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79100000003

第3章

第三显教差别门

依孔目第三显六教差别

第一人天乘教。此有三成佛。一佛为救三恶道现身异彼三恶道外即成佛身。如佛现黑象脚等。新罗记云。佛现黑象脚身见地狱边无碍行。故欣之植善根。约此义故云。一佛为救三恶道乃至即成佛身等也。二为引人趣现在佛身。如佛为提谓长者现树神身。等记云。佛初成道其合河边树下示十六尺身及现相好具足身。诸商人等见此佛身为神之奉时善根人为引是人现成佛身也。三引人天为现其圣身等。如佛是圣而兴供养成世间福者。是记云。佛在树下时梵天知供养佛。而佛默然七日。更梵天请说法。故佛第二七日说法时多人种善根。故云为引人天乃至如人等知佛是圣等也

第二二乘中有其七义。一约地。谓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外即成其佛。言九地者。四禅四无色及欲界地。十地者。是初未至中间禅四禅四无色。十一地者。上十加欲界。故智论二十云。三解脱门在九地中。四禅未到地禅中间三无色无漏性故。或有说者。三脱唯无漏。三三昧通二。以是故三昧解脱有二名。如是说者在十一地。六地(四根本初未至中间禅也)三无色欲界及有顶地。若有漏者系在十一地。无漏者不系。二十三云。是无常者亦有漏亦无漏在九地。若有漏在十一地。二约位。见修学已外即学成其佛。记云。佛在树下六行等智通。而悲想地以还下三空烦恼俱伏。起见道无漏时前所伏修惑俱断也。断悲想地九品修惑之九无间九解脱断见所断烦恼证四谛理。为第十六心见道也。悲想地第八解脱以还俱为修道也。唯第九解脱为无学道也。三者约行。离学已外无学身中即现成佛。四者约菩萨行。三十三心外即成其佛。记云。问。三十三心八忍八智九无间八解脱。前约位释时竟。何故更释耶。答。前约通一切人义明成佛也。此唯明释迦菩萨成佛轨则。故更别释也(虽位心同明时义位心既已开合不同。明此差别故别释也)。问。若尔何故如是。答。菩萨唯是修三十三心。无修余成佛义。故此不共于余也。声闻不定。谓次第人百七十八念中有成佛之人。而唯无出见修无学。故约见修通一切人也(今此孔目所说见修约菩萨说也)。菩萨不尔。唯三十三心故。唯不共于余中也。问。次第人何故修百七十八念成佛。答。九地中一一地有九品烦恼具无间解脱。故得百六十二念。此中加八忍八智故有百七十八念。如是念摄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故有百七十八念。如是念摄于见修云何。答见道摄八忍八智.也。九九八十一品烦恼中断第八十一品烦恼之解脱为无学道也。余皆摄于修道。故见修已外即成佛者并通一切中也。五者约时。小乘六十劫成三僧祇外即成。孔目四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祇。小乘经此三僧祇得作佛。其佛记云。小乘中阿僧祇有六十劫中约第五十二劫。故唯是一劫为阿僧祇也。此于八十小劫中除空劫二十云六十劫也。此六十劫中第五十三小劫为阿僧祇也。六十四劫中一劫者是半劫。故总八十小劫为一劫也。总六十四劫为一劫者。是大劫更可学。五教下卷云。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以数三僧祇也。晓劫义云。第八明声闻藏中二十风劫中随一一劫为第一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二数。即以第二为数至十为第三数。即当百劫即以三数为一。从此一数至十为第四数。即当千劫即以第四从一为数至十为第五数。即当万劫即以第五数为一数。从此一数至十为第六数。即当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六数。即当十亿劫。以第六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七数。即当十亿劫。以第七数为一数。从一数至十为第八数。即当此间百亿。梵名为俱胝。如此转数至第六十大数。去一大僧祇劫。以此三段数故云大僧祇劫。故俱舍云。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问第八云。三大僧祇何故云无数乎。答。若以在数法算不可知其数。故云无数等。准此后二师说孔目六十劫成等者。六十劫成一僧祇。后二亦然。上记文未见所以。可勘婆娑俱舍等论。问。凡成佛修行有几何时。答。下卷云。又依婆娑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于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于摩伽陀国而登觉道。记云。问。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时。在何身修耶。答。未发见道无漏以前。皆有凡夫身具事也。过去时三僧祇劫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次百劫中修别报相好业。次生兜率天中。千劫学佛威仪。然后生王宫中。摩耶夫人为母。次成太子以我蓝伽蓝外道。为师习正定。次座于树下。寅时以六行等智道。而三界中无所有处以还修惑俱伏。起见道无流时前所伏烦恼俱断。不得初三果。越得第三那含果耶同时断悲想地九品修惑。得阿罗果寅时即得成道。同六行等智道何故不伏见所断惑。答。欣上厌下。缘世俗事之道故不伏障谛之见所断烦恼。显觉道方便得伏见所断烦恼。又欣胜厌劣。道谓生死。是劣亦道胜。于此之有理缘此理时。伏见道障烦恼。同见道无漏者依何位起。答。若起真见道者。小乘大乘并依第四边际定起也。若起相见道者地持论云。三依五生。所言三者智谛现观(正谛智)遍智谛现观(后得智)究竟现观。言依五生者四根本禅未至定。是故相见道依五定起。小乘云。加中间禅依六定起相见道也。总说虽然若别说者。慧解脱人不断定障无知。故是此人方依根本定。起见道也。问。本业经云。百劫修相好业。与小乘有何别。答。此经意者。为晓小乘故。汝三僧祇中修有漏四波罗蜜故。我云。地前为一僧祇。初地至七地为二僧祇。八地至第十地为三僧祇。满此三僧祇后。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得百劫千劫恒沙劫中。修相好业也。六者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下卷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七者依小乘十二住。第十二最上阿罗汉住则是同佛。下卷云。于诸教中皆以三义略示。一明位相。二辨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小乘有四位。谓方便见修及究竟。又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不退者。此中修行至忍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诸论说。终南问答云。若依小乘教见色身佛三十二相等。即是实见眼根与境同时相应。见实色相名为见佛。小乘佛有二。一生身。二化身。佛并修生慈悲爱行成也。于一时中。但菩萨一人慈悲爱行。依三十三心次第作佛。余见行者并不作佛。但得二种涅槃住无余也。但一人成佛。若余人成佛前后不同。若教化有情。后时作佛。由无十方佛故。世界成坏大劫。满三僧祇定得成佛。无一念成佛者无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佛往彼变化。佛母摩耶此赡部洲是实佛母。余世界中即无实也。为佛是化。故佛菩萨等诸根相作。但变化成非改性也。一人依一人依一界依一心次第成佛。因果相称现量可知。但断惑因果尽不尽别。诸菩提分总报业。从发心初始次第修明临欲成佛。十地终心百劫别修相好别业。是实非化。但修菩提分业除有退者。皆悉成佛无不成佛。以人相为佛。一切智等即属于法。五教下卷云。若依小乘种性有六。谓退思护住升进不动。不动性中有三品。上中下如次三乘人也。虽于此中说佛一人有种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以于佛功德不说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是故当知。于此教中。除佛一人余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提性

