批阅文件,正合适。可是,总司令却提出换房。
为啥?
原来,总司令进村后从老乡口里得知,此地有个风俗习惯,长辈住正房。警卫员没有总司令作风深入了解情况多,硬要坚持让总司令在这间正房里住。
朱老总拍拍警卫员的肩膀,说:“小鬼,正房是人家长辈住的地方,我怎么能住?记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
后来,警卫员请村长在另一户人家号了房子。朱老总又了解了这一家的人口和住房情况,便在四间房子中挑了一间窗户小、光线差,堆放着农具的简陋房子住下了。
警卫员为工作考虑,怎么也不同意总司令这个决定。总司令给他解释说:“这房子就蛮好嘛。你看看,这家老乡家里有老人,有小孩,还有个儿媳妇要生也孩了,他们的房子很不宽裕,咱们再不能给人家添麻烦了。”
“你还要办公,这间库房行吗?”警卫员嘟囔着。
“条件好坏应该有个标准,无限地要求这好那好会永远也没个满足的时候。要我看,这间房子比当年过雪山草地时睡在野外好多了!”
这就是朱总司令对待个人生活标准的观点。还是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他就要求红军于部必须心甘情愿地过苦日子,在一次干部会上他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战士,要做到‘三个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钱,三不要家。自己不要命,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钱,是为了天下的穷人过上富裕日子;自己不要家,是为了每个劳动人民之家都能幸福地团聚和生活。”
全国解放以后,进了大城市,生活条件舒适了。但是,朱老总在长期战争岁月里养成的对待个人生活要坚持低标准这一观点仍然没变。他总是把自己看成普通党员,甘做人民的公仆,使人感到他多会儿都是那么可亲可敬可爱。
1974年,朱老总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当时他的几个孙子孙女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很需要一个孩子陪他,照顾他。于是,有关部门便按规定,把他一个在海军工作的孙子调回了北京。这事朱老总事先并不知道,当他发现孙子已经回到北京后,便很严肃而耐心地对孙子说: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组织上照顾得很好,这已经使我很过意不去了。现在又把你调回北京照顾我,这种事我们万万不能干。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吧。”
随后,他又把海军领导请到家里,让他们快把孙子调回到基层去锻炼。
阴历腊月廿九日,孙子接到了调往外地工作的命令,他想在家过完春节再去报到,便问爷爷行不行。朱老总说:“不行,一个战士必须模范地服从命令听指挥,大年三十也要走,到部队和同志们一起过春节更有意思。”孙子听了爷爷的教诲,大年三十就离开北京到部队报到去了。
在军事博物馆三楼展厅,陈列着一张两万多元的存款单。这是朱老总20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钱,他的夫人康克清同志按照他生前嘱托,全部交了党费。
朱老总要把自己的积蓄交给党这个心愿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他逝世前多次说过,我的存款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要把它交给组织,做我的最后一次党费。孩子们也是党的孩子,他们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受钱则害了他们。
有人说,如何对待金钱和自己的子女问题,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两道十分严峻的考题,它能考验出你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老爷。朱老总交出了优秀的答卷。
2.彭总,你是岩石的化身;岩石也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想起你,彭总,人们不由得想起山野里的岩石。任暴风狂雨的冲撞,任电闪雷鸣的折磨,它仍然纹丝不动,仍然有锐气。
彭总,难道岩石是你的化身?
你总是沉默多于狂躁,特别是在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你就那么悄悄地消失了。1974年11月29日,你含恨去世时,76岁。当时盖在你遗体上的白单子上,写的名字是“王川”。焚化后的骨灰编号是327,年龄32岁。你就是这么悄悄地、含着一腔冤气离开人世的。一代开国元勋变成谁也不知道谁也弄不明白的“王川”,就这样去了。
你有那么多的冤情,是因为你有岩石一样的骨气。人们钦佩你,同情你,尊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彭德怀!
岩石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岩石也有博大的胸怀?
你的心里有一面红旗,那上面有你的鲜血,有你的眼泪,还有你的汗水。即使在乌云暂时遮在头顶的时候,你心里的这面旗也是鲜红的。你的信念,你的感情,你的意志,都渊源于这红旗。
硬骨铮铮的彭总啊,你也有流泪的时候,也有痛哭得止不住声的时候。那是因为你对你的人民爱得太深了,你对你的事业追求得太执着了。有人说,你一生中哭过三次。当然,不可能就这几次,但这三次你确实是坦露着胸怀哭的!
