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18900000004

第4章 宝贝心思知多少——爱他要先了解他(3)

孩子喜欢跟自己对着干、不喜欢和自己亲近,自己的待遇“一落千丈”,父母心中必然备感失落。但父母若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的话,那么,孩子的反抗并不是一件坏事。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然后请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的人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的人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专家由此得出结论: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的想法,这是他发展判断力和独立自主的好时机,应该得到父母的重视。如要求孩子事事听话,反而会阻碍孩子判断力的发展。

这个结论相信能使很多父母放下心来:孩子反抗实在不是什么大毛病,父母无需大惊小怪,也无须对孩子采取大规模的“镇压”。假如父母能够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并且支持他们那些“无伤大雅”的做法,相信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教导。

不过,假如孩子叛逆得有些过分,父母当然不能听之任之。比如,孩子不懂最基本的礼貌,经常对大人无礼顶撞;孩子将家里当作自己争取“独立”的战场,不停地破坏家里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独立;孩子已经有暴力倾向,总是欺负别的小朋友……当孩子以“小霸王”的作风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时,父母就不能袖手旁观了,而是要采取一定的“管制”手段。

对付孩子的叛逆、反抗,一定要懂得相应的技巧,不要采用强硬的手段。比如,不要以否定、批评的方式跟孩子交流,因为孩子正处于反抗期,你越是要改变他,他越是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对于一些原则性的事情或者有危险的事情,父母不妨先做出示范,让孩子知道怎样做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比如,对于摆在家里的鱼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轻轻地摸是可以的,但敲打鱼缸是会出危险的。对于一些虽然无关原则,但父母认为有必要纠正的行为,则可以给孩子讲解或模拟出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的不同后果,让孩子有机会选择,这样孩子会更易于接受。比如,孩子喜欢摔玩具,每件玩具都难逃被“毁灭”的厄运。这时,妈妈就可以告诉孩子:“不玩之后,如果把玩具收起来,下一次就可以有完整的玩具玩;如果把玩具往地上摔,那么就只能让自己的玩具越来越少。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通常情况下,孩子都会静心考虑,权衡轻重。

每个孩子都有反抗期,对于父母来说,“压迫”不是目的,而是要引导孩子改正反抗期中的毛病,培养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孩子的反抗期虽然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但如果父母能够打好这一“仗”,那么孩子和父母都将是最后的赢家。

父母小贴士

虽然被称为“第一反抗期”,但孩子的意图并非真的“反抗”,而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这时父母要讲究态度和方法,不要采取强硬手段压迫孩子。否则,就会应了思想家布鲁诺那句话:“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5.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吗

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智的爱呢?答案是:父母在了解孩子心理需求基础上付出的爱。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没有明智的家庭教育的地方,父母对孩子的爱只能使孩子畸形发展。这种变态的爱有许多种,其中主要有娇纵的爱、专横的爱、赎买式的爱。”

天下最爱孩子者莫过于父母,最伟大的爱也莫过于父母之爱。这两句话我们都可以说得斩钉截铁,但如果说“父母的爱都是很理智、很高明的”,恐怕大家就不敢保证了。相信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之处:“我给他吃得好,买好看的衣服和有趣的玩具,经常和他交流,生怕他受一点儿委屈……可当我用心地做完之后,还是觉得效果不尽理想,孩子还是时不时地出现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我做了一切可以做的,但还是不敢说自己的爱很‘高明’。”父母有这样的困惑,其实很正常。这是因为,父母虽然用心,但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满足那些自认为是孩子的需求,而没有以孩子的身份思考过,他真正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话虽然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指导建议,但放在家庭教育中,其实也很贴切。对于父母来说,与其费尽心思琢磨怎样给孩子更多的“爱”,不如让自己“退”到一个小孩子的年纪上,切身感受一下孩子处在儿童阶段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父母真正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的时候,会发现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孩子最需要的是下面几种心理感受。

首先当然是被爱的感觉。孩子需要来自父母的爱,这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能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这就提示天下的父母,爱孩子不要只表现在行动上,还要经常通过语言来表达。实际行动的爱可让孩子有所体会,但听到的爱则会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中国的父母往往吝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感情,总觉得把“爱”挂在嘴边是一件难为情、肉麻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接受父母提供的“物质”,不一定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爱——他们还没有学会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只有经常听到父母说“爱自己”,多陪伴自己、多和自己有一些肢体接触,才能真正地从心底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无论父母身在何处、工作有多忙,只要有时间,就要通过语言向孩子表达“爱意”;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请先抱抱孩子,给他一个有力的吻。