第三约初回心教门有其八义。一约地位。谓干慧地等十地。第十地中即成佛。所以同十地成佛者。为佛下同因位故作此说。记云。法镜论云。引小心开发大行。命怖向忘遣解守也。解云。立干慧等十地意。令舍小乘解守。入大乘中故也。问。若尔何故为干慧地等耶。答。未成空觉解故。不令利为干慧地。谓空理津液如水。故觉空方得智心增长也。二性地者。由解空故。以此解伏结。解坚不改故云性地也。三八人地者。由解真似四谛故。四谛中一一谛二人故名八忍为八人地。一一谛中二忍。故欲界苦谛中苦忍。上二界苦谛中苦类忍。余三谛中准之也。八忍者希无间也。此八忍所引八者是解脱也。四见地者。由此八忍故得八地。满第十六心故见四谛平等理。是故云见地也。五薄地者。从见地起修道智。断欲界九品修惑中初六品。止后三品。故云薄地。六离欲地者。后三品修惑皆尽故不还欲界。是故云离欲地也。七已办地者。三界结竟尽故得阿罗汉果。是故云已办地也。后三地可知也。上来括法镜论意也。问。干慧等十地三乘共行。十地何故此章中。初教回心教中说干慧十地。五十要问答中。初立六道因果。次明愚法二乘。次明小乘及回心小乘佛。次明一乘五位满心佛。然立干慧等十地。最后立直进菩萨十七门次第。答。慧镜德云。升建立三乘共行十地之本。当是法标师所述。彼师准位以三反释。谓一释三乘别教十地。二会别教十地入通教位中。三会通教十地。入通宗位中。若依初位者。外凡终性空邻位中说干慧地(此五停心观可作)。性地者。谓总想念处别相念处。及与善四根合此五方便位。为性地也。此五方便中总别。二念处中同观性空。后四善根中辨观法空。故合总别二念处为一也。八人地者。立于苦忍位也。见地者。立于须陀洹见道位也。薄地者。立于斯陀含位也。离欲地者。立于阿那含位也。已办地者。立阿罗汉位。此七地者。属声闻乘中。辟支佛地者。可知也。菩萨位者。此别教中未说三十心位。唯约十住。唯于四菩萨谓初住名为新发意住。第二住至第六住。名为久行道地。第七住至第九住。名为阿毗跋致地。第十住名为一生补处位。更等觉金刚心不说。以第十住为终也。此即是丈六色相之实佛成也。第二番者。别教之佛即是覆迹之佛。故退在通教十信。令入十信也。二乘五果者。安十信前。令入十信位中也。问。若尔何故二乘五果不安十住。虽在十信初心。仁王经云。习种初心中既出过二乘。故知不安十住也。五方便中所说性地干慧地并退安于信前凡位中。会如是。别教十地而为欲令入通教。故立三乘共行十地。既是通教。方得知佛道长远。更迳三贤十地修方得成佛。是故通教十信即有五品弟子。谓声闻四果辟支佛果为五。问。若尔菩萨四位云何准。答。习种为新发意菩萨。性种道种为久行道。初地已上并阿毗跋致等觉是一生补处。妙觉是菩萨也。问。以通教会别教。会别教而假别教位准通教中。如是直自通教说三乘共行十地云何。答。会二乘五果入于通教十信位中。名为干慧地。三贤位是性地。八初地中近方便名为八忍地。初地名为见地。二地是斯陀含名为薄地。三四二地名为离欲地。五地与谛观相应。故名为阿罗汉已办地。六地是因缘观。故名为辟支佛地。至等觉名为菩萨地。妙觉名为佛地。第三番者。断通教障染尽。所得佛果还退。安于通宗十信中也。通教十地退安于通宗十住位五品弟子。谓须陀洹有向果。故如次准于初二住也。乃至第五品弟子名辟支佛。此亦有向果。故准于第九第十二住中。问。若尔何故其佛果立于通宗十信满心中。通教十地为十住五品弟子。答。约实五品。弟子及与佛不别相续。唯依通教为至于其教佛果位。而退安信满心。故实佛退时竟而退其性。为五品弟子立同。是故此人实退信满之佛。转名全修十信行时为声闻。又为十住菩萨。细可思也。问。若尔何故退通教佛立信满中。唯被通宗教令修十住行。更不令修通宗十信。答。其乘教不实说。通宗方得为实时有于其佛果即信通宗。是故其乘佛果与通宗信。一如类初地中起一乘信时即其初地成就一乘信也。问。