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76200000002

第2章

此十不二門元連釋籤第六卷但云十不二門其後別行已經波蕩莫知其誰古人私安本迹兩字者義亦甚善何者記主釋籤第六玄義迹門將結撮文旨依乎十妙立茲十不二門以迹例本理智咸然故下文云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泊乎十門之後結示大旨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豈一佛化哉本迹者一實相理本事迹已下文六重本迹又云本迹雖殊不思議一十種不二其門一矣故知題云本迹者甚善也。

天台沙門 湛然 述

然此迹門。

然此二字標指也迹門者此經二十八品前十四品為迹門後十四品為本門今談迹門十妙將竟結示元意云爾。

談其因果。

十妙中前五妙中為因果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為因後一為果。

及以自他。

後五妙中咸具自他六感應七神通八說法九眷屬十利益。

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元意泊從大通智勝佛所迨乎出世一化已來意在盡妙華嚴一麤一妙鹿苑但一麤無妙方等三麤一妙般若二麤一妙已上四味融麤入妙即融通之融融通帶方便說妙圓融捨方便說妙矣。

故凡諸義釋。

通舉五重玄義故曰凡諸義釋。

皆約四教。

凡一法起皆約四教辨其淺深五味通其頓漸祕密不定互攝其機元意屬下云爾。

及以五味。

一乳二酪三生蘇四熟蘇五醍醐。

意在開教。

意在開權顯實。

悉入醍醐。

舉喻如五味之中令四味之麤咸入醍醐一味純妙四教約權五味論竪(云云)。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

觀心一科廣明十乘觀法教即是解觀即是行解若無行解無所至行若無解行無所導解行相須轉凡為聖乃喻樞機矣。

仍且略點。

玄義之中粗略點示不廣解釋。

寄在諸說。

散寄諸文所說具釋如止觀矣。

或存。

有處存其科節。

或沒。

有處全不立觀名。

非部正意。

玄文談解行非正意。

故縱有施設。

設有觀法。

託事附法。

謂託事相附法談觀法如王舍城作心王解釋等。

或辨十觀。

十乘觀法。

列名而已。

列名不解釋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

十妙前之五妙。

能化所化。

後之五妙。

意在能詮。

意在圓融之教故曰能詮。

詮中咸妙。

意在能詮所詮咸成妙也。

為辨詮內始末。

因果也。

自他。

能所也。

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

釋迦一化。

出世大意。

為一佛乘是佛本懷。

罄無不盡。

妙之一字大意都足。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

誡勸來徒故不可不了十妙所以。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妙解大途成妙觀之軏範。

若解迹妙本妙非遙。

本迹理一故言非遙。

應知但是離合異耳。

迹中十妙因開果合因開為四一境二智三行四位果合一為一者三法妙也本中十妙果開因合果開為四一本果妙二本國土妙三本涅槃妙四本壽命妙因合為一者本因妙也雖離合不同不出因果二字本迹後之五妙名義俱同。

因果義一。

本迹因果義理皆一。

自他何殊。

本迹自他更無差殊。

故下文云本迹雖殊。

本迹久近今昔雖殊。

不思議一。

本迹二妙俱成不思議一理者也。

況體宗用。

五重玄義本迹十妙即初釋名一章牒釋已之竟更比況餘之四重玄義雖為別釋不出釋名一章總釋三法之竟二辨體一章即是本迹十妙之實相體三明宗一章即是本迹十妙一乘因果之宗四論用一章雖分兩用迹門斷權疑生實信為用本門破近疑生遠信為用兩用祇是本迹十妙非權非實非近非遠而權而實而近而遠即妙二用耳。

祇是自他因果法故。

況釋體宗用只是別釋十妙之三法故。

況復教相。

五教相一章亦即本迹十妙之教相醍醐為今經教相了了不同前諸四味隔別矣。

只是分別前之四章。

名體宗用。

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迹門與前四時有同有異本門與前四時永異(云云)。

若曉斯旨則教有歸。

明曉宗旨教不徒絕歸宗趣實如流趣海若鳥入山豈乖醎色。

一期縱橫。

五時曰縱八教曰橫。

不出一念。

不縱不橫不並不別。

即空假中。

大白牛車不運而運任運空假中。

理境乃至利益咸爾。

十妙之中一一妙法皆即空假中。

則止觀十乘。

一不思議境乃至第十離法愛支十乘也。

成今自行因果。

十乘觀法成今十妙前之五妙故曰自行因果。

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止觀大科十章前六章屬妙解第七一章十乘觀法屬妙行即自行因也第八一章即自行果也即前文云成今自行因果也第八起教一章成今十妙之中後之五妙故云成今化他能所第十一章攝屬指歸矣。

則彼此昭著。

彼謂止觀此謂十妙彼此解行昭然顯著。

法華行成。

十乘觀法為法華之妙行。

使功不唐捐。

唐猶虗也捐猶棄也行纔契理功不空棄亦曰功已本就故云使功不唐捐也。

所詮可識。

妙教曰能詮妙行妙理曰所詮行親證理故曰可識親見曰識。

故更以十門收攝十妙。

記主特立此十不二門攝於十妙也。

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

理元不二為實施權方便立為二矣。

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

攝用歸體即體是用故曰不二。

法既教部。

所說曰法被下曰教即八教部謂頓漸五時部類也。

咸開成妙。

開麤即妙即純妙無麤玄義之中有判麤妙即相待妙有開麤妙即絕待妙開麤之中有案位開即約理開有昇進開即約行開今言教部咸開者即案位開中兼昇進開意在絕待妙矣。

故此十門不二為目。

一理無二不二為名蓋法乎妙也。

一一門下以六即撿之。

案位開中謂一理即兼昇進開意故談餘之五即也。

本文已廣引誠證。

大部玄文是明佛語及憑論文。

此下但直申一理。

記主申通開佛知見一理元意。

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出世大意皎然目擊。

一色心不二門二內外不二門三修性不二門四因果不二門五染淨不二門六依正不二門七自他不二門八三業不二門九權實不二門十受潤不二門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

色心不二從圓境妙立名。

第二第三從智行立名。

內外不二修性不二俱兼智行二妙契理歸宗曰智籍智起修曰行俱妙皆不二故此二門貫通二。

第四從位法立名。

因果不二門位妙居因三法妙在果一乘因果理元無二故此一門理通二妙。

第五第六第七從感應神通立名。

第五染淨者染為感淨為應神通是淨用故此一門事通二妙第六依正者從理性名字觀行三即之中已彰依正不二之相不思議感應神通性中元具至果有用故依正一門具此二妙通收因果第七自他者意在化他故須憑理自行果滿有感即應化他之法須假神通駭動情故此一門理具二妙。

