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芝丹圳,受第三支,西南行里许,入牛埔洋,灌田四十甲。
大湖圳,受第四支,南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一百甲。
下柳仔林圳,受第五支,东南行四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三十甲。
连连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北支,西南行分注滥仔圳,本支经注社皮圳(长三里许),灌田四十甲。
滥仔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一里,源由连连圳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社皮圳,灌田二十四甲。
社皮圳,在港西里,县东十八里,源受连连、滥仔二圳,南行三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甲。
广安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二里,源受冲天泉窟南支,南行五里许,汇本县廍圳合流,灌田八十甲。
滥庄圳,在港西里(滥庄西北),县东二十三里,源受西势溪上游,西南行分注本县廍圳、头前厝沟(长五里许),灌田七十三甲。
本县廍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滥庄圳分支,西南行四里许,汇广安圳合流,下注万丹陂,灌田五十二甲。
头前厝圳、客厝圳,俱在港西里(上有三桥),县东二十一里,源受蜊仔田泉水,南行五里许,合流入东溪,灌田四十二甲。
梓潼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受陂内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甲。
北势廍圳,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一里,源引头沟水溪上游,西行五里许,下注东溪,灌田二十四甲。
三、四、五沟水圳(粤圳),俱在港东里,县东三十六里,源引东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各入本庄洋,共灌田一百二十甲。
漏圳、新田圳,俱在港东里,县东南六十一里,源引率芒溪上游,西行七里许,仍入本溪合流,共灌田三百十一甲。乾隆五十四年,杨光兴开筑。
岭口东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引淡水溪上游,南行分注西圳,长十里许,灌田九十八甲。
岭口西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由岭口东圳分支,南行里许,旁注檨仔脚陂,本支再行二里许,汇东圳水尾合流,东行入淡水溪,灌田五十甲。
〈石函〉口圳,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二里,源由溪埔园边,引冈山溪下游,西行三里许,递分八小支,旁注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本支再行四里许,下注考水港,灌田四百二十甲。
嘉棠脚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六里,源由陂内、大陂分支,西行二里许,旁分小支,入本庄洋,本支下授中甲圳,灌田六甲。
中甲圳(有桥),在嘉祥里,县北五十五里,源受嘉棠脚圳,西行里许,分两小支入中甲洋,本支再西南行,汇石燕潭、启隆陂、阿嗹下陂三流,入鲫鱼潭,长八里许,灌田十二甲。
新廍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四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北行汇陂仔尾陂水尾合流,灌田十六甲。
田厝圳,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九里,源引涂库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三甲。
涂库圳,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引涂库溪下游,西行半里许,至本庄洋止,灌田八甲。
百甲圳(有二石桥),在嘉祥里,县北四十三里,源引浊水溪,西北行六里许,下注鲫鱼潭,灌田一百甲。
营仔埔圳(俗名陷后坑圳),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五里,源引石燕潭水尾,西行半里许,至陷后洋止,灌田二十四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二里,源受水哮溪,西行兼汇蜈蜞潭水尾合流,再西北行,下注中冲崎溪,长六里许,灌田六十二甲。
仕隆圳,在仁寿里,县西北二十八里,源引中冲崎溪下游,西南行三里许,至九甲围洋止,灌田八十甲(方春锦开筑,年未详)。
大戆圳,在半屏里,县西二十二里,源引后劲溪上游,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面前堰,灌田三十六甲。
白望仔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三里,源引后劲溪中游,西北行二里许,入白望仔洋,灌田三十六甲。
海坪圳,在半屏里,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引后劲溪下游,西行里许,下注草桥堰,灌田四十甲。
以上八堡(港西、港东、观音、文贤、嘉祥、长治、仁寿、半屏)闽、粤圳(闽圳四十六条,计灌田三千九百六十一甲。粤圳二十条,约记作四条,计灌田一千六百一十七甲五分;其余遗漏甚多。因各粤绅全不到局,姑就附近粤庄居民釆访数条而已),计共五十条,灌田五千五百七十八甲五分。