何故别教三乘佛更修通教信。答。彼教三十四念有成佛。皆说此事。有实佛信故其人实佛还令修通教信。而莫信此事故无至别教佛果人。更令修大乘信也。问。通宗胜于彼宗更修此行。答。十信中初五是信等五根。增此五根义中立五心。约实其五中具足法体。通教行者。具世间信等五根。一时具足。若未具前五根。直进行者迳十千劫。方得修十信行成就此信心。问。若尔别教三乘具小乘出世五根。故被通教时即信心成就。答。小乘根及大乘根不异。问。若尔此五弟子既修十住行时。以何义故与声闻名。答。此人被通宗教修行故。闻音起行声闻故。约此义为声闻弟子。若唯约解一真心道理之义者。是十信菩萨也。既断障染成佛。何故退安通宗十信初中。答。汝所立佛果。此吾十信位八相成道所放变化佛。为实佛故退还令修。问。若尔会通宗次第中。作三乘共行形相如何。答。须陀洹人作五方便。即为十信三位。谓大集经云。十信为三品。谓一下品为干慧。二中品为随信地。三上品为法行地。谓中上品为性地也。次二住为薄地。谓第三第四二住也。乃至第十住为辟支佛地。若准位者。性种为新发意。道种为久行。初地已上为阿毗跋致也。等觉为一生补处。妙觉为佛地。若约自通宗者。十信为外凡。故干慧地习种位通二。谓若从顿教而入者。立五品弟子。隐菩萨位道理。以十住为干慧地。性种道种二位入初地近方便故。为八忍地。初二三地是信忍。故名须陀洹为见地。四五六地是顺忍。故名斯陀含为薄地。七八九地是无生忍。故名阿那含为离欲地。第十地是寂灭忍。下品故名阿罗汉为已办地。等觉为辟支佛地。通名前诸位为菩萨地。名妙觉为佛地。上来括法镜论师意。俨和上意彼师义有三重教。谓三乘共行十地者。弟子无圆教。所以者何。二乘名无入一乘者故。又小乘中唯一释迦菩萨成佛。自余无成佛者故也。不立共行十地故凡立共行十地。意引一切小乘人为入大乘故。是故问答意同不立共行十地类。故先明小乘及一乘。通始终顿三教之回心义立初也。始终顿三教直进义合来立次也。今此章意约实虽通终教。而约初回心发说干慧等十地。顿教有三乘共行十地。而不明别位次第。故不用三乘共十地。问。若尔何故疏文顿教复作立干慧等十地之所以。而云此十地是一乘所用是三乘所入耶。是即一乘亦立共行十地耶。答。同教一乘约智故。同教一乘所用约别教直机故。小乘人无一乘故。不立共行十地。同教一乘所用。引下教中立共行十地之机者。皆是一乘所令。故约此义有共行十地。可思之也。又法标师依佛陀三藏为师。此三藏所立通宗大乘明如来藏真心道理为极。故此中皆摄楞伽仁王华严。以别教三乘六识为轨则。修成佛回入通教。通教以妄识为轨则。修成佛依通宗。如来藏真心依位地。更令修觉。俨师意者。三藏通宗大乘是三乘外华严一乘也。下始教摄于通教大乘。依此通教修成行者不信彼一乘。故名自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此师义中无诤论。故自受用身佛名假名菩萨。藏师义中耳极钝根人不过初地。故名自受用身佛为假名菩萨。又初地之前菩萨名假名菩萨。有此诤论。问。佛陀三藏依楞伽经所说。说通大乘通宗大乘。故立通宗等教。何故俨师楞伽经不摄通宗中。答。文依楞伽经而义意趣。取华严为通宗。此师如是通三藏义也。为佛下因位故者。为欲引二乘时佛在十地。已外彼二乘不为求佛。故下因位中立佛地也。又下卷云。又亦为说干慧等十地。第九名菩萨地。第十名佛地者。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渐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果不在十地外。亦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彼。以二乘人于现身上得圣果。故不在后也。意十地者干慧等十地