红四方面军有一个妇女团,这个团的200多名女战士在长征途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以后,便散落在祁连山中。其中有的女战士受到藏族同胞的保护,人身安全和生活都有了一定的保证。另有一部分同志落入恶人手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用她们的话说:祁连山地上的泥巴,山上的野草,河里的石子,都染上了我们女战士的眼泪。
妇女团的姐妹们大多是四川人,1934年前后参加红军。那时候犬都是十七八岁的女娃,蛮有一股冲劲,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和白匪的几次恶战中表现得十分英勇。散落到祁连山后,尽管弹尽粮绝,她们仍然不失骨气,不失气节,与围攻她们的匪军浴血抗争,不少姐妹就是不向匪徒低头,在匪军的马刀下还死死咬住做人的手不松口……
后来,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的先头部队,绕到祁连山追捕残余匪军,遇到了几个衣衫槛褛的红军妇女团战士,她们一见到亲人就放声大哭,边哭边说:
“可把你们盼来了,毛主席派来的红军来了。同志们呀,受苦受难最深的是我们妇女团的姐妹……”
下面的话被抽泣声淹没了。
彭总很快就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我晓得妇女团的遭遇!当时,她们当中的一部分同志逃到了延安,我听她们讲过。这些参军不久的女孩子表现很好,她们在失去与部队的联系以后,以大无畏的精神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战胜了多少人间少有的困难。她们是我们的好姐妹!”
彭总说这话时眼里飘着泪花,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了些,便向有关同志详细地问起了这些女战士的情况。
“她们有么子要求?”
“向她们做了工作吗?”
“她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你们给了点帮助没有?”
“这一带一共有多少妇女团的同志?”
“她们之间保持着联系没有?”
问着、听着,彭总在沉思,用手背擦着眼边的泪。稍停,他满怀感情地说:
“千山难断同志情啊,中华遍地埋忠骨!妇女团是一支英勇顽强的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有她们的一份功劳,人民是不会忘记她们的。她们是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姐妹,我们的亲人……”
他说不下去了,失声痛哭。彭总又一次流泪是在朝鲜。
那时,他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这位身经百战的元帅受党中央的委托,踏过国界,把满腔深情洒在朝鲜的国土上。
一天,他乘坐着吉普车在前线奔驰,路过一个村庄时,看到在被敌机炸毁了的房屋前,一位老大娘背着小孙予坐在路旁痛哭。彭总见状立即让司机停车,下来扶起大娘,问她家住哪里。老人回答:哪有家,家早被敌人的飞机炸成灰了。彭总和同车的几个同志一齐动手,在路旁搭了个简易的棚子,让老人和孩子住了进去。也许是觉着日子太凄惶,也许是受了感动,彭总临上车前,老大娘哭声不止,孙子跟着她一起哭。彭总迈不开腿了,他又返同到小棚里,劝说老人不要哭,我们很快就会把敌人赶走的,朝鲜人民盼着的和平日子就要来到。
大家看见彭总在劝说大娘时,眼里噙着亮晶晶的泪花。这块土地上的血泪和仇恨太深沉了!
彭总第三次流泪——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流泪——是1974年,他临终前两个月。当时他经常处于昏迷状态,有一天偶然清醒过来,对守在身边的侄女彭梅等亲人说几句话,亲人们流着眼泪把他的话记录下来:
“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不要和人家说,不要打扰人家。你们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彭总说得很吃力,眼里饱含着泪水,身边的人都在哭。他接着说了下去:
“我不能再工作了。在这样的黑屋里,我住一天嫌多。想到工作,我觉得再活上10年才好哩。你们年轻,要努力工作,要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添砖盖瓦,不要去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
他喘了几口气,又说:
“我这一生有许多缺点,爱骂人,骂错了不少人,得罪了不少人。但我对革命对同志没有两手,我从来没有搞过那种阴谋。这方面,我可以挺起胸膛,大喊百声:我问心无愧!”
他悲怆地哭了。
这眼泪绝不是软弱的标志。他仍然是一块岩石。
3.不拘常法,智取、巧歼,这就是罗帅用兵的妙处
许多人都没见过他,但这张照片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顶战争年代军人戴的那种前面缝着两枚扣子的军帽,鼻梁上架着眼镜,那被艰难岁月浸白了的双鬓,那坚毅的脸上,凝聚着深深沉思的表情。
他就是罗荣桓元帅,1963年去世,当时只有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