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教比證第三
(夫引教比證者。集佛祖語要。採諸子文章。削去繁蕪。撮其精粹。一言捷徑便出輪迴。六字法門直超生死。依憑聖教。方免沈淪耳)。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前已決疑生信。釋然氷泮。今復引教比證。拂遣餘惑。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如是種種罪垢。因緣無量無邊。今日發露。願乞除滅。水懺略云。先當興五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五。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怨親平等。五者觀罪性空。第一慚愧者。自思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我等相與躭染六塵。輪迴生死。無有出期。此實世間可慚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當墮地獄畜生餓鬼三塗惡道。受無量苦。如是實為可恐可怖。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猶如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前。無時暫息。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是不淨。何有智者。當樂此身生死。既有種種惡法。甚可厭離。第四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爾者。若見怨異於親。即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憎愛。因違順緣。造諸惡業。惡業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來。己須親應。於含毒者。報之以恩。應作是觀。我昔惱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縱使殺身。亦合甘心。而況怒耶。假饒前世無罪。今輙怨憎。橫見欺陵。應當思忖。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羅蜜。是我思師。云何遭遇。但應仰報。豈敢懷違。若無智者。乃是悲田。如母聞子返罵之時。母轉歡心。但更撫摩。曾無慍色。愍其癡小。唯與深恩。今亦如斯。彼蓋煩惱內攻迷體。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豈合念咎。思以為讐。若起違心。與癡何異。人欲強者。推以為強。人欲高者。推以為高。豈有違順憎愛於其間哉。怨親平等矣。第五觀罪性空者。無有體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狎近惡友。造作不善。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本從空生。六根本淨。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將何為苦。欲除妄本。須見靈源。故了性空。是真滅罪。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從於今日。乃至往生。觀罪性空。悉無障礙。相與志心。等一痛切。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二十五俱胝佛 南無南方現在一切諸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名稱光佛 南無大光蘊佛 南無迷盧光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廣舌稱讚佛土功德攝受法門。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各各志誠。善攝心聽。古今佛祖勸修西方無盡法門。
釋迦教主 偏讚法門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賢護經云。假使有人以七寶滿十方微塵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復以衣服飲食四事供養一切眾生。皆令得至阿羅漢果。其福多不。賢護白言。世尊。其福甚多。佛告賢護。不如有人勸令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功德。即過於彼。勸他既爾。何況自念。一聲尚爾。何況多耶。又陀羅尼集經云。若四部眾將持七寶滿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諸佛。不如有人以一錢一香一華好心供養阿彌陀佛。作此功德者。一切諸佛及諸菩薩金剛天等皆悉歡喜。死生阿彌陀佛國。若人然燈供養阿彌陀佛。命終生彼佛國。即得天眼。徹見十方一切世界。陀羅尼集經云。若轉輪王十萬歲中滿四天下七寶布施十方諸佛。不如有人一彈指頃坐禪以平等心憐愍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功德。死生彼國。救阿難焰口陀羅尼經云。諸佛子等若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蓮華化生。得不退地。藥師經云。若淨信男女有能受持八方齋戒。或經一年。或經三月。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未定者。若能聞我藥師瑠瑠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西方極樂世界寶蓮華中自然化生。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不退轉輪成首佛 南無大興光王佛 南無法種尊佛 南無日月燈明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大須彌佛 南無超出須彌佛 南無香像佛 南無圍遶香熏佛 南無淨光佛 南無香自在王佛 南無大集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佛陀 南無達摩 南無僧伽
又復歸依如是西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馬鳴論主 起信法門
大乘起信論云。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開光明佛 南無月燈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集音佛 南無最威儀佛 南無光明尊佛 南無蓮華軍佛 南無蓮華響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金剛踊躍佛 南無度一切禪絕眾疑佛 南無寶大侍從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地力持勇佛 南無最踊躍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坦淵記主 甘露法門
甘露疏記第一云。念佛求生淨土者。與初心汎修餘善者。優劣不同。汎修餘善者。唯依自力。要經多劫修行不退。方獲聖果。則甚為難。念佛求生淨土者。依阿彌陀佛願力。攝持不捨。則少有退墮。甚為易也。譬如二人皆欲渡海往詣寶山。一人則種植樹木。待以為船欲使樹成。甚為久遠。多諸障難。不能得渡。自力汎修餘善者。亦復如是。一人則於海岸上。遇大商主有大船舶。以柔軟語。告大商主。憐愍聽許。即時登船。不歷久遠。得至寶所。依阿彌陀願力。攝持念佛。求生淨土者。亦復如是。又云。從昔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樓山。所飲乳汁。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多四大海水。父母等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海水。沈生曠劫。不遇覺王。且佛出中天舍衛。三億人不見不聞。震旦一方不知不覺。三塗八難障重難逢。諸佛希出世。處難無緣值。雖生不值佛。而慶遇此經。