二约三界九地十地十一地等已外即成其佛

三约位见彼已外即成佛。下卷云。但有见修等四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或云五位。谓见道前七方便。内分前三种为资粮位。以远方便故。后四善根为加行位。是近方便故。余名同前

四约行学已外无学罗汉位即成其佛。五约时依大乘三僧祇外即成其佛。劫数如下卷。又孔目第四云。大乘义从狗梨已去成一百句名一受。一受已去名一阿僧祇。此是大数十数中第一数也。三乘大乘佛唯一方佛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六约菩萨行三十忍三心外即成其佛

七约无分别空理一念即成其佛。记云。回心教中存依他法。似有相而性是空。约此性空之假相空理不为真如理

八约生死最后分段身上即成其佛。此约化身。若约报身分段身后即成其佛。记云。约报身者灭分段身后成佛也。下卷云。若始教中为回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佛身亦尔。然是化非实也

约初教已直进位有其七门。一约位。初从十信位等乃至从欢喜地等满足十地外即成其佛。此由佛境分段身故。记云。此本业经意谓百劫修相好业所感故。业所感边名为分段。不如因位有漏业为因。四取为缘所得分段身也。二复约位。从欢喜地尽第九地。于第十地即退成其佛。此亦为对声闻下位。于下身成佛故作此说。三约理。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四约十地后。一念证果即成其佛。玄门云。若大乘明一念佛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小故明一念成佛。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因缘起而明三僧祇劫。修道地前是一僧祇劫。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八地至十地是三僧祇。然亦不定为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人。终南问答云。一由觉理。位满足时唯一念故。二会缘从实时法性无多非长短。一成即一切成。一切成即一成故。此逆次前二义当孔目上义。后义当孔目此义。五约时。大乘三僧祇后即成其佛。六约行。究竟无学即成其佛。七约大乘十二住。于第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即成其佛。终南问答云。若依三乘始教即半成佛半不成佛。若直进及回心二人修行满十千劫住堪任地者并皆成佛。若未至此位即与一阐底迦位同。如此人等并皆不成佛。此据位语。若佛母者于一三千所有佛等并是化佛。摩耶眷属等亦即非实。诸三千界处亦有别佛化义。同前净土之中。有佛母等诸眷属者。亦唯是化佛。是法门非八相化也。若百劫修相好业者是化非实(已上唯约始教)。若一切众生佛前后者。有十方佛故得同时他处成佛。若化有情亦得能化所化同时成佛。为进退不定故。若他方诸佛应化者。十方净土所有诸佛并是实报无有变化。若权起不定始终令有情机知变化者。即属化摄。若色究竟处及菩提树下二佛相对有其两义。一以化显报。即树下显莲华藏世界海中佛。是报故也。二以报显化。举色究竟处成高大身。显菩提树下是化义也。以上文是通始终教。今此文初通二教两义。已下以一乘报始教报身望化说也。故疏第三云。若始教在色界顶为引小乘。同界说。若依终教不在三界。如涅槃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是释迦佛报佛净土。若诸根相入相者有二义。一据本性。即大乘菩萨缘觉声闻。若依现觉。总名大乘菩萨人。今摄本性从大乘简耳。即变化改性二义皆成也。若修道成佛不成佛者。实行修道皆悉成佛。若对异机现不成佛。若约正理无成不成。若佛相貌者。亦德亦人相。是佛相貌。此等文意通始终教。若种性差别者。五教云。一约始教。即就有为无常法立种性故。则不能遍一切有情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故显扬论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乃至云。唯现在世非般涅槃。不应理故。乃至广说。是故当知。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第五种性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永不灭度。由是道理诸佛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其有种性者。如瑜伽论云。种性亦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广如彼说。又云。若三乘始教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性。犹未全异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权施不了说也