第八第九從說法立名。

第八三業者說法赴機須動三業所說之法不出權實故第九權實不二及三業兩門同依說法一妙也。

第十從眷屬利益立名。

第十受潤一門通收眷屬利益二妙者得益之徒不出三草二木及乎大地大地即實益七方便七方便即權益文云四微體同權實益等故此二妙束此一門。

一色。

色者天台立三種色可見可對色二可見不可色三不可見不可對色俱舍論明假實大種根境無表色形顯色唯識百法於法處明五種色一極逈色二極略色三受所引色四定自在所生色五遍計所起色又枯樹生華箭頭芝草是業果色無作戒是無表色流光月光童子定身現池水妙音菩薩東來先現華臺及肉山魚米等總名定果色又髮毛爪齒八識親相分名報果色欲界中總名質礙色色界中色名定報色無色界色名如來藏色非二乘所知方便實報二土名變易色楞嚴經明地水火風山河色空并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名如來藏色如上所引色等總此之一字攝盡矣。

心。

密禪師示心名體凡有四種一訖利陀耶此云肉團心五藏中心藏指黃庭經中說二緣慮心指百法論八種識心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指第八識四乾栗陀耶此云堅實心亦云真實心止發心中論三種心一質多者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二汗栗陀此方草木之心三牟栗陀此方[卄/積]聚精要者為心楞嚴經中舜若多性為妄心爍迦羅心為真心起信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如上所引之心皆此心字所攝。

不二門者。

色心理本不二指此為門者止論云文者門也門非門非門非非門當體能通曰門即通是所通故曰不二門矣。

且十如境乃至無諦一一皆有總別二意總在一念。

一念者仁王經云第一念異乎木石永嘉集云豁然杞空乍同死人異乎木石此之一念復非覺知之境又非木石之心唯識百法等論明一念為似塵識起信論明一念中具九相解深密經明陀那識真為一念此等一念之中皆明縱橫三千性相華嚴經明一念中具十世古今止論中云一念法界如上等文皆名總在一念今注曰介爾起心三千性相即非縱橫並別之旨故曰總在一念矣問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之一念存亡耶答不泯而泯法爾空中何念之有乎泯而不泯法爾雙照何念之無乎。

別分色心。

玄義文句止觀一家三處明十法界皆約煩惱業苦三道麤細明十如矣。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

相者表也四惡趣相表墮落人天相表清昇二乘相表涅槃三教菩薩如文佛界相表一切眾生即菩提相皆名色法表質為義義矣。

性唯在心。

性謂習性四惡趣習惡黑性人天習善白性二乘習無漏非黑非白性三教菩薩如玄文佛界以智不共為性記主云既以一切眾生即菩提為相豈得以智願為性應知以煩惱為性豈是記主許師之過歟蓋文意之未盡耳問百界千如本是妙宗如何釋義以習為性若習得成性即是無常本無今有無有是處非今妙宗耶答祇為本妙本常無性對像成習故有百種界別千如相殊依正兩分則有三千良由本妙即非無常對像能迷故非本無故經云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佛種尚從緣九界豈非緣耶故論云天真獨朗書云從藍而青實由本具習方得成雖云習成總在一念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故曰妙法矣。

體。

四惡趣攬摧折色心為體人天攬安樂色心為體二乘五分法身為體三教云云佛界以正因佛性為體。

力。

四惡趣以惡力用四趣不同人天堪任善器為力二乘堪任道器三教云云佛界發菩提心為力。

作。

四惡趣習惡三業為作人天止行二善為作二乘精進為作三教菩薩如玄文佛界四弘誓為作。

緣。

四趣以惡我所為緣人天以善我所為緣二乘行行為緣三教菩薩如文佛界福德莊嚴為緣。

義兼色心。

體力作緣四如義兼色心可知。

因。

四趣習惡業為習因人天習白業為習因二乘習無漏業為習因三教云云佛界以了因為如是因。

果。

四趣惡習果為如是果如是果如多欲人受地獄身見苦具謂為欲境人天善習果為習果准惡可見二乘四果為習果三教云云佛界以一念相應菩提為習果。

唯心。

如是因如是果名習因習果別分唯是心法矣。

報唯約色。

四趣受苦為報果人天自然受樂為報果二乘後有不生故無如是報三教不同云云佛界大涅槃為報果報通依正身界二應屬未來報起唯約色法問九界報竪通諸土唯約色質相現故言報唯約色豈全無心法耶答別分之語大約而言報唯約色豈色法內無心法耶應知無現行覺知分別之心耳如第八識托胎後頓變根身種子器世間未起七識情執山河大地同一報法同一體性唯是無情之總報色耳問佛界文云報即大涅槃果果斷德禪定一切具足具報果如何亦言報唯約色耶答大涅槃是大圓寂斷德果果常寂光土即非別分之義如經云唯佛一人居淨土即自用土法性之色非下地所見豈論色心耶佛法界中通途為語地地已去萬行為因無明為緣習果報果分得十法雖是實報酬因相起故云報故云報唯約色矣廣如玄文。

十二因緣苦業兩兼惑唯在心四諦則三兼色心滅唯在心二諦三諦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

二諦言真三諦言中皆可見也。

一實及無准此可見。

四教之中各有一實諦及於無諦各有所以故云可見。

既知別已。

如上別分色心鑒之千差意中已得故曰既知。

攝別入總。

一念圓持諸法曰總。

一切諸法無非心性。

即當萬法唯心既其唯心亦其唯色。

一性無性。

一性者色即是心也一性亦無者即當非色非心。

三千宛然。

後文云而色而心也。

當知。

當知者上云既知覽別已竟此中印定諸法一心故曰當知。

心。

實相真心。

之。

語助。

色心。

諸法色心。

即心。

然師云其體不二曰即。

名變。

變謂變異即不思議變起信論云覺心初起心元初相大經云十住菩薩不見其始覺地頌云性起元生不動智不離覺體本圓成傅大士點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五運鈎命決云天地未分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氣象未分謂之太易元氣始萌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云云謂非[目*隻]之元曰變也有人云變為煩惱道其義遠矣。