曹公新圳,在小竹、赤山、观音三里(上游小竹、中游赤山、下游观音),县东北九里,源引九曲塘(一名五凤陂、一名曹公圳头,水从淡水溪栏围而入,分南北支入新旧圳,每年一筑),北支水入圳兼纳三沟(湖底、仙草埔、新陂内),西北递分十支,入八圳(冈山仔、内埔仔、蜈蚣、竹围仔、兴化厝、赤山瓣、湾仔内、大将庙瓣)、两陂(国公厝、嘉棠陂),本支径注下草潭,长十五里,灌田六十甲。
冈山仔圳,在小竹里,县东北七里,源由新圳分第一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前庄圳(旧圳额内),灌田六十甲。
内埔仔圳,东小竹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二支,东北行三里许,入内埔仔陂,灌田三十甲。
蜈蚣圳(分上、中、下三条),在赤山里,县东北六里,源受新圳第五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七十甲。
竹围仔圳,在赤山里,县东北七里,源受新圳第六支,西南行里许,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四十甲。
兴化厝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七支,西南行里许,汇虎形陂水尾,下注崎仔脚陂洋,灌田二十甲。
赤山瓣圳,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八支,西南行里许,下授乌松脚圳,灌田五甲。
乌松脚圳,在赤山里,县北七里,源受赤山瓣圳,西南行里许,分注双头、漏沟、崎仔脚圳,灌田七十甲。
崎仔脚圳,在赤山里,县北六里,源受乌松脚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授寓潮埔圳,灌田四十甲。
寓潮埔圳,在赤山里,县北三里,源受崎仔脚圳,南行里许,过陂底桥,下注武洛塘,灌田三十甲。
火光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受公爷陂(按此陂总名公爷陂,其出纳处另名草陂,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过双头、漏沟,乃入此陂),过龙喉瓣(此瓣即凿龙喉山三十余丈,以通水道者),西北行分注山仔脚、拔甲、赤山顶三圳,本支下注林内陂,长三里许,灌田一百二十甲。
山仔脚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上游分支,西北行三里许,下注林内陂,灌田七十甲。
拔甲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五里,源由火光圳中游分支,西行四里许,下注本馆陂,溉田九十甲。
赤山顶圳,在赤山里,县西北四里,源由火光圳下游分支,南行四里许,至外甲尾,下注外濠沟,溉田一百三十甲。以上八条,俱在新圳第八支内。
湾仔内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一里,源受新圳第九支,东北行里许,注湾仔内陂,灌田三十二甲。
大将庙瓣圳,在赤山里,县北八里,源受新圳第十支,西北行二里许,下授小赤山圳,灌田十甲。
小赤山圳,在观音里,县北十里,源受大将庙瓣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莲花陂,灌田三十甲。
覆鼎金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莲花陂,西北行折而南,下注覆鼎金陂,灌田九十八甲。
北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一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中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二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八甲。
店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三支,西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十七甲。
尾厝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里,源受覆鼎金陂第四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以上七条,俱在新圳第十支内。
大湾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授檨仔林圳,灌田五十六甲。
灌仔林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大湾圳,西南行二里许,下注顶陂仔,灌田二十八甲。
湾仔底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南行分注后港圳,本支下注九番陂,长三里许,灌田三十五甲。
后港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湾仔底圳分支,西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四十五甲。
月眉圳,在半屏里,县北十八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过双空桥,西北行旁入后劲溪(北行)、五块厝圳(南行),本支下注乌松瓣,长八里许,灌田五十七甲五分。
五块厝圳,在半屏里,县西北十七里,源由月眉圳上游分支,西南行,旁入菜公顶圳,本支下注乌松圳,灌田二十四甲。
菜公顶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二里,源受五块厝圳旁支,南行五里许,下注菜公陂,灌田三十八甲。