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乃至欢喜等十地满后即其佛。二者从欢喜等初地至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网经所说者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得于果证。故作此说。此当变化佛成非当实成。记云。上卷梵经中云。第十体性入佛境界地。依此文故知第十地中成佛也。三者是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间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第七地相同无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记云。约所依身同分段故是世间。而第四地初得出世德故约此德为出世也。第八此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记云。是所依身同成变易故。第八地成法身(记云。约十地论起信论意释。谓起信论云。依色自在地故成十身相作义。十地论云。三世间自在故得十自在。约此位故此位初成佛也。如是第八地中证无生忍故成法身也。第九地中四十九无碍辨才应机说法故成应身也。第十地中云雨法说故成化身也)。第九地成应身。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相。故作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理。故作是说。第五约证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证故。六于十地后一念证果名一念成佛。上诸一念者所谓无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乘三僧祇后即是佛。下卷云。二不定三僧祇此有二义。一为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二据佛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解云。此中不可计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中乃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说也。八约行。金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种生死后即是其佛。记云。谓分段三有变易四生死故云七种生死。约此义故相德云。七种苦谛也。故梁论云。三种集谛谓皮肉心。七种苦谛谓三界分段为三变易有四故有七种。宝性论云。变易有四。一缘相。二因相。三生相。四坏相。佛性论云。一方便。二因缘。三有有。四无有无上。依经云。三界中有四难。一烦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缘起因缘生死如业难。无明住地缘起有有生死如生报难。无明住地缘起无有生死如过失难。解云。依胜鬘经五住种子名五住地。依五住地起于现行名五住起。依无明住他种子缘起现行法执无明。是变易生死方便名方便生死。故佛性论云。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流业。譬如无明生行。二因缘者依无明住地缘发无流业。是变易生死亲资助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名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方便因缘。亦名分段生死。故梁摄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生死。故梁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资有流业。所引变易生死名有有生死。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流业为因。三种圣人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流业为因三界内生身。四无有者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名无有。故佛性论云。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生身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死等为过失。问。何者是三种圣人。答。胜鬘经云。无明为缘无流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在地上故。楞伽经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一者三昧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二者如实知诸法相意生身。谓于第八地。三者种类无作行意生身。诸师释不同。一师云。约三学别地。三地是定。若约六度五地是定。故云三四五名三昧乐受意生身。第六地般槃若现前。故六七八地名如实觉知诸行智意生身。而言第八者举其终也。九地已上名种类无作行意生身。第二师云。第一略初二地。故言三四五。第二亦略初二。故云第八地。理实而言。第一通前五地。第二通六七八三地。第三通九十二地。第三师云。次第二于第八地。则知第一七地已还而唯云三四五者。此中略先后也。以实而言。第一通前七地。第二唯第八地。第三九十二地。又四卷楞伽云。第一名三昧乐受乐生身。今依佛性论。真谛师释胜鬘经。三种意生身者。是三乘种性圣人。入初地已上受意生身。故名三种。非是楞伽经中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也。故佛地论云。有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身。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生最后身依生。梁论八地已上是有有生死。金刚菩萨是无有生死。此二生死既佛性论皆言三种圣人。故知三乘种姓至八地已上受有有生死。从本种姓为名。名罗汉辟支大力菩萨。故楞伽经第七卷云。大慧声闻辟支佛于第八地菩萨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唯息见随自相同相熏习障碍。故随人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槃。而不能知诸法寂灭。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地寂灭乐门。如来后说。声闻辟支佛不知但是自心分别。后说。声闻得人无我而不得法无我空。若如是说。声闻辟支佛尚未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乐门。佛告大慧。声闻有二。言八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随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问。何故得生死名。答。