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
二滥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里,源受二滥陂,南行过二滥下陂,直注鲫鱼潭,长三里许。
三块厝沟,在维新里,县西北四十七里,源受新陂仔,西北行二里许,下注顶港仔堰。
弥陀沟(亦名北沟),在仁寿里,县西北四十里,源受弥陀陂,西北行递纳九堰(漯底、沙仔、下面、草尖下、大咸、海底、旧围、旧永安、新永安),汇弥陀港入海,长六里许。
帮陷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一里,源受闩口埔陂、新陂二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大陂沟,在观音里,县北二十里,源受客仔陂、跷龟石陂、大陂三流,西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三公寮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雨水,西行里许,下注总督陂。
林仔边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九里,源受大滥陂、高平陂、总督陂三流,西北行四里许,下注楠梓坑溪。
狮形沟,在观音里,县东北十六里,源受狮形山泉,西行十二里,注下草潭。
四安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源由下草潭分支,西北行里许,授太平桥沟。
太平桥沟,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源受四安桥沟,北行半里许,授豆酱间圳。
新陂内沟,在赤山里,县东北九里,源受十九湾山泉,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仙草埔沟,在赤山里,县东北八里,源受竹崎山泉,西北行七里许,下注曹公新圳。
双头漏沟(有桥),在赤山里,县北五里源由鸟松脚圳分支,西行里许,下注公爷陂。
外濠沟(有桥),在大竹里,县城外北门下,源由武洛塘上游分支,西行二里许,兼纳松仔陂、赤山顶圳,过四瓜瓣,分注四圳(赤山、下鲢港、中圳、竹脚圳)。
宝珠沟,在大竹里,县西九里,源受宝珠陂,西北行二里许,下注田尾港。
内濠沟,在大竹里,县城内北门桥下,源由武洛塘下游分支,西南行数武入沟,水皆环绕县城,内通左仓、右库二池,外注荐龙、柑宅、七老爷三圳,兼受火药库沟,汇东门溪合流,长六里许。
顶横街沟,在县署东数武,源受顶横街雨水,北行过隘门,折而西下,注玉带沟。
玉带沟,在县署南数武,源受左仓池,经攀龙桥下,兼汇顶横街沟,环署前照墙后,转入右库池,长半里许。
枋桥头沟,在县署东南寅饯门下(即鱼仔市隘门),源受三角通、鱼仔市二街雨水,南行数武,下注洗马池。
火药库沟,在中军衙右,源受雨水,西南行半里许,由火药库炮台角城墙〈石函〉下,注内濠沟。
十三望沟,在小竹里,县东四里,源受山仔顶圳漏泉,西北行过五宫〈石函〉(〈石函〉上即曹公旧圳水道)陂腹内桥下,授崎港沟,长二里许。
崎港沟,在凤山里,县东三里,源受十三望沟,西行汇柳仔陂水尾,合流下注武洛塘,长二里许。
大坪顶沟(中游名山猪堰沟,下游名刺葱脚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中廍沟,在凤山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西行二里许,下注沙滥圳。
帮坑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一里,源受马鞍山(即凤山,俗呼为凤颈)雨水,南行里许,至海沙埔入海。
中坑门沟,在凤山里,县东南二十三里,源受凤山雨水,西南行里许,至本庄脚入海。
下石桥沟,在凤山里大林蒲庄北,县东南二十里,源受石牛椆圳,西行里许,下注红毛港堰。
右全邑沟渠,凡六十四条。盖同发源于山而亚于溪者,曰沟。其受雨水杂流,积而成渠者,亦曰沟。以不溉田,故列入川类。
港澳(川类三)
草仔寮港,在文贤里(北属安邑,旧志作喜树仔港),县西北七十里,源受冈山溪,西行二里许,至安邑白沙仑入海。
考水港,在文贤里,县西北六十七里,源受〈石函〉口圳,兼纳十五堰(草尖、大陂、内西挖、鸳鸯潭、后潭、涂仑脚、外寮、帮陂仔、内湾、合和、新堰、挖仔、崎漏、妈祖、大港共十五口),西南行六里许,下注三寮港。
三寮港(即顶寮、中寮、下寮内海仔),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九里,源受考水港,兼纳顶寮仔沟、月眉池、大湖陂及头前、中寮二堰,南行七里许,下注弥陀港。
还辕港,在维新、仁寿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三里,源受阿公店溪,西行兼纳翻花陂,入弥陀港,长五里许。
