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娄巴特拉在其父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后,嫁给了其同父异母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并与其共同执掌国家大权。克娄巴特拉与托勒密十三世既是夫妻,也是姐弟,非但没有相敬如宾,反而陷入了一场权力争夺战。克娄巴特拉暂时落败,并被逐出埃及。
与此同时,古罗马恺撒与庞培陷于政治斗争。公元前48年,庞培败走埃及,恺撒追赶至此。克娄巴特拉得知消息后,潜入恺撒帐下,将自己奉献给了恺撒。于是,恺撒助其推翻了托勒密十三世的统治。克娄巴特拉成为埃及实际上的统治者。
但当克娄巴特拉离罗马第一夫人的宝座越来越近时,恺撒于公元前44年遇刺身亡,罗马的统治权力移至安东尼。失去靠山的克娄巴特拉不得不故技重施,成了安东尼的情人。
与真的倾心于克娄巴特拉的恺撒相比,安东尼垂青于这个女人有其私心,即寄希望于自己在与屋大维的争斗之中得到埃及的财政支持。然而,安东尼因为克娄巴特拉得到了埃及的支持,却失了罗马的人心。公元前30年,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先后在屋大维的追逼下自尽。
克娄巴特拉死后,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结束,古埃及并入古罗马,古埃及文明正式宣告结束。
15.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仪式是什么样的?
正如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拥有“茶道”,作为“咖啡的故乡”的埃塞俄比亚,也有自己独特的咖啡文化,是谓“咖啡仪式”。
正宗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仪式,应包含从烘焙到品尝这一完整的过程。
整个咖啡仪式是由埃塞俄比亚女人来主持的,因为在埃塞俄比亚,男人较女人的地位高,在落后地区尤其如此,于是,虽然饮咖啡在埃塞俄比亚人看来是每天不可或缺的活动,但煮咖啡的工作则必须由女人来完成。
接下来,就让笔者带你去参观一场完整的埃塞俄比亚咖啡仪式吧。
选一处宽敞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在埃塞俄比亚,不管是自家的咖啡仪式,还是咖啡厅或餐馆里的咖啡仪式,大都选在户外。局促逼仄之地不仅不利于咖啡香气的流转,还会让观赏咖啡仪式之人的闲适心情大打折扣。
女子面向观看仪式的观众(这些观众即咖啡的最终饮用者),在一定距离之外,铺上一块颇似草坪颜色的毡布。毡布上摆上小案,上面放置咖啡杯。另外,还需要一个小火炉,上置煮咖啡壶。在埃塞俄比亚,不管是咖啡壶还是咖啡杯,大都是土陶制品,一方面是由于用土陶制品饮咖啡是埃塞俄比亚人的传统,另一方面是由于土陶制品更能还原咖啡味道的本真。此外,还需要一个舂臼,用来舂捣烤好的咖啡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女子会点上薰香。对世界上大部分有信仰的人来说,燃香都带有与自己心目中所信的神明对话的意味。埃塞俄比亚人在咖啡仪式中燃香,可见其对仪式的郑重。仪式上所用之香一般情况下是没药。没药之香含有草药的苦味,不轻佻,不飘忽,与咖啡仪式郑重圣洁的场合十分相称,而其本身也有助于凝神定性。
一场咖啡仪式,便在没药的袅袅香气中开始了。
接下来,便到了主仪式。主持的女子会先清洗咖啡豆,再将咖啡豆置于火上烘烤翻炒,即所谓的“烘焙”。观众能够明显地看到炒锅里原本泛着绿色的咖啡豆慢慢变色,由绿而灰,由灰而黑。在颜色的变化中,还伴随着咖啡豆迸裂的声音。颜色越深,制作出的咖啡味道越浓郁。翻炒结束后,主持人将咖啡豆置于盘中,来到观众面前,让大家一一嗅过再回去。
此时,经过烘焙的咖啡豆渐渐冷却,主持人将豆子倒进舂臼之中,以杵捣碎。别小瞧了这个过程,节奏的快慢、力道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咖啡口感的好坏。虽然现在机器研磨咖啡豆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但埃塞俄比亚人仍然沿袭手工捣杵的方式。对他们来说,咖啡研磨机的高速运转会使咖啡丧失灵气,虽然省力,却失了原本的味道。
咖啡捣碎成粉后,依然会被端至观众面前,让大家闻咖啡香气。此时的香气,已全然不同于经过烘焙的咖啡豆的焦香,而是一种苦而回甘的更浓的香气。
而后便是煮咖啡了。伴随着咖啡壶里水的沸腾,咖啡的香气混合着没药的气息开始在四周蔓延。这是整个咖啡仪式里最美妙的时刻。