通名变易生死者转变改易。若生若死。并是就相为名。别名方便因缘。此二约用。有有无有对后为名。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如上流般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无有生死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复更无生死。故名.无有也。问。约位判云何。答。若约顿悟八地已上受变易生。由此已上烦恼不起无容更受分段生故。若渐悟者七地已还亦受变易。若约四种据通而言位位皆有。若据位别唯依梁论。二十二无明感十一粗报中。初八无月感四粗重。是方便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因缘生死。故知因缘在五六七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在八九十地。次二无明感一粗重。是无有生死。故知无有是金刚位。若是方便及因缘并有有生死自地起自地断。若无有生死障佛地金刚断。所以尔者十地是学位故自地障自地断。佛地无学位故佛地障金刚断。问。若如前说方便因缘乃是变易方便因缘非正生死。何故皆言所感粗重报是变易耶。答。若是渐悟方便因缘位中即是分段名粗重报。若望后说初之四地相同凡夫。无明增强远与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为其方便。五六七地相同二乘及初修菩萨。修无流道亦与八地已上所感变易为资助因也。若后二种正变易体。慧远师云。说二生死各有六重。所言分段六重者。恶道三重与善道三重也。问。恶道三重如何。答。一凡夫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十信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悲愿为随助。三种性已上乃至初地所受分段恶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恶道分段。问。善道三重分段如何。答。一凡夫二乘大乘十信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正缘。悲愿为随助。三地上所受分段善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善道分段。所言变易生死六重者。事识三重及妄识三重。问。事识三重变易如何。答。一阿罗汉辟支佛所受变易事识中生空观为因。无明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变易事识中法空观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三地上所受变易事识中非有无息相之解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事识中。三重变易生死如何。答。一地前所受变易妄识中。一切妄想依真观以为因。无明住地以为缘。三八地已上所受变易妄识中。唯真无妄息想观以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妄识中三重变易生死。下卷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于所知障中亦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三种十地。声闻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摄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之义故作此说。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说。又有差别。十地相广如梁论修时章释。记云。彼经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说经有二卷中引初卷也。修时章者。此引彼论第十一卷修时章第五。如彼论云。若见真如即入清净意行地。从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清净意行人自有四种。初一从道立名。谓清净意行后三从别立名。谓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此清净意人从第六地以还说名有相行。乃至第七地是无相行有功用。乃至若人入八地有无相行无功用未成就。若八地圆满于八地无相行无功用已成。于九地十地无相行无功用未成满。第三阿僧祇劫此无相无功用乃成。譬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位制立为五人。若三位云何制立为五人。由位差别故成五人。从初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家家为第二人。斯陀含为第三人。一种子为第四人。阿那含为第五人。菩萨位尔。初地为第一位。从二地至七地为第二位。八地至第十地为第三位。亦得制立为五人。从方便至初地为第一人。从二地至四地为第二人。五地至六地为第三人。七地为第四人。八地至十地为第五人。解云。此约声闻乘果。释十地者显他人释十地中别。故此章引此文显三乘十地差别不同。问。若尔与此十地准释意云何。答。惠镜德云。从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为初地人者。是同见道类故。家家者。此从人死生于天中。还亦至人中。如从家至家故云家家。第二地中修惑时以无流智而修行。至四地中还得彼无流智。故约此义准家家也。五地六地于无相中最胜故有相行薄唯薄地人也。第七地中离有相行。唯有功用位故唯受半生准也。八地已上离有功用。故准已离欲人可知也。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若依三乘终教即一切有情众生皆悉成佛。由他圣智显本有佛性及行性。故除其草木等。如涅槃经说。若成佛处者。终南问答云。若终教三乘如三千等。同类世界现佛成者并是化佛。何以知之。大智度论成佛世界广引。如疏得知。并是化佛化境多处现身故是化也。摩醯首罗天身亦是化作。由权现阎浮菩提树下。是故化佛莲华藏界所有佛者是实报也。通体相用十方净土所现佛者是报佛也。所有亲属是法门也。为现引此娑婆小根毕习众生。故如大乘无量寿经说。若修相好业。若依终教及直进菩萨并从发心以来一切并修十地。终教无别。百劫修相好业。下卷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若种性者。下卷云。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生皆悉有性。故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切众生有涅槃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可归自真性故。如经说言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问。如有难云。若诸有心悉当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是则无性众生虽是有心亦非当得。答。经中已自为简滥。故但云众生有心。不云佛也。以处处受生名众生。故不同佛也。广如彼说。位地亦如下卷说