慈覺長老 語錄法門
(勸化文云。蓋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須託淨緣。以為增上。何則娑婆國土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極樂世界彼二上人親為勝友。娑婆國土諸魔竟作惱亂行人。極樂世界大光明中。决無魔事。娑婆國土邪聲雜亂。女色妖婬。極樂世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正報清淨。無實女人。然則修行緣具無。若西方淺信之人。橫生疑謗。竊甞論之。此方之人無不厭俗舍之喧煩。慕蘭若之寂靜。故有捨家出家。則殷勤讚歎。而娑婆眾苦何止俗舍之喧煩。極樂優游豈直蘭若之寂靜。知出家為美。而不願往生。其惑一也。萬里辛勤。遠求知識者。蓋以發明大事。决擇死生。而彌陀世尊色心業勝。願力弘深。一演圓音。無不明契。願參知識。而不欲見佛。其惑二也。叢林廣眾皆樂棲遲。少眾道場不欲依附。而極樂世界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既欲親近叢林。而不慕清淨海眾。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壽不過百歲。而童癡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薩猶昏隔陰。聲聞尚昧出胎。則尺璧寸陰。十喪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謂寒心。西方之人。壽命無量。一託蓮苞。更無死苦。相續無間。直至菩提。所以便獲阿惟越致。佛階决定。可期流轉。娑婆促景。迷於淨土長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證無生。在欲無欲。居塵不塵。方能興無緣慈。運同體悲。迴入塵勞。和光五濁。其有淺聞單慧。或與少善相應。便為逈出四流。高超十地。抵訶淨土。耽戀娑婆。掩目歸空。宛然流浪。並肩牛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擬比大權菩薩。其惑五也。故經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則不信諸佛誠言。不願往生淨土。豈不甚迷哉。古德云。念佛一門有七種勝。一詞少易行勝。二念緣佛境勝。三離難獲安勝。四稱名滅罪勝。五持念獲福勝。六果感見佛勝。七親迎往生勝。彌陀十勝。一能滿所求勝。二親迎往生勝。三蒙光超世勝。四聞名得法勝。五聞名轉質勝。六聞名修敬勝。七聞名證果勝。八聞名受生勝。九聞名具德勝。十聞名不退勝。淨土十勝。一生值三寶勝。二速得勝法勝。三生得身相勝。四無惡唯善勝。五無苦純樂勝。六所須隨念勝。七壽命長遠勝。八修行不退勝。九國非界繫勝。十國土莊嚴勝。往生十勝。一經說易生勝。二時但少修勝。三聖眾護念勝。四光明攝受勝。五乘佛願力勝。六化主親迎勝。七諸佛證明勝。八能滅眾罪勝。九眾經共讚勝。十法滅獨行勝。又往生十易。一信解發心得生易。二隨修少善得生易。三凡修一觀得生易。四慈光願攝得生易。五諸教讚勸得生易。六諸佛讚勸得生易。七眾聖加護得生易。八二聖化攝得生易。九念滅眾罪得生易。十臨終聖迎得生易)。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如上所說。佛祖大慈悲心。垂語勸生念佛法門。我等應當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定光明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蓋照空佛 南無妙寶佛 南無諦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殊勝佛 南無集音佛 南無金剛步精進佛 南無自在王神通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淨月幢稱光明佛 南無妙樂佛 南無無量幢幡佛 南無無量幡佛 南無大光普遍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淨光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樹根華王佛 南無維衛莊嚴佛 南無開華菩薩佛 南無見無恐懼佛 南無一乘度佛 南無德內豐嚴王佛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香山居士 誓願法門
(白蓮集云。香山居士。白居易。字樂天。作畵西方幀記。誓願云。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德。迴施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皆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部。便覩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願。而偈讚云)。
( 極樂世界清淨土 無諸惡道及眾苦 願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無量壽佛所)
唐李太白 讚序法門
(白蓮集云。唐李白。字太白。作金泥畫西方淨土變相。并序云。我佛金天之西日沒之所去。中華十萬億剎有極樂世界焉。彼國之佛身長六十萬億由旬。眉間白毫向右宛轉。如五須彌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說法。湛然長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樹。羅網彌覆。欄楯周帳。硨磲瑠璃為樓殿之飾玻瑪瓈瑙耀階砌之榮。皆諸佛所證。無虗言者。若已發願。求及發願。若已當生來及當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國。功德罔極。灼然難名。讚曰)。
( 向西日沒處 遙瞻大悲顏 目淨四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金必往生 是故稱極樂 珠網珍寶樹 天花散香閣 圖畫了在眼 願託彼道場 以此功德海 冥佑為舟梁 八十億劫罪 如風掃輕霜 庶觀無量壽 長覩玉毫光)
東坡居士 偈頌法門
(白蓮集云。東坡居士。蘇軾。字子瞻。讚阿彌陀頌曰)。
( 佛以大圓覺 充塞恒沙界 我以顛倒想 出沒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淨土 我造無始業 本從一念生 既從一念生 還從一念滅 生滅滅盡處 則我與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 雖有大聖智 亦不能分別 願我先父母 與一切眾生 在處為西方 所遇皆極樂 人人無量壽 無往亦無來)
楊無為子 序讚法門
