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0400000003

第3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2)

(4)致中和。

《中庸》第一章中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这就叫“中”;如果感情的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就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这是人的修养中的又一种境界。

人之所以会出现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一定是自身的利益受到了侵犯或伤害。在侵犯或伤害面前,如果能做到理性加理智地去处理,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那么,这天下也就没有纷争,万物都会回到自身的位置,清静无忧地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活动。这也就是《中庸》所盼望的“中”“和”的圆满境界。

但是,物质世界中,利益的纠葛不仅是无处不在,也是无止无境的。要让人们远离纷扰,单靠行政的手段、法律的手段,那是远远不够的。生存的需要,欲望的需要,随时都会让人对利益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会让行政和法律的干预变得防不胜防和力不从心。这样也就只能从人的本身出发,让人于内心中首先构筑起一道防护堤,远离物欲。这就是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提升人的修养,从而让“中”“和”深入人心。

“中”与“和”可当做人的心性中的一部分,是后天接受的一种优良品质。放到社会层面上,“中”又可理解为不偏不倚、公允执正;“和”可理解为相处融洽、彼此相安。因而,当个人修养达到“中”“和”境界时,人际关系必定会达到一个圆满的境界;当社会关系达到“中”“和”境界时,这个社会必定会达一个圆满的境界。

(5)至诚。

至诚是《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3.如何把握中庸的“动中取衡,静中就重”?

“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在运动中取得平衡,在平静中抓住重心。与此异曲同工的说法还有“闲中取趣,闹里安身”。这是从社会现象中悟出的一种处世态度。在《中庸》中,很多处谈到动静的变化及取舍问题,都是与个人品德操守、志向情趣相联系。

《中庸》第十章写道:“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

在孔子的回答中,人家对我蛮横无理,属“动”,我不去报复,属“静”;我的宽容柔和就是“取衡”,去教育人就是“就重”,而这些就成为了南方人的强,具有这种强的人,就是品德高尚的人。要想做到动中取衡,静中就重,就要做到: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

《中庸》第十四章写道:“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在这段话中,“素其位”属“静”,“行”属“动”,“正己”属“就重”,“无怨”属“取衡”。在动与静的变化中,要做到“就重”与“取衡”,就要做到:安于现状,不生非分之想;身处高位时,不倚势欺下;身处低位时,不巴结讨好身居高位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都应该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动中取衡,静中就重,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也是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这其中,既包含有柔弱胜刚强,静中能制动的生活哲理,更多还是对个人精神力量的推崇。这些精神力量,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人格魅力。道德可理解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约束力的准则和规范,在现实生活中调节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主要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道德的本质是抑恶扬善。人格是人身上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接受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通过教育,道德可以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就是要从精神层面,通过道德说教,把人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谦谦君子,乃至圣人。这颇有现代人所说的洗脑的意味,只不过其目的较纯罢了。而中庸之道,可说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当中,让人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得以塑造成功的教科书。如何把握中庸的“动中取衡,静中就重”,还是以例说明。

《中庸》第二十七章写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的道是伟大的!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而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这段话放到今天,应该理性地来看待。首先,应该摒弃等级的观念。平民化已经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所谓的圣人观念早已随着精英观念的没落而没落。如今,只有社会分工上的差别,没有身份上的差别。所以,圣人观念实是等级观念的体现,应该摒弃。其次,全民参与政治的观念应予淘汰。如今,政治越来越职业化,自然是专人负专责,不应分散旁人的精力。再次,这段话当中含有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应予抨击。世上事往往是多做多错,如果国家处于政治黑暗当中,谁都不出头,一个个明哲保身,像个缩头乌龟一样,那这个国家岂不是就此坐以待毙终至亡国灭种了(当然,如果把它理解为知识分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保持着高尚的文人气节也说得通,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恐怕也是其本意)!所以说,如今从治理国家层面来说,并不需要从政者具有极高的德行,包括所谓的圣人般的品德——具有圣人般的智慧倒是可以的,只需遵从民意,按规办事就行。除去这些,也就只能从做人方面来理解了。首先,努力崇道修德,追求新知识,崇奉礼节,这也可视为“动”;然后,洞察一切,奉行中庸之道,这可视为“取衡”;当环境不利于自己时,要以沉默来保全自己,这可视为“静”;这时,要学会等待时机,以不让自己的才能埋没,这可视为“就重”。这种处世态度,放在今天,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还是在修身方面,即努力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品德高尚的人;其次自然就是以良好的品德投身社会做贡献了。

4.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中庸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至诚。那么,什么是至诚呢?

