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3000000035

第35章

下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又云一切世間諸境界皆悉能令轉法輪等其文非一。

下云下第四引證初引普賢行品如前教緣中釋。

第六攝境唯心體者總収前五並不離識。

第六攝境唯心體等者疏文分二先總明後然有下開章別釋前中亦二先正明後引證今初前之五體皆心所變心外無法如聲是色即二所現影況依聲上假立名等其教所詮及諸法顯義並離心無體。

唯識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現故起信亦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唯心現。

唯識等云下第二引證此引三文含於四教初引唯識即是初教故彼論名成唯識者唯遮外境識表內心離識之外更無別法彼引多教成立唯識亦引華嚴廣如彼論而言等者等有二意一等餘論二等餘經今初謂瑜伽雜集攝大乘等故無性攝論第四云論曰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釋論中云十地經者於彼經中宣說菩薩十種地義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識所變現聚集為體謂彼聖者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為增上緣聞者身中識上影現似彼法門如是展轉傳來于今說名為教故諸論皆引華嚴成立唯識即是第六地中一心所攝門經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今由諸論皆已引之故疏下引但引梵行二又此等者等取楞伽等經頓教中義八識雖空而說唯識起信亦云下即終教中證此即彼論解釋分中顯示正義之文然其立義分中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此即已明唯心義訖今取解釋分顯心性相真妄交徹知是終教按彼論賢首疏云一心者即如來藏心含於二義一約體絕相即真如門二隨緣起滅即生滅門此義至問明品當廣分別今但略證教體是心耳梵行品下即引當經以證圓教唯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變而已。

然有二門一本影相對二說聽全収。

然有下開章別釋中先開章後別釋。

前中通就諸教以成四句。

一唯本無影謂即小乘不知唯識故。

釋中初釋本影中四句為四。

二亦本亦影謂大乘初教謂佛自宣說若文若義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名本質教。

第二句中分二先正明俱有後明聚集顯現前中亦二先引佛地論各別成立後引二十唯識雙證前義前中初即如來實有說法故名本質文通六文義通十義皆是已下顯文義本因位說聽由於意識故果位中亦唯意識故云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以果位中智強識劣故說此識與智相應此智能於大眾會中雨大法雨故能說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淨識之所顯現而言淨者純無漏故唯識疏云既無漏心現即真無漏文義為體是故世尊實有說法言不說者是密意說。

故佛地論第一云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如來識上文義相生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為佛說。

故佛地論第一云有義下引證可知。

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名為影像。

佛地論云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強緣名為佛說。

若聞者識上下明影像教託佛本質自心變故有漏心變則名等有漏佛地論下引證有影亦是前卷以佛為緣自心影像文義為果此文義相下釋妨若爾是自心變何名佛說故彼釋云自善為因佛力為緣影像為果今從於緣名佛說耳。

故二十唯識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護法論師等皆立此義。

故二十唯識下第二引二十唯識論雙證前二則本質影像二教齊有謂若聞者為增上緣則佛心相生若像為增上緣則聞者相生故云展轉增上力如來之識及聞者識名為二識決定成立本影之教言護法論師等者唯識諸師皆同此立故大乘疏云然此論主無不說法故取此解。

然云文義相生復說五心集現謂如說諸行無常即有四聲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詮義此十四相於聞者識上聚集顯現。

然西方多釋今略舉其一謂如說諸字有率爾尋求二心然未定知諸事所屬無決定心次說行字由先熏習連帶解生有三心起謂率爾尋求決定以決定知諸字所屬一切行故聞諸行字雖知自性然未知義為令知義復說無字但有二心謂率爾尋求未有決定以未定知無字所屬後說常字由前字力展轉熏習連後字生具起五心謂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於最後時四字周圓方能解義總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後五故有十四相義如前說餘如別章。

然云文義等者第二明聚集顯現於中二先總明聚集之相後然西方下別釋五心多少言然西方多釋者相傳略有四解今疏即是第一唯識疏中亦唯此解斯乃總意故疏存之別有三師一云說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其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唯尋耳識所緣境故亦但緣聲不緣字名此之一心所變聲上雖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緣之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三相現說行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六相現謂前二字各有三故說無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有九相現前之三字皆有聲字名故說常字時率爾耳識同時意識及尋求心亦但緣聲至決定心緣聲字名經十二心有十四相謂四聲四字四名並句及義名為聚集若不散亂起染淨心及等流心若散亂時生心不定一云率爾耳識同時意識但緣於聲是現量故尋求心中緣聲字名非現量故由此極少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若不散亂決定心生若散亂時心生不定一云率爾耳識但緣於聲同時意識緣聲字名若爾者尋求意識尋何等名此中曲有二解一云四率爾耳識先緣其聲四同時意識緣聲字名是其現量以緣常聲時不緣諸等聲及字名故五識同時意識隨聲等皆現量故四尋求心方得圓滿經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一云同時意識容非現量得緣過去經於八心四率爾耳識四同時意識有三六九十四相現名為聚集問同時意識既是現量何得緣字名耶答現量亦緣名等自相如理門論說不緣者不緣名義相繫屬故上約諸行無常說若法華中約諸惡者莫作然五字一句則具一百五相謂諸字有二相謂字及名惡字時七相者字時十六相莫字時三十相作字時五十相故成一百五相百法疏亦說此義言其五心初後通六識中三唯意識又前三是無記後二通善惡又率爾五識後必有尋求尋求心後或散或不散散即復起率爾識不散即起第三決定乃至等流又意識率爾自有二種一五識同時率爾意識緣現在境二獨頭率爾意識唯緣過去此中且說同時餘義廣如別章然此皆約未自在位以顯五心聚集顯現若自在位於一念中具足顯現如理思之言次說行字時由先熏習字時無常二字亦在未來其諸一字雖流過去現無本質由薰習力唯識變力仍於此念說行字時心上顯現下言連帶准此可思。

