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之一是“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和克拉克认为,商业即第三产业收益高于工业即第二产业,工业高于农业即第一产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然后更多地移向第三产业。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恩格尔消费规律。这个规律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食物和必需品消费支出比例下降,舒适品和奢侈品的消费支出比例则相对上升,而舒适品和奢侈品主要是由工业和服务业生产的,因此,工业部门需要更快的发展。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之三是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结构理论。这个理论表明,在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将一部分劳动生产率很低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中去,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就会提高。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之四是普雷维什、辛格的“贸易条件恶化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相比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大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
工业化的理论依据之五是赫尔希曼的“联系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效应比农业部门要大,为了使有限的资本产生最优效果,发展中国家应将资本投入到联系效应较大的工业部门去,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
5.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
工业化不仅是工业部门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而且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撒克、霍夫曼等人从理论和经验上证明,工业化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品工业,食品工业、纺织、烟草、家具等,相当于轻工业,居主导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冶金、化工、机械、汽车等,相当于重工业,加速发展并逐步赶上消费品工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资本品工业居主导的阶段。
张培刚先生依据发动者是政府还是个人将工业化分为3类:个人或私人发动;政府发动;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现实中究竟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属于其中哪一类界定比较困难。有的专家学者将英国、法国、美国的工业化归为私人发动的,前苏联归为政府发动的,日本和德国归为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的。一般来说,私人发动的工业化往往属于“渐进型”,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则属于“激进型或革命型”。渐进型工业化往往始于消费品工业如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激进型工业化则往往始于资本品工业,如重工业。
6.工业化的特性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工业化有三大特性: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只是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经济和信息社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而不可逾跃。工业化,可以能创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够用先进的工业化去装备和改造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能够装备和支撑强大的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同时也才能够推进技术的更大进步去实现工业化的升级,经济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和这一基础上,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才能最终实现。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农业国家可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强大国家、富裕国家。台湾经济界人士赵耀东在《平凡的勇者》一书中指出:“世界各国,除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沙特等国外,没有任何高收入国家不是靠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
7.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其中的核心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是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1200美元~2400美元(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中期将达到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家;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
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界钱纳理等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人均GDP1000美元(1964)以上,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和49.5%;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
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1000美元(1964),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要受到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制约。具体而言,价值观念的制约,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的制约,规模经济阶段—不可逾跃性的制约,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制约,制度体制的制约,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