当气味将其对人体感官的调动功用发挥到最大时,咖啡已经煮好了。大家还沉浸在那美妙的氛围里,主持仪式的女子早已将咖啡一杯一杯地斟出,这几杯,也就是第一轮煮出的咖啡,叫作“阿布”,味道十分浓郁,深受嗜咖啡之人的喜爱。据不少喝过“阿布”的人说,喝过“阿布”,再喝别种咖啡,大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阿布”之后,咖啡壶中的咖啡沫还会再煮两轮,后两轮煮出的咖啡,分别叫作“托拿”和“伯卡”。从“阿布”到“托拿”,再到“伯卡”,咖啡的味道越来越淡。
至“伯卡”饮完,一场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仪式也进入了尾声。
整个咖啡仪式的过程不仅是对埃塞俄比亚人制作咖啡的技术和耐心的考验,还有埃塞俄比亚人世代累积起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得体会,更是他们皈依信仰、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
16.什么是“尼罗河泛滥节”?
尼罗河泛滥节是埃及于每年6月至10月尼罗河洪水泛滥期间举行的一系列庆典活动。
尼罗河泛滥节的“开场白”是“落泪夜”。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唯美的名字,源自埃及一则古老神话。相传,埃及“九神”之一的奥西里斯被自己的弟弟害死之后,他的妻子伊西丝伤心欲绝,终日以泪洗面。不想,这些泪水全部汇流至尼罗河,导致河水暴涨,淹没了大片的农田。埃及人为了安慰伊西丝,同时也为了让她停止哭泣好让埃及免于水患,便开始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以让她忘记伤心。埃及人的努力奏效了,伊西丝果然停止了哭泣,并且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此后,埃及人举办“落泪节”的传统便流传了下来。
每年的6月17日或18日晚上,埃及人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穿上节日的盛装,拥向尼罗河边,向河神的木雕像行礼。传统的“落泪夜”要从部落里选出最美丽的少女献给河神,美其名曰“河神的婚礼”,事实上就是人祭。而现在,人们废止了人祭,而以歌舞、水上表演等更加文明的方式度过“落泪夜”,部分地方即使保留着向河神献新娘的传统,也是以雕像代替真人了。8月,尼罗河的洪水涨至最高,此时,埃及人还会再举办一场更为盛大的庆典。这期间,大到首都开罗,小到不知名的小镇与村庄,埃及举国都会沉浸于节日的狂欢之中。10月,洪水退去,人们的狂欢也随之结束,然后开始进入农忙季节。
可能我们很奇怪,河水洪患是人类历史上最难治理也最不愿见到的灾难之一,埃及人为什么还要在尼罗河泛滥时节庆祝呢?
这要从尼罗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它对于埃及人的意义说起。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这条由南向北最终注入地中海的世界第一长河,中途流经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刚果(金)、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埃及等国,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国际河流。
埃及处于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其土地原本应是干旱贫瘠的,正因为尼罗河的存在,为其流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从而使其形成了沙漠中狭长的带状绿洲。每年的6月至10月,都是尼罗河中下游的固定汛期,这期间,河水高高地漫过河床,淹没两岸的田地,人们只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暂时居住。10月汛期一过,河水水位下降,大量泥沙土壤在河两岸淤积下来,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丰富的营养。这时,人们重新开垦种植。与其他地方的土地因为年复一年的耕种而最终变得贫瘠有所不同,尼罗河两岸的土地因为年年泛滥、年年淤积而始终肥沃。正因如此,尼罗河的洪汛非但不是水灾,反而会为人们带来好收成和福祉。也正因如此,尼罗河的泛滥对埃及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人们便以尼罗河泛滥节来感谢河神的恩典,并祈求其继续护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