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0400000004

第4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诚能明白道理,这叫作心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诚,这叫作人为的教育。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诚。对事物的认知从诚开始。通过教育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将诚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就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诚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要想将人格塑造到至诚的高度,在具体实践中,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择善。

善的本意是完好、圆满,是人性中较美好的成分。择善,就是在人生态度和立世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对美好的选择。所以古人有择善如流一说。中国古人常把善和德相连,教导世人要积德行善。所以,善,是人性塑造过程中通往美好方向的基础。诚,属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范畴,要做到诚,它的立脚点就应站在美好的一面。所以,择善,不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还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就会在善的基础上一直向着更美好的一面前行。

(2)固执。

这里的固执,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行动上的顽固不知变通的意思,而指的是信念上的坚守不改变的意思。选择善作为人生的一个处世态度倒不难,难的是长期如一日地坚持下去。现实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着许许多多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诱惑。这些诱惑总是会与利益牵连在一起。这时,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渴望出人头地的欲念,还有种种羁绊和幻想,都在拷问着人的心灵,也就很难让常人做到面对诱惑能坚守信念不动摇。所以,要想品德得以提升,从而向至诚迈进,就必须以善为立脚点,坚守诚的信念不动摇。

(3)博学。

博学,既指才识上的,也指一种求知态度,即广泛地学习。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的本质也同样如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学无先后之别,学无身份之别,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道理明显的是,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甚至抱残守缺,那么,他纵有再诚的心,也只能成为阶段性人物。至诚阶段所要求的是,能“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怀着诚心广泛地学习。

(4)审问。

审问,讲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对不明白的事物,不是问个大概,而是要问个清楚明白,学会思考,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既适用于做学问方面,同样适用于做人方面。世界既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人常说,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活成个明白人。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问,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审问,才能“尽物之性”,进一步朝着至诚迈进。

(5)明辨。

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更多时候呈现给人的都是一种表象。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清实质。明辨,也就是辨伪识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在社会万象面前,以诚的心态来辨别是非,这是诚的内在要求。心态端正固然好,但如果取得的效果不能合乎心性达到真的一面,那么,也就不能在还原事实面前做到诚。所以,明辨,既是由诚通向至诚路上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又是达到至诚的一种手段。

(6)笃行。

诚只有融入心性,才能达到至诚。这就要求做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心无二念,不虚伪。不能把做事情当作临时的应付,不能把做人当作人前的卖弄,而应是虚心、求真的态度,贯穿其中的就是已化为人生中的一种永恒信念的诚。诚融入心性,笃行就会成为处世态度,进而成为一种美德,而坚持下去,至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达到至诚的境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庸》第三十二章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以至诚之心心怀天下,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其意义就在于,至诚能让人怀有诚挚的仁慈之心,拥有深邃的聪明智慧,具有通达天赋、像苍天一样广阔的美德,成就了圣人的禀赋和气质,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由这样的人来“平天下”,这天下就能垂拱而治。这样的天下,必然是合乎天道和人道的完美天下。

5.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谁都能就其中的一些内容说出一些见解来。但是,如果将中庸之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对一些人来讲恐怕就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

从理论上来说,很明显,中庸之道包括“中庸”和“道”两个方面。中庸属思想精髓,道是将这些精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将中庸的思想融入人的本性,然后再来做人和处事,这就是中庸之道。

谁都有自己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这就是道。在儒家看来,芸芸众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所遵循的道,不过是常人之道。常人之道纯属物质范畴,人们的思想境界始终处在物欲的包裹中,也就禁不起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从而让人始终处于利益的纷争之中。这也就是世间因人祸而起的灾难和动乱的根源。怎样避免这些纷争呢?当然得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说,遵从“五达道”,培养“三达德”,懂得“九经”这种治理天下的主张等。这就是君子之道。

按上面的方式来理解,君子之道,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它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当中一种理想的自然人格标准。这种人格呈现出来就是,为人心地善良,讷言敏行,胸怀志向,内心充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中庸》不满足于这些,还要将人的思想境界继续提升,这就是圣人之道。

按《中庸》的解释,天生诚实,不用勉强自己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这种人不但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崇高的美德,还具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无所不能的知识,属于才德全尽之人。所以,有人就将为而不争,归结为圣人之道,即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乎自己的天性而来,不是通过强力来推行或通过竞争来攫取的。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率性地符合上天的原则,非刻意所为,因而圣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就是天的准则,而他们所行的道,就是天道。

现在再来回顾中庸之道的理论推衍。社会上通行的是常人之道,通过教育,让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后,就能成为君子,从而让君子之道得以施行;君子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他们就成为了圣人;圣人所行之道都是循天而来,因而他们所行之道就由人道上升为天道。而到这个阶段,天道和人道就合二为一了。由此再回过头来就可看出,《中庸》所提倡的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主张,它的理论依据是,圣人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成的;有了圣人,天道就可以在人间实施,这时,天道也就成为了人道。既然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那么,《中庸》中的各种主张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反过来,它就能成为修炼人性的指导工具。到这时,就可以说,《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的。