變名為造。

造謂造作作謂作用文家意云變之與造其理不二故云變名為造然造者是則煩惱業苦身口七支運動名之為造與其變義麤細相別十界分途十如各具有人云造字對業道其義踈矣。

造謂體用。

造謂界如三千性相即體起用故下文云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又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三千並常俱體俱用造謂體用其義明矣不存疑焉古本作體同字悞矣有人云正當造體恒同者其理權矣又云怕起業故云體同者令三千之妙用何業之怕哉。

是則非色非心。

上文云一性無性。

而色而心。

上云三千宛然。

唯色唯心。

上云一切諸法無非心性謂萬法唯心亦當唯色耳。

良由於此。

明不二之旨善有所以淨光大師點讀云非色非心真諦也而色而心俗諦也唯色唯心中諦也予之書曰非色非心中諦也而色而心俗諦也唯色唯心真諦也一家妙旨三諦讀經愚今注曰是相如(色即真諦)如是相(色即俗諦)相如是(色即中諦)一如三諦故下文云此內界如三法具足況百界千如重重無盡者乎即因陀羅網義矣此即三法明門初地菩薩百法門乃至阿閦婆偈明門約位示相三諦之文一家宗要伊字三點魔醯三目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斯消釋奇哉快哉樂哉暢哉何法華三昧之遠乎旋陀羅尼之異乎有人云出何典據者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故知但識一念遍見己他生佛。

一念明入於多劫。

他生他佛。

九法界中十界是他生他佛。

尚與心同。

如心佛亦爾。

況己心生佛。

佛法界中十界為己心生佛。

寧乖一念。

總在一念。

故彼彼境法差。

牒上七科妙境差別之二相。

差而不差。

結示不二一際平等色心咸然。

二內外不二門者。

內外即是相待妙不二者即是絕待妙前後九門例爾。

凡所觀境不出內外。

九法界中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內境內外合明一念方具三千之妙境矣他云外境是色心門中三千性相為外境智性為內境者即是不達文旨矣。

外謂詫彼依正色心。

詫彼者指九法界為彼也九界未融故當麤義前之三教用觀隔別心境兩分真俗更泯乃分三乘殊趣未稱佛旨良謂心境相傾故曰外也。

即空假中。

託外九法界境起佛法界圓三觀即麤是妙故云即空假中古本無假字者多恐脫落也。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

不二而二色心殊途二而不二色心同歸故言空假中妙故色心體絕矣。

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對病設藥故云託彼色心即空假中病除藥亡故云唯一實性無空假中。

色心宛然。

不泯而泯色心體絕泯而不泯色心宛然。

豁同真淨。

始覺合本覺故云豁同真淨。

無復眾生七方便異。

外境九界正報之中約人為七方便玄義中兩解一云人天藏教三乘通教菩薩別教菩薩即三草二木也一云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即七人也四惡趣是所化七方便是能化能所差殊故名為異問人天兩乘是有漏人如何說為能化答仲尼尚設五常之教梵皇有施十善之言佛制五戒其能化同矣前云外境為九法界其義明矣既同佛界真淨妙境故曰無異矣。

不見國土淨穢差品。

依報曰國土相宗名器世間天台立四土不同一淨穢同居土者娑婆穢土安養淨土同一所居故曰同居土淨土通五乘人居穢土如淨名疏明也二方便有餘土七類人居三實報土一乘因果人居四常寂光土唯佛一人居淨土心未融土乃優劣色心一如國無差品故云不見矣。

而帝網依正終自炳然。

終自炳然者自然天報也帝網者天帝釋忉利天中得勝堂天業所感自然宮殿因陀網一網孔一一明珠光光交照自然炳著非作所成故曰終自炳然故可喻重重法界事事圓通性自天然非造所成雖復不見國土差品而一念心三千性相十界宛然本來真淨如天帝網終自炳然恐人見上文豁同真淨無復眾生七方便異不見國土淨穢差品便作斷滅意解故舉帝網終自炳然以喻常住法界色心宛然也古本作終日字者可以鑑矣。

所言內者先了外色心一念無念。

外謂達於九界色心總在一念一念亦無故曰無念方名內境然內體之中本具三千即不疑也何故外境只云了外色心一念無念不言三千耶答元意有念無念皆具三千內外亦然只為不分而分外境是麤三千是妙故下文云三千未顯驗體仍迷應知三千妙境舉體成用用不離體故三千當知外境未明三千煥然可見也。

唯內體三千。

問論中云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此中何故云一念唯內體三千耶答論中示於妙境故曰一念三千此念即體是念此中揀麤顯妙故曰唯內體三千意云唯內妙體方具三千也。

即空假中。

據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中內體即合亦泯三千良謂妙境即是妙觀故云唯內體三千空假中意揀外境未具三千下文云文意初心己情對病設藥故云耳。

是則外法全為心性。

結示心源。

心性無外攝無不周。

唯心之性無外可對故云攝無不周。

十方諸佛。

上極佛界。

法界有情。

下盡生源。

性體無殊。

生佛無二。

一切咸遍。

心地法門不思議解脫性古人云眾生心裏佛寂寂涅槃佛裏眾生心擾擾生死實謂一切咸遍。

誰云內外色心己他。

人法俱亡曰誰泯然不二內外色心己他俱寂故曰誰云內外色心也。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門成。

妙觀從妙境立故名曰成。

三修性不二門者。

以智造境曰修三障曰性止觀云常境無相常智無緣智雖無緣恒為境發境雖無相恒為智緣以無相境相無緣智相由發也發謂無性也以無緣智緣無相境緣即是造造謂無相也境智不二即修性門矣。

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牒上色心門中百界千如總在一念止論性德名為理境。

此內界如三法具足。

此內謂一念界謂百界如謂千如三法具足略即三法中即十種三法謂道識性等廣即無量三法傅大士云水中鹹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實謂門門具足法法圓成矣。

籍智起修。

籍謂假籍智開權實如智妙中四教二十智前三教十六智為權圓教四智為實經云我若讚佛乘眾生沒在苦實智無由得開尋念過去佛皆以方便力教化於眾生作是思惟十方佛讚為實施權先施三藏生滅七智後後對帶權實相須經停四十餘年方開實智示本界如三法具足故云籍智起修如上所引經文同聲相應義理煥然不須疑也問四教二十智是佛之所說曰教如何是籍智起修耶答只為教是上聖被下之言眾生稟教之權實至實教中開佛知見稱實起修故云性雖本爾籍智起修耳古本作籍智修者悞也有人作靈知釋知者昧矣。