要知晓什么是至诚,首先要知晓什么是诚。《中庸》第二十章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所以,诚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然后在此基础上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这段话道出了诚的含义,就是选择良善作为人生信条并坚守不改变。信奉诚并终生坚守不改变就是至诚。诚,遵循的是天道,坚守诚是做人的原则。要达到至诚,就必须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可以看出,至诚,既是做人的一项最高原则,也是一项做学问的最高原则。

为什么说至诚是中庸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合乎天道的尽善尽美的人,关注的是人的本身。个人修养就是贯穿于这当中的理想人格的塑造。那么,这种人格塑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理想呢?

《中庸》第二十二章中写道:“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能尽他自己的本性,就能尽知他人的本性;能尽知他人的本性,就能尽知万物的本性;能尽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能赞助天地万物的化育,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才了。在这里,《中庸》把至诚的阶段归入了人的天性范畴。也就是说,诚完全融入了人的心性,成为人的天性中固有的成分。到了至诚阶段,这种诚就是纯粹的,里面不搀杂任何其他物质。并且,“至诚无息”。在人生之路上,追求人格完美永不停息——完全是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自觉自愿进行的。人格修炼到至诚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言谈举止还是立业做学问,都是顺乎心性地以诚相伴始终。与人交往时,以诚相待;涉及利益纠纷时,诚心以对;路遇不平时,顺乎心性地拔刀相助;扶危济困时,发自内心地伸手施援;不媚上,不欺下,不恃强凌弱,不暴殄天物……并且,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出别人的本性,观察出世间万物的本性。这样,达到至诚的人,就能够归于圣人当中了。虽然没有量化的标准,但到此谁都明白,至诚,就是人格塑造的理想状态。到了这个阶段,至诚,已由当初人生追求中的一种最高信念变成了现实。那么,这时候的诚,就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了!

就修养本身来说,中庸之道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和正确的处世态度。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诚的高度呢?

《中庸》第二十一章写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同类推荐
  •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这个大花园中的三朵奇葩,其中“词”之上冠以“宋”字,实是因为词到两宋如赤日中天,娇花吐蕊。唐五代流传下来的词不足两千首,但两宋词却超过两万首之多。词在两宋之所以能大放异彩,繁盛至极点,一方面是因为词体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代结束了五代纷乱,政治复归一统,进入承平享乐时期,上至帝王、官宦、名士,下至市侩、走卒、妓女,都热衷歌乐,上流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对声乐的需求共同推动了词在北宋初期的普及和繁荣,及至北采动荡离乱以及南宋偏安时期,填词制曲已成为社会上的主流风气。
  • 玉娇梨

    玉娇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曾国藩全书(第四卷)

    曾国藩全书(第四卷)

    讲述了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占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视为朝廷中流砥柱。伟人毛泽东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影响之大。
  • 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列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红风传

    红风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杀手者联盟:曙光

    杀手者联盟:曙光

    在动荡的杀手时代中,一直都不由人所能控制。守望者联盟?赏金组织?月球的神秘种族?亲情!兄弟情?爱情?堂木由最初的弱小到拥有强大的能力,经历人生的悲喜交接,祸福相依他最终的执念又是什么呢?能否看到曙光?ps:此书有些虐,但挺感人的!
  • 二次元界空间维修者
  • EXO陪我们走过美好时光

    EXO陪我们走过美好时光

    女主作为许氏小姐许沁柔,逼着哥哥许亦寒将自己以男生身份送到EXO组合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事呢?
  • 究极控制

    究极控制

    他,平民眼中高高在上的异能者,虽然身赋罕见的异能,却不懂运用。本应平淡终其一生,却意外牵扯进豪门势力的争斗中……
  • 度世品经

    度世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鬼王的调皮小王妃

    鬼王的调皮小王妃

    她,云谷琴,21世纪王牌杀手,取人性命片刻之间,却因为一场爆破,魂穿致玖夜王朝闻名遐迩的废材小姐身上(她前世)。天生废物就该送去祭祀?受人欺凌默不作声。
  • 悠悠爱

    悠悠爱

    本作品主要内容是讲三个女孩,是很好很好的闺密,在青春期时,相识了三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段艰难的爱情故事,结局是怎样呢,敬请期待吧!
  • 慕烟间:断琴殇

    慕烟间:断琴殇

    我伫立于繁华三千间,等待你归来的承诺……
  • 玲铛战队

    玲铛战队

    在萝玲一出生时就有一个艰巨的任务,但是,经过一番过程之后,交结了叮铛和她一起历险。叮铛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而萝玲是毁灭世界的任务,要和她妹妹一起才行,但她妹妹下落不明。而萝玲在寻找途中发生了一些事,改变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