(决疑集。無為子楊傑。字次公。作序云。華嚴解脫長者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是。知眾生注念。定見彌陀。彌陀來迎。極樂不遠。乃稱性實言。非權教也。淨土無欲池欲界也。其國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無色界也。一切眾生未寤正覺。處大夢中。六道升沈。未甞休止。諸天雖樂。報盡相衰。修羅方瞋。戰爭玄勝。傍生飛走。噉食相殘。鬼神幽陰。飢渴困逼。地獄長夜。痛苦號呼。得生人趣。固已為幸。然而生老病死眾苦縈纏。唯是淨方更無諸苦。蓮苞託質。無生苦也。寒暑不遷。無老苦也。壽命無量。無死苦也。無父母妻子。無愛別離也。上善人聚。無怨憎會也。華裓香食。彌寶受用。無求不得。無窮苦也。觀照空寂。無蘊苦也。悲惠有情。欲生則生。不住寂滅。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則不退轉。非凡夫也。若生彼土。則無諸惱。不聞知者。固可哀憐。亦有善士。發三種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當超佛越祖淨土不足生也。二曰。處處皆淨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極樂聖域。我輩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無盡。普賢願見彌陀佛國雖空。維摩常修淨土。十方如來有廣舌之讚。十方菩薩有同徃之心。試自忖量。孰與諸聖。謂不足生者。何自欺哉。至如龍猛祖師也。楞伽經有預記之文。天親教宗也。無量論有求生之偈。彼皆上哲。精進往生。謂不必生者。何自慢哉。火車可滅。舟名不沈。現華報者。觀甚於張[旭-日+百]。十念而超勝處。入地獄者。莫速於雄俊。再甦而證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謂不能生者。何自棄哉。般舟三昧經云。跋陀和菩薩諸問釋迦佛。未來眾生云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又大寶積經云。若他方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自欺自謾。自棄己靈。流入輪迴。是誰之咎)。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寶月光明佛 南無賢最佛 南無寶蓮華步佛 南無壞魔羅網獨步佛 南無師子吼力佛 南無悲精進佛 南無金寶光明佛 南無無量尊豐佛 南無無量尊離垢王佛 南無德首佛 南無無數精進興豐佛 南無無言勝佛 南無無愚豐佛 南無月英豐佛 南無無異光豐佛 南無逆空光明佛 南無最清淨無量幡佛 南無好諦住唯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諸剎豐佛 南無淨慧德豐佛 南無淨輪幡佛 南無琉璃光最豐佛 南無寶德步佛 南無最清淨德寶佛 南無度寶光明塔佛 南無無量慚愧金最豐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孝祥狀元 序引法門
(狀元張待制。作龍舒淨土文序云。阿彌陀佛如來。以大願力。攝受群品。繫念甚簡。證果甚速。或者疑之余。甞為之言。阿彌陀佛即汝性是。極樂國土即汝心是。眾生背覺合塵。淪於七趣。立我與佛。天地懸隔。佛為是故。慈悲方便。開示悟入。現諸無量如幼三昧。莊嚴其國。備極華好。後以辯智而為演說。令諸眾生歡喜愛樂。於日用中能發一念。念彼如來。欲生其國。即此一念清淨堅固。還性所有。與佛無異。當念是時。不起於坐。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皆悉現前。如是修習。乃至純熟。幻身壞時。此性不壞。金蓮華臺由性種生。徃生其中。如歸吾廬。諸佛菩薩即我眷屬。性無異故。自相親愛。友人龍舒王虗中。端靜簡潔。博通群書。訓傳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旦指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唯佛是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風雨寒暑。弗遑暇恤。間居曰課。千拜夜分。乃寢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言。其淨土文。凡修習法門。與感驗章。著具有顛。末將求信道者。鋟木傳焉。委余序其書。故為之題其端云。虗中名日休。十月旦歷陽張孝祥序)。
龍舒虗中 淨土法門 店邸雨具 勸預求生
(龍舒淨土文略云。譬如入大城中必先覔安下處。却出幹事。柢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覔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又如春月遠行。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滴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滴狼狽之患者。不至沈論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且先覔安下處者。不害其幹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塗。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為而不修乎。予一相識。平生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風。予怜其罪惡疾苦。乃徃見之。勸念彌陀。堅不肯念。但與予說雜話。豈非為惡業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迴。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迴首也。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大蔽也。蓋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年。故不可不修淨土以求蓮華中生。而受清虗之身無極之壽。以脫一切生死苦惱也)。
佛示阿難 勸凡求生
(龍舒云。大阿彌陀經。釋迦佛。一日容顏異常。侍者阿難恠而問之。佛言。善哉所問者。勝於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及布施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蝡動之類。雖至累劫。猶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蝡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以此觀之。是釋迦佛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其存於心。而形於色者。已異於平日。則阿彌陀佛所以感諸佛者。固以非常。況於感一切眾生者乎。及阿難問而告之。則為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飛蝡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是上自諸天。下至蠕動。皆同在三界之內。故不出輪迴。是以未為得度脫者。阿彌陀大願力無所不度。故皆度脫之也。觀其初發願偈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忻得聞。俱來生我剎。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則凡在三界。六道輪迴之內者。無所不度。是以此經云。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蝡-大+而]動之數。莫不得過度解脫者。蜎飛謂微細飛蟲也。[蝡-大+而]動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是其所以廣度眾生。無有窮極。而人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
現禾俱益 勸俗求生
(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佑之。福祿可增。壽命可延。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心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可畏。唯氣力之為尚。唯勢利之為趨。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謂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稱知佛理者。世人目為善人。此其効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何必淨土哉。曰此世間法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出世間法故也)。