由修照性。

實假權開書云崐竹未剪鳳音不彰性未鍊神明不發故云由修照性。

由性發修。

權假實融性指三障修從性成故云由性發修。

在性則全修成性。

下文云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在修則全性成修。

下文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也。

性無所移。

下云三千無改。

修常宛爾。

下文云無明即明。

修又二種。

修開權實。

順修逆修。

不了義教曰逆修了義大乘曰順修。

順謂了性為行。

非真流之心無以契真何真修之行不從真起。

逆謂背性成迷。

滅心求道三教之行俱迷即惑為真圓人獨稱了性長者云若了一念緣起無生超過三乘權學等見豈非順謂了性為行耶故知權學是逆修可約味約部逆順可知有人將六道為逆修四教為順修者不達逆順矣六道本是三障何修之有下文云應知性指三障可知矣。

迷了二心心雖不二。

迷了二心性若虗空本來不二。

逆順二性性事恒殊。

性謂執性執遂成事故同性事楞嚴經云由性明心性圓明故因明發性性妄見生從畢竟無成究竟有因明發性者發謂對境能覺曰發妄心不了故成性執之事事相天乖故曰恒殊官謂性執之性與上心性理同事別故分逆順性事恒殊生死涅槃俱是性事十界因果紛然不同可見矣。

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

日本科云遮妄計意云可因生死之事不移真心便執計迷修成了耶理須迷之與了相絕天真故下文云俱泯矣淨光大師科云結歸理趣意云凡聖情量俱言朕跡逆順性事理絕真源故云理趣理趣者法爾也。

故須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故須者牒起之詞也一期者一代時教也迷了者不了義教曰迷了義大乘曰了於迷了二教之中有照性成修有見性修心議曰照性成修多恐是緣修緣真而修故曰照性成修見性修心真是真修意云緣修真修照性見性未是絕待對待未亡心慮何絕欲彰妙宗故曰二心俱泯亦可見性是見聞之見是信行人照性是觀照之照是法行人成修及修心俱是思修之修理中都絕故云俱泯矣故下文云達無修性唯一妙乘無所分別法界洞朗真俗不二矣一期之字更莫疑焉更疑之者未如之何也古本作一其者莫彰妙義矣有人云一却迷了者不曉矣古本作二修俱泯者義亦無在緣修真修二修俱泯者無所分別也有人云六道是逆修四教為順修泯却二修方曰見性者圓教之人不見性名圓者善哉。

又了順修對性有離有合。

前文通舉一代教旨故曰一期此乃獨標圓教修性離合之相故云又了。

離謂修性各三。

修三者文句云法身智斷法身即修中法身德智即修中般若德斷即修中解脫德性三者文句云實相功德實相即性中法身德功德兩字即性中般若解脫之二德明矣修中若更離開如下文也。

合謂修二性一。

修二者謂般若解脫之二德修德而成也性一者謂法身一德是性中本有也。

修二各三。

般若解脫是修中之二德各三者般若中三者實相般若是般若之中法身也觀照是般若之中般若也文字般若是般若之中解脫也解脫中三者性淨解脫是解脫之中法身也圓淨解脫是解脫之中般若也方便淨解脫是解脫之中解脫也是為各三對於前文是更開修德也。

共發性三。

性三者苦道法身也煩惱道般若也業道解脫也。

是則修雖具九。

修性相對離為九種相待為宗九俱名修。

九只是三。

性三為本攝修歸性合用體體用不縱不橫只一三德矣。

為對性明修故合修為二。

合修中三種般若為一般若德合修中三種解脫為一解脫德故曰合修為二也修雖二德還從性成故非別異性雖一德三德宛然亦非並別也。

二與一性。

提法中修性合明三德。

如水為波。

水喻性中一法身德波喻修中二德般若解脫也。

二亦無二。

於修德中二亦無二般若解脫元是一義以修對性亦曰二亦無二水波無二修性一如故曰二亦無二。

亦如波為水。

修性兩亡故曰亦如波為水不思議一誰云修性。

應知性指三障。

苦障煩惱障業障楞伽經云本住法不可說也。

是故具三。

十種三法性三居初謂三道也法爾本有。

修從性成。

由性發修也。

成三法爾。

登圓初住名三法妙不離凡初三道也三法分明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故曰成三法爾。

達無修性。

亦無波水。

唯一妙乘。

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無所分別。

見聞理絕思慮道亡。

法界洞朗。

事事無礙法界帝網重重三千性相終自炳然。

此由內外不二門成。

修性不二門從境智立故曰內外不二門成矣。

四因果不二門者。

疏云大乘因者實相是大乘果者實相是既俱實相不二明矣。

眾生心因。

三千在理同名無明為因。

既具三軌。

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因中三法妙矣。

此因成果名三涅槃。

一性淨涅槃二圓淨涅槃三方便淨涅槃果上三法妙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因果無殊始終理一。

因為始果為終其理不二矣。

若爾因德已具何不住因。

徵問因中已具三德何用趣於涅槃果耶。

但由迷因。

答通迷內三法本妙。

各自謂實。

謂者執計也論云情生智隔想變體殊實謂實執矣。

若了迷性。

了者達也達迷本妙。

實唯住因。

實謂理實經云縛脫同源。

故久研此因因顯名果。

以觀破覈因顯即果。

只緣因果理一。

結示妙宗。

用此一理為因。

經云是法住法位。

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三千相泯。

理性自亡。

上云見性修心二心俱泯。

只由忘智。

經云無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

親疎。

指路人為父子即親指父子為路人即疎。

致使迷成厚薄。

滅心為道則迷厚即心為道則迷薄。

迷厚薄故強分三惑。

不分而分名之為強。

義開六即。

因果理一名之為即凡聖不濫故名為六名去聲。

名智淺深。

空假中三智互論淺深。

故如夢勤加。

夢者喻也因人因眠故有夢事法性喻之如人無明喻之如眠凡聖因果喻如夢事莊周夢蝶是性中夢事十信菩薩夢八相作佛是相似夢事初住菩薩初破無明義如夢覺究竟正覺夢方畢爾今明凡聖共論五十二位進行如一夢中所見之夢事良由不思議業變不實故如夢信心行人稟教用觀念念無間故曰勤加。

空冥。

根本無明無自性故名之曰空空相亦空故名之曰冥勝鬘經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經云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又云十方虗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青裏又云覺明空昧論云空如來藏者即指妄起無體曰空故知空冥之字典據顯然可信矣有又云此空字是喻者昧也古本作名字其義淺矣。