菜公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三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二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五十一甲。
葫芦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由菜公陂分支,东南行三里许,下注船仔头港,灌田二十甲。
乌松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月眉圳,西行旁入乌松圳本支,再行里许,下注洲仔洋瓣,灌田十甲。
乌松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乌松瓣旁支,西南行二里许,汇五块厝圳尾,下注草陂仔圳,灌田三十二甲五分。
洲仔洋瓣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乌松瓣圳,西行分旁支入草陂仔、新庄仔、洲仔洋三圳,本支径注莲花潭,长二里许,灌田十甲。
草陂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南行里许,汇乌松圳尾,下注新庄仔圳,灌田三十甲。
新庄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南行二里许,汇草陂仔圳尾,下注阿弥陀陂,灌田二十五甲。
洲仔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洲仔洋瓣旁支,西北行二里许,折而南,下注莲花潭,灌田三十五甲。
林边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一支,东行三里许,入船仔头港,灌田八十甲。
田尾二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二支,东南行四里许,入田尾港,灌田五十七甲。
三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三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一百甲。
那拔仔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五里,源受莲花潭第四支,西南行三里许,汇十五戈圳,注内围陂,灌田六十八甲。
十五戈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五支,西南行三里许,汇那拔仔圳合流,灌田二十四甲。
前锋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六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四十八甲。
龟头〈石函〉圳,在兴隆里,县西北十四里,源受莲花潭第七支,西南行三里许,下注内围陂,灌田六十九甲。
豆酱间圳,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源受太平桥沟,北行里许,分注中圳、竹仔门陂,灌田十甲。
中圳,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源受豆酱间圳旁支,西行五里许,下注后劲溪,灌田三十甲。以上二十四条,俱在新圳尾闾下草潭额内。
右曹公新圳凡四十六条,计溉田二千零三十三甲。按此圳相传为旧圳开成后四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岁),曹公命岁贡生郑兰(兴隆里人)、附生郑宣治(赤山里人,即恩贡生郑朝清之子。先是,宣治率众开凿大圳,自九曲塘起,迄下草潭止,积劳成疾。病革时,嘱其弟增生宣孝踵而成之)等开筑。越两年(即二十四年,甲辰岁)而告厥成功。命曰「曹公新圳」,志不忘所自也。
曹公旧圳,在小竹、凤山二里(上游在小竹,中游、下游俱在凤山),县东三里,源引九曲塘(说见新圳条下)南支水入圳,兼纳四陂(总舍、考史、小草、大湖)及龟仔潭等流,西南行递分十五支(左五支、右十支),入一塘(武洛)、十四圳(中庄、山仔顶、二十四甲、青埔、涂库、三台瓣、大人宫瓣、大桥头瓣、外旷地、沙滥、中廍西、二桥、石尖仔、石牛椆),本支径注红毛港堰,长二十七里(按此圳,其名有八,上游曰新陂瓣,次过路窟瓣,次草陂瓣,次涂库瓣,次五瓜瓣,次中廍瓣,次大林蒲圳,下游观音圳),灌田三百零一甲。
中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坪仔头,受旧圳第一支(左支),南行二里许,分注前、后庄二圳,本支再行里许,入中庄陂,灌田二十甲。
前庄圳,在小竹里,县东七里,源由中庄圳分支,东南行,兼纳冈山仔圳(新圳额内)水尾合流,下注山仔顶圳,长里许,灌田二十五甲七分。
后庄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中庄圳分支,西南行里许,下注柳仔陂,灌田二十甲。以上三条,均在旧圳第一支内。
山仔顶圳,在小竹里,县东六里,源由新陂瓣,受旧圳第二支(右支),东南行二里许(中游有漏泉注十三望沟),授芎蕉脚沟,灌田二十六甲三分。
赤山下圳(亦名湾仔内圳),在赤山里,县西北三里,源受外濠沟(此沟源出武洛塘,塘之源又出旧圳第三支),过四瓜瓣分支,北行七里许,下注田尾港,灌田一百二十甲。
〈鱼逮〉港圳,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北行分注一沟(宝珠)、两陂(小关帝、三十六),本支汇中圳注盐埕港,灌田二百一十甲。
中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行二里许,至武庙后,汇〈鱼逮〉港圳合流,灌田三十一甲。
竹脚圳,在大竹里,县西南五里,源受外濠沟,过四瓜瓣分支,西南行七里许,分注两陂(五块厝顶、大关帝厅),灌田一百甲。以上四条,在外濠沟额内,属旧圳第三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