因少果多 勸眾求生
(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迴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幹事。在僧不妨禪誦。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功夫見於早辰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泪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其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切有不可盡言者。何為而不修乎。此而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比校優劣 勸迷求生
(人驟聞淨土之景像。多不信之無足怪也。盖拘於目前所見遂。可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夏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娑婆濁世。不信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華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況佛切誡。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避害。佛無所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生死。如刀斫虗。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世間中人已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也)。
雙明十戒 勸儒求生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可以攷攷訓世人者。無非誡惡勸善。而吾儒何甞不誡惡勸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婬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誡殺哉。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誡邪婬哉。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誡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誡綺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誡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見未甞不誡惡怒之口也。佛又以貪嗔癡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誡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誡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誡癡矣。由此言之。儒釋未甞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誡哉。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勀也)。
勤修須斷 勸執求生
(世有專於執著者云。唯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彌陀。不必更見彌陀。此言似之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迹。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唯心淨土矣。論其迹。則實有極樂世界。佛叮嚀詳複言之。豈妄語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者。固不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哀材可以雕刻物象。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謂物象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彌陀不必更見彌陀者。非也。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皆失之矣何則此言甚高。且恐不易到。古人云。見道方修道。又云。單輪不運。隻翼不飛。又解行相應。名之曰祖。圭峰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祖。師云若有纖毫習漏不盡。未免啣鐵負鞍。償他去在。然吾心可以為淨土。而卒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卒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捨阿彌。而不欲見乎。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徃生阿彌陀國。彼菩薩尚欲徃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自白居易。至王虗中。先世名儒。皆有讚歎西方法門。我輩應當相與志心。五體投地。歸依世間大慈悲父。
南無教主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彌勒佛 南無蓮華尊豐佛 南無淨寶興豐佛 南無電燈幡王佛 南無法空燈佛 南無一切眾德成佛 南無賢幡幢王佛 南無一切寶緻色持佛 南無斷疑拔欲除冥佛 南無意無恐懼威毛不竪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名穪遠聞佛 南無法名號佛 南無奉法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又復歸依如是十方盡虗空界一切三寶無量賢聖(一拜)。
今日道場同業大眾。色身難保。趁康徤時。辦此大事。應常作念云。吾曹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不可因循。三教同修。九流共往。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迴視死入陰府。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以大慈悲。救護六道一切眾生。從今已去。至於往生。願弟子(某甲)等。承是懺悔貪嗔癡等一切煩惱。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虵。五陰怨賊。拔疑惑根。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十波羅蜜。常得現前。懺悔已。志心敬禮。常住三寶。
粹
(雖遂切)。
泮
(音判)。
慍
(於問切)。
八分
(下上)。
舶
(音白)。
耄
(音冐)。
抵
(音底)。
謫
(音摘)。
軾
(音式)。
槖
(音託)。
裓
(古德切)。
馗
(音逵)。
廬
(音閭)。
茹
(音汝)。
趼
(音繭)。
恤
(音戌)。
奕
(音亦)。
鋟
(音侵)。
邸
(音底)。
幹
(古案切)。
驟
(鋤祐切)。
漓
(呂支切)。
狽
(音貝)。
蜎
(音淵)。
蝡
(音軟)。
壤
(如兩切)。
錙
(音之)。
銖
(音殊)。
孜
(音茲)。
戟
(居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