三唯影無本謂大乘實教離眾生心佛果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大悲大智為增上緣令彼所化根熟眾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是故聖教唯是眾生心中影像夜摩偈云諸佛無有法佛於何有說但隨其自心謂說如是法龍軍堅慧諸論師等並立此義。

三唯影無本者唯識論疏指無性論作如是說不取為正。

四非本非影如頓教說非直心外無佛色聲眾生心內影像亦空性本離故亡言絕慮即無教之教耳須彌偈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龍樹等宗多立此義。

龍樹等宗多立此義者等取頓教般若言多立者不必全爾有三觀故此但明空之一義故。

此前四說總合為一圓融無礙自淺至深攝眾生故。

此前四說下融為一味方順圓宗若約攝生則淺深有異。

第二說聽全收中成二四句。

第二說聽全收等者文中有三初標次釋後結融通今初標中所以成二四句者以真心融三則似事理無礙故須分之。

一約同教以成四句謂一佛真心外無別眾生以眾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則唯說無聽故所說教唯佛所現二眾生心外更無別佛以佛真心即眾生真心故則唯聽無說故所說教即眾生自現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三佛真心現時不礙眾生真心現故說聽雙存二教齊立四佛即眾生故非佛眾生即佛故非眾生互奪雙亡則聽說斯寂故淨名云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初同教中初二句但以生佛同一真心故互相收三即互不相礙故得雙存四乃互相即故所以相泯並易可知。

二約別教以明四句謂由不壞相生佛互在故。

二約別教等者別教四句則唯約事事無礙由生佛兩相宛然互相在故亦可前是相即門後是相入門以前相即門中含事理無礙故且名同教耳。

一眾生全在佛中故則果門攝法無遺生尚在佛心中況所說教不唯佛現。

一眾生等者第一句有二先正立後引證今初此以佛果稱性故攝法無遺無有一法出法性故全性為佛故無法不攝。

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

故出現下後引證也初引當經如前已解至下本文重明。

又佛性論第二如來藏品云一切眾生悉在如來智內故名為藏以如如智稱如如境故一切眾生決定無有出如如境者並為如來之所攝持故名所藏眾生為如來藏。

次又佛性下引論然此品中說如來藏乃有三義今是其一言三義者論云復次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此即第一所攝藏也以為如來之所攝故名如來藏故彼論云一所攝名藏者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言如如者有二義一如如智二如如境並不倒故名如如言如來者約從自性來至至得是名如來故如來性雖因名應得果名至得其體不二但由清濁有異在因時為違二空故起無明而為煩惱所雜故名為染濁雖未即顯必當可現故名應得若至果時與二空合無復惑累煩惱不染說名為清果已顯現故名至得譬如水性體非清濁但由穢不穢故有清濁名應得至得二種亦爾云云所言藏者一切眾生等與疏全同次下論即云復次藏有三種一顯正境無比離如如境無別一境出此境故二顯正行無比離此智外無別勝智過此智故三為現正果無比無別一果過此果故故曰無此由此果能攝藏一切眾生故說眾生為如來藏疏中所引但取佛含眾生之義故略引其中間耳下略引二藏二隱覆為藏者道前為煩惱覆眾生不見故三能攝為藏者果地一切功德應得性時攝之已盡故今取果攝故亦不引後之二藏。

又下出現品中明三世劫剎眾生所有心念根欲尚皆一身頓現。

況佛智廣大同虗空耶。

又下出現下三又引當經況出攝聽諸法皆攝何獨聽法眾生於中又二重舉況一明一身頓攝況於眾生二明智廣同空一切本居智內何用攝耶然第一文即出現偈云如三世劫剎眾生所有心念及根欲如是數等身皆現是故正覺名無量今疏上二句但略如及二字耳言尚皆一身頓現者即長行中意經云如來成正覺時以一相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已於一成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亦如是然彼經長行以身攝身偈頌明其總攝今取長行之一身對偈中之廣攝以顯難思耳故言尚皆一身頓現此一尚字即是舉況一身總攝況聽法人況佛智下復舉況更彰廣大即第八十經普賢讚佛偈初經云佛智廣大同虗空普遍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今疏引者意通前半正取大智以況一身故但引初一句而已。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玄龙图