弥陀港(即竹仔港,民渡),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西北四十八里,源受二寮、还辕二港,兼纳一溪(阿公店溪)、一沟(弥陀)、一潭(顶草潭)、两陂(浪庄陂、祖师庙)、六堰(顶港仔、乌树林、崁下、翰林、兴成、合吉),合流入海。
湾中港,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二十五里,源受复劲溪,西行五里许,下注万丹仔港。
万丹仔港,在仁寿、半屏、兴隆三里交界(北仁寿、东半屏、南兴隆),县西北十八里,源受五里林溪、湾中港,兼纳十七堰(新顶、草桥、洽心、中心、湾中港,以上五口属仁寿里。公堰、新堰、加埕港、仔墘、合成、挖仔、面前、顶堰、蚝壳、亨宝成,以上十口属半屏里。大道公、顺德,以上二口属兴隆里),合流入海(民渡)。
船仔头港(有桥),在兴隆里,县西北十一里,源受八卦寮陂泉,西南行,兼纳八圳(后港、菜公下、葫芦尾、北圳、中圳、店仔、尾厝、林边)、三陂(七番、檨仔林、客仔陂),下授四尾港,长六里许。
田尾港(有桥),在赤山、兴隆二里交界(东赤山、西兴隆),县西北十里,源受船仔头港,西南行,兼纳一沟(乌鱼)、两圳(赤山下、田尾二)、两陂(新陂、小关帝陂),下授龙水港,长二里许。
龙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兴隆二里交界(东南大竹、西北兴隆),县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纳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盐埕港,长四里许(按此港亦纳施仁陂水尾,应补入)。
盐埕港(民渡),亦在大竹、兴隆交界,县西十二里,源受龙水港,南行兼纳〈鱼逮〉港圳三十六陂、岩仔堰二流,下注丹凤澳。
三块厝港(民渡,有桥),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鱼逮〉鱼潭,兼纳五堰(后金顶、后金下、林投围、前金东、前金西),西南行,注丹凤澳。
前金港(民渡),在大竹里,县西十里,源受雨水,西南行兼纳三堰(前金中、前金南、能雅寮后),下注丹凤澳。
前镇港(民渡),在大竹、凤山二里交界(西北大竹、东南凤山),县南十里,源受妈祖港陂,西南行,兼纳南畔圳、庙前陂二流,下注丹凤澳。
竹仔港(民港,有桥),在凤山里,县南十一里,源受六番仔头陂,西南行,汇草衙圳合流,下注丹凤澳。
凤山港(即咸水港,有桥,民渡),在凤山里,县南十七里,源受大桥头陂,合东圳、大草厝陂二流,西行注丹凤澳。
西港(一名旗后港,一名打鼓港),在大竹里,县西南十六里,源受丹凤澳,西行,由港门(旗后、打鼓二山,左右对峙,相距七、八丈,若巨灵擘画然,故曰。港门当中有鸡心礁及港外各暗礁,皆舟行所宜谨慎者也),通外海(浪平可泊轮船)出入(按此港潮之涨退,不过八尺,为他邑所无),内为通商口岸,华洋杂处,商贾云集,经筑炮台,置戍守,洵台南之门户也。
中港(一名中芸港,一名汕尾港),在小竹里,县东南二十五里,源受中厝溪,南行兼纳下廍窟合流入海,两岸相距里许,深丈余,商船便于出入。
东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里,源受东西溪,兼汇后寮、五房洲等流入海,两岸相距三里许,深丈余,内地商船往来贸易,为舟艘辐辏之区。
南平港(民渡,旧志作茄藤港),在港东里,县东南三十三里,源受后寮溪,南行兼纳西港、乌树、大潭、仑仔顶堰入海。
新打港(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五里,源受姜园溪,西南行兼纳放索等堰合流入海。
丹凤澳(一名朱雀池,俗呼内海仔),在大竹里西港内,县南十里,源受六港(盐埕、三块厝、前金、前镇、竹仔、凤山)、十四堰(红毛港、港口、汫水、新堰、顺兴、德成、裕昌、鲎穴、堰寮仔、中寮、大林尾顶、大林尾下、过田仔、山脚),西行,由港门入海,周三十里,渡船九处(盐埕、三块厝、前金、能雅寮、前镇、竹仔港、凤山港、旗后、哨船头),帆楫往来,款乃声不绝于耳,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丹渡晴帆,即此)。近港水深三、四丈,可泊夹板洋船。
白沙尾澳,在小琉球屿北,县东南六十里(可泊小艇,其上水师汛在焉)。
花瓶仔澳,在小琉球屿西北,县东南六十二里(有花瓶石,肖形而名)。
杉板路澳,在小琉球屿西,县东南六十五里(旧时有杉板船泊此,故名)。
大寮澳,在小琉球屿东,县东南六十六里(地近尖山,有泉两穴可资灌溉)。
天台澳,在小琉球屿东南,县东南七十里(下有巉石暗礁,舟误犯之立碎)。
右全邑港澳,凡二十八条。其中可通大船往来暂泊者,惟东、西、中三港;可容久泊者,仅丹凤一澳耳。余则各从其类,附记备釆而已(以上诸川,以下水利)。
圳道(水利一)
