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在眾生心中故則因門攝法無遺佛尚在於心中況所說教非眾生心現。
二佛在眾生等者眾生即因因稱法界法界攝法無遺故眾生亦攝無遺矣。
故出現品云菩薩摩訶薩應智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佛正覺。
次故出現下引證。
此明佛證眾生心中真如成佛故本覺無異以始同本總在眾生心中從體起用應化身時即是眾生心中真如用大更無別佛如起信中多明此義而是自心體用今以此經心佛眾生無差別故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
後此明佛證下解釋謂如來何以不離生心釋云眾生心真如是佛所證故若爾但是平等之理何足為玄故復次云本覺無異故謂佛本覺與眾生本覺無有二體同一覺故本覺即法身故法身同故若爾法身體同眾生未證佛證法身復何相預故次云以始同本總在眾生心中謂起信既言始覺同本覺無復始本之異生佛本覺既同今佛始同本時全同眾生本覺故全在眾生心中矣復有問云約體雖同相明自別豈得全同故次云從體起用用不異體體既眾生之體用豈離於眾生故依體起用即是眾生心中真如用大更無別佛若爾起信論中已有此義何以獨名華嚴為別教耶故次釋言起信雖明始本不二三大攸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證不言生佛二互全收是則用起信之文成華嚴之義妙之至也疏文可知。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時各實非虗則因果交徹隨一聖教全在二心。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下但合前二並實非虗成此句耳謂初佛攝時生即全攝無前無後故實非虗生攝非虗教在生心佛攝非虗教在佛心耳。
故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佛心中眾生聽眾生心中佛說法。
故眾生心中佛下顯雙存相謂雖雙互相攝不妨說聽宛然在文似隱義極分明請以喻況略舉二喻一者如一明鏡師弟同對說聽以師取之即是師鏡弟子取之是弟子鏡鏡喻一心師弟喻生佛是謂弟子鏡中和尚為和尚鏡中弟子說法和尚鏡中弟子聽弟子鏡中和尚說法諸有智識請詳斯喻此喻猶恐未曉又如水乳和同一處而互為能和所和且順說聽以能和為說所和為聽且將水喻於佛乳喻眾生應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雖同一味能所宛然雖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攝思以准之更消疏文眾生心中佛者此明眾生稱性普周而佛不壞相在眾生心內言為佛心中眾生說法者此明佛心稱性普周而眾生不壞相在佛心內也但明能說之佛即是眾生心中佛但語聽法眾生即是佛心中眾生下對反上更無別理但說聽之異耳。
四由生全在佛則同佛非生佛全在生則同生非佛兩相形奪二位齊融則隨一聖教俱非二心則佛心中眾生生無聽眾生心中佛無說。
是以賢首品云因緣所生無有生諸佛法身非是身又偈讚品云如來不說法亦不度眾生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從得道來不說一字汝亦不聞等。
四由生全在等者此句雙泯義更易了於中先正明是以賢首下引證即第十五經但證第四雙非之義因緣所生無有生生泯也諸佛法身非是身佛泯也下半云法性常住如虗空以說其義光如是正要前二句故不引此耳又偈讚品亦證雙非大般若文前已釋竟。
是故此四於一聖教圓融無礙方為究竟甚深唯識道理。
是故此四下總結融通隨舉一句即須具四故隨一文一句若大若小必具此四攝理周圓。
第七會緣入實體者前來六門同入一實故。
第七會緣入實體等者疏文分二初總明後亦有下開釋。
亦有二義一以本收末二會相顯性前中以諸聖教從真流故不異於真。
故攝論中名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唯識第十釋勝流真如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最為勝故。
攝論中下引證此引無性攝論第七梁攝論第十次引唯識第十彼論釋十真如中第三地如彼疏釋云由此地中得於三慧照大乘法觀此法教根本真如名勝流真如或證此如說法勝故。
彼宗雖不立真如隨緣而說佛正體智證最清淨法界而於後得安立教法名為如流以本收末亦名如為教體。
彼宗雖不立下釋妨謂有問言彼宗真如凝然何有流義故疏通云而說佛正體等此中逆順總有四法展轉相依若逆推者此之教法從何而立答從佛後得智立此後得智復依何生由根本智故論云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此根本智從何而立由冥真如故名真如最為根本若順說者梁論第十釋云真如於一切法中最勝由緣真如起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真如所流此智於諸智中最勝由此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於一切定中最勝因此大悲如來欲安立正法教濟眾生說大乘十二部經此法是大悲所流此法於一切法中最勝菩薩為得此法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由觀此法得入三地在文可知。
二會相顯性者謂彼一切差別教法從緣無性即是真如是故虗相本盡真性本現。
二會相顯性者上說如為教本而教非即如今說教即是如則攝十二分教之相歸即如之性也。
如來言說皆順於如故金剛三昧經云如我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
仁王二諦品云大王法輪者法本如應頌如乃至論議如等。
如來言說下重釋教即如義上明教從緣生無有自性故教即如今明說主稱如故言教皆如金剛三昧經證成此義言義語者皆契如故下引仁王證成前義言乃至者文中略故若具經云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十方諸如來一切菩薩不離文字而行諸法相大王法輪者法本如重頌如授記如不頌偈如無問而自說如戒經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廣如未曾有如論議如是名句味音聲果文字記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上即經文其中云戒經者即因緣經因事制戒故乃因緣經中一義又言法界如者即本生經界即因義故餘文可知十二分名義十藏品說。