第四约顿教。朋唯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行三昧乘彼一昧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成。亦此一切俱离是名佛也。若修时者孔目云。若顿教义即不可说。若种性者下卷云。唯一真如离言绝相名为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无二相故。是故诸法无行经云。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又行位者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即至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倒故。若寄言显者如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有所有何次等等。若所依身者一切行位既不可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

第五约一乘义者。十信终心乃至十后位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成佛。又在第十地亦别成佛。如法宝周罗善知识中说。何以故。一乘之义为引三及小乘等。同于下位及下身中得成佛。又八地已上即成佛。如于此位成无碍佛一切身。故此据别教言。记云。经四十九云。其宅广大十重八门乃至云。见第九重补处菩萨充满其中。见第十重一切如来充满其中。解云。八门谓八圣道也。十重谓十地。既第十地中一切如来充满其中。故云又在第十地亦别成佛也。案广疏十九卷有三释。初依右师。十重中八重内开八九。余重如次。配初地乃至等觉妙觉。故疏云。九补处等者明十地受职位等。亦是等觉位。十一切如来者妙觉位。从初发心等明摄因成果。孔目依此释意说。疏第二释配十行位。第三释总不约位说。十显无尽其如疏也。此知识是第五无痴乱行善知识也。法宝周罗者。疏云。此云顶髻。即以法成人。宝为顶髻。天竺本云。有法长者名宝周罗。显其定用可贵尊极之相。若据同教说即摄前四乘所明道理。一切皆是一乘之义文虽是同而义皆别。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说。今诸众生于十地中离增上慢。记云。三乘人定迳十地方得成佛。故为增上慢。而为欲令离此增上慢故位位即得佛成

又依六相总别义。即是一乘随相别布义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其一乘十地之法。尽其三世已通究竟。此据证说。记云。于此十地用六相缘起陀罗尼法者。即是无碍自在。十地故为一乘也。若随法空智分位用胜劣出为十地者。即是三乘。此约教分说者用六相教。今法缘起方得为一乘者。此约教分而释。若约证分者自在尽三世。通究竟处为证位也

若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依一乘义一切众生通依及正并皆成佛。如华严经说。以此义准上四句。义即是一乘共教非别教也。若成佛前后者。于念念中成佛皆尽所化有情。在诸位中。十住已去乃至菩提皆尽众生界。成位遍满无有前后。为同一缘起大树故。若成佛时者。依一乘义成佛时节并皆不定。为十方世界时节不同。因陀罗世界等并据当分报位。说有为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无定时。仍不违时法也。下卷云。一切时分皆悉不定。何以故。为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孔目四云。若一乘义即无尽劫。何以为依一乘。一切众生已成佛竟复为众生新成佛。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据此不限时分。故无尽也。此义教与救量十地德生其信也。又数法是通十地德。若他方佛应化者。若依一乘但有十佛。依行分说不分修生及本有义。若体解大道体即一切种。体相即一切种相。用即一切种用也。诸方现佛若名若义皆依释迦海印现无别佛也。若佛母者若依一乘。所有诸佛在释迦佛海印定力。以此义准诸眷属等皆悉同然。体相用义及变化改性等准此可知也。若情根相入相作者。依一乘教变化改性并依缘起。本法显现亦无别性可变可改。若现若为者同前化摄也。仍一乘之体有彼凡有身复有体德。若因果差别者。若依一乘所有成佛因果分齐遍量即通因陀罗秘密微细一切境分齐。尽三世间分齐遍量。如华严经普贤门准也。所有修行断惑等因果二位皆尽不尽也。若修道成佛者。依一乘教皆对前机。若须成佛即数数成皆新断结成佛。亦不住觉地成佛。若对不成机即常不成。由如大海。于诸位中无有溢满。即楞伽经菩萨一阐提是。若对异病机即无成不成。若对普贤即亦成不成。若佛相貌者。依一乘教是德是相。是非德是。相非。由缘起理具足逆顺作不作义故。种性行位所依身等如下卷说