惑絕。

根本無明既冥枝條之惑自絕故云空冥惑絕圓人意在不思議惑根本無明即無漸除喻如治鐵麤垢先落從初信心圓伏五住初信至七信見思先落故有相似真因依位成智此亦強分三惑義開六即元意五住煩惱即是真性亦無高位真似凡聖等別別故五十二位真似如夢。

幻因既滿。

幻者喻也無明之因不實故如幻經云譬巧幻師幻作諸男女雖見諸根動要以一機抽息機歸本元諸幻成無性一機者無明也無明無性故常住理顯四教之中藏教情智情謂住實元不知幻也通教之人只達幻事別教之達得幻師不知幻法圓教之人不唯達幻於也幻師幻法皆為不思議境亦非幻之名字用觀未終不幻而幻故從五品十信至于等覺已來皆名幻因雖具幻果上位未窮猶名始覺直至妙覺之中方曰幻因既滿耳天台元意初住因即真因果究竟妙覺妙覺真果方盡幻名。

鏡像果圓。

論云始覺合本覺時平等平等平等平等四番牒者不思議果也此時現於十法界色身即是究竟普現色身三昧也如鏡現像故曰鏡像果圓也。

空像雖即義同。

妄心無體曰空色身有形曰像又真心無相曰空應相不虗曰像總在一念故曰義同。

而空虗像實。

慜師云妄匪妄妄之源真非真真之念故曰空虗論云智身寥廓總萬像以為軀百界垂形故曰像實。

像實故稱理本有。

下文云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云稱理本有。

空虗故迷轉成性。

性謂實性不修而修故實迷轉成性元意元是性更不待修成故知上文之中空冥兩字不悞矣請觀空虗故迷轉之語其義自明矣。

是則不二而二。

因果紛然。

立因果殊。

結示二之所以。

二而不二。

理元實相。

始終體一。

因果始終其體本一。

若謂因異果因亦非因。

藏通兩教因俱異果別教因是無常果是常住因不趣果德果不收因善故曰因異於果因亦非因。

曉果從因。

圓人初心曉果從因謂實因果從因得果亦實果故曰曉果從因。

因方尅果。

如流趣海法爾不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無明。

實因也。

三千果成咸稱常樂。

實果也。

三千無改。

性無所移。

無明即明。

修常宛然。

三千並常俱體俱用。

上文云造謂體用天台心地法門不思議解脫凡聖俱得此用芥納須彌毛藏巨海裴休尚云擲大千於方外蓋吾之常分矣云何苦執體同耶用豈不同哉乃至我能祭獸獺能祭魚古人尚云無師之禮不因周孔之所製無師之智匪從諸佛之所授況白符論心昧茲胡甚耶。

此以修性不二門成。

結示因果所依境智矣。

五染淨不二門者。

無明為染法性為淨相待為二一理為門故曰不二矣。

若識無始即法性為無明故可了今即無明為法性。

密嚴經云清淨如來藏世間阿賴耶如金作指環展轉無差別若識者實慧也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故可了者藏即識故。

法性之與無明遍造諸法名之為染。

不染而染起信論明六染天台五住煩惱百法論明染依故云九相生滅約生死相故名為造。

無明之與法性遍應眾緣名之為淨。

彼證說經云講德諸佛子我從具縛凡具經一切地圓滿行因海莊嚴大覺果我從清淨地具經一切地將一切萬行得第一信位入無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時無前後在染名造在淨名應名相雖殊觀文元意即不思議解脫性於一緣起中法爾分途皆以如為位可得云如是二法門一時無前後故下喻意圓頓之相顯然可見也。

濁水清水波濕無殊。

密禪師云濕性無殊可喻眾生諸佛同一真性故曰同體波有清波濁波溉灌等用可喻凡聖用別生死涅槃不同觀此中文意眾生諸佛體之與用皆不思議解脫俱體俱用凡聖更無毫髮差別故云波濕無殊矣。

清濁雖即由緣。

水清珠能清其水為清緣魚龍攬撓其水為濁緣意云水體本來雖清義當非清非濁被外緣來有清有濁可喻真性本來非染非淨迷心故濁解心故清眾生為濁緣諸佛為淨緣而明生佛前後故下牒云。

而濁成本有。

不染而染故眾生在前後故而論前後。

濁雖本有而全體是清。

煩惱本有喻眾生在前故曰濁雖本有指煩惱即菩提性本清淨故曰全體是清。

以二波理通舉體是用。

舉者全也凡為濁波聖為清波理體全通全體成用還源觀云用即波勝[易*斤]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即境淨水澄任隨文緣而會寂故曰舉體是用。

故三千因果俱名緣起。

因果是緣起之法爾。

迷悟緣起不離剎那。

梵云怛臈波此云剎那謂極少時也詩云介爾之心謂微弱之心也。

剎那性常緣起理一。

一念常住之性念念生念念滅良由靈知常住鑒物不間任運流注法爾不停亘古亘今未甞間歇故曰剎那性常緣起理一矣。

一理之內而分淨穢。

十界紛然不別而別染淨自殊三千宛然。

別則六穢。

六道生死一向是穢其中不無性淨。

四淨。

約從德斷惑成智故且言淨其中不無性惡矣。

通則十通淨穢。

淨穢俱通十界可知。

故知剎那染體悉淨。

性中本淨。

三千未顯。

圓淨般若約於修德而論故有迷悟。

驗體仍迷。

夫譚三千皆是妙境若三千未顯尚言驗體猶迷如何有又將對外境耶。

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

十信位中比量智照不成而成成十信位初住證理一成一切成相似之中六根互用照分十界十不定十矣。

照分十界各具炳然。

一根具十法界乃至百界千如互照炳然乃一根具五根若互照之即一根具六箇三千性相六根計三十六三千性相六根各一念一念之中各具六根不可勝數豈待果成方等百界耶下言果成等彼百界者分而言之矣。

豈六根淨人謂十定十。

十信位人不次第中而論次第部旨元意位位三千。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登住之人分真中道垂迹十界亦然者垂迹同於住前現十法界身六根互用亦同意云因位極雖證分真未等百界故下云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因位之中不增減中而論增減位位增減修中約顯未滿百界性本三千果證妙覺方正其性百界千如無增減矣。