此經明教即是如不說如皆是教若取說法顯義皆為教體一切法皆如也則無如非教。
此經明教即是如下復辨通局謂但言十二分教即如此局在十二若云如即佛教則一切法皆如也則一切皆佛教斯義則通故次疏云若取諸法顯義體即明一切皆教既一切皆如如皆佛教也。
第八理事無礙體者謂一切教法雖舉體即真不礙十二分等事相宛然顯現雖真如舉體為一切不礙一味湛然平等由如無礙佛之音聲亦順如無礙皆與如智而相應故如前義分齊中廣明。
第八理事無礙體等者在文可見。
第九事事無礙體者文義皆圓。
第九事事下疏文分三初雙標次正顯文後例釋義今初雙標文義揀義取文耳。
文即圓音此中亦具十種玄門現相品云佛演一妙音周聞十方國眾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時具足相應體十住品云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必即廣狹無礙體亦名純離教一句不壞狹也純也文義不同廣也雜也又云於一法中解眾多眾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也出現品云如來音聲普入一切譬如書字等此亦相入即相容也十住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即相即教體出現品云道場皆聞不出眾外各各隨解即隱顯教體也又云如來言音唯是一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亦隱顯教體亦純雜教也又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如善口女等即微細教也阿僧祇品云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等一法既爾餘法亦然交暎重重無盡無盡即帝網教也觸事即法即託事生解教也一念頓演即十世教也如諸會中此方所說十住等十方亦爾即主伴教也若隨說一法門皆有無量修多羅為眷屬等即眷屬教雖不得為主亦是伴類。
次文即下正顯文圓文即名句文而言圓音者有二義故一例上名等離聲無體今圓音體文亦依之二者既言圓音則文句皆足方稱圓耳若一直聲音義非正下引諸經成斯教體具十玄門言佛演一妙音等者經文略有三節初則一音周聞但彰其遍次云眾音悉具者即前一音頓具多音理萬類殊音如善口天女三法雨皆遍者則隨一一音具說一切大小權實無盡法門又一一門皆充法界三節已含四義一則展一普周二則一收一切展卷無礙皆悉同時何音何法而不具足彼經次下云一切言詞海一切隨類音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等則重數更多今但引其一偈足顯同時具足言譬如書字等者即如來轉法輪中取意略引故有等言若具引者經云佛子如來法輪悉入一切語言文字而無所住譬如書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語一切等數一切世間出世間處而無所住如來音聲亦復如是普入一切處一切眾生一切法一切業一切報中而無所住一切眾生種種語言皆悉不離如來法輪何以故言音實相即法輪故佛子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轉法輪應如是知即此經文法喻之中亦自影略故疏取意略引耳言此亦相入即相容也者據所引文即相入義即此相入是一多相容不同門能入名入所入名容能容即所入所容即能入隨義名異容入一義耳言道場皆聞不出眾外者即出現音聲中梵王及眾喻若具引者復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於梵宮出梵音聲一切梵眾靡不皆聞而彼音聲不出眾外諸梵天眾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獨與我語如來妙音亦復如是道場眾會靡不皆聞而其音聲不出眾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應聞故其聞音者皆作是念如來世尊獨為我說佛子如來音聲無出無住而能成就一切事業是為如來音聲第五相釋曰眾會聞者即以根熟為眾內未熟為眾外耳餘則可知應者得聞此即顯也不應不聞斯即隱也各各隨解者聞中復有差別若聞大乘大乘則顯不聞二乘二乘即隱小顯大隱等可知又云如來言音等者即彼次下第六相也經云佛子譬如眾水皆同一味隨器異故水有差別水無念慮亦無分別如來言音亦復如是唯是一味謂解脫味隨諸眾生心器異故無量差別而無念慮亦無分別然此一文證其兩義若取諸器各受互不相知即是隱顯若取一味隨器即是純雜善口天女亦即彼品經云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即第四相一中頓具即微細也言阿僧祇品至不可說等者等餘經文經云一一佛法不可說種種清淨不可說出妙音聲不可說轉正法輪不可說於彼一一法輪中演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調伏眾生不可說此上經文已有數重而但說一法法法皆爾互入重重故成無盡又彼中云清淨實相不可說說修多羅不可說於彼一一修多羅演說法門不可說於彼一一法門中又說諸法不可說於彼一一諸法中所有決定不可說於彼一一決定中調伏眾生不可說不可言說同類法不可言說同類心不可言說異類法不可言說異類心不可言說異類根不可言說異類語念念於諸所行處調伏眾生不可說等亦是其類也言一念頓演者一念頓演無量劫法何有十世不互相融第五經云樹下諸神剎塵數悉共依於此道場各各如來道樹前念念宣揚解脫門等。
此且約言說若類通諸法皆為教體即所論義義即普法具十玄門如義分齊。
此且約下例文釋義初句結前餘皆釋後。
第十海印炳現體者如前差別無盡教法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設所化機亦同緣起炳現定中是故唯以三昧為斯教體如出現品云此約果位若約因位圓信亦得印現賢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
以上十門該羅收攝未有一法而非教體然後二門正是經宗融取前八無所遺矣。
以上十門下第二總結可知教體門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