同类推荐
  • 理门论述记

    理门论述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十三日备尝记

    十三日备尝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长离阁集

    长离阁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示儿长语

    示儿长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休掉祸水玉帝

    休掉祸水玉帝

    【简介】一次意外,让一个女特警,莫名其妙的穿越了,不穿则以,一穿惊人,她成了三界最大的皇后,王母娘娘!可惜是个不受宠的王母娘娘.--------她的相公是三界最大的统领者,他有着迷死人的俊颜,不管是妖魔鬼怪还是神仙,只要是母的!只要看了他一眼,那么芳心必会沉沦.-------可她却不把他放在眼里,在一个月色高照的夜晚,她以血当笔,以裙角当白纸,赫然休掉了这个祸水相公.-------有一天她喜欢上了一个帅哥,谁知,那可恶的祸水相公突然跑出来百般阻挠.------某一天她终于爆发了,“我掉凯子关你屁事,你干嘛总是捣乱?”玉帝铁青了脸,单手托起她的下巴,深邃的眼神微眯“你是我的女人,你敢红杏出墙?”“靠,凭什么你可以养小三,而我却不可以?在说,你不要忘记了,我已经把你休了”玉帝一个皱眉,不解的吐出“我有同意吗?”
  • 两样我都要

    两样我都要

    玉佩弄丢,害我变成一个孤儿。七岁那年被一个好心道士收养,不料阎王的女儿要嫁我,这可怎么办呢?唯坐山门前,细看十八方。究竟是做道士还是当判官?嘻嘻,两样我都要……
  • 戴肃涵传

    戴肃涵传

    戴肃涵,一个传奇的名字,一个值得敬佩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成长经历,还有他的传奇一生。
  • 重生娱乐王者

    重生娱乐王者

    新一代武打小生穿越到了平行世界,且看他如何在异世界娱乐圈混得风生水起。
  • 金牌男神:独宠天后小娇妻

    金牌男神:独宠天后小娇妻

    一次采访,主持人问当今最红的体育界男神朴允恒:“听说最近男神很幸福啊?”“对……以前没女朋友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假期很充足,现在有了女朋友恨不得每天向教练求假期……”某天后在电视机面前听到,嘴角上扬……
  • 狂拽妖后:逼我成妖

    狂拽妖后:逼我成妖

    ◆他用三生炼狱宠她一世猖狂◆寒玉:我就是这么拽,你宠的!楚王:我就是这么无耻,你气的!******前世,十级地狱的焚魔烈焰中,日日煎熬,整整五百年.他说:五百年又如何,只要能换她生,便是一千年,他也受了……她,一朝穿越,万般荣华,却遭人陷害落入噬血残暴的他手中.他坏她姻缘,强娶豪夺;穿肤折骨,虐她无度;屠村灭城,逼她为妖.她说:若再为人,只要能让他死,便是地狱,她也入之……******菩提台前仙者云:“三生炼狱可换她一世安,你愿?”他道:“无悔!”“即使生世不得相识?”他又道:“无怨!”本文宠虐暖文,男强女强,激情碰撞,火花四射,精彩绝伦!
  • 破梦空间

    破梦空间

    一场梦境,贯穿真实与虚拟一路征程,留下不朽的足迹剑锋苍穹,谁对谁错唯心守一,无憾而活一个虚拟的世界,却有真实的人混了进去,梦有时尽,人何时还?可当我破梦归来,到底是醒着还是在另一个梦中?
  • 独家恋爱:恶魔少爷别过来

    独家恋爱:恶魔少爷别过来

    一次像是玩笑般的相遇,造就了一份不可自拔的爱恋。她,秦可可。一个刚刚回国的千金小姐,出门散散步却被一个臭流氓强吻了!他,夜洛。恶魔一样的大少爷,却爱上了一个萌萌笨笨的女人,并且还缠着人家!“我做过让你记忆最深刻的是什么事?”“一个臭流氓强吻了我!”“……”“但,你给了我一份独家恋爱……”
  • 易烊千玺:荏苒的时光

    易烊千玺:荏苒的时光

    童话里的故事难道都是骗人的吗?现实生活中难道就没有公主和王子吗?灰姑娘还是会在00:00的时候消失吗?一切都是未知,这就要让你们自己去看了......
  • 三国秘事

    三国秘事

    咱们结束吧。这么多年了,你确定。确定。可是大师兄说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