    玄龙图

    都市白领,偶然进入异界,得传承,开始逆天修行之路。杀恶龙,斗邪族,成就盖世强者传奇!
  • 女神已逝

    女神已逝

    没有人应该活在昨天,如果无法在新环境中适应新的规则,就慢慢被残酷又致命的现实折磨致死吧。迷惘与踌躇者尽管苟延残喘地等待救赎好了,泯灭于历史的长河是你们唯一的结果,祈祷声不会得到任何回应,因为你们的女神,已经死了。
  • 星际之王天行健

    星际之王天行健

    一段辉煌的宇宙传奇,无数奇妙的星际历险。…………………………………………………星际武侠的开端,科幻也需要精彩!…………………………………………………☆这本小说以星际历险为主,主人公天行健的所有故事都将在星际冒险中展开。作为本书的作者,我很希望能够通过天行健的故事,为大家展示一个奇妙的宇宙空间,一个充满惊喜的未来世界。☆精彩摘阅:站在雷神号的甲板上,你就好像站在了整个宇宙的中心!宇宙深处的黑暗让你感触它的深邃与恐怖,近处的光亮却又让你发觉它的美丽和真实。望着点点的星光,以及由那些光亮所组成的各种炫美的图案,你都会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摸一摸,触碰一下那美轮美奂的太空奇景。那广袤寂静的星空,那无拘无束的心情,以及那被宇宙环绕的真实感觉,是你在飞船里面所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 倾城神医:鬼帝的逆天小姐

    倾城神医:鬼帝的逆天小姐

    她,慕落颜,二十一世纪的王牌杀手;她,夏未央,玄幻大陆夏家最废柴的七小姐。当她成为她,废柴成为天才!你有灵兽很了不起?就连圣兽之王都喊咱老大哎,灵兽?一边去吧;你有灵器?抱歉,她自己就是可以炼制出圣器的神级炼器师,灵器?那是她灵宠的零食好嘛;丹药?那算什么?她随手就可以炼制一把。他,无影邪,是威名天下的鬼帝。他待世人冷漠至极,却独独对她死缠烂打。当鬼帝遇上落颜,世界为之震撼!
  • 致青春:第二次初恋

    致青春:第二次初恋

    在平淡又缤纷的青春里,林清许遇到了杨阳,她喜欢他的时候他也刚好喜欢她,这是多么幸运!她想谈一场永不分手的初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最终未能如愿。和她一起走出校园的高志扬,用陪伴做了漫长的告白。林清许说:谢谢你爱我,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安若雪说:爱情就是你明知没有结果,却偏偏如飞蛾扑火般决绝,宁肯落下一身伤痕,也绝不让自己后悔。高志扬说:等你爱上我,愿意把青春花光。
  • 爷,为妻不是祸水

    爷,为妻不是祸水

    一场阴谋将她卷入了宫廷风云,繁华落尽,只剩一袭红衣妖娆如火,褪去入宫前的青涩,她一颦一笑媚而不俗,乱了这江山,还有江湖!
  • 谜海之寒古邪君

    谜海之寒古邪君

    没有打怪升级,没有副本任务。在这十万海岛的世界里,渔业称王!比拼只斗鱼——签鉴鱼契约,唤鉴鱼方台,鉴鱼池中高下立判!只愿写下网游文中一股清流,不走寻常路......闲来化作渔场主,四海游荡任逍遥~
  • 莞宓传

    莞宓传

    本书讲述了康熙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的嫡福晋兆佳氏的故事,因为幼时的生活环境,造成兆佳氏内心孤闭,而嫁为人妇,可喜的是丈夫正是她相思许久之人,从此,丈夫的爱成为她孤闭内心中唯一温暖的曙光,正当她活在自已温暖的内心世界中时,面对丈夫的离弃,她将如何决择。
  • 暴力机器人

    暴力机器人

    说的是一个机器人的故事,故事,故事哦,是真的故事哦
  • 新世纪人类往事

    新世纪人类往事

    有人说他是英雄,是人类社会崩溃分解时出现的挽狂澜者,他拯救了世界,世界也为其改变。有人说他是黑帮、神棍、军阀和独裁者,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就是作为通缉犯。他的崛起伴随着混乱、战争和死亡。人们传说他吞噬灵魂,与恶魔交易。朋友啊,请不必为这些纷扰而困惑。因为真正的英雄,即使站在镁光灯下,也永远充满争议。只有被历史潮流推上浪尖的庸人,才能获得完全的唾骂或赞美。