其次,孩子很需要安全感。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相信别人的,也无法和周围的人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如果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话,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冷漠、刚愎自用的人。让孩子对外界有安全感,父母必须言而有信,做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人。比如,你答应了今天要陪孩子,那么就不要再安排没完没了的工作;你许诺圣诞节送孩子一个新玩具,就一定不要推到元旦、春节。另外,父母教育孩子时,让孩子知道社会有一定的危险性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危言耸听,否则会使长大后的孩子“草木皆兵”,对任何人都难以信任。

有一则关于犹太人如何教育孩子的故事,说的是父亲让儿子站在窗台上往下跳,下面有父亲接着,所以不必畏惧会被摔伤。儿子跳了两次,都被父亲稳稳接住,毫发无损反而乐趣无穷。到第三次儿子要跳下的时候,父亲却没有伸出双臂,而是对儿子说:“这次我不会接住你,但你必须往下跳,你要重重地摔到地上。我要让你知道,以后的路很长,处处布满荆棘,你不能轻信别人。”儿子吓得脸色都变了,眼里开始泛起泪光。父亲又严厉地说:“我要给你个教训,让你记住,即使我是你的父亲,你也不能完全信任我。现在就往下跳吧!必须跳!”儿子没有办法,含着泪,颤抖着腿,眼睛一闭,痛苦地跳了下去。谁知,他并没有如自己所想的那样摔在地上,而是稳稳地落在了父亲的手臂里。他不敢相信地睁开眼睛,看着父亲,父亲温柔地说道:“孩子,我要让你知道,虽然世间险恶,但仍然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我们去信任,尤其是你最亲近的人。”

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对别人的信任,还来源于自信。孩子拥有自信,就敢于大胆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学习新的事物,敢于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别人交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一面对陌生人就会羞怯、不敢说话,这不就是缺少安全感的体现吗?所以,父母除了要用自己坚强有力的臂弯给孩子安全感之外,还要教他如何自信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再次,孩子需要一种规则。可能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喜欢的是无拘无束,不喜欢有人管着自己。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刚来到世界上不久、对很多事物都还缺乏了解的孩子来说,规则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规定了生活的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因此,父母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孩子“设限”,给孩子设置一些符合常规的、社会认可的限制,这同时也是给孩子传授融洽地与社会相处的本领。

比如,父母告诉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要自己做,别人的东西不能乱碰。当孩子听到这两个规则时,首先他会放心大胆地支配、触碰属于自己的事物,其次他会约束自己不乱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孩子,既会因独立受到别人的赞赏,也会因为懂礼貌而得到大家的喜爱。

另外,孩子还需要新的学习经验。对于孩子来说,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不是他们的意愿。相反,不断地探索、接触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本领,对他们来说才是一种迫切的心理需要。假如父母事事包办,孩子就无法成长、发展,当然也不会感觉到快乐。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需要责任感的,让他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

除此之外,孩子的内心需要还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平等地和他人相处、隐私得到保护,等等。

父母小贴士

很多父母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看作一场“拔河”比赛,必须要和对方反着来,结果不是自己赢、就是孩子赢。实际上,真正良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站在一条船上,体会孩子的需要,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同类推荐
  •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

    本书从“阳光城”育人模式的整体架构、“阳光城”的环境支撑、“阳光城”的特色四大板块活动、“阳光七彩卡”评价机制以及“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与展望来具体阐述国家课改的亮点及难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新模式。更渗透一种新的理念:儿童与可能性,一个新的生长点:可能性与综合实践活动,予以印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寻求儿童的成长一切皆有可能。
  •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

    在这个心理学日益被广泛关注的时代,《心理学的故事》作为一部及时的、重要的、引人入胜的心理学著作,力图准确地解释人们心中的疑问——人类行为的真正起因到底是什么?
  • 别说你懂心理学

    别说你懂心理学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心理决定着一个人的想法,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心理活动不一样。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而又不失准确深刻的心理学读物。《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针对不同的人际互动情境,提供了各种独特有效的应对策略,教你巧妙运用人类共通的行为准则与心理机制,使你迅速地提高说话办事的眼力和心力,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随心所欲地主导自己的命运,一步一步地落实自己的人生计划,获得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人际关系中各种的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旦掌握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许多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每天用10分钟随意读上一小段书中的内容,你就能不知不觉掌握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将其应用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定会让你的人生有所改变,早目过上你希望的好日子。
  • 心理学与微动作