旧寮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一里,源由尖山溪上游引水,西南行十二里,至蒲姜仑下注二重溪,灌田一百六十甲。
狮仔头圳(一名涂库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五十里,源由尖山溪下游引水,南行五里许,至番仔寮,下注二重溪,灌田二十八甲。
龙渡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一里,源由弥浓溪上游引水,西北行七里许,仍注本溪,灌田五十二甲二分。
弥浓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六十里,源由弥浓溪下游引水,西北行六里许,仍注本溪,灌田六十一甲三分。
顶陂圳,在港西里砖仔地东北,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引二重溪上游,西南行三里许,汇下陂圳合流,灌田五十甲。
下陂圳(一名大港洋圳),在港西里打铁店庄南,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二重溪下游,兼汇顶陂圳水尾,西南行十里许,分注搭楼、台九两窟,灌田七十二甲。
新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台九窟,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二十三甲。
南圳,在港西里鸭母寮庄北,县东北三十七里,源引巴六溪第一支水,西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耆老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六里,源引巴六溪第二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五甲。
隆恩圳(一名后庄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引巴六溪第三支水,西南行五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五十八甲。
中冷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引巴六溪第四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十二甲。
九块厝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原引巴六溪第五支水,西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四十六甲。
漏陂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七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南行十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六百甲。
杜君英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引隘寮溪下游,南行七里许,下注番仔埔溪,灌田二百甲。
大道关圳,在港西里,县东北四十三里,源引隘寮溪上游,西北行八里许,至仕隆庄,下注海丰溪,灌田五百甲。以上三圳,系光绪十二年抚垦局董陈国馨率众开筑。
海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引番仔寮溪中游,西南行十二里,下注阿侯溪,灌田一百甲。
崇兰圳,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一里,源引番仔寮溪下游,西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灌田八十甲。
新陂圳(粤圳),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八寿陂,引西势溪上游,东行分注十五圳(漏陂、新庄、新东势、老东势、早仔角、内埔、中心仑、二仑、和顺林、新北势、老北势、头仑、尾仑、西势、南势共十五条圳,皆入田洋灌溉),长十五里,灌田一千三百八十四甲。
顶柳仔林圳,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米筛泉窟,西南行十五里,分注五圳(龟屯、龙须、麻芝丹、大湖、下柳仔林),灌田五十甲。
龟屯圳,受第一支,西行二里许,入本庄洋,灌田二十四甲。
龙须圳,受第二支,西南行二里许,入龙须洋,灌田十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