故須初心而遮而照。

不在初不離初者聞思修三慧法爾起照無一二三是遮而一二三是照矣。

照故三千恒具。

性體炳然故曰恒具。

遮故法爾空中。

火燄向空理數數咸滅爾空中。

終日雙亡終日雙照。

遮照同時不相隔異故曰終日。

不動此念遍應無方。

一念法界故無動移遍應眾機亦無方所。

隨感而施。

如雞抱子呼啄同時。

淨穢斯泯。

性相兩亡淨穢何有。

亡淨穢故以空以中。

義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空中即假三千宛然故須初心而遮而照終至妙覺不異初心性本法爾設修亦然此即唯圓甚難甚難法爾而遮性本寂滅永嘉云解脫寂滅即法身也。

仍由空中轉染為淨。

轉八識為四智亦因轉染依為淨依功由性自空中矣愚今斷曰不唯仍由空中轉染為淨亦由空中轉淨為染矣。

由了染淨。

染亦非染淨亦非淨對境修觀而染而淨。

空中自亡。

心法雙亡藥病俱泯。

此以因果不二門成。

染淨不出因果結意歸宗矣。

六依正不二門者。

三千相中一千國土所居曰依二千界如能居曰正總在一念故曰不二即所能通為門矣。

已證遮那一體不二。

梵云毗盧遮那此云遍一切處寂李長者云通一切處照如上五門廣明妙境一體無二足可誠信故云已證。

良由無始一念三千。

一念心起莫窮其始曰無始諸經諸論廣說(云云)多云妙覺前心方見其始玄義云妙覺之中念念無邊更無其始文句中明歘然火起為無始無明本無今有記主云無明無始即菩提是良謂不思議法界性何始何終耶念念三千何邊量耶。

以三千中生陰二千為正。

眾生世間一千五陰世間一千俱屬正報色心也。

國土一千屬依。

國土世間所居為依報色心別分之中依報心應非分別耳。

依正既居一心。

總也。

一心豈分能所。

分而不分。

雖無能所依正宛然。

依正宛然之相豈同兼中之天。

是則理性。

理即是佛。

名字。

名字是佛。

觀行。

觀行即佛。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理等三即體本遮那相自不二。

故使自他。

十妙之中後之五妙六感應七神通八說法九利益十眷屬咸具自他之義。

因果。

前之五妙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在因後一在果總標十妙故曰自他因果矣。

相攝。

一一互攝文義顯然。

但眾生在理。

眾生理即是佛更無欠剩。

果雖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大師云手不執經卷當讀是經心不思惟普照法界耳不聞說法恒聽梵音如是學聞豈不大哉行住坐臥毗盧華嚴鎮常開演即自受土矣。

然應復了諸佛法體非遍而遍。

法體即不當遍與不遍而遍法界。

眾生理性非局而局。

理性不當局與不局眾生情局身微蟭螟翎飛之類矣。

始終不改。

眾生報起一身始終生老病死乃至六道不同理性亦復不改。

大小無妨。

身似毛頭之小形二見巨海之大於理無妨。

因果理同。

始終體一。

依正何別。

結示可見。

故淨穢之土。

依報國土。

勝劣之身。

正報色身。

塵身。

能成四大所成四微稟父母元氣精血為體曰塵身又身如微塵數量故曰塵身。

與法身量同。

充滿於法界法性身為法身又約所證理為法身其中不論五分變易等相結正報齊等故曰量同。

塵國。

四輪成世界成住壞空八十增減不同生滅不住丘陵坑坎堆阜不平名為塵國亦可一微塵為一塵國。

與寂光。

常寂光土為諸土之體無煩惱遷流曰常無二種生死曰寂妙覺湛明曰光純諸佛所居曰土又法身德曰寂般若德曰光三德一體曰土義分三品如常所明矣。

無異。

總在一念。

是則一一塵剎一切剎。

梵云剎摩此云土田。

一一塵身一切身。

帝網重重無盡法界更互相收體同無盡矣。

廣狹勝劣難思議。

心思口議不及。

淨穢方所無窮盡。

淨之與穢稱理無窮眾生諸佛對緣無量。

若非三千空假中。

由性發修由修照性修性一如雅成大用。

安能成茲自在用。

八自在不思議用理具功成修性齊致。

如是方知生佛等。

理智同源用即齊矣。

彼此事理互相收。

全奪全收性本自爾。

此以染淨不二門成。

依正二相不出染淨緣起故結歸所從矣。

七自他不二門者。

佛為能化曰自眾生所化曰他此從感應神通二妙立名故曰自他能化所化體本不二曰門也。

隨機利他事乃憑本。

三輪起感曰事一性果滿曰本。

本謂一性具足自他。

一性者妙因也生佛性具感應故曰具足自他。

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性中雖具自他因中自不益他果滿自方益也。

如理性三德三諦三千。

性德之境理具三千雖具三德三諦三千自未益他。

自行唯在空中。

空中是自行修德之觀不立一法方名空空相亦空不墮二邊曰中中道理絕方名自行是圓淨般若第五門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故云自行唯在空中。