    心理学与微动作

    微动作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重要线索,眨眼、瞪眼、睁眼、闭眼,挥手、握手、绞手、搓手,点头、摇头、叉腰、含胸,每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暗藏玄机。本书对人的身体、手部、五官等微动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讲述了隐藏在背后的心理秘密,介绍了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轻松看透他人的微动作,巧妙隐藏自己的微动作,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职场、社交中的佼佼者。如果你想跟FBI一样,成为行为分析和心理解读的高手,就赶快拿起本书读一读吧。
热门推荐
  • 法末圣途

    法末圣途

    魔法至尊精灵王引动自身点燃永恒之火。矮人王深居地脉之心沉沦在金色河流。人类至强相继消失。战火重燃,黑暗来袭,这个世界又将遭受何样磨难?魔法,圣力,又该如何拯救苍生于狂澜之中?
  • 有凤来仪:公主殿下驾到

    有凤来仪:公主殿下驾到

    她是皇家嫡女,最受宠爱的东乐公主,狡黠可爱;她也是铁戟军小兵梁易,铁戟军少将军的把兄弟,聪慧骁勇。他是侯府世子,丰都最有人气的世家子弟,丰神俊朗;他也是铁戟军军师加左前锋,铁戟军少将军的把兄弟,智勇双全。她身侧有深不可测的俊秀男子,他亦有如花美眷相陪,可是,为何拜天地入洞房的,竟然是铁戟军少将军的俩把兄弟?少将军挠头,别问我,我不知道。前锋大人,本宫这厢有礼了。公主殿下,快随下官入新房吧……
  • 王爷的悍妻

    王爷的悍妻

    末世异能者秦知雅,一朝穿越为不受所有人待见的嫡女。经历末世八年的洗礼,秦知雅一向信奉“你强你有理,你强你装逼”这一信条。就算穿到古代,那又如何。
  • 那些年暗恋的时光

    那些年暗恋的时光

    年之余知道他永远都是她遥不可及的梦,她知道无论自己再努力都无法追上宁墨澈的脚步,他是天上的星星,那她就是地上的猩猩,可造化弄人,宁墨澈居然和年之余表白了!“之余,嫁给我,”火的全宇宙都知道的大明星宁墨澈居然向我表白了,我要不要答应呢?本想故作矜持的,可是吻着吻着就不由我了.....
  • 陌初挽离

    陌初挽离

    七年前,她被逼无奈亲手将匕首刺进他的胸膛,他的鲜血染红了她的双手,七年的时间,她让自己强大起来,创建了全球第一的跨国公司和酒吧,七年后,她回到x市,却看见了心心念念的他,他没死,她很万幸,俩人相爱相虐,他们之间的经历了太多的困苦,九死一生......
  • 山海生

    山海生

    一个传统的却不失新意的武侠故事,一个用左手剑的男人带着一个跟随他的少女在这个波澜的江湖里沉浮着。
  • 腹黑总裁爱上绝色娇妻

    腹黑总裁爱上绝色娇妻

    腹黑总裁一见钟情于小娇妻,想让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一张职业合同却变成了”卖身合同“,一场场爆笑宠文上演。
  • 两小本无猜

    两小本无猜

    呜啦啦本文纯属虚构^o^然后有些骂wuli小凯源源千玺的地方别介意因为女主是黑粉剧情需要∩_∩~------------------------------------------------------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柒柒也爱幻想。像热播的大话西游一样,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她喜欢的人会穿着帅气的西装,手捧鲜花,夹着最新版的轿车,买了最美丽的城堡,来娶她------------------------------------------------------为神马要写这段话↑?本污也不知道^o^但是把小说写完以后就知道啦≧▽≦
  • 杨柳萋萋

    杨柳萋萋

    天地之广,何以为家。寻找爱情,寻找一个温暖的家。
  •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熟骨头:一个王牌记者的战争伦理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当炸弹飞过头顶,当AK47指着肚皮,当狙击手瞄准脑壳,他仍然沿着炸弹的轨迹奔跑。《完美风暴》作者荣格尔的悲惨人间之旅,在死亡中体验生命,在生命中体验死亡。他是一名战地记者。他热爱和平,却总在寻找着战争和灾难。他在炮火现场,以生命为赌注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将战场上的流血与牺牲、杀戮与灾难直接呈现给远隔万里的人们。他雕刻着人们对世界、战争和自身的认知。他的伤亡概率高于战场第一主人公——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