天人合一实质上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庸》说出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将人性上升为天性中的那种至善、至诚、至仁和至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当然是通过接受教育,持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由常人上升为君子,再由君子上升为圣人。到了圣人阶段,也就实现了天人合一。在这一过程中,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人格塑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达到这个目的,起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理智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本质思想是,倡导个人通过自觉的个人修养来提高道德品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一种不偏不倚、执中公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态度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力量。现实生活往往是功利的,在利益纠纷或是非判断面前,人性中的贪婪总是会迁就个人的情感而置事实于不顾,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让理性占据心头,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反过来就是,只有思想境界上升到中庸阶段的人,他才会自觉抑制世俗的缠绕,他的人格才可以继续塑造到更高境界,直到天人合一。

其二,追求与完美合一。

毫无疑问,圣人阶段是人生的完美阶段。《中庸》第二十九章写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同类推荐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遁甲符应经》, 题宋杨维德等撰, 真实作者 尚待考证。尽管如此, 作为记录与六壬、太乙各名的奇门遁甲术 的《遁甲符应经》, 仍然不失为一部中华术数奇书。奇门遁甲在我国可能已经失传 , 通过《遁甲符应经》等书, 我们有机会一窥它神秘的面目。
  • 雅观楼

    雅观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故事的构架和枝叶,可以追溯到《尚书》、《吕氏春秋》、《史记》和《帝王世纪》等秦汉古籍。如《尚书》中《武成》篇有一句:“维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说周武王求助于鬼神讨伐殷纣。这已经是一种神话传说。《孟子》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专家们且认为《武成》篇经东晋人改窜。又如《逸周书》之《克殷篇》说周武王攻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魔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九十有九,浮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这里把魔与人分说,已经具备神魔打斗的雏形。
热门推荐
  • 刀剑玄黄

    刀剑玄黄

    纣王末年,天降流火,僵尸横行一段诡异的奇幻之旅,历经战火与鬼怪,最终揭开一个惊天大阴谋
  •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发现:二战中的谜团真相

    本书以谜团为主线,对二战中的秘密进行描述,使读者加深对二战的了解和理解,本书强调谜力,同时也强调真相。本书从九个方面对涉及到二战中诸多的鲜为人知的事实进行了详尽地叙述,以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二战中的谜团及其真相。
  • 无法对你说再见

    无法对你说再见

    谈过恋爱的都知道,你先爱上了别人,你首先就是弱势群体。杨溪以为自己的爱情隔着世俗偏见和现实差距,永远只能活在暗恋的漩涡里。却不知上天也会垂青于她,暗恋对象已经分手,进入单身行列,这个时候要是还搞暗恋,就上对不起天,下对不起地,中间还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谁说女追男只隔一层纱?受苦受累受委屈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往嘴里咽。
  • 夜太长,爱无眠

    夜太长,爱无眠

    轻轻松松月入万元的兼职,阮一唯砸了进去,第一次见面,沈先生意欲未尽的说,“我喜欢泪水多的女人!”第二次见面,沈先生说“你不愿意给我穿裤子,我倒很乐意给你穿。”沈先生就是这么随便!随便起来不是人!阮一唯觉得自己啥都不好,失婚失足的妇女一枚,可偏偏被沈先生看中,床弟之间,情到浓时,她问的最多的是。“沈先生,你爱我吗?”他的爱向来只做不说!
  • 重生:女神NO1!

    重生:女神NO1!

    “你真是不仅丑,就连身材都肥胖得令人恶心!”她本是豪门千金,却无奈身材肥胖被自己的妹妹和未婚夫联手陷害,带着不甘,她意外重生回到几年前的校园时代,再次睁开眼眸,前世的怨恨让她脱胎换骨,再不软弱!她拼命减肥,变得绝美致命,脚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
  • 莫等闲,且惜缘

    莫等闲,且惜缘

    方闲与莫宇相识倾心之后,才发现二人身份背景差距悬殊。出于理智她去了另一个城市,不料却再次遇到他,并且纠缠不清。
  • 契约新娘:神医老公不要逃

    契约新娘:神医老公不要逃

    一个契约,将一个剩女和医生绑在了一起。他冷漠高傲,她便去网恋寻求温暖。“你就这么寂寞吗?”“你说你忍不了?好,那有本事和我结婚啊!”
  • 我是娱乐家

    我是娱乐家

    没有金庸,梁羽生,没有了张艺谋,四大天王,beyond,这算什么,没有了段辰这个世界会没有精彩的。段辰:“我要做娱乐家”。
  • 王爷再贱

    王爷再贱

    她本是一个小职员,却穿越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在这里,她是皇上喜欢的妃子,但她却不爱皇上,她想要自由,便是逃离皇宫,只是小看了皇上对她的爱,宁可舍下天下也要去寻找她,当她爱上他想为他做些什么时,不曾想,本是二十一世纪高材生的凌筱雨,在这个时代却是一只拖油瓶,成了一个包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台湾黑道新语

    台湾黑道新语

    天地有明有暗,人生亦然。人性、財富、權利、政治混雜之背後有著人們無法全然透視之真面目。小說中之兩位主角,同父同母之親兄弟,個性迥異,一個是威震台灣之黑道教父級大哥,一個是名滿工程界之大學教授,在親情、道義與社會現實之中各自展開他們的人生,惟天意總在暗中調理。一部扣人心弦、賺人熱淚之社會寫實小說,讀後保証必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