利他三千赴物。

三千赴物乃是不思議假義解云空中即假三千宛然即自行是化他故曰三千赴物自行空中理滿自即益他也。

物機無量不出三千。

不思議假為所化境三千性相之物機。

能化雖多不出十界。

問何故將千如為所化之物機又將十界為能化耶答不分而分如依界起故屬所化界從心生故屬能化能所皆在一念故下云界界轉現不出一念也。

界界轉現不出一念。

靈知之源故曰一念。

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寂光土是體諸土是用土土互生用不離體故云不出寂光。

眾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

起信論云真如為內熏此中理性無緣慈不感而感故曰能感。

諸佛由三千理滿故能應。

理中不滿而滿故曰理滿果上無緣慈法爾不應而應。

應遍機遍。

理性非遍而遍感應道交。

欣。

感也。

赴。

應也。

不差。

針芥相投。

不然豈能如鏡現像。

舉鏡現像喻之。

鏡有現像之理。

喻真應也。

形有生像之性。

理性真感喻如身形能生影像是理即也。

若一形對不能現像則鏡理有窮。

此文喻觀行即雖數修觀喻若一形對於明鏡智未通喻若明鏡不能現像有功用心即有共窮亦可喻灰斷無常之理不能起應故曰鏡理有窮。

形事未通。

喻相似即未得常住法界明鏡本質喻如明鏡不能現像則法界形事未通。

若與鏡隔則容有是理。

若無常機與常住鏡隔機應不對則可不能現像喻如明鏡與身形隔故云則容有是理。

無有形對而不像者。

若理性常機為真感法界常明為真應法爾道交喻若世間明鏡無有形對而不現像者。

若鏡未現像由塵所遮。

若世間銅鏡對物未能現像必由微塵之所遮理性明鏡未能現十法界形像蓋由三惑之塵所遮。

去塵由人磨。

去鏡上之塵由人力磨去三惑之塵蓋由觀力之所磨也。

現像非關磨者。

分真即乃至究竟即天真性顯所有慧身不由他悟十界現身稱理本有不從修得喻若鏡光銅內本有不從外來故云現像非關磨者意云一心中具十法界像是常住義非無常耳。

以喻觀法大旨可知。

如上注文可見。

應知理雖自他具足。

結示感應理中本具。

必籍緣了為利他功。

前文云性雖本爾籍智起修與此意同理中感應自他之性雖足須假緣了二因開顯方有大用止門萬善為緣因觀門絕相為了因不分而分般若解脫利他先功乃至不功最大矣。

復由緣了與性一合。

修性理齊故云一合。

方能稱性施設萬端。

稱性施設無方之用也。

不起自性。

上文云性無所移。

化無方所。

不在方不離方故自他無方所。

此由依正不二成。

由乎依正三千性顯方有自他設化矣。

八三業不二門者。

身口二業是色法意業是心法即色心不二門耳業者動也起信論云動即是業果不離因所以不動不成業矣。

於化他門事分三密。

身輪現形大小同非情所測故名身密口輪說法頓漸同席各各得解不同互不相知故名口密意輪鑒機上中下根隨其根性得無毫差獲益殊異各不相知故名意密。

隨順物理得名不同。

三草二木五乘不同。

心輪鑒機。

無緣慈力如鏡常明。

二輪設化。

如鏡現像。

現身。

身如意通。

說法。

一音普應眾機。

未曾毫差。

受潤不同各逐其性不差機矣。

在身分於真應。

法身曰真報化曰應。

在法分於權實。

隨情暫用曰權稱理究竟曰實。

二身若異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應知不異而異異而不異故名曰即。

二說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應知會權歸實毫善無乖濫觴何失曰皆成。

若唯法身應無垂世。

應知從體起用如日分形。

若唯佛道誰施三乘。

應知一門狹小之事得第。

身尚無身。

身相叵得。

說必非說。

言說性空。

身口平等。

二相俱亡。

等彼意輪。

同一實相。

心色一如。

三業無二。

不謀而化。

礠石吹鐵芭蕉向日任運合機。

常冥至極。

色香中道無非正覺故曰至極。

稱物施為。

毫善普益隨情稱物。

豈非百界一心。

總在一念。

界界無非三業。

三輪恒運。

界尚一念三業豈殊。

體用無二。

果用無虧。

如月普照。

因必稱果。

函蓋相冥。

若信因果。

明信一乘因果。

方知三密有本。

果從因尅一理為本。

百界三業。

境妙。

俱空假中。

智妙。

故使稱宜。

境智冥合解脫之冷應隨機。

遍赴為果。

正遍知。

一一應色。

身密。

一一言音。

口密。

無不百界。

意密。

三業具足。

三輪備矣。

化復作化。

無記化化禪真因分得真果究竟滿足矣。

斯之謂歟。

結示文旨。

故一念凡心。

介爾念心在凡矣。

已有理性。

問何故理性三密皆約一念心起而論心未起已前還具理性三密否答起之與未起一切咸具為談百界千如須憑相起故云一念凡心而已。

三密相海。

一念心生三千性相乃至果成亦無出此一念之心大相海小相海因果不二故曰三密相海。

一塵執色。

酬因曰報。

同在本理毗盧遮那方乃名為三無差別。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良謂同在一理。

此以自他不二門成。

結歸可見。

九權實不二門者。

化儀四教頓教唯實漸秘密不定三教亦權亦實化法四教藏教一向權通教被接有權有實別教教行智權理實圓教唯實其體元一故曰不二門矣。

平等大慧。

實智空有二邊中道一時平等一照故名大慧。

常鑒法界。

華嚴宗明四種法界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事理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天台約十種法界各有其致俱為大慧所照矣。

亦由理性九權一實。

性中本具百界。

實復九界權亦復然。

理實十法界中各各十法界各各九權一實性本天然矣。

權實相冥。

一一權實互相冥合依正齊舉三百法界眾生百界千如五陰百界千如是正報也國土百界千如是依報也一念之中三千性相念念亦復如是依正二報念念之中重重無盡矣。

百界一念。

百法界各各一念不可說不可說。

亦不可分別。

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任運常然。

不假磨琢大白牛車不運而運性自天然耳。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

果上三千妙用不離因中一理之內。

非權非實。

理中不當權實。

而權而實。

理中靈知之性雖不當權實而能權而能實。

此即如前心輪自在。

指前三業門中意輪心密鑒機妙用自在。

致令身口赴權實機。

身輪現形口輪說法不分而分功由意輪平等大慧先鑒矣。

三業一念。

百界三業遽出一念。

無乖權實。

應機之義權實收盡。

不動而施。

不動一念遍應無方。

豈應隔異。

無乖大用。

對說即以權實立稱。

說法理合權實授機。

在身則以真應為名。

靈知之中元無真應名字利物則形。

三業理同。

一理齊爾。

權實冥合。

自然合理。

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功由三業不二矣。

十受潤不二門者。

權實二益機緣一理雖同大小各異如天一雨無差如地一氣平等三草二木任運高低雖然差別一地無殊故曰不二門。

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眾生本性天然權實非造所成。

無始熏習或權或實。

良由性中元具權實熏習方成權實之性性中若無熏亦不成權實之中真如不熏唯於第八識中有本有種子為內熏七識等諸識現行種子為新熏故有生佛因果殊異染淨不同起信論明真如為內熏故有始覺合本覺為淨用妄識為外熏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故有三細六麤生滅為染用此等皆是對機所說不同天台宗中凡一法起皆論四教前三是權後一是實既云性具權實不待熏而成又云遇熏自異非由性殊理而斷之不思議性對緣成習非權非實非真非妄而權而實而真而妄非情量所測矣。

權實由熏理恒平等。

有處不許熏問云熏在何處何不早熏斯亦為理恒平等亦乃不熏而熏權實成性矣。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如大通智勝佛時智願猶在不失今為如是性。

若無本因。

一念為本因。

熏亦徒設。

徒猶虗也亦指性地。

遇熏自異。

所習不同權實各稟。

非由性殊。

性本一理平等。

性雖無殊必籍幻發幻機幻感。

性本無性對緣能生故曰如幻故云幻發經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天然之機不發而發故玄文云機者微義關義宜義皆是可發為義今明靈知妙性法爾可發為義自感焉。

幻應。

對機感義。

能應所化並非權實。

理性之中機應不當權實。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

眾生天性本具非權非實。

成權實機。

能作權實之義機也。

佛亦果具非權非實。

果證非權非實之妙理。

為權實應。

有機即應古文云應意時絕分別照鑒森羅常不顯故云為權實應。

物機應契身土無偏。

勝劣之機勝劣之應勝劣之土說權實之法無差機之失故曰無偏。

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機應身土勝劣無非寂光又機窮應歇同歸秘藏名常寂光盡稱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

生佛三千總在一念。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能造四大所成四微色香味觸故前文云一塵報色同在遮那法相宗云上至報佛下至翔飛同以自性為體仍揀云自性詮不及共相自性詮得及者又三境章云性境不隨心等蓋權宗之義理實殊若此文中旨者如藥草喻品三草二木同於大地雖根莖枝葉大小不等皆同一地之味可喻七乘種性無非佛乘一理體同咸法性益權實自等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矣。

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稟法權實不二受潤所從矣。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咸然。

蓋由一理平等所以門門相入相收一門具九乃成門門十門十門即百門明。

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此十門既從十妙立名門門互入乃由法法本妙也。

本來具三。

本來三法妙即是一境三法即是性指三障此障本妙。

依理。

境妙。

生解。

智妙。

故名為智。

牒智。

智解導行。

行妙。

行解契理。

行妙智妙合於境妙。

三法相符。

符申合也乃成修性符合即修二性一矣。

不異而異而假立淺深設位。

位妙義分六即之位。

簡濫。

恐叨濫上聖故曰設位簡濫。

三法。

三法妙。

祇是證彼三理。

有處作理三義亦無在即是果上證乎因中境妙三法而已矣。

下之五章。

六感應妙七神通妙八說法妙九眷屬妙十利益妙只是三法因果一理起用也。

三法起用。

果滿法爾起用耳。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一念三千妙境也即空假中妙觀也成故有用境觀冥合大用現前成不思議妙用矣。

若了一念。

諸法實相總在一念了者頓悟佛乘之人。

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

不唯釋迦一佛本迹十方三世未來乃至一切諸佛本迹過去已過去一切諸佛本迹現在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本迹一時明了應知題稱本迹誠為可信矣。

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首題既爾。

十門是解觀行是行十門為觀行總持一念收界如之法誠觀行人不可不識首題即妙名合於本迹十妙十不二門故曰既爾。

覽別為總。

首題為總序正流通為別重述十門之相名曰覽別門門收束妙觀名曰為總又體宗用三章是別釋三法故云覽別十門是釋名章總釋三法名曰為總又十方三世諸佛本迹不同名為覽別一念非遙名曰為總又別釋界如之相總在一念名曰覽別為總大意覽下一部經文章句起盡不出首題故云覽別為總。

符文可知。

符下文句如題中可解故曰可知又十門是釋名章中別釋名曰覽別門門不二名曰為總以題符文更不殊途故曰符文可知。

同类推荐
  • 孔雀王咒经

    孔雀王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山水情尼部

    山水情尼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作邑自箴

    作邑自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四辈经

    佛说四辈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汗门

    汗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顾三郎的刀

    顾三郎的刀

    顾三郎。一个多情、薄命的男人。一个擅长用刀的人。一个断了右臂的人。残身不残志,风流的男人,有许多故事。披荆斩棘,如风如电。他会是一个狠辣的高手。
  • 武动星域

    武动星域

    星辰大陆,九天星辰无数,武者只有勾动九天星魂才能够突破境界。清风镇一名少年,天生无法勾动星魂。凭借逆天气运,成就星域战神。
  • 万剑归元

    万剑归元

    平凡青年,无意间穿越到了与现实世界有交集的平行修真世界之中。面临生死威胁,为了寻找回去的路,他不得不接受了神秘的传承!在仙界崩溃,凡人再无飞升之望的平行世界中,有一个传说。万剑归元之日,仙界再临之时!然而,仙界,这一局诡棋的背后,却隐藏着残酷的秘密……
  • 王独宠小萌妻

    王独宠小萌妻

    她是慕氏集团千金慕兮甜,他是王氏集团少爷,俩个人是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待她出国之后,回国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 傲战仙途

    傲战仙途

    天元界失落位面的天绝门少主,少年修武。由于修真者介入了自己的势力,身负血海深仇。此生踏仙途!撒热血!得上古十大古仙圣宝,麒麟传承!纵横八荒,杀入仙界。搅他个天翻地覆!笑问古来多少人杰,傲战仙途我为巅峰!傲战仙途读者交流群QQ:188748143欢迎各路喜欢这本书的书友入驻
  • 商人也要知道点历史

    商人也要知道点历史

    经商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活动,还是一门复杂深奥的为人处世的学问。傲生意必须先做好人,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商场上驰骋拼搏,屡战屡胜的能手,也必然是人情练达的行家。经商不仅需要精明的头脑,更需要丰富的经验。用智慧经商不是耍手腕,而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操作技巧和办事方法。一个人经商成功与否,不只取决于他的智商,还直接受制于他的情商、财商。只有具有过硬的综合能力和经验,才能笑傲商场,立于不败之地。
  • 赴天仇

    赴天仇

    百万年彷徨终一日天谴而醒岁月无情也难已抹平人间真情恢复记忆带着一身阳谋逆天而行百神同陨不为毁灭它也预示新生天仇路,赴天仇,斑斑白骨终不悔
  • 空缘心起

    空缘心起

    映月一只执着着那双把她从黑雾中拉出来的手,那是一只让他感到温暖的手。她一直执着的认为那只手事秦羽泽,她和秦羽泽经历了许多常人都想不到的,一路走来遇到许多辛酸苦辣的事。到最后秦羽泽大度净化世间的一切怨灵,他认为映月消失了,让善神曦耀为他消除了与映月有关的一切事。而映月在人间又再度一次轮回便可以成为和秦羽泽的净化师,但事实的残酷又无情的鞭打在她身上,她执着的那只手竟然是曦耀……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灭亡之无上神域

    灭亡之无上神域

    无尽的黑暗,当穿梭在黑暗中,你会发现,在那无尽的黑暗之中,存在一片大陆,大陆之广,无法形容,名为“无上神域”的远古大陆,最终却是破裂成千万星系。也不知道是何原因,无尽的黑暗化作万千平行宇宙。远古算师预言,无上神域可能会重聚。那时将是世间万物毁灭之时,而他踏上这条路,就肩负着阻止灭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